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间最醇的兄弟情:“雪泥鸿爪”流传至今。读罢此文,明白了很多

宋代的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是一对亲兄弟(“三苏”中的苏洵为二人父亲),哥俩的感情非常深,两人在仁宗嘉佑二年(1057)一同考中进士,从此宦海沉浮,常居两地,故不时相互赠诗以表兄弟之情。

嘉佑六年(1061),二人于郑州分别后,哥哥苏轼在渑池(今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收到弟弟苏辙的临别诗《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xiáo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zhuī马但鸣嘶。

(译文: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首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当时天寒雨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一词用来描写长途跋涉之苦。“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为此,苏轼写《和子由渑池怀旧》回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以鸿雁踏雪泥而又各自东西,喻兄弟因身不由己而分离。“雪泥鸿爪”后成为指往事所遗痕迹的有名比喻。

第三句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东坡千古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哪复计东西”中的“飞鸿哪复计东西”是什么意思? -天涯问答
【小知识230*雪泥鸿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与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