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地缘角度解析中原文化触底反弹的过程以及戎狄文化区的形成原因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甚为流行,就是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习惯了历史朝代更替分合态势的国人来说,一切都很自然。其实,从8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起,这一幕就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着。

注:本文的中原指的是以嵩山周围为中心的现在河南省大部和晋南地区、关中东部地区

庙底沟文化对外影响示意图

上图为庙底沟人辉煌时期的示意图,本文涉及的时空范围在庙底沟解体以后,之前文化分合态势可以参看笔者其他文章。距今5500年左右,强大的庙底沟文化解体了。轰轰烈烈的仰韶时代进入了晚期。宛如东汉末年一样,庙底沟的势力迅速被各处本地的势力所瓜分。而原来处于庙底沟文化势力周边的文化势力,骤然之间没有了庙底沟的压迫,顿时倍感轻松,也纷纷登场,来蚕食庙底沟的地盘。一场起于5500年的文化乱世揭开了序幕。

庙底沟人苦难的公元前3500年

①关中地区

曾经在渭河流域创建了半坡文化的半坡人由于长期处于庙底沟人压迫下此时也迫不及待地重新燃起了复兴的希望之火,纷纷重新拾起了原有的文化。这个时期关中盆地的文化被称作半坡晚期

②豫西晋南

作为庙底沟文化龙兴之地的豫西晋南地区受到来自关中的半坡人冲击,不过顽强地坚持住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称之为西王村文化。

③豫中豫东

郑州西山古城地形示意图

由于庙底沟文化的突然解体,豫中和豫东地区的庙底沟人受到了来自东方和南方人群的攻击,这些庙底沟人我们称之为秦王寨人,他们的文化为秦王寨文化。秦王寨人为了抵抗东方人群的进攻,不得不在郑州处修筑了“西山古城”来抵御入侵。

秦王寨文化

④豫北冀南

这个地区的庙底沟人也只好自力更生了,我们称之为大司空文化,这个庙底沟人最北面的孩子,从此自立门户,再也没回来。我们后面谈。

大司空文化

⑤晋中地区

这个地区本来是庙底沟的义井类型,结果也纷纷祭起独立的大旗,被称为白燕文化,后面也很戏剧化。

⑥内蒙古中南

这个地区受到来自东北方人群的冲击,形成了海生不浪类型。后来也逐渐脱离了核心文化区

⑦陇东地区

这里很快就成了马家窑人的天下,作为仰韶晚期一支灿烂的彩陶文化,从此也踏上了不归之路,再也没有回来。

马家窑文化

综上所述,原本强大的“庙底沟王国”骤然土崩瓦解以后,分成了上面七个部分,可怜的庙底沟人,带着祖先的辉煌记忆沉寂了下来,不仅面临着同系文化势力的角逐,还要不断地与外来文化势力进行抗争,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庙底沟人能否东山再起呢?我们先看下外来的文化势力情况。

趁火打劫的外来文化势力

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200年到公元前2600年,早期在庙底沟的强势下,大汶口文化受到挤压,向西被庙底沟堵死了,所以大汶口人初期是向北方扩张,从鲁中地区逐渐向胶东半岛移动,并通过渤海湾的群岛进入辽东半岛。大汶口文化进入了发展的中期以后,中华大地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空前强盛的庙底沟解体了。大汶口人怎么能错过这等天赐良机,他们毫不犹豫开始了向西扩张之路。

大汶口扩张

从考古上来看,大汶口人西进的路线是由鲁西南地区逆着颍河进入豫南和豫中,并进一步进入了豫西地区。不过豫西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特征,本文认为或许是由秦王寨人带过去的,我们上文讲到秦王寨人修筑西山古城来抵御东部人群的攻击,这里的东部人群就是指的大汶口人。面对逐渐强盛起来的大汶口人,没有了庙底沟这个大的后台,秦王寨人无法抵御大汶口人的进攻,有一部分秦王寨人不甘寄人篱下,就开始了向西迁徙之路,毕竟西部还有他们的庙底沟同族。

位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人也自然不甘寂寞,突然之间发现强大的庙底沟消失了,而屈家岭人本来势力范围就已经到达豫西南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中的一路人马穿越伏牛山和外方山,抢先进入了豫中地区,另一路人马沿着西汉水和丹江翻越秦岭进入了关中地区。

屈家岭文化扩张

5000年左右的文化大迁徙,可以参考笔者下面这篇文章,里面有详述。此处就不赘述了。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这期间,原来的各个庙底沟文化势力遗存也不断开始移动,不只秦王寨人西进,关中的半坡人也在此时进入了泉户时期并北上陕北。太行山东麓的大司空人也穿越太行山进入晋中,并南下和北上。马家窑人沿着岷江南下四川盆地。加上良渚人南下和北上,文化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毕竟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原文化在纷乱中寻找着涅槃重生的时机。下面就是各个文化迁徙的示意图,可以通过几张示意图来了解下文化迁徙的情况。

秦王寨迁徙

大司空迁徙

雪山一期迁徙

泉户文化迁徙

马家窑半山类型迁徙

马家窑文化南下

浴火重生的庙底沟人

在外来势力的强势打击下,庙底沟人不由怀念起祖先辉煌的往事,心中的悲愤在逆境中化作了奋起的动力,来到晋南的秦家寨人与同族西王村人重新整合了自己的文化以及来自大汶口屈家岭等人群的外来文化。一个崭新的文化群体诞生了,就是分布在分布在晋南和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又称荆村文化。

摇身一变成了荆村人的庙底沟人很快就将势力扩张到关中,可怜的半坡人再次被庙底沟人征服,泉户文化消失,关中盆地再次成了庙底沟人的天下。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了,这个时候的庙底沟人已经不复当年之勇,群雄并起的时代来临了,不仅东南的良渚人到达了巅峰,不遑多让的大汶口人也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地区,与秦王寨人在豫中和豫北地区拉锯。同时还有虎视眈眈的屈家岭人不时会插上一刀。本来是同宗的马家窑人也早已离心离德,庙底沟人勉强将势力范围维持在关中东部、晋南、豫西地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庙底沟人在无奈中迎来了仰韶时代的彻底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中原文化在龙山时代再次崛起

本文将龙山时代的起点定在4500年这个时间点。这个时期也是从纷乱的文化乱世开始的。首先晋南和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北方来的文化冲击下过渡到东关文化,而关中地区再一次与豫西晋南分道扬镳,独自形成了客省庄文化。晋中的白燕文化过渡为杏花文化,并扩张到陕北地区。内蒙古中南部老虎山文化崛起。陇东地区出现齐家文化。中原地区文化再次割裂,又出现了文化乱世。不过这次有些不同,其他几个外部文化势力也在此时出现了变化,大汶口文化被海岱龙山文化取代,屈家岭文化变成了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走向没落。

似乎茫然无序,不过我们仔细分析下不难看出来些门道。与庙底沟人混居一起的大汶口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这个族群同样整合出新的文化,就是王湾三期文化,在王湾三期强势的影响下,大汶口文化过渡为海岱龙山,而豫中、豫西、晋南地区被统称为中原龙山,不过这里面有着不同的族群,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豫东为造律台类型、豫西晋南运城盆地为三里桥类型、临汾盆地为陶寺类型、而嵩山南面发展出来的煤山类型实力最为雄厚,并迅速扩张。尤其对南方地区,在王湾人的强势打击下,石家河人臣服。石家河文化消失。

作为中原龙山强劲对手的晋北陕北地区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重新整合,杏花文化在与老虎山系文化对阵中失败,将陕北拱手相让。老虎山文化得以进一步强盛,这个时期这一带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石城,说明这个地区军事性质的动作非常频繁。西部的齐家文化也在此时开始进入兴盛期,对富饶的东部也是虎视眈眈。再一次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陕北文化势力争夺

王朝时代的到来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三个势力角逐的时候,弱势的两个通常要联合起来对付强势的一方,才可以确保三足鼎立格局的完整。所以形成了吴蜀联盟对抗曹魏的格局。从考古上来看,石家河文化兴起之初是非常发达的,想必王湾人正是看到了这点,同时因为王湾人与来自仰韶和大汶口的双方人群都有渊源。所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石家河人也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双方形成的联盟关系比较紧密,双方文化交流也非常深入,即便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完全可以统称为龙山文化。结果就成了龙山人大战石家河人。最终以石家河人败北告终。

从考古上来看,王湾人经过王湾三期的强势扩张,势力范围空前广阔,而之后王湾三期过渡到了新砦期和二里头期,并在二里头期间进一步开始全方位的扩张。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王朝时期。本文认为的夏王朝,就是以二里头为中心的这个区域所代表的文化势力。

此时的夏文化已经全面超越其他文化区,最初的分布范围并不很广,主要分布在嵩山南北的伊洛河流域。北到黄河,西到崤山,向东到达豫东平原商丘附近,南到汝河上游。

不过夏人稳住阵脚以后,很快就开始了扩张,分布范围逐渐扩大,不仅覆盖了伊洛颍汝四条河流,同时开始越过崤山向渭河流域进军,向东到达贾鲁河以东的杞县和颍河流域的沈丘一线,向南进入南阳盆地及丹江流域。

夏王朝的核心控制区在中期的时候达到了巅峰,东北跨过黄河进入沁河以东地区,西部占据了关中东部地区。向南挺进了江汉平原的北部。而东部却一直维持在最初的界限,并没有进入鲁地,这个跟海岱龙山后续的岳石文化还是比较强有一定关系。所以由此可见,夏王朝主要的敌人就是来自山东的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就是后世的东夷人的前身。

夏势力范围示意

不过笔者也很好奇,之前那些文化势力都去了哪里,我们看下进入夏纪年以后各个文化势力的情况

夏纪年以后主要文化势力

①晋南

从上面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夏人与晋南地区有很深的渊源,在王朝时代的早期阶段,各个地区已经分别进入了王国的初期形态,而以晋南地区为中心的中原龙山在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却由于北方文化势力的入侵而衰落,在王湾三期的时候,豫西晋南地区分布着三里桥文化,夏人势力跨过黄河进入西北方的晋南地区以后,这里的文化也顺利的过渡到东下冯类型。东下冯人与夏人的关系在夏人进入以后还是比较紧密的,至少从之后向关中进军过程中,东下冯人是主力这点上可见一斑,从考古上能够更清晰的看到,东下冯文化在渭河流域扩张得要更远些。至于最初双方是怎样的关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不过笔者想起了“启征西河”这个历史事件,是否就是夏人征服东下冯人的过程呢?不是本文主题,我们另文再议。

②关中

随着夏人进入关中盆地,关中地区原有的客省庄文化明显出现被驱赶的现象,估计夏人对于客省庄人喜欢叛变的特质记忆深刻吧(玩笑下),夏人没有像对待东下冯人那样出现融合,而是将客省庄人直接驱赶到关中西部,并促使客省庄文化转变为“西山坪”类型。客省庄人西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北上进入河套地区。与南下的朱开沟人融合。西迁的客省庄人进入了齐家文化的地盘,与齐家文化融合。应该跟后世的寺洼文化有关

二里头文化西渐

③太行山东麓

这个地区在王湾三期时候是大司空文化的继承者后岗二期文化的天下,不过在这个期间,后岗二期迁移到燕山南北区域,这个有可能是“尧放共工”事件的真实反映。夏文化期间,这里逐渐出来了一支新的文化,就是“先商文化”的“辉卫类型”。之后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商王朝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④太行山西麓

这个地区是杏花文化及老虎山后续的永兴店文化的势力范围,杏花文化与永兴店文化长期在此拉锯。而进入夏纪年以后,这里出现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称为“朱开沟文化”,朱开沟文化是在永兴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顺着黄河下来的齐家文化和从渭水流域北上的客省庄文化的一些特点而形成的。朱开沟文化已经出现了游牧文化的特征。在晋中地区的杏花文化消失,代替他的是“白燕四期”,到了夏晚期,属于先商的下七垣文化强势进入晋中地区,这个是后话了。

在龙山时代,龙山的势力范围要广的多,夏以后出现了收缩,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王朝时代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夏商周三代都实行内外服的管理架构,对于外服地区通常由比较远的部族进行防守,而中原王朝采用的类似后世的羁縻政策。

夏的防御体系

在夏纪年范围内,江淮地区是斗鸡台文化、宁镇地区为点将台文化、杭州湾为马桥文化。江汉地区出现了盘龙城这样的遗址,四川盆地三星堆文化开始萌芽。这个时期,南方的文化出现了与北方文化较大的落差,对夏王朝不存在任何威胁。夏王朝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东部的岳石文化。而对于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夏王朝来说,西部和北部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导致同属仰韶一脉的同族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就是逐渐游牧化,不过处于转型期的游牧文化在这个时刻面对的是来自更西更北方由于气候变冷南下的游牧文化的冲击,对夏没有构成实质的威胁。到了商代,这些游牧文化转型成功,对之后的商周王朝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就是我们历史上记载的那些戎狄们。

商代戎狄分布图

对于我国史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者们多有论述,本文想从另个侧面谈下一些拙见。就是地理格局对史前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地缘关系对文化中国形成的影响

裴李岗文化处于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位置

我们先看下几个关键的文化势力分布区域,裴李岗文化、庙底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裴李岗文化在淮河水系上游的豫中地区和豫东地区,这里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第二和第三个阶梯的交界地带,沿着太行山东麓可以北上海河平原,实际上那时候是黄河的故道,沿着淮河东下江淮地区,向西可以到达汉阳盆地进入汉水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而逆着黄河西去可以进入关中河洛晋南几个地区。所以豫中这个地区实为各个文化的汇聚点,也就是各个文化碰撞地区,此处发达之时可以很容易四处扩张,此处低谷之时同样可以很方便汲取四周文化的精髓。而按照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特点来看,黄河中游地区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古人通常会选择远离海侵的下游地区,逆着黄河向上寻找更适合生存的乐土,这就是晋南、豫西、陕东这个交界地区成为文化爆发点的原因也是中原文化能够不断反超的原因从裴李岗到庙底沟,从庙底沟二期到龙山,从王湾三期到夏,几个文化变化趋势,无不按照这条线在移动。这是地理环境使然,非人的主观决定的。这个问题以后会详细阐述,本文就到此结束了。

结语:上面图片为关键几个文化的演变和促成的示意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化变化的区域。本文对5500年至夏纪年这段时期中原及附近文化的变化做了粗略的阐述,主要是想说明地缘关系在史前文化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播散(7):多瓣式花瓣纹
中国史前陶斝初论
从陶寺两次巨变看龙山时代黄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
十大深度解读 | 李新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场景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
仰韶文化从哪里来?裴李岗文化后中原地区考古文化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