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孙膑的战略战术思想
userphoto

2023.02.01 江苏

关注

前言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战略家

他在军事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于他策划了桂陵战役、马陵战役,更在于他有一部不朽的《孙膑兵法》,在军事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

笔者拟对《孙膑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初步的论述。

孙膑的战略和战术思想,是其兵法之精华所在。在指挥上,孙膑讲求“必攻不守”

在战术上,孙膑则讲求“胜不可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料敌计险,必攻不守

孙膑对“料敌计险”非常看重。所谓“料敌”,就是仔细地分析、准确地估量敌人的情况,所谓“计险”,就是要对地形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认识。

在《孙膑兵法.地葆》复篇中,孙膑从军事地理学角度对不同地势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述。

他对地势的总体情况做了说明:

“向阳之处是表,阴暗之处是里,大路为纲,小路为纪。”

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布置,在行军中就不会有任何的混乱。战国中期,作战方式以战车和步骑兵为主,战场多集中在平原和丘陇起伏地带。

因此,孙膑把重点放在了论述这种地势环境中,怎样趋利、避祸的间题。孙膑说:

“渡水,面向山陵,处于河流下游,驻于死地,面向树林。五种情况都要远离,因为在战斗中都不能获胜。”

孙膑以“生”、“死”之意,将山分成了生山和死山,将水分为生水、死水,将地分生地、死地。

“生”、“死”,指的是不是有利于布阵作战。有利的就是“生”,如果不利于布阵那就是“死”。

孙膑说:山地胜于丘陵,丘陵胜于土山,土山胜于小丘,小丘胜于长有森林的平原。五种土壤的优缺点是:“绿胜黄,黄胜黑,黑胜红,红胜白,白胜绿。”

可能造成失败的地貌,分别是:山涧、河川、沼泽、盐碱地。五种可导致覆灭的地貌为:

“四周高峻,中间狭小低洼,有蓄水的地形,四周高山,易进难出的地形,草木茂密,有如罗网的地形,两面陡峭,中间狭窄的地形,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地形。”

这五大绝地,绝对不能驻守。

孙膑说的“必攻不守”,其实就是以力破巧。孙膑和齐将田忌商议用兵之道时,田忌向孙膑问道:“赏、罚、权、势、谋、诈,是否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

孙膑说:“这都是对战争的胜负有利的问题,而非最重要的问题。”孙膑相信:“必攻不守”才是第一要务。

因为攻坚则瑕者亦坚,乘瑕则坚者亦瑕。这也就是批亢捣虚、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思想。

便势利地,居生击死

古人评价说“孙膑贵势”。孙膑本人也曾说过:

“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孙膑非常重视运用和创造有利己、不利敌的战争环境。《孙膑兵法》中有很多关于“势”的内容,其中就有一部《势备》,重点讲述了“势”

孙膑很简单的认识到“势”可以创造。他相信,战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就像一切事物都有生有死,有可能有不可能一样,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统兵要根据形势来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例如:

使自己的军队饱食而待敌之饥,安处以待故之劳,正静以待敌之动,使敌人“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分离而不相救”,“受敌而不相知”,深沟高垒不得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完全陷入了被动和劣势。

孙膑为营造这一有利的战局,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对策:

料敌计险,全军统一,进退自如,分散和牵制敌人的兵力,破敌圆阵,将全军分为四、五路,假装败走,诱敌分兵追击,乘敌混乱,破坏其坚固阵势,五路兵马同时向敌逼近,齐集后协力取胜,等等。

孙膑还采用了“五度九夺”的战术,那就是:当你的资源比对手少时,你就不能和他打持久战。如果人数比对方少,就不能和对方硬碰硬。训练比对手差,就不能阻挡对方的强项。

“五度既明,兵乃横行。”使敌人陷入绝境的方法,就是“九夺”:抢粮、抢水、抢渡口、占要道、抢占有利地形、占领平地、夺取要害等。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造势”的军事原理,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但孙膑根据“生”与“死”的转化原则,提出了“造势”的可能性以及一套具体的方法,进一步创造性的发挥了孙武的思想。

孙膑既看重势,也强调“利地”。“利地”以“居生击死”为基本准则。

孙膑在不同的地形上制定了作战的方针:平地多用战车,险地多用骑兵,多用强弩。

春季不可在低地安营,秋季不可在高处安营扎寨。无论驻守还是布置,都要保持前右面的优势,主力要以丘陵为依托,而侧翼则不可有山丘作为依托。

总之,“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阵、势、变、权,制胜之道

孙膑曾说:

“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这是孙膑在军事上的一种极高的总结。孙膑用弓箭的结构和射击的原理,说明了阵、势、变、权四大要素是一个整体,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的阵法,就是军队配置的原则。孙膑根据当时军训和战法中“后重而前轻”的缺点,提出“有锋有后”的进攻策略,即进攻要有勇猛的前锋,也要有强壮的后卫。

孙膑觉得,军队里没有先锋,也没有孟贲那么勇猛,还敢率军冲锋,这种人根本不会用兵。

军队里没有后卫,也不是聪明人,竟然敢率军冲入敌阵,这种人不会用兵。

“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孙膑“有锋有后”的兵力配置原则,与孙武“兵无选锋,曰北”相比,又有了新的意义。

“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意思就是,有利的局面,就是要让士兵们勇敢地作战。孙膑的弩箭在战斗中的表现,就是要让士兵像一把强弓一样,以最快的速度向敌人发动进攻。

变,孙膑说:“禹作舟车,以象变之。”禹创造了舟船,其变化类似于舟船。

《墨子·公输》中有言:“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孙殡是用机巧多变的器械来说明,在战场上,并无常常有利的局面,而应依敌人的情况、地势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战法的道理。

孙膑着重“胜不可一”他提倡根据敌人数量的强弱,采用不同的战术。

如:敌少我多,敌弱我强的情况下,则“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引敌而战。

根据敌人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战术。孙膑将敌人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嚣张跋扈、刚愎自用、狡诈多疑、优柔寡断等。

比如,面对一个嚣张跋扈的敌人,他就会露出破绽对付他。因为地形的原因,他们的战术也是不一样的。平原上多用战车,地形崎岖,多用弓箭。雄城是无法攻破的,而牝城是可以攻破的。

根据敌人的战术,采用不同的策略。孙膑在其《十问》一书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形象的阐述。

《十问》中所列举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孙膑在军事上的一些特征:

迷惑敌人,分散敌人兵力,调动敌人,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夫权者,所以聚众也。”权,即号令兵之权。孙膑尤其强调,将领要有决断的权力。他说:“得主专制,胜。”“御将,不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军如果赢得了君王的信任,他有了决断的权力,那么,他就可以赢得这场战争。反之受到君王的干预,就无法赢得战争。

孙膑的“为将争位”的观念,折射出了战国中叶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的政治格局。当君主专制建立之后,君主御将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激气、厉气、延气,重视精神因素

《孙膑兵法·延气》一书列举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大要诀,反复强调了鼓舞士气、提升斗志的作用。孙膑曰:

兵无锐气步履缓慢,步履缓慢则会延误战机,延误战机就会在战争中失去优势。还有: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压垮敌军的气势,就会胆怯,在战场上畏惧,就不会打败敌军。

孙膑提倡从五个方面来激励士气、鼓舞锐气:召集百姓组织军队时,一定要鼓舞士气。

在连续的行军到集合点时,必须整顿军队,提高锐气,在接近敌军的时候,一定要让士兵们有一种压倒性的精神,在开战的日子里,一定要让士兵们有一种拼死一战的精神,今天要打仗,一定保持高昂的斗志。

其方法有:以威势鼓舞士气,以号令鼓舞锐气。

将军着短衣束装劝勉士卒,焕发军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下令每个士卒带三天的粮食,激励将士和敌人决一死战的气概。

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以众击寡,以多胜少

寡能否击众?少能否胜多?孙膑在和齐威王和齐将田忌对问时,已经给出了答案。

孙膑相信,寡可以击众,弱可以胜强。孙膑提出了很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策略。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这就是“让威”,也就是要避其锋芒。当然,必须安排好保护力量,以便军队能够安全撤离。

手持长剑的士兵在前面开路,手持短剑的士兵在后面,安排机弩来支援。不要贸然行动,要等到敌人筋疲力尽。

以一击十,就是攻其不备让对手措手不及。在与多而凶恶的敌人作战时,要加高城墙,布下大量的旗帜,严格的命令,限制士兵的行动。

以避其锋芒,以其自满,以其为引,以其疲乏,以其未防,以其人之长。

敌人的实力很强,而且他们的队形也很整齐,所以他们会用最弱的士兵来吸引他们。敌强我弱,敌多我寡,以方阵攻击我。

反制之道,即:分散敌军,佯败,从侧翼进攻,使其无所察觉。敌人多而强,凶悍而敏捷,以锋利的阵势与我一较高下。要对付这种敌军,就得兵分三路,调兵打散。以一支军队为后盾,挡住敌军,令敌军将领惊慌失措,士兵慌乱,军队溃不成军。

敌军人多势众,我摆好阵势,却寡不敌众。要对付这种敌军,我们就得兵分三路,挑几个敢死队,分两路,排成两队,展开两翼,以精兵为一,以攻其要害。

孙膑相信,要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须先观察地势,借助地势之险,令三支军队自由进退,以迷惑和分散敌军,集中力量,对其进行攻击,使得强敌

“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

孙膑认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是要把力量集中起来,把敌人打散,牵制住敌人。

“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攻城和骑战

春秋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邑的争夺成为了战争的重点与主要目标。

孙膑对攻城论的重视,体现了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军事特点。

孙膑根据其地理位置,将其分为“牝城”、“雄城”两类,这两类城市分别是“可击”和“不可攻”的基础。

城在小片沼泽地带,虽无高山深谷,但有连绵重叠的土丘环绕四周,这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城池,不可攻破。

这座城市位于贫瘠的贫瘠之地,是可以进攻的。这座城市位于一片广袤的沼泽地中,没有峡谷,也没有山峦起伏,是一座容易攻占的城市。

在孙膑之前的古代兵法中,很少有像他这么详细的攻城战的。孙武认为:

“攻城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

因此,孙膑对“攻城”的重视,是《孙子兵法》在新时期的一个重大发展。

但是,孙膑却觉得“牝城”可以攻,“雄城”却不能攻,这就有点绝对化了。

战国时代,不仅有徒兵、车兵,也有大批的骑兵、弩兵。在战国时期,骑战成为一种主要的战争方式。所以,孙膑很看重骑战。孙膑说:“险则多其骑。”

还有一句话,敌人的车骑占了上风时,就要占领并控制好地形,避免平原,我们的骑兵占了上风,就必须避开障碍,把他们引到平地上去。

如此,纵使敌军的步兵比我多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

孙膑还总结出了骑战的十大好处:

一曰迎敌,二曰乘敌,三曰追杀;四曰:迎敌而战,驱其逃,五曰阻其粮,断其路,六曰破其津关,开其桥,七曰打其不备,兵打其不整,八曰打其松懈,打其人之心,九曰焚其积,虚其市,十曰夺其田地,连其子孙。”

骑兵能分能离,能散能集,百里千里,来去自如,灵活多变。因此,孙膑也把骑兵称为“离合之兵”。

十阵

古时的战阵,就是如今的战斗队形及其运用。孙膑对各种阵法的特点、性能和运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

《孙膑兵法·十阵》中有十个阵法,分别是方、圆、疏、数、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火、水。

十种阵法的性能是:

“方阵,是用于截击敌人的。圆阵,是用来聚集兵力进行坚守的。疏阵,是用来张扬声势的。数阵,不易被敌人分割。锥行阵,是用来突破和切断敌阵的。雁行阵,是用来进行弩战的。钩行阵,是在情况变化和改变作战计划时用的。玄襄阵,是用来迷惑敌人,使其难以实现原来企图的。火阵,是用来拔取敌人营寨的。水阵,是用来加强防守的。”

孙膑谈到十大战阵的布置与应用:方阵要中央兵少,四周兵多,将军要在后面指挥。中间的人数很少,就是为了震慑敌人。

孙膑主张“有锋有后”的战法。他说,阵法要达到“有锋有后”的地步,彼此之间的配合,阵型稳定,方能战胜对方。

孙膑也强调了阵法的运用要灵活。他认为:

“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就是说,八阵作战,要依地势而定。

结语

总之,孙膑在继承先辈的优良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作战实践,进一步充实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

然而,由于当时流行的占星论和阴阳五行说,孙膑的军事思想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迷信的成分,他和其他谋士们一样,都相信月主刑杀,战争应该在月亮最盛的时候进行,而且他还受到了五行学说的影响,提出了“五壤相胜”,这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局限。

但这并不妨碍《孙膑兵法》成为一部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光辉。

参考文献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膑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膑兵法 原文.译文
超越孙子兵法的传世之作:揭秘孙膑兵法 | 白话《孙膑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人物、著作及基本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