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丛飞从-敏感与需要

当你表达需求,总会有人拒绝你。当你做了一件事,总会有人否定你没有人可以完全肯定你、接受你、满足你因为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然而总有人理解不了。在面对拒绝、否定、批评、被人指出问题的时候,他们想的不是反思或改进,而是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很受打击,觉得自己不被爱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我曾经和他们探讨:为什么你害怕被拒绝和否定?我发现他们把一个小小的拒绝或否定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了无限放大。

他们期待:别人从来都不拒绝或否定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我。一旦我表达期待,我就要被满足,不然我会很受伤。

他们从来不关心别人为什么拒绝或否定他们,不去核对、不去询问、不去调查、不去面对现实,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幻想并坚定着“都是我不好”这一个原因,然后自怨自艾。

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着“都是因为我不够好”的逻辑,然后把这个想法强加给别人,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然后他会对拒绝和否定他的人产生一种很深的潜在敌意、失望和怨恨,想默默离开他。

他们看起来自卑、焦虑、畏缩、胆怯,实际上这是一种伪装,他们有强烈的对别人的控制欲,期待别人可以无条件按照自己所需来满足自己。

总有些人这样,尖酸,刻薄,高标准。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你太容易被否定了。

也有的人天生不具备同理心,无法共情到别人那脆弱的玻璃心。他们心直口快、口无遮掩、界限分明。对自己有利的、符合自己口味的他们就接受,反之他们就拒绝和咒骂。他们只是很有界限而已,跟你好不好没有关系。

难道你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就是因为你不够好?

总之,别人拒绝你或者否定你,这和你本身好不好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两件事,有时候有关联,有时候没有。即:

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是因为你不好。

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是因为他不好

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是因为你太好

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是因为天气不好

他拒绝或否定你,有时候无关于谁好不好

为什么你会不愿意看到其他可能,只看到“我不好”这一种可能呢?

我发现害怕被别人拒绝和否定的人,都是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的。他们先否定了自己,才害怕被别人否定。他们自己都嫌弃自己,才怕被别人拒绝。

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和嫌弃已经够多了,他们无法再承受多一点点了。所以别人的否定和拒绝会让他们那么难受——因为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点点的否定和拒绝,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条命。所以他们才会对否定与拒绝反应过度激烈。

那你说是骆驼杀死了自己呢,还是稻草呢?

他们内心深处,先有了“我不够好”“我不值得”的想法,然后开始了处处求验证。凡是那些长得像的或有点痕迹的,都被他们看出来“我不够好”。别人只是给了一个引子,验证了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评价。

别人的语言,只是激活了他们已有的部分。是他们自己先否定了自己。

当我去呈现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也会发现,他们那被否定的童年里有太多的创伤。在长大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批评、指责、拒绝、否定。他们即使做好了,也会被权威们找到不好的地方,然后被指出来加以否定。权威们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会去表扬和肯定他。

当一个小孩子在一万件事情上都持续受到负面评价却几乎没有正面评价的时候,很自然就上升到了“我这个人不好”的层面上。这个概括总结,简单而有力。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对否定和拒绝极其敏感。因为已经承受了太多,不能再多了。

这种“我不够好”“我不值得”的感觉就被深深地烙在潜意识里了,然后作为一个理由反复地去解释我为什么会被否定和拒绝。这感觉太熟悉了,太踏实了,太亲切了,太有安全太有安全感了。

可是你还是长大了,你不再是那个被随意贴上“都是因为你不够好”的标签的小孩了。

所有人都和你一样,有着自己的无奈和创伤,有着自己的残缺和短板,他们或者满足你,或者不满足你,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创伤无法填补而丢给了你,而这跟你好不好没有多大关系。

而你内心被否定的伤,他无法给你填补。

你只能靠自己。你想要的肯定,可以自己给自己。

你否定我,是你的事。只要我不否定自己,没有人可以否定得了我。在这个渐渐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你就慢慢学会了自信。

自信,就是我选择表达自己,并允许自己被否定,这不代表我不好。开朗,就是我主动发出邀请,并允许我被拒绝,这不代表我不好。

当然这并非盲目自信乐观,自我陶醉自我欺骗,而是睁开眼,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决定我可以做些什么更好,而非一味沉浸在“我不好”的想法里。常闻在亲密关系里的挫伤和失败都来自于“你不懂我”而做出的“你不爱我”的结论。在伴侣关系里,人们常常对对方有个期待:当我没有告诉你的时候,我也希望你可以知道我想要什么,并且能够主动满足我。

当这个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出形形色色的举动来证明爱,或者放弃爱。

比如我的一个案主,当她离婚的时候,她问了丈夫一句话:“你到底爱过我没有?”丈夫坚定地告诉了她:“不爱你怎么会娶你呢?”于是她难过地离婚了,觉得从来没被爱过。

比如我见过的很多初婚夫妇的争执。男的觉得我为家赚钱,付出了那么多,女的一点都不理解,而觉得心凉。女的觉得男的过于冷漠不管不顾,就知道忙自己的事儿,觉得自己不被他爱。

比如关系里有人生病的时候,他会期待对方可以主动倒水,主动关心他等,但是伴侣没有这么做。当他去要求对方这么做的时候,伴侣也会照做,但他还是会感觉很不好。比如有的女生希望男生主动做些什么,但是男生没有。情感专家会建议“你想要就去要啊”,女同学们还是觉得要来的没意思,那不是爱。

比如热恋中的男女在“今晚吃什么”“情人节有没有送花”上数次争执赌气。男生的木讷和不解人意能让女生目瞪口呆,女生的作和繁琐也让男生瞠目结舌。所以他们才呐喊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呼声,觉得“我并不在乎物质,我只想有个人能懂我”。

在我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人都有问题。因为他们活活地把爱情给作没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单一化了爱的渠道,固执地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索取爱。后来我帮助他们打开了爱的渠道,他们看到了爱其实一直都在,不必证明,只是自己被蒙蔽了双眼。比如我上面说的案主,当我给她做了一小段时间的咨询,她悔不当初。在她的世界里,爱不直接表达,就不是爱;而在她老公的世界里,爱说出来要比做出来难100倍。

我们都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模式和缺失放到了亲密关系中,于是每个人都学会了不同的付出和表达爱的方式。当这个方式有差异——而且通常差异是必然的——的时候,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冲突。

很多人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父母忙碌、孩子较多等原因没有被过多的关注,就会导致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而不断想从伴侣那里获得关注,不断索取和证明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一旦他得不到,就像当年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一样,觉得伴侣不爱自己。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找到的伴侣,就是找到的另外一个父母。心理学家说,我们长大后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在重复早年和父母互动的模式。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尤为如此。当年我们怎么体验到“不被爱”的,我们就会从伴侣类似的行为中体验到同样的不被爱。

当这些人来到心理治疗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作一个评估: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没有做什么?哪些是好的父母该做的事情而他们的父母没有做的?比如小孩子应该是被重视的、无条件接纳的、安全的、被赞美的、被认可的、被看见的、被及时满足的。但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做,这时候治疗师就需要再为他们做一次,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值得被满足的,从而修通他们的经验,进而修通他们感受到爱的能力。

因此治疗师们常说:成功的治疗师和成功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成功的治疗师只做两件事情:①评估来访者的父母当年什么是该做的但没有做。②这些事治疗师做了吗?所以接下来很常见的“移情”就会发生:来访者很容易爱上治疗师。

你不能说这种爱情是假的,他是来访者身上切实的感受。爱就是这样一种满足感,你感受到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全身都被点亮了一样,心里暖暖的,因为有了另外一个人整个世界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基于这些原因,一直感觉不被爱的人可以找治疗师来做修通。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机缘来到治疗室,他们是否就活该被情感伤害呢?

当然不是。既然治疗师可以做,真正的恋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好这些从而自行维护感情呢?

在爱情中也是亦然,把握好治疗师能做的那两件事情,你就是个好的恋人。你要去知道你面前的这个人,他经历了哪些伤,哪些缺失;哪些是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的,但却是一直都需要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被一直延续下来,在其他客体身上寻求满足,那个最靠近他的恋人就会首当其冲。因此你需要知道,这个伴侣他缺了什么,需要什么。当他与你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必然是在以他的方式索取他需要的心理营养。那是他变相了小时候哭喊的信号。

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每天24小时陪伴和满足着孩子才是好的爱。依恋理论认为,小孩子并不需要父母每天24小时的陪伴和满足,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母亲可以出现并给予他这些就够了。

因此好的恋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并准备好给他。

实际上她妈妈也不需要每天24小时陪伴她,完全可以在她睡着了的时候该干嘛干嘛去。问题就是:你要预感到小孩子什么时候醒,并及时回来。这就说到了另外一个关键点:敏感性。

在爱人之间,是有这种敏感性的。母亲对小孩子的爱很明显,热恋中的爱人也是如此。热恋中,你能及时觉察到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并愿意去满足。爱久了也是如此。你看那些多年的亲密夫妻就具有这个特点,他们眼神一动,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结婚的时间越长,越懂得彼此的眼神。在我课上的一个学员就曾经说:我老公一回家,我看到他的背影,就知道他今天心情怎么样,大概发生了什么。实际上这种敏感性是可以而且很容易做到的,只是需要你真的去用心培养。用心的基础就是——你爱他吗?你愿意走进他吗?

当你不愿意的时候,就会去责怪伴侣: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他不说,你也是可以知道的。你知道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利用你的敏感性。他自己告诉你,只是最偷懒省劲的知道方式。

敏感性就是你知道了对方需要什么,并在适当的时机去满足对方。再比如当伴侣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你一直在。当对方感受到不爱的时候,你要向他展示你是一直爱着的。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表达出的爱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说:维护爱情,往爱箱里存款,并不需要做太多事,也不需要消耗得自己精疲力竭。你只需要在对的时候做了对的事就够了。

所以我依然有另外一个结论: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完全是可能的。很多情感专家教育说不要把对方当成你肚子里的蛔虫,能知道你怎么想,能知道你要什么。妈妈可以知道孩子怎么想、要什么,心理师可以知道病人怎么想、要什么,作为无比亲密的恋人,有什么理由不知道。所谓的不知道,大抵只是不想知道,不想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对方保留一定的埋怨和指责。实际上当你真的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真正去理解他和他的缺失,并且愿意满足他。

我相信爱是可以超越价值观的不同的。

当然这并不是你苛求另一半的理由,当他没有意识到你的心理需求,不具备敏感性的时候,并不是他不爱你,只是他没有学过如何去爱。他是一个爱人,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爱人。我们这里所谓的成功的恋人,是和成功的父母一样,做的事情,是为了促进彼此关系和谐,能够促进对方成长的人。

如果你的伴侣不是一个成功的恋人,你可以:先成为一个敏感的恋人,觉察他童年幼年缺失的心理营养,教会他敏感,如何去爱。或者你也可以:换了他,来找我(如果你是个漂亮女生的话)。

很多人还会计较:我不是你的妈妈,我只是你的爱人。你妈妈欠你的,不该我还。道德上来说,无可厚非,你不该承担这些。但是实际中,他妈妈欠他的,他妈妈不还,他的心理师不还,只能你这个恋人来还了。谁让你要爱他,跟他在一起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的恋人和成功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
人一旦动了真情还会忘记对方吗?
《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的背后,是找寻童年的那部分缺失
怎么才能学会成熟的去爱一个人?
焦虑、乱发脾气,负能量爆棚?女人这一点决定家庭的福运!复旦心理学博士教你如何正确应对……
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