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免费传授黑膏药熬法
膏药疗法,又称“薄贴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我国清代的吴师机是一位专擅膏药疗法且卓有成就的医生。
  吴师机(1806~1886年),浙江钱塘人,早年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后来弃儒业而从医。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间,吴奉母避迁江苏泰州乡下行医。当时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亲历了因药材匮缺和经济困难使老百姓有病失于救治的悲惨现实。行医过程中,吴发现传统的外治疗法有简便、效捷和经济的优点,特别是“膏药多验于穷苦人家”,于是他开始大力在百姓中推行外治去。由于膏药疗法不分老幼男女,不论“肌肤之疾”,还是“心腹之患”,不用饮服汤药,仅一张膏药贴敷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影响劳作,花钱又少,所以深得广大劳苦百姓的喜欢,应诊者络绎不绝。吴师机之胞弟曾叙及吴氏诊病的情景,说:“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拥塞于庭,待膏药之救,迫甚水火,斯时在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流民之图,开赈饥之局”。这说明吴氏的膏药疗法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吴氏对医学的一大贡献还在于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而轻外治的惯例,吴氏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其中又突出膏药疗药。他在古法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几种外治法,如敷、熨、浸、缚、瀹等。对于膏药,他敢于创新,不仅总结了膏药的诸多调制法,如:有以松香、石膏收膏者,有以牛胶、白蜡摊膏者,还有用鸡蛋、猪油、糯米、枣、梅、葱涎等调和膏者……在治法上,他尤其显得“别致”,如:喉症贴两腮,冲脉病贴脐下,带脉病贴腰间,鼻衄贴塞耳,耳衄塞双鼻,以及上病下贴,下病上贴,左病右贴,右病左贴,其中有一病一膏单用,也有两膏同用等。治疗既有内科热病,又有妇、儿、外、五官等各科疾患。中医常用的汗、吐、下法他也用外治取代内服药。吴氏对外治法的广泛应用,无疑大大开拓了治病的途径,对中医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瀹骈文》堪称吴氏一生研求外治疗法的心血结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吴说:“是书之成,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数易稿,三锓其版。”所以该书一问世,就因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大受同行好评,当时在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生都纷纷仿效他的医技,不少药铺还专门编印他书中的医方和制药方法。时至今日,在人们热衷于各类自然疗法、内病外法的研究时,仍不时能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炼制膏药,需有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加香药或贵重药或胶体性药物→去火毒→涂布冷却→烘化贴用等程序。下面以黑膏药的熬制进行介绍:
第一步 炸药
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注意: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 炒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 炼油
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注意: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注意:1.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离火下丹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3.下丹时应一人搅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4.锅内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易溢出。5.此节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必须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以保证成膏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①油烟: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②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为准。6. “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并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太慢时,则离火下丹的药油温度下降,影响效果。8.如下丹时着火,应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9.膏药应老、嫩适宜。如偏老,即兑入较嫩的膏药油;偏嫩,则再加热。一般宜嫩些,因摊膏时仍需加热。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10日,每日换水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加细药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七步 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注意: 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2.摊膏时,涂的面积一般圆形的占膏药褙的1/3,长方形的约占2/5.用于治表的膏药,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药,宜涂厚些。勤换的膏药宜薄,久贴的膏药宜厚。
第八步 贴膏药
先将膏药放热水壶或酒精灯、蜡烛等物微火上加热烤软熔化,使温度适宜,即可摊贴。
主治:五痨七伤,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骨刺,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疔毒,一切无名肿痛、肿瘤、气管炎、心痛,胃痛,腹痛,前列腺炎等
用法: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热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治适宜技术
膏药秘方(全盘托出)
膏药的制作方法
膏药成分,制作技术和临床应用?1
中国民间膏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传统黑膏药如何熬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