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家公司的衰落,从组织生病开始
userphoto

2023.11.15 陕西

关注

内容来源:量子教育,企业人才培养优质内容及创新解决方案服务商。

分享嘉宾:王秀梅 量子教育特聘讲师,原平安人力资源高管。

责编 | 若风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第 7663 篇深度好文:7930 字 | 9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互联网曾为创新型组织带来了红利,也曾为很多传统型组织带来了红利。但越来越多的组织却越来越困惑了,它们发现互联网红利已渐渐消失。

失去了可依靠的外部红利,企业需要通过释放人的能量,释放组织的能量来激活组织,找到组织自身的红利。

到底组织红利是什么?如何才能抓住组织红利?原平安人力资源高管王秀梅为我们提供了“组织罗盘”这一工具。

一、构建生态型组织,

抓住组织红利

1.环境变化带来的组织变化

在工业1.0时代(机械化生产),组织注重股东价值,老板是其成功的主要要素,组织能力依靠的是股东(或老板)的个人能力,组织为直线型结构。

在工业2.0时代(工业化制造),职业经理人登上舞台,组织注重精英价值,成功要素就变成了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精英管理者,组织能力依靠的就是精英领导力,组织为职能型结构。

在现今的工业3.0时代(网络化创新),组织注重客户价值,因此团队的力量特别重要,组织能力要依靠团队的创新力,组织为流程型结构。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特点为个性化制造),组织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价值,成功要素转变为企业的人格,组织能力依靠的组织人格力,组织为网络型结构。

从简单到复杂,从稳定到松散,从封闭到开放,这就是组织的进化。

2.有限理性与决策模型

因此,组织进化必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当下的乌卡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注重精英领导力转向了探讨团队的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为什么呢?

诺贝尔奖得主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理论:他认为即使个人再聪明,处理数据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靠有经验的人来决策。

但在今天,组织把过去的经验提炼成了决策模型,让在市场打拼的团队可以自主决策,正如华为的做法——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发声

把过去的经验转变成决策的模型,面对用户时做到千人千面,同时还能缩短响应的时间,其实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传统的决策要通过人与流程实现事后决策,需要信息层层向上传递,由上面的人做决策。一旦上面的人不决策,信息就会出现阻断。

而在数字化时代,通过数据协助人做实时决策,通过数据,用优化算法进行完整决策,向每一位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及实时服务。

3.组织进化,从机械型组织,转向生态型组织

所谓“机械型组织”,就是依靠最上面的人(CEO)的经验来做决策,组织中的每个部门都是小齿轮,都围绕着CEO这个大齿轮转,而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员工被自上而下地指挥,发挥不出他们的价值。

而生态型组织就像一个池塘,池塘中有小鱼,有小虾,都在向着阳光生长。阳光就是客户,有了阳光,小鱼小虾都会出来呼吸新鲜空气,而当风雨(风险)来临时,又会自动去趋避。

这样的组织,是自下而上的自驱动组织,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主,每个人也可以自主地成长起来。当个人成长之后,组织也会获得利益,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赢。

机械型组织的底层世界观是牛顿的机械论,万有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我们通过一段故事来了解其重要性。

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人类对天体的认知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比如火星、木星、天王星等,但海王星是通过人类计算发现的。

当科学家用万有引力理论去计算天王星运转轨道的时候,发现计算与观察的轨道不相符,这种情况,要么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出错了,要么是天王星转错了,但这两种可能性都没有。

于是科学家提出了猜测:天王星周围一定有一颗星牵引了它,使其轨道发生了变化。科学家通过50年的观察,终于发现了海王星。

在这个时期,大家相信有什么投入就会有什么产出,比如,有“万有引力”就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

泰勒的科学管理在工业1.0和工业2.0时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主要主张是将生产过程机械化,每一步操作应该用多少时间,达到效率的最高化。这个时期,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在霍桑实验之后,就发现再改变工作条件,人的生产力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但如果关注到人,跟下属多一些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效率反而会有大幅提升。

所以,在工业3.0时代对人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德鲁克提出的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也和原来的工业化管理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看今天,我们为什么相信组织是生命?原因是我们相信基于复杂科学的世界观。比如对“光子”的观察就展现了“波粒二象性”,不进行观察时是粒子的状态,而观察之后就展现出了波的状态。

同样,组织在对人观察的时候,他们展现出了一种精神状态,而不对他观察的时候,又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因为人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人也有二象性,在观察和不观察时能量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打造一种生态型组织,把每个人的能量发挥出来,而不仅仅是用原来的机械化、工业化的管理方式。

原来的工业时代,我们把组织当作一个机器,相信有什么投入就有什么产出,这种观念非常适合持续、稳定的工业化生产。而现在,我们相信组织是一个生命,这种观念就非常适合复杂多变的乌卡时代。

机械型组织是集权型组织,通过命令、控制,让其向可预测的结果上行进,都是在向过去的经验学习。而生态型组织是分布式组织,注重感知、响应,因为结果不可预测,组织要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

机械型组织偏向于顶层思考,自上而下地进行管控,关注的是“事”。而生态型组织是放松管控,关注大家的成长、共同愿景,通过“成事达人”的理念实现组织的目标。

所以,组织的红利就是从过去的机械型组织向未来的生态型组织发展,通过激活个体、赋能个体来激活组织,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赢。

组织罗盘就是实现组织红利的一个工具和模型,其中有三大抓手:方向盘,牵引组织,通过分布式自驱组织做对事;红绿灯,通过高效的激励机制分好钱;加油站,赋能人才,并找到自发生长的人才。

二、组织进化,

是实现组织红利的关键过程

1.不同周期,组织发展的重点

在创业期,红利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来源于MVP(最小可行性产品)。企业人数也比较少,不需要太多关注于组织,更多时候采取的是游击队的打法,目的就是活下来。

在成长期,如果继续采用游击队的打法,可能会给组织带来更大的伤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把组织的模式搭建出来,因此要建立制度,规范流程。

到了成熟期,就要重新激活组织。这个时候,组织内的部门墙,或者彼此间的推诿都非常严重。因此,要重拾创业精神,把大组织变成小组织,到市场中求生存。

很多成熟企业也开展了第二曲线,让组织重新焕发生命力。

鲍尔默时代的微软,不断走下坡路。当纳德拉接任CEO之后,首先是放弃了原来的傲慢,去聆听客户的声音。纳德拉具有非常强的同理心,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他的家人,他把这种同理心用在了客户、员工身上。

今天的微软又重回万亿市值,原因是它的两大曲线都非常成功,其一是微软云,其二是投资ChatGPT。我认为这不是偶然,这是微软打造生态型组织所获得的组织红利。

阿里巴巴也在2022年对组织进行了重大变革,变成了“1+6+N”,同样是要重拾创业精神,向市场求生存,而不是在内部进行内卷。在阿里的规划中,这些企业未来都会成为独立的个体进行上市。

企业经营和组织发展是有规律的,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

人要经历婴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类原来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而今天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岁,据说未来可能活到130岁。

我现在40多岁,我要让自己先活到80岁,当活到80岁时,可能让人活到130岁的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了。

即使人类活到了130岁,但终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人类要通过生孩子让生命得以延续。

企业经营也一样,花无百日红,没有任何一条业务曲线是永续的。不能仅靠第一条业务曲线,还要在成熟期的早期就把第二曲线打造出来。因为这个时期,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来支撑第二曲线的打造。

2.生态型组织的5个特征

打造生态型组织的过程就是组织进化的过程,这个时期,组织通常有这些表现:

首先,把战略和组织重心聚焦在客户身上。

其次,组织的文化应有鲜明的特点,并与战略相辅相成。

再次,组织的土壤要适合凝聚“和而不同”的高手。中国有句古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企业要鼓励不同的声音,再逐渐达成一致。

然后,要实现“和而不同”,需要不断地反思。华为内部的“华为心声”,就是企业鼓励大家提意见,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成功。

最后,组织要敢于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唯有如此,内部自下而上的创新与突破才会越来越多。

三、方向盘,牵引组织变革

1.机械型组织的弊端

①部门墙

当一线市场人员看到了一些市场机会,比如看到了新的款式,向研发部提需求,当研发部开发出来后,还要进行采购、生产,如果这个过程特别长,竞争对手早就上市了。很明显,这样的组织中就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墙。

传统组织都是金字塔结构, 不同部门间的同事(A和B)如果需要沟通和协调,首先要向自己(A)的上级(C)汇报,自己的上级(C)再向上上级(D)汇报,上上级(D)再向对方的上级(E)沟通,对方的上级(E)再和对方(B)沟通,最后A才能和B(对方)沟通。

法约尔桥也为传统组织跨部门沟通提供了一条捷径:在层级划分严格的组织中,为提高办事效率,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部门遇到只有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先自行商量、自行解决,只有协商不成时才报请上级部门解决。

②隔热层

隔热层是指管理者习惯于坐在办公室中看数据做决策,而不去聆听客户的声音。当员工将信息提出之后,要自下而上地层层向上传递,而管理者不熟悉市场,所以不敢拍板,最终错失市场机会。

③流程桶

在传统组织中,各级管理者都习惯于批流程。一项简单的事情,也要十几个人审批,员工出差,要领导审批,买一把扫把,也要领导审批,最终导致越高层的管理者,时间越紧张。

但真正签字的时候,他们也不会仔细看内容,因为后面还有人审批。虽然把关不太严,但不让他审批,又会觉得剥夺了他的权限,这种情况就是流程桶。

④真空罩

组织中,看似每个人都有明确的KPI,但如果地上有一张纸,到底该谁来捡?这件事会写到每个人的KPI里面吗?唯一能写进KPI的就是保洁阿姨。

因为没有明确的KPI,地上的纸也就只能等保洁打扫卫生时才会被捡,造成办公室很乱。但如果每个员工能自我驱动,为了保证办公室的干净和整洁,自己就能把地上的纸捡起来。

所以,KPI的弊端就是真空罩,看上去事情都有人负责,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没有人负责的。

2.企业文化的洋葱模型

机械型组织有如此多的弊端,如此多的痛点,怎么办?

我们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有灵魂的组织,就要用到企业文化的洋葱模型。企业文化从内到外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

很多企业在文化的物质层上做了很多,比如定制T恤,墙上有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实际上,理念层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行为表现没有写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些价值观没有通过制度内化下来。组织在招聘时,在评优时,在晋升时有没有看价值观?

在行为层,更需要价值观的体现。纳德拉在接任微软CEO之后,带着员工去见客户,聆听客户的声音,在内部进行反思。华为也有批判和自我批评的文化。还有一些公司在内部开吐槽大会,鼓励员工把看到的符合价值观的行为和不符合价值观的行为讲出来。

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虚事实做”,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变革。组织的变革、组织的进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进化,所以我们要从“成就型”文化进化到“成长型”的文化。

“成就型”文化,员工对领导是防备、恐惧的心理,因为决策都是由老板做的,老板高高在上,是一种集权的文化。

但今天我们要打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打造一个参与的文化,打造一个赋能的文化,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人本自具足,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3.组织设计:构建平台型组织结构,让一线呼唤炮火

对于有多条业务线,规模较大的组织,可以采用“小前台、强中台、稳后台”的平台型组织模式。

小前台并不是真的“小”,而是敏捷。前台是前线作战的部队,要有足够的权限,看到市场的机会,可以自主决定,比如华为的“铁三角”包括市场经理、方案解决经理和交付经理。

中台为前台提供武器弹药,同时还要为前台赋能,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武器?前台要知道何时用何种武器。当前台发现市场上敌人很多时,能够呼唤中台的炮火支持。因此,要打胜仗,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打胜仗的前提条件,“兵马、粮草”就是后台。但后台又往往被前台看不起,因为后台变成了指挥机构,决策机关,但又不了解一线市场的情况。

所以,后台要转变自己的身份,要为前台赋能,要激活前台,而不是为前台定标准,提要求。

四、组织红绿灯,激发动力

红绿灯,是组织的激励机制,核心是分好钱,让团队自主地、自驱动地往前跑。

以前的绿皮火车时速只能到80公里,这个时期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的高铁时速能达到350公里,这是因为高铁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来源。

如何让小前台自驱动地往前跑?

最好的做法是分好钱,让每个员工都为自己奋斗。以前我们总说要达到组织利益最大化,但只看重组织利益,忽略员工的个人利益,组织也做不大。

1.企业经营管理的四件套

①战略地图

战略地图,包括使命、愿景和三年的核心目标,以及年度必赢之仗。

什么是使命?就是成就别人,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助别人成功。什么是愿景?就是达成自我,比如“……成为活过102年的企业”。

三年中要在哪些业务领域发力,取得什么成就?如何达成这样的成就?这都要通过战略解码确定下来,比如第一年要配备哪些武器弹药,至少要通过两场战略解码,第一场是中高层把公司的战略界定下来,第二场是把公司的战略落实到部门中。

②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决定了企业是日行百里,还是日行千里。因此要把公司的KPI、部门的KPI及个人的目标都要制定出来。

③经营预算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如果收益低于投入,该不该投入?有的行业前期投入大,且没有收入,而后期则会有长期的收入,这就要求财务和业务部门把经营预算想清楚,营收是否能支撑长期投入。

同时,要分析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从而找到关键的提升点。

④激励机制

好的薪酬激励,要让员工做得多、拿得多,同时多打胜仗。通常用“345”原则(即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或者“355”原则(即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5个人的工资)。

如果仔细算一下,一个员工除了工资之外,还有五险一金以及办公成本,“一元钱”的工资成本,实际成本在“一元五”以上,如果能做到“345”或者“355”,就能实现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共赢。

2.战略解码

战略解码的目的是统一语言(一个愿景,一个声音)和上下合力(必赢之仗,绩效改进)。

战略解码先从战略洞察开始,即看行业、看市场、看竞争、看自己、看机会。

广义的战略解码分三步:战略澄清、战略分解和战略执行。战略澄清就是要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战略分解要路径清晰;战略执行要结果正确。

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最大的差异是战略执行,很多企业把战略分解之后,以为就结束了。

如果没有月度复盘、季度复盘来反思行动路径正不正确?需不需要校准?有没有离目标更近?就相当于做完之后放在了房间中,锁到柜子里,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真正优秀的企业在于有没有做复盘,有没有检视KPI达成的情况。

3.战略屋,战略解码的成果

我以组织罗盘为案例来看战略屋的搭建。

屋顶是使命、愿景。“组织罗盘”的使命是“打造组织新范式、点亮更多企业家”,愿景是“10年内,用《组织罗盘》赋能1000家成长性企业”。

主体是三年的核心目标,包括收入和利润,以及三年要做到什么样子。比如客户一提到组织能力,就会想到“组织罗盘”。

战略屋的支柱是年度必赢之仗。

我为组织罗盘梳理了四个必赢之仗:第一个必赢之仗是产品,产品本身好不好用、易不易懂,团队能不能快速学会,能不能赋能企业;第二个必赢之仗是立体化的品宣渠道;第三个必赢之仗是提升销售的稳定性;第四个必赢之仗是打造本领过硬的团队。

4.OKR并不神秘

作为绩效工具,OKR常常和KPI一并拿来比较。在很多组织中,OKR也的确起到了比KPI更好的效果。但很多企业照搬国外的OKR,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

我认为,在OKR的基础上,还是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的。因此,OKR应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既帮助组织达成目标,又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鼓励创新

如何鼓励内部创新?假设员工提出了一个好点子,能不能让员工牵头成立一个项目组?如果这个想法得到验证,能不能成立一个事业部,确保产品可以销售?如果产品销售不错,能不能让他们成立一个子公司,让他们持股?如果做得不错,就会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组织的第二曲线。

因此,不让员工内部创业,员工就会出去创业,所以,组织内部要有创新的氛围来鼓励组织的裂变。

五、组织加油站,赋能人才

1.完美员工,是老板不懈的追求

老板总希望员工能力强,价格低,同时忠诚度高。但往往的情况是:能力强、忠诚度高的员工不便宜,能力强、价格低的员工难忠诚,忠诚度高、价格低的又没能力。

但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尤其是ChatGPT大模型出现之后,情况产生了变化。一些比较低端的重复性工作会被ChatGPT替代了。

2.经典领导力和数字领导力

在组织愿景与战略上,经典领导力是设定方向和强调执行,而数字领导力则是构建生态与创新价值空间;在保证组织高效运行的原则上,经典领导力强调分工与明确权责,数字领导力则要求信任与协同。

在摆脱危机的手段上,经典领导力用的是命令与管控,数字领导力则用授权与赋能;在领导者的心智上,经典领导力强调个人权威与魅力,数字领导力则是自我管理与无我管理。

六、组织进化飞轮

1.组织进化,要中西结合,软硬兼施

组织进化飞轮共有五步:自我诊断;专业诊断;行动计划;组织变革;激活组织。

如果用个人生病来比喻组织的进化就非常好理解,首先是自我发现问题(生病,不舒服),接着进行专业诊断(医生诊治,找准病症),然后是制定行动计划(确定治疗方案),随后进行变革(调养治疗),最后激活身体(回到身强体壮的时候)。

战略可以模仿,组织却无法模仿。

很多企业的痛点都在绩效管理、投产薪酬和梯队培养上。但组织进化,我建议要中西结合,软硬兼施,使其融为一体。

组织罗盘的东半球强调制度契约,强调标准、规则、流程,以及固化的、显性的等硬性要素;西半球强调心理契约,强调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看不见的、隐性的软性要素。

组织进化先要从硬性要素入手,即从组织设计、绩效管理和投产薪酬方面入手,因为见效快。但要让企业成为生态型组织,就要从软性要素来,要从招对人、用对人开始,这个过程比较慢,但能让组织取得长期成功。

2.个人与团队心智的变革

组织变革总归是人的变革。鲍尔默时代的微软不断走下坡路,就是因为鲍尔默的傲慢、刚愎自用。

而到纳德拉时代,微软放下了过去所谓的成功,具有开放思维,接纳大家的想法,让组织转变为创造性机制,组织也就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功。

组织变革,除了个人心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团队心智的改变。

一个封闭的团队,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秉持唯一的观点,同事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毫无活力。

而大部分企业都处在争论的氛围中,这样的团队具有唯一视角,交流和沟通都比较强硬,坚持自己的观点,始终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都在强调自己眼中的事实。

好的团队,要从自我、争论转变到情感来,要共同感知、探寻反思,接纳对方的观点。

最后,出现“涌现”,团队成员都能运用自己的潜力,共同创造未来美好图景。这时候,新的生命诞生了,生态型组织就构成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
​2018年HR的趋势走向:持续的绩效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理论学习】KPI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特别关键点?
OKR新8问:OKR落地过程中有哪些“坑”?
几种绩效管理工具的对比分析
无绩效,不管理!彭剑锋教授深度解析10大绩效管理工具的选择与场景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