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依恋关系是关键——读诺伊费尔德等《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有感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依恋关系是关键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有感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境况?你让他写作业,他说要先玩一会;你让他来吃饭,他说要等一会;你让他去洗澡,他说还有事情没有做好;你让他去睡觉,他说还要看一会书……你给孩子发出的各种指令,到了他那边都变了样,原本想和他好好相处,可这一件件事情总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底线和耐心,总有忍不住要爆发的冲动。其实,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都源于你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当孩子的内心不被父母看见时,亲子关系就会逐渐破裂。亲子关系的疏离促使孩子不再依恋父母,从而反抗和拒绝父母,让父母的教养工作变得难上加难。《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对依恋关系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深入的研讨,这是一本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的好书,“微信读书”推荐值84.2%,豆瓣的评分为8.2。

    一,依恋关系是心理的脐带

    依恋是种引力,它吸引着两个个体互相靠近,并彼此吸附。人与人的依恋,是指一个人在身体、行为、情感和心理方面,想与某个特定的人保持长久的亲近和联系。这种引力很像地心引力,肉眼看不见,但却维系着我们的生存。

    对孩子来说,依恋则是不可缺少的生存要素,因为孩子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附成年人。就像生长在子宫中的胎儿通过脐带和母亲建立那样,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这种关系如果不被看见,所有的爱都无法有效地传达。

    发展心理学家把依恋关系看作是养育子女成长的根基。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本能地信任抚育者,相信父母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父母亲近,建立某种联结。只要有可能,他们总是抓住父母不放,想让父母抱着,并逐渐从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升华为感情上的亲近,并最终演化为心理上亲密。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内心的情感,双方都可以看得见。孩子能够感受到这种亲密关系,并认可这种关系,这是一种原生的依恋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孩子就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并在父母指引的方向上茁壮成长。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原生依赖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除了这样的原生关系之外,孩子还将发展另外两种依赖关系:

    一种是派生的依赖关系。大多数婴儿从六个月左右开始,就会对陌生人产生抗拒,用俗语来说就是“孩子开始认人了”,他们可能又哭又闹,就是不让来访者接近,有时还会让来访者略显尴尬。怎样帮助孩子和来访者建立起友好关系呢?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父母先和来访者友好地互动一段时间,让孩子观察自己信赖的父母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慢慢地,孩子抵抗的心理就会逐渐减弱,学着接受来访者,并与之建立起派生出来的依赖关系了。从原生依恋关系派生出来的依恋关系,通常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原生依赖关系更加牢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认识和接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另一种是替代的依赖关系。现在的社会,工作的节奏日渐加快,年轻父母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很多孩子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孩子的内在情感和需求父母看不见,也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就会出现裂缝,甚至直接断裂,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们尚且无法独立生活,无法忍受依恋的空缺,需要有人不断地指引方向。在父母不能承担责任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去找替代品,也就是能弥补空缺的人,同伴自然成了最佳人选。这就像一个迷途的羔羊,急着要找寻一个人互为航标,以此缓解没人引路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那样。问题是,同伴和自己是同龄人,他自己都无法为自己确定方向,又能如何引导别人?同伴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微妙的,要么去做这个群体中的“头”,要么就要按照这个群体中的规矩老老实实地呆着。一旦孩子在同伴这里找寻到了依恋关系,哪怕这种关系比不上与父母之间的原生依赖关系,孩子也会义无反顾地维护这种替代的依赖关系,甚至不惜和父母恶语相加,对抗到底。他们的这种行为背后,其实就是在提醒父母,原生的依赖关系出了问题,如果父母看不见问题所在,采取更加严厉的举措来管教孩子,那只能进一步加深原生依赖关系的破裂。

    具有同伴之间替代性依赖关系的孩子是很难成熟的,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依恋是极为有限并肤浅的,他们认为的最安全方式,就是追求和别人的共性。为了保持与同伴的接触,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寻找和同伴的共同点,尽可能地在外貌、行为、思想、喜好和价值观上与同伴一致。这样的环境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问题频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的自杀率呈现出了惊人递增。很多人认为孩子自杀的最大诱因是被父母拒绝或忽视,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孩子自杀并不是因为父母,而是因为受不了同伴对待自己的方式。孩子受同伴的影响越大,当他遭遇同伴的冷漠、排斥和孤立时,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

    二,缺失依恋关系的孩子易出现的症状

    如果和父母之间的原生依恋关系缺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几种不同的行为和症状:逆反心理;逃避感受;外表成熟的像大人、内心幼稚的像儿童“学龄前综合征”;沮丧感和攻击性;欺凌或被欺凌;扭曲的性意识;学业成绩不佳;出现社交障碍等。

    因为篇幅所限,不可能就上述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仅从中选择部分问题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大自然为孩子设置的一道防护栏,这道防护栏会一直保护他们,直到他们足够成熟,可以抵抗住外力的作用。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作用之一:逆反心理是一道屏障,它能帮助孩子抵制依恋对象以外的人,保护孩子不受陌生人的误导和控制。如果孩子依恋的是自己的父母,那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孩子依恋的是同伴,则问题就来了,这些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会有各种反抗的表现,如顶嘴、不配合、不断争吵、不服从、躲避、自我封闭、反社会和叫嚣“你管不了我”等等。依恋关系不能从同伴之间转会到亲子之间,这样的逆反心理就很难消除。作用之二:逆反心理促进孩子的自我意志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会帮助孩子减少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一个人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首先要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借助逆反心理培养自我意志,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通过屏蔽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逆反心理为孩子培养自我意志创造了空间。这样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区分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也是非常着重要的。

    其次是“学龄前综合征”。罗伯特·布莱在《手足社会》一书中提到,成年人不成熟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极其普遍:“人们都懒得长大,就像在一个都是半成年人的池塘里游泳的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就是亲子关系的缺失。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孩子在同伴身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孩子气越来越重,也就难以成熟。甚至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都是无法变得成熟的。有些父母在培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把孩子向外推,让他去和同伴多接触、多交流,以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但父母没有搞明白,助力孩子成熟的关键是要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要让孩子变得独立,必须先让他们学会依赖;要让孩子有个性,必须先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和共存感;要让孩子适应离别,必须要先承担起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责任。类似的还有,要让孩子学会舍弃,必须更多地满足孩子的亲近需求;孩子想要拥抱,我们就要比他期待的更热情地拥抱。成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真正的独立和分离,恰好始于依赖和依恋。

    再次是欺凌问题。欺凌总是发生在同伴之间。《纽约时报》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离开父母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欺凌的行为。“青少年每周离开母亲的时间如果超过30个小时,则有17%的概率会变成欺凌者和捣蛋鬼。而相比之下,每周的日托时间不超过10小时的孩子,只有6%的可能性会出现这种情况。”欺凌是人类情感脑区中两种最重要的心理动力——依恋和防御心互相作用的结果。欺凌者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能依赖一个成年人,而且这个成年人也愿意满足他的情感需求。他们强硬的外表下,实际上是一个饱受创伤、极其孤独的孩子,一旦遇到真正关心自己的成年人,他们强硬的外壳就会瞬间软化。依恋的基本特征,就是让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保证自然的等级关系,这在同伴之间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渴望主导权,却缺乏担当意识时,就会变成欺凌者。面对同伴的需求,他们不是满足,而是贬低;面对同伴的弱点,他们不是保护,而是利用;面对同伴的脆弱,他们不是帮助,而是嘲讽;面对同伴的残疾,他们不是担心,而是取笑。真正能改变欺凌者的唯一方式,是扭转欺凌背后的动力,即他们重新融入一段健康的依恋等级关系,放下戒备心理,满足他的依恋饥饿。

    三,唤起孩子的依恋本能

    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运转的基础,忽视这一定律,会让各类关系都陷入困境。孩子天生会想和父母亲近,主要靠的就是依恋。只要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凭本能完成养育子女的使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就是关系的问题,而在依恋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试图控制孩子,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反,关系的问题只能在关系中解决。

    作者为此提出了建立依恋关系的六种形式,包括感官上的亲近,追求共性,占有和保持忠诚,寻求重要性,付出情感,渴望被理解等。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原本还不错,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让这种良好的依恋关系更加稳定。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出现裂痕甚至有经断裂时,唤醒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本能就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为此给出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是父母要能吸引孩子的目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恋人之间的关系,刚开始追求的时候非常殷勤,总是想法设法去讨对方的欢欣,但在恋情稳固后,就不会再有追求时那样的讨好举动了。这种疏忽,在成年人的恋爱关系中可能仅仅是个错误,但在亲子关系中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习惯和孩子联络感情,每一次分离,都需要用情感联结让孩子重新归巢。孩子也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联络,这是孩子的永久需求,父母必须意识到。第二步是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抓手指这个简单的动作,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互动,是在培养婴儿的依恋本能,让孩子去抓紧对方。这一行为表面上是婴儿抓住了成年人,但本质上是和成人建立了情感联系。而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能抓紧的东西,就是让孩子感觉我们非常喜欢和他相处。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们的喜悦之情,比如手势、语言、符号或者行动。第三步是鼓励孩子依赖。自然界自有更替,没有谁能为了春天而拒绝冬天,就好像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独立,就拒绝让他们依赖我们。只有依赖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会踏上真正的独立之路,而拒绝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则阻碍了他们的独立,让独立的进程受阻。第四步是做孩子的航标。父母必须扮演航标的角色,充当孩子的向导。不要等着他们出现困惑,才去引导他们,而是要自信地担当起人生向导和诠释者的角色。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孩子被看见。没有回应,孩子就像生活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有回应就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和被看见。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父母为此需要再学习、再提高。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加]戈登·诺伊费尔德,加博尔·马泰著,崔燕飞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 比起教育技巧,依恋关系更重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
你对于婚姻和家庭恐惧,源自于原生家庭的痛
要想改变回避型,先从认识ta的原生家庭开始
依恋关系稳固,孩子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