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一个90后诗人

诗歌老树发新枝

 

李少君

 

 

   我一向对对年轻一代诗人寄予厚望,但并非因为唯进化论,而是基于两点看法:一、新诗起点较低,并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状态,到目前为止,除了几个小高潮如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六七十年代的台湾诗歌、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和第三代,还未出现公认的大高潮,因此,希望在于更年轻的诗人;第二、比起我们及前几代诗人,年轻一代诗人更少观念束缚与包袱,为潮流和追赶所焦虑,而是凭直觉与感悟写作,有感而发,心动而歌,具有一种难得的灵动活泼的自然性,这其实是诗歌的正道。最近,读到高璨的诗歌,更巩固了我的看法。

  高璨是90后诗人,出生于1995年,如今还是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初中二年级学生,但从他的创作经历来看,可谓早慧的天才,已经出版过好几部诗集。而从他的具体作品而言,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也许自己还未意识到的朦胧的美学情趣与追求。

  我个人觉得:高璨的诗歌里有一种自发产生的自然性。自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是比“道”更高的价值。三国王弻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古代中国遵循着这“道法自然”的传统,山水诗因此成为最主要的诗歌品种,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亲密的相互参照与关系中。杜甫看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体味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东坡则“侣渔虾而友麋鹿”,诗人们在自然中流连,向自然学习,与自然为友,在自然中获得安慰温暖。自然也因此成为一种价值观,比如苏东坡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们以自然为借鉴,因此取得了心里平衡,自然皆如此,有阴晴圆缺,何况人间,悲欢离合也就是正常的了。中国人对尘世生活因此看淡了,确实,与伟大的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的那点小恩小怨、蝇头微利都是可以看开的,所以,诗歌也给中国人提供了超越性的精神解释和价值系统。

  但是,当我读到高璨的诗歌《偶遇》,读到了这样的诗句:

 

小路旁开满一片淡紫色的花

阳光是永恒的陪伴

对于它们来说,幸福已经超载

 

  我还是有些吃惊,他是怎样直抵诗歌的本质也是生活的本质的?怎么能够做到如此心境恬然并享受一切的?阳光给予花的幸福感,他也能体验出来,生活给予人的自足感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有如此心态的人,一生一定将是执着的,并且淡定自得的。而高璨如此年轻,似乎还未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如何能有此感悟,而且似乎深谙其道,并表达得如此诗意盎然?后来,我又释然了,也许,他不过是凭对生活的本能体验而已。确实,比起他们这一代人,我们脑子里太多观念立场,不知不觉中,我们丧失了对生活本身的正常的感受、感觉与感动,总是过于理智,充满怀疑,有时侯,当微妙细小的幸福和快乐如轻风出现时,我们还是放不开,不能彻底释怀,也许,我们经历的苦难太多,我们生活中的危机感和忧虑感太多,因此总是不敢相信幸福与快乐来得如此容易。所以,包括我们和前几代人的诗歌,也因为承载太多内容,显得干涩,枯燥,僵硬,不圆润,比如总是充满太多理念思辩,有时侯甚至干脆以宣传口号入诗,象一些朦胧诗那样;或者过于粗糙,赤裸裸,比如象一些口语诗一样,没有一点委婉与含蓄,没有一点美感;也因此,新诗诞生九十多年来,屡被垢病,始终不能如古典诗歌一样,深入普通人的心灵深处。

  正因为如此,我很喜欢读高璨的诗歌,比如这样的一些诗句:“鸡追着风跑,夺回/一粒金黄的谷子”,“头顶飞过一群雁/学会了轻/一点声音也没有/仿佛雾从远处漫过来”,“深秋的傍晚/还有点暖意的风,也许明天/就会穿上霜的衣裳”,“金色的野菊花/沿着小路/弯弯曲曲/像给大地这件衣服/缝上一绺纽扣”,“我站在青草地/阳光悄无声息藏我背后/我转过身惊奇发现/握了握他的手/手顿时也变成金黄”……如此直接,如此直接呈现与表达,仔细品味之下,竟然觉得可谓美妙动人。只有一颗没有被熏染过的心灵,才会有如此新鲜的原初的感觉。当然,也许是高璨本身就年轻的缘故,他能将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全身心地去感受体会一切,然后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我还注意到高璨的诗歌里有大量关于春天的描述,看看这些标题就知道:《春融化在绿色的舌头上》、《落叶如蝴蝶躺在春天的手心》、《春天想换个性格》、《所有挚爱春天的云,都望向我的窗》,尽情地抒写着他对春天的敏感、春天的喜悦、春天的热爱,写得细致微妙,写得风生水起,当然,也许因为他自己正值青春年华,自然很容易地与春天的心境契合。

  而这样的心境也正与中国新诗生长的情境相契合,中国的新诗,中国诗歌的现代性进程中,当前也正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生气盎然、向上生长的时期,可以说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尤其需要更多的这样年轻如高璨的诗人加入,需要更新鲜的直接的感受注入,这是一种自由、自发、自然的原创性写作的开始,我曾经将之命名为“草根性”,一种草根一样具有着茁壮生命的创造力,这样的写作多了,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就多了,中国新诗的春天也就到了。

  当然,创造永远不会是无源之水,恰恰相反,创造是有源头的,我觉得,当代汉语诗歌要有所突破,一定要在直接经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超越以往的观念迷宫和各种对立约束,同时是要有融合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及九十年新诗传统的雄心、抱负和能力,将三大传统消化吸收,化为内功,从而推出中国诗歌的新境界。

  当然,高璨的路还很长,虽然起步不错,但诗无止境,他本身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提升。不过令人安慰的是,从高璨这样年轻的诗人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中国诗歌的这棵老树似乎又萌芽了新枝,并萌发着希望,就如高璨在一首诗歌里描述的

 

    一棵干枯的老树

    永远站在春天的门口

    将一枝藤条

    递进春天的家

 

(本文为高璨诗集所写序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诗如醉
霞浦颂歌 | 每日好诗
成年的证明
余秀华的诗歌值得细心鉴赏
卞之琳诗选
对诗人杨键的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