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考辅导】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观点态度题)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公考辅导】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

观点态度题

    题型综述
    片段阅读中有一种题型称为态度观点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性或者对某事的评价。这种题型考查了考生把握说话人态度、倾向性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与主旨概题、意图推断题的考查要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考生对于文段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理、揣摩。
    态度观点题的提问方式通常有“作者的原意”“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评价”等提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通过这段话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支持的观点是”“作者认为××××有无道理”“作者认为××××是否正确”“作者对××××的态度是”“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与文章作者态度不符合的是”“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等等。
    技法点睛
    态度观点题实际上关键在于考核考生把握文段作者态度、倾向性的能力,解题的关键重在理解。此外有时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与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很有可能文中的主题句就是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对某事的评价。另外一些题目则与意图推断题的考查要点吻合,要求考生把握作者观点的同时就是在寻找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不过这类题型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是鲜明并且直截了当的;有些文段作者并非没有态度观点,而是没有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作者对于某事的态度和评价却存在着一种倾向性,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述间接地表露;有些文段的表述客观具体,但作者对此并未做任何评价;有些文段涉及了几个问题,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是存在明确的观点和评价,而对于另一问题却未做任何评价,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
    以上这些类型都存在于态度观点题之中,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具体题目进行仔细辨别,从而正确选择答案。
   精  讲
    针对于以上态度观点题的不同情况,我们加以分类并具体讲解每种类型的解题思路:
    一、明确观点
    有一些文段的表述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的观点,通常都会有一些引导词,如“我认为”“我觉得”“作者认为”“笔者认为”“××认为”“××说”等。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于某事的评价。
    二、隐含观点
    有一些文段并非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所在,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述隐含着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于某事的评价,通常都会体现作者的一种倾向性,对于某事积极或者消极的看法、评价。因此考生在处理这类文段时要注意寻找容易出现作者隐含观点的标志及位置,从而确定答案所在。
    三、没有观点
    有一些文段仅仅是对某,一事物、事件或者社会现象进行客观陈述,解释其原因、原理或者表达现状,然而并没有对其进行主观性的评价,此时考生注意要辨明题目的特点,不要受到提问方式的误导,误以为涉及提问作者的态度观点时就一定存在于原文之中。此类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文体风格都是客观的陈述表达,涉及的类型主要有说明文、新闻简讯两种。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从用词和结构上来辨别文段的文体风格,从而更为准确地判断**。
    四、杂糅观点
    还有一些文段涉及了几个问题,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是存在明确的观点和评价,而对于另一问题却未做任何评价,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属于观点的杂糅。从出题的角度讲,题目常常将未做评价的问题设置成提问的方式或者干扰选项,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清楚地辨识。
    【真题点击】
    例1.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笔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
    它给美既赋予善的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
    A.正确而不流行    B.流行而不正确
    C.新颖而不流行    D.流行而不新颖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为“作者的观点”。文中首先援引了“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不重视美与真的统一”。接着用“笔者认为”明确引出作者不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看重美与真的统一”。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既然不同于流行的观点,必然是不流行的,至此就可以排除B、D两项。而文段的表述中只是列举了援引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第三方对二者进行评价孰对孰错,因此我们无从得知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只能从“不流行”这个角度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必定不为大众所熟知,比较新颖。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点拨】例1 是一道明确提出观点的题目,由“笔者认为”引导出作者的观点。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行文脉络来进行具体阐述,首先提出观点“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其次阐述说明二者如何统一;最后由“概而言之”重申观点,即“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因此如果题目涉及作者具体的观点何在时,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将首尾综合,即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看重美与真的统一,以善为灵魂以真为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值得考生深思,即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度理解文段表达的内涵,除了解答题目本身之外再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及特征,从出题人的高度去思考文段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到具体题目中,就涉及一些技巧和方法。由于例1 题目的选项设置中并没有明确考查作者观点的具体内容,因此聪明的考生可以通过解答技巧来迅速辨别答案。
    言语技法:援引观点法
    所谓援引,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十分确定,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态度上的一种倾向性,此时考试就要明确援引目的何在,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
    一、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作者观点与援引观点基本吻合。在正向援引中,通常是通过引用某人的话作为例证,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由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二、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针对以上援引的类型,考生在使用这一技法时要注意根据援引的标志辨别作者观点出现的位置以及态度、倾向性,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观点,尤其是隐含着的观点。
    例2.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频频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
    这段文字作者的观点是(    )。
    A.语言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
    B.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
    C.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受到重视
    D.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错误的原因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首句援引语言学家的观点,根据“所以”这一结论性的引导词可以判断该援引为正向援引,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恰好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和加强自己的观点,即强调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后面用“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句从反面进行论述如果不注重文化性将会造成的后果,再次强调重视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作者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朗,即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C项是对作者观点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
    【纠错】有些考生会选择A项,A项的表述中语言的“工具性”与“文化性”是并列存在,并没有凸显出文化性的重要。与原文中作者的态度观点不符,因而予以排除。
    【点拨】一道典型的正向援引题目,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相关的结论性引导词,如“因此、所以、总之、可见”等等。
    例3.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账,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答案】A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题目难度不高。只要根据首句“有些日本人认为”即可判断为反向援引,从而推知得出作者对其态度必然为否定的,此外文中用引号引出的“杰出的”表示的是反语之意,以及尾句中“这个所谓的新思维”中的“所谓”二字也都具有反讽意味,再一次印证作者对其态度的否定性。
    【点拨】一道典型的反向援引题目,考生根据首句“有些日本人认为”即可迅速加以判断。事实上很多题目一旦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掌握了援引观点法之后,很多题目无需字斟句酌地去推敲即可准确把握作者态度的倾向性,从而迅速准确地作答。
    例4.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百岁老人袁晓园说:长寿其实没有任何秘诀,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顺其自然到百年,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英国哲学家罗素活了98岁,从来也不认为长寿有什么秘诀,主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切顺其自然。人体的差异性很大,健康虽有一定之规,但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
    作者对于长寿的态度是(    )。 
    A.作者完全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B.作者有保留地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C.作者不同意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D.作者批评了袁晓园和罗素的主张
    【答案】A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文段首先援引了两位长寿老人的观点,并且分别用了非常明显的引导词“袁晓园说”和“罗素认为”来帮助考生判断其观点。事实上援引之后通常就会出现作者的观点,由此可以推知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观或的阐述表达。而此句中通过“但”引导的转折词,强调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即“健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与前两位老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属’于正向援引,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纠错】有一些考生会选择 B项,认为文中“健康虽有一定之规”就是不同于前文两位老人的观点,因此应该是有保留的同意。然而在具体的语言会话中,通常转折之前的语句仅仅是会话的策略,并不起到承载语义信息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之后的转折性语句,这一点考生要引起高度重视,出题人往往会在此设置干扰选项,因此B项表述是不妥当的
    【点拨】例1~例4 均属于援引之后出现观点的文段,考生均可以用“援引观点法”进行作答。其中例4难度稍高,虽然是正向援引,但在援引之后运用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分句来干扰考生的思维判断断,造成误选。因此考生在明确作者观点之后要对其态度进行准确地把握和观察,案持“转折词之后出现重要语句信息”的原则进行判断才不会造成误选失分。
    例5.拉姆斯菲尔德指出,说布什任职一开始就倾向于攻打伊拉克完全是对当时势的一种误解,因为以前的政府就开始寻求改变伊拉克政权,不过当时的形式是资助和训练伊拉克反政府力量。
    拉姆斯菲尔德对“布什政府从一开始就计划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所持的看法是(    )。
    A.同意   B.否定   C.谨慎同意   D.没有明说
    【答案】B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题目难度较高,要求考生对整个句子有比较完整的理解。阅读时把“指出”的内容,即后面的长句分解成几个短句来理解,一个短句是“布什任职一开始就倾向于攻打伊拉克”,一个短句是“拉姆斯菲尔德指出这种认识是一种误解”,可见拉姆斯菲尔德对“布什政府从一开始就汁划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所持的看法是否定的,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点拨】通常评论性的文字往往把作者的观点和其反对的观点混杂在一起表达出来,例6 就是一个典型。因此考生要仔细地辨明文意,文字多、内容多不见得就一定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关键还在于文字的意思,而不是形式的多少。
    【全真拍档题】
    题1.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说,美国从没接受过任何“地区轮任”的观点,而希望最合适、最有能力胜任的候选人当选,不论他(她)来自哪个地区。
    美国对联合国在确定秘书长人选问题上形成的“地区轮任原则”所持态度是(    )。
    A.不认同   B.认同   C.没有明说   D.不知道 
    【答案】A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为“所持态度”,题目难度较低。通常“×××说”就是明确引导观点的引导词,题目要求的是美国针对“地区轮任原则”所持态度是否认同,而原文中明确指出“美国从没接受过任何'地区轮任,的观点”,即不认同,而且在文段的下一句还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说明“希望最合适、最有能力胜任的候选人当选,不论他(她)来自哪个地区”,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题2.专家们对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应用生物基因技术,反应不一。大部分专家认同一个严肃的想法:发展基因改良植物与“长期但确实的风险”相关。
    下列观点,与大部分专家”态度明显不一致的是(    )。
    A.不能因转基因食品尚未出现严重负面影响,就说它无害 
    B.考虑基因改良植物的负面影响,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C.在还没有科学公断时,不应告诉大家某一技术是安全的
    D.呼吁暂缓转基因作物在大范围内种植,是有理由的
    【答案】B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该文段难度不高,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大部分专家”的观点:“基因改良植物存在长期且确实的风险。”可见大部分专家对于基因改良植物的态度还是较为谨慎的,而A项、C项、D项与原文的这种态度倾向性吻合。但是B项恰好是与原文态度截然相反,认为基因改良植物没有风险,因此B项应该是正确答案。回到选项之中,由于考试的题目设置上均属于四选一的客观唯一答案,题中的A、C、D三个选项其态度在倾向性上保持一致,则意味着三个选项都不能纳入备选答案。因此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将A、C、D三个选项予以排除,再一次使用到了“排同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在前文有所介绍,考生要注意结合前文重点把握。
    【真题点击】
    例6.今年,11名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这与内陆高校追逐高分考生、为招收到“状元”而津津乐道、各地大捧高考“状元”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举弓1来轩然大波,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应试教育”。笔者认为,香港大学招生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录取学生,这种标准只是香港的标准,至于是否是优异或是否适合内陆情形,那就见仁见智了。
    作者支持的观点是(    )。
    A.香港大学的录取标准并不是挑选学生的最佳标准
    B.香港大学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媒体不应过多批评
    C.香港大学选择学生的标准并不与内陆现有情形相符
    D.香港大学不录取“状元”的原因是他们不符合该校的录取标准
    【答案】D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题目以“笔者认为',为引导词,从而引出作者的观点“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录取学生,这种标准只是香港的标准”。换言之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状元被港大拒之门外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香港大学的招生标准与内.地e-j不同,这些状元不符合港大e.j录取标准。但并没有评论到底哪个标准正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的表述“至于是否是优异或是否适合内陆情形'那就见仁见智了”,到此为止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持保留态度的。因此D项符合原文的观点。
    【纠错】经过以上分析A项显然不对,作者并未对两种标准加以好坏方面的评判。B项是一个强干扰项,很多考生会误选,但仔细观查我们会发现“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应试教育’”这句原文出现在“笔者认为”之前,即出现在作者的观点之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作者对媒体是否应予以批评也不置可否,因此B项的表述也不准确。同时很多考生会受 C项干扰。事实上该文段作者既有存在观点'又有没有观点。对于为何状元被港大拒之门外这一原因分析,作者有着非常明确的观点“香港大学招生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录取学生,这种标准只是香港的标准”。然而对于港失与内陆情形是否相符,作者未做评论“至于是否是优异或是否适合内陆情形,那就见仁见智了”,因此 C项无从得出,进而排除。A、B两项均没有出现在“笔者认为”引导的观点之中,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因此应该排除。
    【点拨】
    这道题目难度较高,属于杂糅观点的一类题目,文段中既出现了明确的观点阐述,又对某些方面有所保留未做评论,所以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有效的辨别,分清哪些是作者明确提出的观点,哪些是保留意见未做评论,这样才能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全真拍档题】
    题3.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作者对于“莫扎特效应”的态度是(    )。
    A.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作者认为音乐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题目难度不高,是一个典型的杂糅观点类型。根据原文中“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一句可以推知作者对于“莫扎特效应”并未加以评论,到底是否认同有所保留,因此 C项正确。但是这个文段中作者还是存在观点的,即原文中“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一句,作者认为在陶冶情操和抚慰心灵方面音乐的作用是肯定的。可见作者还是认同音乐的作用。只不过对于“莫扎特效应”作者保留了意见,并未做任何评论。除了针对作者观点进行分析外,考生可以回到选项中进行辨识,再一次提到上文中讲解的“排同法”。仔细观察 A、B、D三项,考生会发现其表述的语义内容是一个意思。原文中明确指出“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因此可以得知 A、B、D表述同义,根据“排同法”可知都应予以排除,因为正确答案是客观唯一的。
    【真题点击】
    例7.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投入正在逐年增加,全民的教育程度也在日益提高。然而遗憾的是,在一定条件教育成本往往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教育成本与质量没有关系    B.作者感到教育质量不能提高很遗憾
    C.作者反对教育成本增高    D.作者认为教育投人多并不保证一定取得好的成果
    【答案】D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文段难度不高,短短一句话提出作者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要把握作者隐含在语句背后的态度倾向性,重点语句在转折之后,即“然而遗憾的是.在一定条件教育成本往往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换言之既然没有必然关系,那么导致的结果有可能是即使投入很多,也不见得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D项是原文作者观点的同义替换,因此为正确答案。
    例8.有时候律师的辩护很可能开脱了凶手,有损公共道德,但他们“完美”的法律服务没错。因为法治之法是中性的,它超越道德;而“平等对抗”的诉讼程序,须保证被告人享有他所购买的一切法律服务。即使被告人真是凶手,律师帮他胜诉获释,正义受挫,从法制“程序之治”的长远利益来看,这也还是值得的,失败了的正义可在本案之外。
    这个文段中作者认为(    )。
    A.法制与道德是相互对立的
    B.在一个单一的案件中找不到正义
    C.维护法制程序的意义大于一时的伸张正义
    D.为了保证法制程序的实施,律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整个文段都是在阐述作者的具体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整个文段的倾向性,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首句用“但”这一转折词奠定了作者论述的基调“他们'完美,的法律服务没错”,尾句又重申了作者的倾向性“从法制'程序之治’的长远利益来看,这也还是值得的”。因此可以判断作者在整个文段中的倾向性是偏向积极的,而备选项中只有C项与这种倾向性相符,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点拨】例7和例8均属于把握作者态度观点倾向性的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确定观点出现的位置在举例前后、援引之后;另一方面明确作者态度的倾向性,可以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或措词进行判断,如反问、“所谓的”、“遗憾的是”等。
    【全真拍档题】
    题4.中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干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和他们一样的人,遗憾的是,他们成功了。作者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成功了吗?(    )
    A.成功    B.不成功    C.对成功与不成功不置可否    D.无关紧要
    【答案】B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与例8难度保持一致,短短一句话提出作者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表示倾向性的语句,即“遗憾的是”所引导的一句“他们成功了”,实际上是一种反讽的态度,因此作者对于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因而选择B项。 
    题5.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作者表达的观点即(    )。
    A.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
    C.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答案】A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文段是一个典型的分一总式结构,通过列举种种例子,从而引出作者观点,考生阅读之时要重点把握例子之后表示观点的语句。文段首先列举了一系列文坛现状,目的在于引出最后一句的疑问,即“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也就是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首先考生在处理这句话时要把握住作者的态度,事实上作者在此并没有非常绝对地表述是与否,而是用一种疑问的口吻引发读者的思索。但是同时考生也要注意这句话是带有倾向性的,换言之作者认为科技发展可能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因为根据前面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判断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综上所述,把握了作者的观点后再进行选项的辨识。 A项的“可能”恰好是一个中性化的表述,未置可否,且其倾向性与原文观点的倾向性也相符合,因此 A项正确。
    【纠错】有些考生会选择B、D两项,然而根据分析可知原文“可能”表述的是一种不确定的态度,而B、D两项的表述过于肯定绝对,因此与原文含义不符,予以排除。
    【真题点击】
    例9.今日日本,学生们最钟情的“考试服”的颜色是藏青色。学生们认为,藏青色是“吉祥色”,有助于考出高分。心理学家也认为,藏青色有助于稳定情绪,对发挥水平起积极作用。而校方说,要考好主要靠水平,与服装颜色无关。现在考生们仍对藏青色“考试服”一往情深。每年考试前藏青色“考试服”都热销。
    作者认为藏青色“考试服”的时兴有无科学道理?(    )
    A.作者未作评论    B.有道理,因为藏青色是“吉祥色”
    C.有道理,因为藏青色有助于稳定情绪    D.没道理,因为考试成绩与服装颜色无关
    【答案】A
    【解析】一道典型的态度观点题。判断文段的文体风格,与新闻简讯极为相近,首句提出现象,即藏青色考试服受到学生的青睐。然后分别列举了三方的观点,用“学生们认为”,“心理学家认为”、“校方认为”引出三种态度。最后未做评论,只是客观陈述现在这种藏青色的考试服依然热销。因此A项正确。
    【点拨】例9这个文段非常典型,出题的方式也有多种,这个文段中引用了三方观点,之后并没有进行评论而是直接陈述了客观事实,因此属于没有观点的典型例题。当然同样一个文段也可以进行评论,在援引了三方观点之后,引出作者观点“笔者认为……”,考生可以根据援引之后出现观点的原则进行判断,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从这道题目可以看出同样一个文段出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出题的原则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考生备考的关键在于把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样无论题目如何变化,答案都会不言自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四神助攻(中)|阅读理解技巧放送(内含福利!)
2016年大理卷烟厂招聘考试言语理解之感情倾向性解题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
时间是取胜关键 “揭秘”高考英语高分技巧
判断阅读的7个陷阱,千万别踩 | 今晚省考直播峰会,顾斐老师主讲,抢座吧!
考研英语阅读如何“快准狠”抓住主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