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大黄祖辉教授:把握乡村价值变化规律坚定城市化引领乡村振兴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两个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核心战略。我国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要全面实现现代化,时间已很紧迫,如何在这一时间段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现阶段,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有效解决乡村发展滞后问题。我国乡村发展的滞后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贫困人口、低收入群体和低文化层次人口占比高,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等。我国乡村发展的滞后问题既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有关,又与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有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在初期阶段往往会产生极化效应,体现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向工业和城市的加速集聚与发展,在这一阶段,相对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的发展会处在滞后的状态,加之我国存在偏向于城市的城乡二元体制,我国的乡村发展滞后性就更为明显,并且具有制度锁定性,因此,解决我国乡村发展的滞后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放优先发展的方针,又要通过城乡二元体制的破解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建立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极化效应的基础上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和引领乡村发展与振兴。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第二个关键是科学把握乡村价值变化规律。乡村价值体现为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这些价值的集成与综合呈现。乡村价值是相对于城市价值而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规律表明,乡村的价值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呈现了一条U型的轨迹。在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时代,乡村价值是高于城市价值的,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和极化效应,乡村价值开始步入低于城市价值的阶段,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这种溢出效益不仅体现为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效应,而且从需求的角度看,还体现为城市对乡村需求的扩大与提升,即城市除了对乡村提供的食物有需求,而且还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休闲养生与乡土文化等产生巨大的需求,城市对乡村需求的变化与提升,使乡村价值得以再现,甚至于超过城市的价值。

乡村价值的变化不仅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有关,而且也与互联网、信息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关。互联网、信息化与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改变城乡时空关系,而且能改进城乡交互方式,进而对乡村价值的再现与提升产生正向效应,这就为那些经济欠发达,但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乡村价值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城市化提升发展和信息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已进入中高级阶段,相应的,这些区域的乡村也已呈现出价值再现与提升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高铁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与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为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价值再现与提升创造了条件,这些现象进一步表明,乡村振兴既要着眼于乡村发展问题的解决,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乡村价值变化规律,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新型城市化引领乡村振兴。

二、新型城市化引领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

1、把握产业与人口空间集聚的城市化本质

在我国,城市化率是长期在城镇居住与就业人口的比重,这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城和镇实际上也是行政意义上的概念,现实中,不少撤县建区、乡镇变街道,村庄变居委会的转换,不一定就等同于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本质内涵实际上应该超越行政意义上的城镇空间,城市化的本质是二三产业和人口在空间的集聚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可以在城镇实现,也可以在非城非镇的乡村实现。换句话讲,我们应把握城市化的本质特点,拓宽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不仅重视行政体制意义上的城和镇的发展,而且也应重视乡村人口和产业以及公共服务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与优化配置。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不仅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而且乡村人口分布很分散,公共服务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亟需通过城市进一步吸纳乡村人口和乡村人口空间优化的新型城市化路径来解决。因此,有必要在城市群发展的同时,优化乡村空间,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乡村群,实现城市群和乡村群有机衔接,相互融合,为乡村价值再现和乡村振兴提供高效空间基础。

从乡村群构建的思路出发,乡村振兴并非都要以村为单位来推进,如果考虑乡村人口的空间优化与公共服务的有效覆盖,也可以以乡镇作为推进载体,对现有村庄进行合理分类与定位,通过科学规划、利益置换、公共服务有效覆盖与吸引,撤并一些村庄,同时,保护与发展具有产业或文化特色的村庄,改造与转型城(镇)中村与城(镇)郊村,提升与优化中心村与集聚村,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乡村群。

此外,按照本文所定义和阐述的城市化内涵与本质,城乡融合的含义也应该有所深化,不仅应体现为现行城乡体制的融合和城乡要素与产业的融合,而且也应体现在乡村群的发展过程中,即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在空间的相对集聚及其公共服务的有效覆盖,只有实现上述两种类型的城乡融合,乡村的价值和振兴才能全面实现。

2、以城乡联动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城市化引领乡村振兴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城市对乡村产业的需求提升;二是城市对乡村发展的供给带动;三是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纳。城市和乡村的这种关系表明,城市化的充分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城市化对乡村人口的吸纳也意味者乡村振兴是乡村本土人口减少的过程。在我国,由于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城市对乡村人口吸纳的关键,不仅应吸纳乡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而且也应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以消除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有公共保障的后顾之忧,同时改变乡村“三留”人口普遍,不利于乡村稳定和谐的状况。

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坚定推进城乡联动的改革,具体而言,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乡公共保障一体化与区域间可转换。然而,实践中许多城市已放开户籍制度,并且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但是大多数进城农民仍然缺乏举家迁移和定居城市的意愿,究其原因,是对在乡村的诸多权益存在顾虑,因此,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除了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外,乡村还需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与农民住房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要在“三权分置”、“股份合作”的制度框架基础上,探索集体产权混合所有的实现路径,同时进一步赋权扩能,以实现农民的权益不仅能有制度保障,而且能交易,能跟人走。

3、重视新型城市化解决小农与贫困问题

首先,要重视小农非农化与城镇化。由于人口多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小农在中国成了长期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这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与培育下,我国农业农村又出现了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并存,带来了农民的分化问题,如何解决好小农问题,防止农民过度分化,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农的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小农升级。就是通过对小农的培育,使其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小农退出。就是通过城乡一体公共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农业经营制度、产权制度的完善,使年龄或体能不宜继续从业的小农能够选择退休。三是小农非农化与城镇化。就是通过乡村非农产业和城市化发展,将小农引入劳动密集型的城乡加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从现实可行性看,当前小农的非农化与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尤其是不少乡村“土字号”、“乡字号”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养老业、农产品初加工和城镇服务业,可以吸纳不少小农。

其次,要重视乡村贫困人口城镇化。我国扶贫攻坚和精准脱贫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要在农村人口脱贫思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换言之,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城镇化途径来解决贫困问题,因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就业、教育和公共保障,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在这些方面显然不具有优势。因此,在“十三五”扶贫攻坚结束后,我国应该将“易地搬迁”这一扶贫攻坚的重要补充转变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方向,并且要将与就地就近城镇化紧密结合的“易地搬迁”脱贫作为重点。这种“搬迁”能否为农村贫困人口所接受,把握三个要点很重要,一是搬迁人口的利益补偿。这种补偿一定要考虑人口搬迁后生活成本的变化因素。二是搬迁人口的权利置换。不仅要考虑搬迁人口再就业的权利,而且要考虑他们对原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其它权益的保留或者置换。三是公共服务的吸引。很显然,比迁出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既是城镇化“易地搬迁”脱贫的优势所在,又是吸引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的引力所在,应该成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脱贫的底线要求。

三、以“两山”理念提升乡村价值和振兴乡村

1、深化“两山”理念内涵认识

要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两山”理念的思想内涵与精髓。首先,“绿水青山”是指广义的、普遍存在的自然生态,不同地区都存在能成为“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关键是要找准“两山”的转换机制。其次,“两山”理念是其生态文明两大思维的集成。一是资源生态不能成为发展代价。也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得发展,在温饱已解决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是生态文明的底线思维。二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统一。也即资源生态既要保护,更要使它成为“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思维。再次,乡村的“绿水青山”是乡村价值再现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绿水青山”能否成为“金山银山”,既取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取决于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的需求。在我国行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期,城乡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已对乡村“绿水青山”呈现出强劲的需求,乡村必须重视对“绿水青山”保护和对“金山银山”的转换。

2、找准“两山”转换路径与机制

从乡村的视角看,“绿水青山”是乡村价值和振兴的本底,“金山银山”是乡村价值和振兴的标志,而“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是两条,一条是“绿水青山”产业转换路径,另一条是“绿水青山”产权转换路径,转换的机制则是市场机制。由于优良的资源生态,如空气、山水、林草、气候和自然景观难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通过“绿水青山”关联性产业的发展,如生态产业,休闲旅游以及相关服务业等关联性产业的发展,就成为“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或者说,这条路径就是通过关联性产业对“绿水青山”的依托及其价值承载和市场交易而实现“金山银山”的路径。而依靠“绿水青山”产权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则要通过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改革和产权的直接交易来实现,为此,有必要对乡村资源生态环境进行分权化和地方化的改革,让地方或地方联盟拥有资源生态环境的所有权或收益权,然后将这种权益引入市场进行交易,如流域性水权的交易、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森林覆盖率指标的交易等,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不仅有助于“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而且还有助于资源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化,促使社会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敬畏、珍爱和保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浙江经验和历史语境看“两山”理念:乡村振兴的治理方向
茶庄园关注度高涨!庄园经济背后有何奥秘? | 说茶大讲堂
叶兴庆:振兴乡村首先要 振兴乡村产业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与启示
三个“五”带你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发展成果惠及城乡!
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推文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