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益峰:从CHO到陪练顾问的转型之路
userphoto

2023.05.10 陕西

关注

我于2020年4月初加入首席组织官。很多朋友问我为何决定加入一个乙方公司?当时的几个思考:在宝洁工作十几年经历了不少HR岗位;然后在本土创业公司做过五年多HR一号位,自认为“不知道的事”已经不多了;其次,从业以来从未涉足过乙方工作,人生还不算完整;另外想探究一下,老房一直说的偏 to C的“人力资源视角”和偏 to B“组织视角”是怎么一回事。和老房也相识多年,也非常认同公司“赋能领导团队,共创美好组织”的创业初心,见了一面聊了聊就加入了。

我的职业转型过渡期比较顺畅。从20年5月开始和老房连续出差,借着公开课和企业内训的机会, 初步掌握首席组织官的系统性组织方法论,主要包括《组织创业与创作》、《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和《打造真高管团队》。之后通过反复练习,逐渐也能讲一小部分课程内容。

当时《打造真高管团队》公开课已推出半年多时间,学员对七要素框架非常认同,但也表达了回去后如何落地的困惑。所以6月底时,老房交给我一个任务,作为产品经理将《打造真高管团队》公开课转化为特训营产品,通过一号位+核心高管的团队学习,促进客户向真高管团队进化。

这是我加入公司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回想起来,反复打磨、迭代特训营产品的过程,难度超出我的预期,真切感受“痛并快乐着”,是我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至今犹记20年8月28日北京首发《打造真高管团队特训营》的场景。之后公司不同顾问持续对它进行迭代、优化,到今天这个产品已交付21期,服务了一百多家企业的一号位及高管团队。

在承担《打造真高管团队特训营》小组引导师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很多企业面临一些类似的困惑和挑战:

  • 通过外部学习及优秀企业对标,团队紧迫感已经形成。然而从何处下手?

  • 好不容易请来大厂高管加入,现在却整天疲于应对老同志和新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怎么破?

  • 公司的流程越来越完善,信息化系统越换越高级,但为何还是责任不清、结果不佳?

  • 花了重金、反复推演做出来的公司战略, 为何到了一线如此走样?

  • 已经意识到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谁来做?怎么推动?

  • 正准备大干一场,刚来没多久的HRD又离职了......

这一个个很具体的问题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对组织建设工作的扰动很大。我在一次特训营结束后回访某客户,建议继续为他们提供一些主题内训,得到的回复是, “我们觉得光培训还不够,你能不能陪我们一段时间?”

这个反馈给我的服务形式带来启发。客观地讲,为客户提供一个内训、引导一场V模型工作坊,从交付内容、责任上讲是非常清晰的。但如果想真正帮助客户学以致用进行组织创业&创作,不能缺少“下场一起干活” 的陪练动作。这也意味着与内训/工作坊相比,需要思考更多不同的维度:

  • 时间上讲,持续进行1年、2年属于常态,不能急于求成。先通过复盘,保留组织的优势能力;再结合目标和业务战略,形成组织策略,找到关键组织能力的机会点并有序提升。

  • 空间上讲,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陪练的方式和内容要有差异。组织系统构建同样需要遵从盖尔定律(Gall's Law):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不分轻重缓急、全面开花的做法,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何况企业首先要把业务做好,同时投入必要的资源抓组织建设,平衡好“两条腿走路”。

  • 每一个一号位都有自己独特性格、成长历程和对组织/人的偏好,顾问也不能“一根筋拧着来”。真正理解他们后才能 “投其所好”,发挥陪练应有的功能,最终实现客户价值。

在为客户提供陪练服务的过程中, 慢慢体会什么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才理解为何需要保持“谦逊”。我或许算是某些领域的“熟手”, 但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有限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在所有场合都能从容应对,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组织方法论之外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选择对以下几个能力/领域进行刻意学习和实践:

  • 引导技术: 一场高质量的主题工作坊(其实内训也一样)的一个重要技能是引导。成年人学习的特点就是需要自己找到答案,而非单向告知。如何维护一个生成性场域?如何激发参与人员通过深度汇谈,完成“盲人摸象”的过程?引导能力是一个重要保障。

  • 教练技术: 尽管做的是组织系统工作,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人”这个因素。在陪伴客户过程中与很多一号位、高管打交道,需要学会欣赏、聆听,需要有效提问,才能提升对方的自我觉察。掌握一些教练技术(包括心态)是必须的。

  • 团体动力:对于司空见惯的组织防卫现象,如何有效指出而不“激怒”对方?对于组织的“信奉理论”和“使用理论”, 如何甄别?如何通过改变团队心智模式,真正实现组织学习?每一个问题都很挑战。这时候除了谦逊,还需要一些勇气的加持。

此外,陪练顾问的角色感/定位非常重要。如何减少服务过程中时不时会冒出来的评判心?如何真正保持中立?如何把控好节奏,正心诚意地为客户提供一些真实有效的输入/帮助, 而不是拔苗助长?

到目前为止,我参照首席组织官的十大组织系统(参考阅读:《十大组织系统的功能及目标》)及V模型这两个基础组织方法论,为多家客户提供近2年的陪练服务。

在此初步总结一些经验和心得:

  • 客户/一号位在向往美好组织的同时,需要对组织工作的艰巨性具备足够的意识。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通过对客户的组织现状评估及组织策略建议,与一号位共识企业面临的真挑战、真问题,往往是进场陪练的开始。

  • 组织系统的切入点,大概率在组织进化更新系统,或者任务协同系统。组织进化更新系统就是要为“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的普遍现象找到突破口;可能的动作包括引入、调换个别高管,或者扩大经营管理班子以补足高管团队功能,等等。

  • 任务协同系统的第一步, 往往是关键业务流程的澄清及优化;很多时候所谓的业务流程问题, 背后的根因是人员能力、组织架构、信息分享、决策和激励机制层面的缺失或不一致;公司级会议作为协同的主要载体,也是较为常见的优化课题;另一个常见的机会点在于通过建立“共同语言”来有效提升务虚讨论的效率和产出(如战略类议题、组织类议题)。

  • 人才及知识系统方面,比较常见的动作是明确公司“人才标准”。有的客户选择或借鉴我们的“真高管6+2能力模型”, 也未尝不可; 关键是要真正落地于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通常这个层面的优化,往往是在前两个系统的提升初见成效后的发力点选择,否则大概率“事倍功半”。

  • 文化管理系统要不要做动作?这与公司发展阶段及一号位的偏好有高相关性。相对于“价值观”,我更多建议客户明确公司的经营管理原则,这个对员工理解何谓“做正确的事”有直接指导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篇文章《你的公司有“经营管理原则”吗?》)。

  • 对事之外,需要时刻保持对人的关注。组织类工作确实需要一定的脑力,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体力和心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普通。借用共创式教练的一个理念:人天生(本质上)是富有创造力、存在无限可能性并且是完整的。我坚持一个观点:如果能通过恰当的机制来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在不换人的前提下,组织可以实现20%-50%的效能提升。

陪练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并不存在标准答案(解决方案的不可复制性)。好在组织的挑战性问题存在一定的共性,区别在于不同客户的切入点选择和推进节奏的把握。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持续摸索、修炼的过程。抱着“客户现场有神明”的态度,多与客户讨论、共创解决方案。双方默契配合,逐渐实现组织系统与业务战略的“匹配”。

总结一下:思维框架、方法论相当于实践知识,理解和掌握是走向实践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客户输入一个有质量、经得起推敲的方法论本身有其价值。但仅停留在知识、方法论层面还远远不够。想起丘吉尔的一句话: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只是开始的结束。”(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This is just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通过外部陪练的介入与客户内部管理团队的配合,给予决心和耐心,或可完成从知(实践知识)到行(实践)的跨越。

与诸位共勉。如果你也是一位行动实践者,欢迎交流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套完整的NC项目实施套路——(一)组建顾问团队
缺乏组织思维,如何当合格高管?
35+HR中高管,有必要转型成“乙方专业人士”吗?丨未来组织
组织设计方法论
流程管理:从流程到绩效,从“管事”到“绩效”
什么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有哪些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