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角

基本介绍

品名:麦角

【拉丁名】Claviceps purpurea

【别名】麦角菌、黑麦乌米

【作用和用途】

本品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重要的有麦角毒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

麦角碱类对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

本品常用于产后止血及子宫复旧。

【用法】口服。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孕妇、血管硬化及冠脉疾病患者忌用。

【来源】为麦角菌科麦角菌属的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在寄主植物上所形成的菌核。夏秋麦穗黄熟时采收。阴干或烘干备用。

采收: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生物学特性:麦角菌为寄生性真菌,寄生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及灯心草科植物。菌核在温暖潮湿的夏季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4-26℃。

【性味归经】淡,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收缩子宫,止血。用于产后子宫出血(促子宫复位),偏头痛。

【用法用量】常制成流浸膏、注射剂等应用。流浸膏每次口服常用量2~4毫升,1日6~8毫升,口服极量1次4毫升,1日12毫升。

备注:同属菌类拂子茅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lr.) Tul.与麦角极为近似。主要区别为菌核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其直径不到0.8毫米。

形态特征

1.麦角菌菌核长圆柱形,两端角状,坚硬,(10-30)mm×(2-7)mm,平滑,有纵沟,外部紫黑色,内部淡紫色或灰白色,每个菌核产生20-30个子座,有弯曲的细柄,暗褐色。子座近球形,直径1-2mm,红褐色。子囊壳全部埋生于子座内,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表面,(200-250)μm×(150-175)μm。子囊长圆柱形。(100-125)μm×(4-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色,(50-70)μm×1μm。

2.小头麦角菌与麦角菌极为相似,主要区别是:菌核黑色角状,所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直径不足0.8mm。

分布范围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生态环境

1.寄生于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

2.生于拂子茅属植物及大油芒等禾本科植物上。

采收

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价值介绍

医药功效

该品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重要的有麦角毒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

麦角碱类对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

药理作用

①兴奋子宫的作用

麦角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强直收缩。我国数种野生麦角制成的流浸膏,对在体和离体的兔子宫皆能促进其收缩,使之张力增加;并在离体兔子宫上表明,对产后和妊娠子宫比未孕子宫作用强。麦角中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从我国12种寄主植物上所分离的131个麦角菌系中,有17个能在小麦培养基上产生麦角碱,其中以Claviceps microccephalaCe-3菌系最为优良,不但产碱力强,而且所产的主要为麦角新碱。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麦角毒对心脏的作用不及对血管的作用强,但在心律慢到某种程度时,则有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大量麦角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原理不明),导致坏疽形成。用麦角流浸膏肌注(2-3次/日)于意大利种鸡(1.5毫升/公斤),注后出现鸡冠紫绀,久之,鸡冠末梢坏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条件反射。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新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有关。

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用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实验,表明麦角新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谓麦角新碱可能是一种直接作用型的拟交感药,它与儿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体。麦角小量兴奋延脑(迷走性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惊厥等),大量因延脑麻痹而死亡。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吗啡、美沙酮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药物毒性

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

药物中毒

中毒原因

麦角菌(Claviceos purpurea)是致禾本科植物病害的一种真菌。麦角菌的孢子落入三麦花蕊的子房中繁殖发育,形成菌丝,经2~3周后,即在麦穗上形成麦角。麦角中含有麦角碱 (ergostine)、麦角胺(ergotamine)、麦碱(ergine)等多种有毒的麦角生物碱。麦角的毒性程度与其所含生物碱的多少而定,通常含量为0.015%~0.017%,也有高达0.22%者。麦角的毒性非常稳定,可保持数年之久,在焙烤时其毒性也不能破坏。当人们食用了混杂有较大量的麦角谷物或面粉所做的食品后就可发生麦角中毒。长期少量进食麦角病谷,也可发生慢性中毒。

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

急性中毒,除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并有皮肤刺痒、头晕、感觉迟钝、语言不清、痉挛、昏迷,严重者可死于心力衰竭。

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

预防措施

1.清除食用粮谷及播种粮谷中的麦角。可用机械净化法或用25%食盐水浮选漂出麦角。

2.规定谷物及面粉中麦角的容许量标准。

3.检查化验面粉中是否含有麦角及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药材鉴定

干燥菌核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呈角状,具3条钝棱,两端渐尖。长0.3~4厘米,直径1~7毫米。

表面紫黑色或紫棕色,有显著纵沟及细小横裂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钝三角形,边缘暗紫色,中心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气微弱而特殊;味油腻性,先甜后辛。

性状鉴别

(1)麦角菌核长纺锤形,平直或略弓状弯曲,具3条钝棱,长1-4cm,宽2-7mm。外表皮灰紫色至黑紫色,有细小横裂纹及纵沟。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钝三角形,其边缘为一薄层暗紫色组织,内部淡棕白色至淡红色,中央部分有时可见星状暗纹。气特异而微弱,味先微甜,后辛。

(2)小头麦角菌核黑色,角状,长约6mm,直径约0.7mm。余与麦角相似。均以身干、个大匀整、色紫褐、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麦角横切面:

略呈三角形,外层为数列排列紧密的深紫色菌丝细胞,细胞壁及内含物遇酸呈血红色,遇碱呈青紫色(麦红色素反应),内部由粗细不等的无色菌丝细胞组成(称为拟薄壁组织),直径3-12μm,壁厚,具强折光性,中央部分细胞疏松而有间隙,细胞壁由甲壳质(chitin)构成。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品质标志

本品含总生物碱,作为麦角毒碱计算,不得少于0.2%;水溶性生物碱,作为麦角新碱计算,不得少于0.03%。

化学成分

麦角含生物碱约9.4%,主为吲哚类生物碱,按其结构可分3类:

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都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其中有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麦角隐亭碱、麦角胺、麦角生碱、麦角新碱及麦角西碱;

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都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牛物,其中有麦角异柯宁碱、麦角异克碱、麦角隐宁碱、麦角异胺、麦角异生碱、麦角异新碱、麦角异西碱;

第三类为棒麦角碱系生物碱,其中有喷尼棒麦角碱、肋麦角碱、裸麦角碱、田麦角碱、野麦碱等。

此外尚含脂肪油33~35%,麦角甾醇0.1%、维生素D2、酪胺、组胺、胍基丁胺、三甲胺、甲胺、己胺-l甜菜碱、麦角硫因、乙酰胆碱、尿嘧啶、鸟甙、氨基酸,麦角色素如黑麦酮酸、金黄麦角酸、麦角黄素BC(2,2′)、麦角黄素CC(2,2′)、棒麦角黄素、棒麦角玉红素等。

栽培相关

培育技术:麦角菌生长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栽培,获得麦角(菌核),也可以采用发酵培养菌丝体,得到类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用接种栽培方法也可获得麦角,但费工、产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厂化深层培养发酵生产的技术。

菌种分离:麦角纯菌种由自然采集的野生菌核中分离获得,目前发酵培养的优良菌株是由拂子茅上分离的拂子茅麦角菌Ce3-3菌株。

工艺流程:菌种→试管斜面孢子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过滤,分离提取出麦角新碱。

培养方法:孢子培养基为蔗糖10%,天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琼脂2%,蒸馏水,pH6.0-6.2。作成斜面,接入菌种,在24-26℃下培养15-20天。

种子培养基为蔗糖6%,谷氨酸1%,MgSO4·7H2O0.03%,KH2PO40.1%,自来水,调pH至5.2。在500ml锥形瓶中装培养基100ml,接入斜面菌种,于旋转式摇床上培养72小时,温度保持24-26℃。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谷氨酸1.2%,MgSO4·7H2O0.03%,KH2PO40.1%,豆油0.5%,自来水,调pH至7.5。500L锥形瓶中装发酵培养基75L,接种量5%,在24-26℃下旋转培养9天。

测定方法:麦角总碱用碳酸钠、氯仿提取。麦角新碱提取及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

注意事项 该品不宜长期服用。 孕妇、血管硬化及冠脉疾病患者忌用。 1.《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孕妇、临产及胎盘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肝脏病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慎服。本品有毒,误服后常引起口渴、呕吐、腹泻、肢冷、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障碍,严重者则出现幻觉、惊厥,以致昏迷死亡。

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胎盘未排出时禁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吃错主食竟然会手脚坏死脱落,元凶藏于麦子中曾毒杀数万人
青贮对动物及人体健康的风险
药理学(35-1)子宫兴奋药(学习笔记)
中药学知识|考点(4)中药专业.必考考点
浙贝母现代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