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育论文】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中学教育在线-欢迎您!]
伟大的德育引领我们上升
    ———引题
    无须论证德育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美好的愿望经不住现实的碰撞,轻轻一碰就会支离破碎。本文试以“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为题,对新形式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做有益的探索。
    一、在德育中,学校处于左右两难窘境,扮演了尴尬的角色。
    德育不同于智育和体育。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用升学率来标榜其效果显著,同样,体育也可以用皮尺和秒表来测量,而德育呢?很遗憾,我们至今找不到一种测量“德育”的尺度。某学校曾做过一次尝试:在校内建设“道德银行”。把道德转化为大小面额不等的钱币,今存明支。学校为此煞费苦心,却引来了社会上的一片斥责。“当道德用钱币来衡量时,道德还能称其为道德吗?”校方无言一对,“道德银行”遂就偃旗息鼓了。
    “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喊几十年。“智”是发展了,智育的发展捎带了“体”的向前阔步,而“德”却是没有大的起色。德育的发展举步为艰,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校方说:
    “智育不发展行吗?有升学率压在头上哩。体育成绩加入升学考试总分,在升学考试临近时,学校不得不“磨刀霍霍”,发展体育。
    校方也有委屈:
    “升学率提不上去,学生、家长和社会一片不满。有谁在平日关注过‘德育’?只有出了事,才拿学校行师问罪当替罪羊,这公平吗?”
    在社会功利的压迫下,学校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学生在校相安无事则罢,一旦发生什么事,首当其冲指责:“德育怎么搞的?!”凡事都有因果,这里摁下葫芦那里就起来瓢。
    案例1:2003年11月25日,在沈阳市育源中学门口发生一起市民在校门口遭遇学生撕打事件。该校一女生在买东西时,与一市民发生口角,市民遭到该校10多名学生的拳打脚踢,最后该女士拨打110报警,才得以脱身。面对民警的质问,肇事学生仍然谩骂不止。
    种种探索失败后,学校只能回到老路上去:“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利用每周一节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同于社会和网络,教师所选的案例应经得起推敲,抵挡住学生的反问。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问题,却很少顾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而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大量问题汹涌澎湃的冲击着课堂的德育教学。课堂和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加强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案例2:周一班会。我在班内开展了“老实本分做人,就会铸就成功人生”的活动。整堂课进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都认同我的观点。在临近结束时,后排一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观点我不赞同。‘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我认为,只要在短时间内能暴富,可以不择手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东一言西一语讨论起来,涉及到社会和家庭还有社会上某一部分人。范围之广是在备课时预想不到的。
    从中我体会到,现在的学生的思想意识远远超出我们思想的范围并且很有见解而缺少成人的顾忌,敢说敢言。德育也应是持久战,四十分钟可能起不到多大的效果。德育还应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单独求全责备某一方是不合理的。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每周不定期举行一次排练和讨论。让学生扮演家长、教师和社会中各色的人。让他们模仿演示社会中涉及到德育的事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讨论和感悟。活动的目的是把社会规则移植到校园,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在互动中明辨是非。一学期下来效果显著。
    案例3:捡到一元钱究竟交给谁。
    生1(扮演孩子):我捡到了一元钱。扮演捡到一元钱的动作。
    生2(扮演孩子的妈妈):拾金不昧是少先队员的优秀品质,应该把钱交给警察叔叔。
    生3扮演警察。生1把钱交给生3。
    生3:休麻烦我。做把钱扔到地上动作。
    教师引导:“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生4:老师交给我们的“拾金不昧”的道理是错的。
    生5:你说的不对。这个学生“拾金不昧”的行为应该受到表扬的,而是捡到的一元钱面额太小不值什么。
    生6:“拾金不昧”是同学们应该有的优秀品质。对于“拾金不昧”来说,一元钱,一百元钱是等价的。
    生7:这位警察叔叔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不对,错在不该把钱扔到地上。还是当着众人的面。
    生8:社会在发生变革,社会中的人的道德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而老师教给我们的道德常识却没有改变,老师教给我们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生9:老师传授的道理、家长灌输的道理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尽管存在差异,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甄别和理解。
    ……
    学生语言或平庸,或语惊四座,都掩饰不住思维的单纯,但,正是在这种语言的碰撞中澄清了认识,受到了德育教育。
    二、在德育中,对学生影响最深地是家庭,而这种影响却往往是反面的。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孩子在**的哼哼中学会。学生不仅需要童谣,还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优秀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给了孩子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呢?我曾经作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占相当比重的孩子说:妈妈根本没有提起过。调查的最后一题是开放的:“你受到家长最多的教诲是什么?请你写下来。”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有相当多的孩子说,妈妈告诉我:按老师的说法去做会吃亏的。甚至有的孩子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原因就是父母比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亲和力。正是这种教育使学生对在课堂所受的教育产生动摇和怀疑。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始终在思考“5+2”的现象,力求减少德育教学中家长对学校德育的阻力。我们下了很大力气,对学生进行了深刻地教育,但回顾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只能用惨淡的一笑来面对: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怎么就抵挡不住家长的一句话?我们很不愿意的看到:我们所奉为经典的一些道德准则被家长断然否定。
    案例4:讨论课:劳动创造幸福。
    生1:“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已过时。在我爸爸的单位里整天累得筋疲力尽者,却不能发家致富,而那些整天无所事事者,却加官晋爵。
    生2:学优则仕。一朝成仕,衣食无忧。“劳动创造幸福”,不是诳人的吗?一人成仕全家光荣。我家的邻居就是例证,门前狗苟蝇营车水龙马。你能说“劳动创造幸福”吗?
    生3:古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社会崇尚的是读书,做官,当工程师,当教授,成大款,出卖劳动力的只是社会劣势群体。如何来诠释“劳动创造幸福”呢?
    生4:偷工减料,搀杂使假,权钱交易,坐享其成,有些人只付举手之劳,就腰缠万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仍是普通劳动者。“劳动创造幸福”从何谈起?
    生5: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我们看待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能把社会的反面当成社会的主流。
    ……
    现在的孩子很有见解,但这些见解却明显带着父母的影子。从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体会到:父母要教孩子做好人,为孩子树榜样,任重而道远。首先为人父母的要首先重新认识和定位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的主流是公平正义的。其次作为父母的要循序渐进滴水穿石对孩子进行熏陶,从小为孩子的人生态度和以后对人生的选择指明方向。
    作为父母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带着新的方法和理念走进孩子的世界,循序善诱,就他们关心的事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互动中明辨是非。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来说相当重要的。同样大海带给人的是温情和浪漫,高山的挺拔和坚强撑起了孩子的脊梁。
    三、社会大环境不断冲击着家庭、学校德育,同时也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综观学校和家庭的德育不能让人欣慰,但,学校德育直接影响家庭德育,家庭德育反过来又制约和减缓学校德育的效力,而学校和家庭德育又是社会德育的一小份子。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是社会大环境的一面镜子,直接体现了社会德育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力求寻求学校及家庭和社会三者德育的切入点,综合三方形成合力。今日学生的道德水准就是后天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可以引用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说明现在在校学生对学校德育的评价:有关方面对北京、重庆、广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2000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12.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是最喜欢的课之一,24.4%的学生将其列入最不喜欢的课之一。在重要性上,86.7%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12.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66%的学生希望通过德育课学习到很多知识,认为应该学。45.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有趣,应当学。75.7%的学生认为德育课能贴进生活,49.9%的学生希望思想道德应通过德育课来培养,87.4%的学生希望德育课能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但对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欢迎,74.6%的学生希望德育课增加与人沟通等。这表明,多数学生对目前的德育课的内容能够接受,但认为还不够完善。
    上述所引用的材料或多或少给我们教育者和家长以勇气,不能一味谴责社会和家庭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阻力,而更多的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去改善课堂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不是社会过于堕落,而是我们学校德育有些迂腐。远离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扯皮和鼓吹,踏踏实实的做一点实际工作。
    现在人们呼唤新的德育,对这种德育要求过高而显得不切合实际,就带上了“乌托邦”的色彩,人们希望学校德育能改变现在社会上一切不愿看到的事实,于是就给学校德育负上了驮不动的重荷;学校也是牢骚满腹,一方面埋怨社会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嘟囔家庭的不配合和拆台。而一切的争论以学校和社会的风平浪静为结束,一旦引起一点点与德育相关的蛛丝马迹于是这个时候德育又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而一切的争论又都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作为教育者决不吹风点火 ,决不媚俗,而应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寻求的过程中去完善和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实施方案
“三结合”教育措施
窦晓航​ | 两个小故事引发的德育思考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在全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