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正非的危机应对:增长的关键是做好4件事

▪ 作者:胡赛雄,华为原后备干部系主任

▪ 来源:乔诺之声,摘自《华为增长法》

▪ 关注乔诺之声(ID:geonol),与优秀管理者同行


在这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黑天鹅”频出的时代,几乎所有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实现稳健增长

对此,华为的做法值得借鉴。华为在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遇到过多次危机最终都能安然度过,并实现了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因为任正非对危机和生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华为只有成长,没有成功。在华为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增长法则,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不确定性。

华为原后备干部系主任胡赛雄根据他17年的华为工作经验,在《华为增长法》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四点

1.分清机会和机遇,提前能力布局
2.反周期成长,打破思维定式
3.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4.能力建设必须匹配未来客户需求。


分清机会和机遇,提前能力布局
 
我的老家是桂花之乡,一段时间里,粗壮的桂花树一株可以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刚长成的桂花树,一株也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

于是,老家很多人开始跟风,种植桂花树。可到了桂花树长成的时候,有些人将桂花树引入了市政建设,创造了机会。

但同时,桂花树受城市建设和楼市行情的影响,突然卖不动了,不得已,乡亲们只好等待每年秋季,把树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去市场卖一个微薄的价钱,算是作为投资的回报。

显然,大家的投资基本上打了水漂。
 
这只是诸多商业投资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案例了,但这个案例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因为现实中人们屡犯类似的错误,甚至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形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通过案例追溯,我们不难窥见其中端倪。

其关键在于:

一是,人们错误地把机遇当成了机会,混淆了机会和机遇之间的差别

机会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动机的某种有利情形;而一旦有利情形显现,机会就成为现实,就成了事实上的机遇(或者叫机会点),可见机遇是机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是,虽然机会和机遇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与机会或机遇有缘。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预见未来,并前置性地开展能力布局。当机会发展为机遇时,机遇正好与能力相遇,成就事业是必然的。淘到第一桶金的往往是这一类人,产生利润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多数人只有到了机遇期才幡然醒悟,开始布局能力,出现的大概率情况是能力虽成而机遇期行将结束,赶上的可能是机遇的末班车甚至与机遇无缘。

任何企业的事业发展都应该是迭代前进的。不谋未来者不可能有未来

能力的孵化需要时间,如果能力不围绕着未来构建,怎么可能成功呢?但是很多企业就会犯这样的错误,能力都是基于解决当前问题、当前痛点的。


反周期成长,打破思维定式

企业必须瞄准未来的机遇去构建能力,有了能力这个变量的投放,才有可能捕获未来的机会。

然而,构建能力是一种瞄准未来机会的长期投入,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因此需要魄力。

华为则将其称之为“反周期成长”,也就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开始布局、投入,在市场大市的时候开始收割。

2002年是IT行业的冬天,很多公司裁员,华为却加大投入,构建自身的能力。华为对研发投入一直不手软,在商业战场上践行着反周期成长的理念,光传输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光传输领域,华为在短距离传输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具备超长距离光传输的技术。

美国通信光传输厂商Optimight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95年先后投入了数亿美元资金。2002年全球经济泡沫破裂后,Optimight公司宣布破产。

华为以400万美元拍下了这项技术。

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也可以在外部寻找

2002年,我们了解到一家叫Optimight的公司计划出售,而这家公司,有我们想要的长途波分核心技术。

我们向公司提出了申请,希望能收购这家公司。经过讨论,公司高层认为这个技术是有前景的,尽管当时处于IT的冬天,公司在流动资金非常有限,高层集体降薪的情况下,仍然批准了我们的申请。

这个有勇气和智慧的决策在后来被认为是“传送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收购”。经过技术转移和二次开发,我们成功推出了能够支持超长距离的长途波分解决方案,助力我们快速成长为全球长途传输市场的领先者,并保持至今。

2004年以后,市场逐渐复苏,华为正好抓住这个机遇,而别人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

在能力布局方面,多数人的思维定式是:根据业已具备的条件和资源,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能力。这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方式,最大的风险是极易错过机会窗。

有一家养殖企业,见大市不好赶紧收缩市场,可大市来的时候,猪肉价格上涨,他们又没有顺应大市场能力,只能望洋兴叹。以这样的思维做企业,每次只能与机遇无缘。

当一些人还在不紧不慢地蜗牛移步时,其他人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了前面,抢占了大片市场,成功反超。这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能力的培育过程呈S形曲线

如何解决能力培育周期长与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呢?推荐的做法有两点。

首先,建立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定资源;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放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确保机会实现。

其次,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培育的节奏,渐次置换外部能力。这种做法的突出优点是占领市场在先,能力培育在后,从而确保了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做到机会和能力两不误。

此外,还可以有效避免能力培育走弯路,减少沉没成本,防范经营风险。

华为在经营任何一个产业的时候,在市场驱动阶段都一定是超常规发展的。

我们设立的增长的目标绝对不是10%、20%这么保守,基本都是100%、200%,甚至是300%。因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快速突破,实际上你前面做的很多生态方面、培育方面的努力,就会全部让渡给别人。

所以,这个阶段往往也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一定要超常规发展。

有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就是快速获得后发优势,即在机会窗开启的瞬间,集中优势资源,快速突破,后来追上。

但一些成长型企业一味寄希望于内部垂直整合来慢慢地培育能力,不懂得开放整合各种资源,这种做法注定企业发展裹足不前。

苹果和特斯拉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两家公司,它们的内部垂直整合程度也是名列前茅。

比如苹果,不但大部分软件是自己写,芯片也是自己设计,就连商店都是自己开;特斯拉有大约 80% 的产品都是由自己公司生产,然后直接向客户销售。

但是,这是在公司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且资源充足,技术又站在行业前沿的情况下,垂直资源整合才容易实现。

如果是一个正处于成长型的企业,在资金、资源及客户等都相当有限的情况下,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企业一旦上了规模,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这时,企业要做的选择是,要做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甚至还要产生范围经济

华为在这个阶段强调的理念是深淘滩,低作堰,就是要做规模,要保持在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之上,实现成长的最大化。比如,我们锁定了利润率在每年8%左右,多出来的全部拿出来做规模,占领市场。


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其实,一个企业做什么不重要,能不能够长久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命题。而从一条曲线向另外一条曲线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惯性,就是舍不得过去积累的资源和能力。

但是,如果不放弃过去,又如何拥有未来?所以,企业要克服惯性,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命题。很多企业明明知道原来的产业不行了,但是还要抱残守缺,不愿意去拓展新的产业,这是有问题的。

在拓展新产业的过程中,企业还容易犯什么错误呢?就是进入一个与既有产业没有关系的产业

能够看到,很多企业的多元化是怎样的?是做了A又做B,做了B又做C,但是ABC之间并没有能力的相关性。

而任何一个能力的发育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的学习曲线与企业的发展曲线一样,都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所以,企业要想持续成功,最好能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就像任正非所说:“华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并不重要,华为的精神是不是互联网精神也不重要,这种精神能否保证企业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相信汽车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是金融,豆腐必须是豆腐。”

所以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虽然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即使再有互联网焦虑,也不能盲目跟风

比如,华为做了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接下来做云端,做面向企业级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去做手机终端,而实际上,这三个产业的核心能力是一样的,都是通信

但是,华为从来不涉足房地产,不涉足跟自己的主业不相关的领域,这就是企业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
 
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就有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乐视,它从娱乐,到汽车,到手机,到体育,任何一个产业都是相互独立的,其中一个出了问题,就会把所有的板块都带倒了。

这些显然都是常识,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企业在“乐此不疲”地犯这样的错误。


能力建设必须匹配未来客户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能力建设往往是为了满足客户未来的需求,而不是当下的需求,企业当下对客户所做的承诺其实是把未来卖到了现在。

所以,企业能力建设必须面向未来,匹配未来客户需求。问题是如何预知未来客户需求呢?

很多企业在这一问题上一直找不到有效方法,有闭门造车的,有通过与客户互动寻找突破的,等等,这些都未免太过理想化。

华为摸索出来的真正有效的企业能力建设,其实遵循的是“边打仗,边建设”的规律性,能力是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过程中迭代完成的。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能以客户为中心,倾听客户的价值需求,反而可以让工作少走许多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而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断提升。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华为的这个“边打仗,边建设”的规律是这样执行的。

首先,机会第一,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能为企业创造未来的客户需求,要在能力还不具备的时候,敢于向客户做出承诺,当然这种承诺也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只有通过外部机会的牵引和倒逼,企业能力建设才有方向感和紧迫感。

其次,企业一边导入客户需求,一边迭代能力,一边兑现承诺。这就好比卖楼花,先占领市场,然后再用客户的预付支出成本,并行实现企业自身能力迭代和客户承诺兑现。应该说,没有比这种方式效率更高、损耗更小、响应更快的了。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以上做法的价值在于,先快速抢占市场制高点,为企业赢得未来市场空间。可见,机遇未必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更多的时候青睐的是那些敢于对赌明天的人。

但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太过谨慎,它们不是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大凡它们能力达不到的,就一律排除在外,不敢承担任何风险,这就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和按图索骥

事物往往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如果不能直面客户需求与企业能力建设之间的冲突,不以客户利益为优先考虑,不创造性地统筹客户需求与企业能力建设,那么这样的能力建设就不可能有效。
 
通过多年对任总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华为人才发展工作的认识,我产生了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华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我认为并不存在什么深奥的道理,而是从这样一些非常简单、质朴的常识中发展起来的。
 
2020年春天至今,疫情危机下的全球经济格局可能面临深刻而长期的改变。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先活下来,回归经营的常识去构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一个必选项。




本文摘自《华为增长法》,是华为《以奋斗者为本》核心编委胡赛雄在疫情期间的最新著作,分享了任正非领导华为长期有效增长的经营智慧。

讲华为的书这么多,为什么推荐你看这一本?用简单质朴的常识,构建应对危机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如何再造下一个华为?
10步构建产业生态:详解华夏基石产业生态构建方法论
为什么晋升的不是你?
胡赛雄:不以市场占领为目标的能力建设,最后都是瞎折腾
做好这件事,提高你的存活率
早一点地看到远方!这是任正非比别的老板强很多的地方,发人深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