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亡繼絕——古文寫作講座1
\

存亡繼絕——古文寫作講座1

2013-01-27 11:52阅读:1,684
存亡繼絕——古文寫作講座
(群號:74020659,每周六晚19:00-21:00時,2013.1.26)
首先,想給大家報告的是,開這個講座,不是我有能力講這個講座,在坐很多朋友古文水平都很高,也寫過不少古文,有很多還是我古文寫作實踐中的老師,之所以要開,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或因這因那的原因無法講這個,而古文寫作,在我看來,真到了要認真對待的時候了。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古文寫作了,這是件好事,因為有必要趁此微風讓大家共同交流,把有關古文寫作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出來,讓開始學的有東西學,學了一些的,能有所改進增益。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希望與先代比肩,我們只希望,通過我們的學習,我們的努力,能把古文傳承下去,不致在我們這個時代滅絕,能在他們眼裏,稍稍有些樣子,就心願足矣!因此,雖然,我不擅搞講座,但我仍然願在這裏首先拋出鑽,把玉引出來。請各位朋友不吝賜教!
這個專題講座,我打算分以下幾大塊進行:
一、古文寫作在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寫作古文的必備條件。
三、如何寫古文?
四、如何改古文?
五、如何持續寫古文?
六、寫作古文中的注意事項。
這幾大塊,有主有次,但相輔相成,一些朋友,或許會忽略一、二,不過,在我看來,一、二最重要,也是核心,其次才是三四五六這些實操內容。今晚是第一堂課,就先講第一大塊。
一、古文寫作在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與緊迫性。
對這一塊,我曾想一句話帶過,可是,後來想了一想,還是要著重講一講。因為這涉及到從事古文復興這個事業的心志,能不能學寫古文,能不能持續寫好古文,能不能把寫古文作為人生志業來做,很大程度上在對這一塊的認知與激情。
在我的印象中,錢穆與南懷瑾兩位老師,都德高望重,都是前輩長者,都著述宏富,都影響了我們這些後生學者,不過,在古文寫作這一塊,錢一直堅持,南唯有解放前的著述《禪海蠡測》用的是古文,而其它前輩學者,如季羨林、任繼愈、金嶽霖、錢鐘書等,大多如南氏一般,白文著述,偶爾用古文。一些當代的學者、文人,更不用說了。如今,古今,古文已淪落到什麼程度呢?已遭主流摒棄,絕大多數學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人都不會了,年輕一代也不看了,倡導古文居然由我等鄉野之輩來進行。我曾拜訪過一些中文系教授學者,說到古文,個個很沉默,問有沒有古文,可供刊錄,也是沉默。韓愈的時候,很多人寫詩去了,也不願作文,即便作文,就是作六朝以來的空洞華麗之文,可是那個時候,總體上包括政府的書面文字都還是文言的,在那種情況下,韓愈也要帶頭起來復興古文,要是那時是現在的白話作文,不知韓愈有多義憤。宋文是唐文墮落的反對,所以宋文成績斐然,這應證了物極必反的原理,可是,當今,我們這種情況,是關系古文存亡的境地,雖然說,也是一種物極必反,可是,我們真不知道能不能像宋一樣,不致古文滅絕,而且還有所發展。因為,現在,民間,政府,都不用古文了,作史的人也不用古文了。憑什麼古文還能傳承下去??這讓我想到現在修清史諸公,洋洋灑灑三千萬字,百年後,誰來看呀,不說百年,成書之後,也沒有幾個會看,更多的人會去看清史稿,文言體的,看起來舒服呀!一兩百年後,後人還能看我們這個時代,還能看到古文的傳世作品嗎?那麼多的白話能傳到後世去嗎?可以說,白話作文,極有可能讓我們這個時代在後世失去記憶,比秦始皇焚書坑儒還甚!
這一塊具體講幾個方面:
(一)什麼是古文?我們要恢復的古文是什麼樣的古文?
(二)古文承載著中華精神。
(三)復興文言是傳承、宏揚中華文化的必須。
(四)復興文言是重朔中華思維的必須。
(五)復興文言是歴史使命與責任。
(六)復興古文道阻且長,必須馬上推動。
先講第一點,(一)什麼是古文?我們要恢復的古文是什麼樣的古文?
近年來,我發現一個現象,寫古詩詞的人很多,好像現代西化的新詩並沒有奪去古典詩詞的地位,這雖然值得欣慰,可是同時我又發現一個現象,多數寫古詩詞的人都不願寫古文,寫古文的雖然偶爾也寫古詩詞,也大都會寫古詩詞,但基本上與寫古詩詞的涇渭相別。這也是我感到很憂慮的地方。在古代,詩文基本不分家,寫文的高手也是寫詩詞的高手,寫詩詞的也寫出漂亮的文章出來。
提出這一點,是要讓大家明白,即便現在很多人寫古詩詞,可是,古文依舊沉埋,因為,我們要急迫恢復的古文不是古詩詞,有些人說賦是不是?因為當前,寫賦的人也很多,而且賦還時常被應用,但我又發現同樣的問題,寫賦的人也不大寫其它的古文,同真正寫古文的也是涇渭有別。所以,在這里,我不准備把賦納入到這個古文寫作的講座之中。希望大家多去寫古文,寫好古文後,再學詩賦不遲也不誤。所以詩與賦的寫作,不屬於這個講座的內容。當然,如果以後有人講詩詞寫作與賦寫作,我也非常支持。反正,我是講不了的!我更樂見有人講真正的詩經與楚辭及漢賦寫作。
那麼,我們要學寫的古文,或者說,我們要復興的古文倒底是什麼呢?
就文體而言,不外乎六大類,一是史傳,這一文體,在中國是最發達的,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文成就的文體,自尚書以來,一直延綿自民國初年,由記言為主發展言事並重最後到記事為主,有以人物為主線貫穿事件的,也有以事件為主線貫穿人物的,還有專門類別發展為主線貫穿人事的(志)。二是文學散文,這個就不需要解釋了。三是應用文類,如,書、表、行狀、志銘、碑銘、制誥、奏章、祭文、信等等。四是政論文章。五是小說類。六是介於以上幾種文體之間的,如大部分讀書筆記。
從朝代看,有先秦古文,秦漢古文,六朝駢文,唐文,宋文,明清古文。
這麼繁雜的古文體系,那我們要學寫什麼古文呢?原則上,上面各個文體的古文,各個朝代的古文我們都要學習,可是坦率地講,一般人學不過來。尤其是古文復興的初期,如果面面俱到,反而面面都不到,所以,我們只有擇其重點,選擇有代表性的古文,進行突破,然後才向縱深發展。個人以為,從文體而言,史傳、政論文是主,其它是文體是次。從朝代看,以學先秦古文、秦漢古文為主,唐文宋文為輔,明清古文為次輔,其它朝代古文,行有餘力學之。當我們從最初的古文開始學,以後的古文就好學了。這里有個問題,就是詩、騷要不要學的問題,因為,詩騷雖然文學性很強,可是的確是先秦古文中,最有代表的文體。不過,考慮到主次問題,個人建議,還是先把詩騷放到一邊,行有餘力為之。
這樣一來,我們對我們所要學的,就有些明確了,史傳、政論+先秦、秦漢,大家拔拉拔拉,再具體具體,我們就能找出我們要學的古文樣本來。先例舉一些,然後再找出樣本,來分析歸納一些寫作規律。一是經類,六經:春秋、尚書、禮記、易經、詩經、樂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二是諸子類:墨子、管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公孫龍子、孔從子、楊子法言、商君書、列子、董子春秋繁露、鬼穀子等。三是史傳:世本、國語、左傳、竹書紀年、呂氏春秋、吳越春秋、晏子春秋,越絕書、史記、戰國策、漢書、東觀漢記。四是政論:賈誼新書、陸賈新語、鹽鐵論、論衡。我們要學的古文,就是從這上面的典籍裏面,找出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來分析其寫作規律,然後仿寫,就像學書法一樣,學得八九分像之後,再創造出自己的古文出來。具體在後面的版塊再分析。
(二)古文承載著中華精神。
語言文字是承載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載體,實物易毀,雖也是智慧的結晶,可是終究沒有形成書面語言的語言文字那樣直接了當,更重要的是語言是理性思維的體現,又蘊涵人文情感。說古文,承載中華精神,得必須與白話文進行比較,是古文還是白話文在這一方面更重要,確定了這一點,那麼古文相對白話文的傳承價值就非常明顯了,要不要復興古文的結論也就明顯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三千年來的有文字記載的歴史,都是用古文寫成,而且流傳到現在的書籍除近現代以外,幾乎都是古文,這是一個民族歴史的客觀事實,一些非古文的東西在歴史上幾乎沒有流傳下來,其原因,除了古文的歴史傳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是古文與白話文的根本區別。白話文繁而長,古文簡而短,古文易誦、白話文反是,白話文淺近,古文深刻,對於知識分子階層來說,是寧願深刻而不願淺近,而知識分子階層,是文化傳承的主要人群,這注定了白話文不為大多數知識分子所接受。這個道理很明白,假設百年後的和識分子,看儒學史的時候,是選擇現代人寫的白話儒學史呢,還是看古文寫成的學案?二百年以後呢?結論是明顯的。當看的人少了,這些東西就會湮沒在歴史長河中,最後滅絕。說古文承載中華精神,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就是由於古文的簡潔、深刻、易誦的特點,它能在熟誦後,潛移默化進入人們心靈深處,白話文誦不了,再深刻、再明白、再細密也進入不了。古文的句子在熟誦後可以自然而然的說出來,而白話文的句子,沒有多少能自然而然原封不動的說出來,即便說出來,如果不是照著原書引用,那麼多半是有大的出入的,甚至是自己的臆解。我們以前古人作文,沒有那麼多現成的參考書,而現在的白話文學術作品,沒有參考書就不行。白話文的傳承,實際上只是書對書的傳承,很難長駐人們記憶之中。相對於古文,白話文是死的,古文是活的。我們復興古文,就是要恢復古文承載中華精神的歴史傳統,把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交到後代去。
(三)復興文言是傳承、宏揚中華文化的必須。
大家假設,如果,我們這個時代,那些要傳之後世的東西,沒有古文去承載是什麼樣子?首先是文學,沒有古文文學作品,我們現在這些小說,現在這些網絡白話拉圾,能傳到後代嗎?不僅後世有良知的學者看不上,連讀的人都沒有,即便圖書館塵封下來,也沒有用。這個很簡單,你們隨便去舊書灘上一看,看那些白話的文集,還有沒有人買,才多少年?要是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為後世的學者感到悲傷,因為,他們看不到我們這個時代有價值的書籍,南懷瑾先生才去逝不久,他的書我基本都不會看了,看了沒用,記不下來,也沒有那麼時間來看,即便看了,看一遍二遍有用嗎?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心境。南老雖然有名一時,可是在後世,因為其白話著述,必不得留名久遠。說實話,莫言得了諾獎,是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諷刺,絕不可能流傳到後世的作品,卻得到這樣世界級的獎。當然,世界對我們認識還很粗淺,從他們白話文化的角度來評判的。但我們不能與狼共舞,我們不是為世界負責,我們要為民族文化負責,用我們的民族文化去影響世界。那就離不開古文,因為,世界如果來認識中國,負責的人會深入到歴史文化中去,會像日本學者一樣學會漢語,深入到古文典籍中去,別忘了,中國重要的古文典籍,早就傳到國外去了。難道光靠一些白話的載體,看了就丟掉的東西,去向世界向後世宏揚中華文化?或許有人會說,以後都是白話了,不需要古文了,那我說,除非,再來一次焚書坑儒,把中國古文寫的典籍全部燒掉,否則,後人不管是一百二百年還是五百年一千年,他們依然要讀古文寫成的書,那我問,人之常理,是讀更簡約深刻的呢還是繁雜淺近的?
第二堂课2013.02.02
(四)復興文言是重朔中華思維的必須。
什麼是中華思維?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古文,學古文,可是並沒有認真地去對待這個問題,很多人疑惑,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西方邏輯思維下的哲學體系,連最富有所謂哲學含義的《易經》也是古文,而現代人非常可笑,用現代的邏輯思維是演繹和闡釋中國的典籍,這不是在講述古人,而是在講述自己,因為他們根本懂不了蘊含在古文中的中華思維。而現在由於白話的入侵,由於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們的思維有滅絕的危險,這種思維一滅絕,那麼,我們的古文也就徹底滅絕了,想救都救不回來,一旦承載中華思維的古文滅絕了,那麼我們的中華文化也將徹底滅絕,這可是五千年來未曾有過的大變局,以前我們有亡國,可是我們的古文從亡過,相反,那些馬上得天下的異族還如饑似渴的學習我們的古文,文字不滅古文不滅,是我們中華文化得以延綿下來的根本原因。試想,要是蒙滿,一打下天下,就把我們的書,我們的文字全部毀掉,結果又如何?我可以說,我都都成講外語的人了。現在的越南、朝鮮、與印度就是這樣的情況。慶幸的是,我們的文字未滅,我們的典籍尚在,我們的古文所蘊含的中華思維還在,所以才有這恢復之事,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已在開始努力恢復。但我們必須要重塑,不重塑,古文先滅絕,然後是文字,然後是文化,最後是民族。
回歸正題,倒底中華思維是什麼??我可以先用一個字來概括舉例,道字,道字現在翻開字典,很多意思,如果不明白這些意思,好像就看不懂有道的辭章似的。可是,我們的古人在閱讀與寫作時,有沒有去隨時查字典,有沒有在腦海用白話思維先考慮具體意思,然後再寫作?其實,在他們寫作或閱讀時,在腦海就只是這樣一個字,至於這個字的意思,不是以現在解釋意義先在腦海裏這樣的出現的,而是古人看多了,記多了,自然而然出現的,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就用上了,他們對他們自己的文章,也不會進行這樣白話式的翻譯和解譯,同樣,作為受眾,在多次朗讀之後,也是與寫作者,同樣的狀態去接軌。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壓根就不用去講,只要你多讀多看,接觸多了,熟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只是到了,後來,人們讀書少了,形成不了那種感悟理解,才會產生一些文字解釋與訓詁。
大致說來,這種思維是模糊而清晰、准確的。表面上看,歧義多多,實際上到了會讀的人那里,就沒有歧義,直接,與作者對接。再比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歐陽修在寫這句子時,斷然沒有先在腦子裏,先來這樣一段白話,野外的花草散發,飄來陣陣幽香,好的樹木俊秀挺立,帶來了大片大片的樹蔭。應當是一想到野花,一看到參天大樹就來這樣的句子。我們讀者,讀的時候,有一定水平的,也斷然不會去這樣先翻譯一翻,直接就懂的,為何我們在頭腦裏,不用直接翻譯呢?就是這種模糊而清晰的思維與感悟連接。再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一些人解釋得非常多,非常難懂,可是,我們一般的讀書人,不用去看那些,我們也不用講出來,也不用,在腦海裏打一些白話的轉轉,我們在心裏就明白是怎麼回事。當然,這種明白,不一定能用語言講出來,能講出來的,未必是明白的。
只要你讀多了,積累多了,那種古文閱讀與寫作的感覺就來了,不必太專注字意。而現代人卻覺得,古文很多有歧義,那是用現代的思維去看古文,越看當然有歧義了,用古文的思維去看,你不會覺得有歧義。在閱讀和寫作中,反事都要講個准確和嚴密,那麼就白話了。要先找到那種感覺,那種心領神會的感覺,可這通過高聲朗讀,讀出文氣、文勢,感悟出文心、文神來。那麼在寫作中,就要注意,這個文氣、文勢、文心、文神,以便讀者在與你這樣交接時,能夠感受到這些。
這種思維是居高臨下、馳騁萬里的。比如,詞裏面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把這話,翻譯成白話,你看還是不是居高臨下,馳騁萬里?長江水向東慢慢流去,浪花淘盡了從古到今的很多英雄人物。再比如《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們能感受到孔明在寫這話時,那種確定無疑的自信,那種對已沉澱固化在心中的道的那種自然而然的文字表露,那種立言而教的激情與熱情,那種君子心懷天下遊走人生的那種心境。坦率地講,這種感覺,再怎麼講都講不准確的,我用白話來講這個,白話貌似准確卻准確不了。最好,大家把這篇小文,高聲讀上幾十遍,然後再回頭來看我講的。
這種思維是激情而責任的。這個我們舉《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的文章,激情在哪,責任又在哪?蓮,花之君子,作者愛蓮,乃自比君子,上面所講那種居高臨下的自信顯而易見,為何要寫成文章呢?情感托付呀,什麼樣的情感托付呀,自比君子,那種自我肯定的情感托付,而要托付的東西,是他認為要讓人知道讓人明白的東西,這就是責任。沒有激情與責任,寫不好文言文,而我們的白話文,很多是沒有激情和責任的。激情和責任從何而來,心中有道,希望能道濟天下蒼生。你們可以翻看流傳到現在的大多數優秀的文言文章,看作者,是不是這樣的?不管人生失意還是得意,但,這一點是基本相同的。
這種思維是真誠而坦率的。好文章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不需要刻意去雕刻與掩飾。這個就不多講了。
這種思維是大而小,小而大的。這一點或許有些難理解,我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去一個花園遊園賞花,一些人是每景必看,而且每景都看得很細致(事實這種人不多了),半天一天下來,或許只看了一部分,而且在感覺上,好像啥都沒看,因為,看得太仔細,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在頭腦裏,繁多瑣雜就容易造成一處空白。而有些人,心中就想看蘭花或者是梅花,或許是一種,或許是一類,總之,當他看到他中意看的東西時,就會駐足,仔細觀察,其它不太中意的,就略過,而且心中始終有一種東西一直牽著他,對這些東西,更加留意。於是一天半天下來,他能說出一些道道來。在他心裏,有一個“大”,到了具體的環境,會產生一個“小”,“小”過之後,又在心裏“大”起來。一些朋友,或許喜歡買舊書,你好好想想,反是堅持買舊書的人,是不這樣的。到了舊書攤,那種掃描的速度非常快,幾百上千本舊書,幾分鐘十來分鐘就掃描下來了。他總會在自己一直有興趣的書前停留,再拿出來翻翻,其它書,基本略過。這一點,在作文中,會有一些跳躍的特征,一些人或許也稱為跳躍式作文思維,我覺得這樣提法,不夠深刻。實際上,是“大而小,小而大”的思維,把一些珠子,成串串的穿起來。那麼,我們在讀時,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你可能就不能按著那條“大”的線,找到那成串串的珠子,你可能只會看到一顆一顆的珠子,甚至去琢磨具體的珠子的大小、色彩、材質以及內部結構。在後面的具體作文時,再來講這一點。
這種思維是心性的。曾子說,察其所安。大多優秀文章,讀起來,我們能感覺到作者心中那種“安”,無論外界、人生境遇如何,他們心中有一個安樂園。這個我們舉個例子,現在的一些一二個月二三個月就成書上市的書與,我們的經典文章相比,或者與我現在這個講座內容相比,看安在哪里?那些作者,是不是“安”在出名或者賺錢上了?而我本人又“安”在哪里?這樣說,大家能理解了吧。而這種安,是心性的,是道固存於心,冶性之後,在行為舉止言語上體現出來的心靈狀態。
這種思維是勻稱、平衡而和諧的。有天必有地,有長必有短,有高必有低,有生必有死,對於這種普遍存在於自然界與人世間的對立統一現象,中國文化早就用“—”,“--”來表示了,最後用兩個字來表示:陰陽。後來又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這種來源於自然(天道),又來解釋自然與人事現象是非常科學的,所以,你看長存於中華文化的上任何思想,在其內部是有這個規律的,它與外部的相互作用也是符合這個規律的,這自然而然貫穿在反映這種規律的文化載體——文言書面語上。我們的書面語,文章、詩、詞,都反映了這一點。具體說來是什麼呢?對仗、押韻、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入耳,直潤心靈。簡單的說,對仗是陰陽、押韻是兩者間的平衡,節奏將這種平衡輸入到心裏去。我為何一直提倡讀書,而不是看書,看書,那種文言的勻稱平衡你很難感受到,而且很難進入心中去。這個大家不妨試試,也是讀一篇短文,事先不設立目標,不為背也不為理解,凝神正心去讀五十遍,那種感覺是什麼?即便在一些史傳文章中,對仗、押韻較少,可是,行文那種節奏感也是存在的。我們的白話文,一些句子搭配,在字數和長短上沒注意這一點,讀著讀著就厭倦了,而文言文,你是越讀越舒服,越讀越開展。別有時是二字,有時是三字,有時是四字,有時是五六七字,那種搭配起來的行文,就是有節奏感,妙不可言。具體如何搭配,後面再講。再來看其它,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日常用具,也多體現這一點。舉個例,我們的筷子,為何是兩概,為何不是西方的叉?我們七弦琴,為何是那種制作,我們的圍棋,為何是黑白天地,還有毛筆、宣紙、漢服、銅錢,等等,無不體現,文化思維上的這種與天道一致的勻稱、平衡與和諧。相反,我們現代產生或制作的所有東西,幾乎喪失了這種文化思維上的特性。一種文化下的東西,東西也是這種文化的,無論是人還是物。現在我們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以前那些東西了,反過來說明,我們的文化已沒有了或瀕臨滅絕了。
以上這些特征,構成了我們中華思維,久而久之,凝成了具有這種思維的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文言文。由於白話文背後的思維並不全具有這些特征,長期白話文,尤其是書面語文長期白話的結果是什麼?那麼,我們這種思維將不復存在,由此思維而沉澱的數千年中華文化也不存在。以後的中華文化是什麼?白話文化,非中非西的白話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口語淺顯文化、世俗功利文化、自我自私文化。
現在,大家應當明白了,復興文言文的重要性了吧。這關系到中華思維的存亡、傳統文化存亡。
(五)復興文言是歴史使命與責任。
以上所講的二三四點,都是那麼重要,在當前都是那麼急迫,又由於,現在志古者少,志古者明白的更少,你們說,是不是復興文言,是不是歴史使命和責任?沒有這個高度,你喜歡文言也好,學寫文言也好,也頂多是一時興趣,一時熱情。你深入不進去,也不能闊步走出來,也不能持久,自然而然,你的作用非常有限。連聽我這個講座,你就不會有興趣和耐性。因為,你只是把這當成非常普通的講座,在解講水平和技巧上,還不如那些常搞講座的人,你還感受不到,這樣一個講座背後的東西。聽一會或聽幾次,就不聽了或者,邊聽邊懷疑,邊聽邊向外逃跑。那只有越去越遠,絕不可能深入到文言文背後的心性樂園中去。上次講座,我看到有人退群了,也有人說,“我以為是講古文寫作的,其實是講古文宣傳的。”這就是這個原因。當然,達到這樣的高度,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逐步前進,時常有反復的。或許,永遠達不到這個高度,但只有向這個高度接近,而不是漸去漸遠就可以了。
關於歴史使命與責任心的培養,中國歴史的人物故事很多很多,大家可以多去看一些傳記,特別那些立志寫史的人物傳記,如班馬、溫公、醉翁等,立志恢復、立志建立什麼的人物傳記,如韓柳、北宋諸子、陸王等,少看一些商人、常人的傳記,只專注自己人生奮鬥的激情、心志與技巧與歴史使命與責任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歴史使命與責任並能持續努力的人,往往人生奮鬥也是可以嘉許的,即便人生在當世失敗,但也能在後世常有修名。
(六)復興古文道阻且長,必須馬上推動。
這個事業,不能等,你等他等,這事就做不起來,白話文對古文的毒害已到了中華文化危急存亡之時,能旁貸責任嗎?再說了,即便現在大家努力去做,還不一定能達到目標,但是如果不去做,就没有一點可能達到目標。
如何做呢?首先要正心誠意,就是不要懷疑复古之事,連你自己都懷疑了,那你是進不來的,就像一些群友一樣,最終憤憤而去,而且要真誠去做,發自內心的愛與責任去做。其次,要多看古文,少看白話的東西。時間精力有限,白話看多了自然影響看古文,最重要的是,白話看多了,你的思想思維心性也跟着白話走了,這是复興古文中,看不見的手。這也是最難辦的,叫大家少看甚至不看白話文的東東,一般人說不明白,想不清楚,轉不過彎。在此,也不希望能說服大家,如果真有心复古,那就不妨這樣去做,試行一段時日,自然能明白。當然看的時候,不要太雜,選擇經典的作品或文章,最好一篇一篇背下來,有個上百篇記誦積累了,那就有感覺了。再次,要多妨寫,多練筆,不怕出醜,不耻請教。我曾仿《騰王閣序》作了一篇《京師賦》,句式差不多一樣,雖然遠不能與原文相比,但於自己,確實有很大提高。事實上,現在,真正願意認真讀你的文章,真正願意給你指出不足的人,很少。大概看一眼就過去了,或許是好文章看多了,現代人寫的一般文章就不想看了,其實不是這樣,好文章固然好,可是前人的,而在現在,能寫古文的人本來就很少,即便寫得不好,也在努力,我們更應當認真看現代人寫的古文,多提提意見,多改正改正。可是,我們很多寫古文者,不是那麼善待這樣的文章,對自己的文章也浮雲遮眼,不願接受别人的意見。試想,本來肯指正的人就少,你又不善待,那麼怎麼能提高呢?再次,大家要多宣導,有機會應用時,多寫古文示人。比如,祭文、書信之類的。最後,大家要聚在一塊,有一定的規劃和組織,利用一些平台,如論壇、群、報刊等,這樣便於集體學習,集體推動,也便於督促自己,激勵自己。從中相互交流學習提高。
2013年02月08日讲座
今晚講第二大塊,寫文言文的必備條件。明白了這些條件,可以先作這方面的准備。
這一塊主要講以下幾方面:
(一)區分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語體文)。
(二)作文的心性、心志基礎。
(三)作文的經史基礎。
(四)作文的小學基礎。
(五)作文的文學基礎。
(六)作文的美學基礎。
(七)作文的才藝基礎。
(八)作文的文法基礎。
(九)結語:道、博、厚、美。
先講第一方面,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語體文),兩者區别在哪?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話題,實際上還不好講。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或許與漢行觀念有一些差異。先举几个例子。
1、某子來,請教於我,問建塾事,我答之,興學之要,一在於心,二在於勤,三在於權。某子喜,歸而興學,三年有小成。
大家看這樣的表達,是文言,還是白話的?可能會有很多人以為是文言的,因為,行文較簡,又用了一些文言語匯。可是我要說是白話的。四大小說的行文,多類此,有人稱這為淺近文言文?其實,這就是白話文,只不過,用了部分文言語匯而已。原因在於,他行文時的思維是白話的,一串下來,就和平常的敘述一樣。把這段話,翻譯成白文,除了簡繁的差别,其它變化不大。大家看:某人來,向我求教辦私塾的事,我回答他三點,一是心性方面的,二是要勤勞,三是要懂得權變。某人聽了很是高興,回去後就辦學,三年就有了些成績。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種表達:
或問,建塾奈何?余曰:绝圣则学癈,學癈則教失,教失則禽獸不如。繼聖之道,興塾是也。要之,一曰心,二曰勤,三曰權。退,七年小成。
我們再把上面的表達,翻譯成白話:有人問我,辦私塾如何?我回答說:絕棄聖人,學校的教學就會走上歪路,走上了歪路,在教育方面就會產生過失,教育方面有了過失,教出的學生就會連禽獸都不如。繼承聖人的大道,在當代,就在於辦私塾。辦私塾的關健,一是有這樣的心志,二是要勤勞,三是要懂得權變。那人回去,開起了私塾,三年就有一些成績。
把這段白話翻譯,同原文對比,差距就不是一個繁簡問題。在文氣、文心、文神、文勢方面都有差距。要是没有這樣的原文,没有這樣的原文翻譯,而是直接用白話來表達,估計,更啰嗦,更没有感染力,很多地方,就要恣意發揮。大家不妨試試。此外,我上面的翻譯,其實,不如原文准確。比如,“退,七年小成”,我翻譯成,那人回去,開起了私塾,七年就有一些成績。看起來,更准確了,其實是更不准確了。因為,“退”,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是多重的,古人在運用這樣的詞匯時,是自然而然的用的,固然没有考慮我所說的多重,一是“學生請教老師後,那種恭敬後退情態”,二是回去。我們的白話文就用了回去這層意義,而文言中退的那種意涵則没有了。我們再看,“七年小成。”七年小成,這話,來源於《論語》,雖是敘述,可是為何不說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呢?其實,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過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成績,要說小成,都可以說。可是在文言思維中,這種表達,就不能隨意了。“小成”不是隨意說的,也不是隨便就能稱“小成”,“小成”源於《系辭》:“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古人,熟讀經典,對這些出處,常明了於胸,用起來得心應手。而且,這種“小成”除了在辦塾方面的諸如,口碑、學生多少等方面較世俗的成績之外,還有宏道傳教,自身修養、心性、素養方面的成績,總之,蘊含了對人對己的人文化成的意涵。當然,古代文言作者與受眾,在作與讀的時候,並没有像我上面講的這樣去想的,那種教化的意涵,自然而然融貫在作與讀之中。有人說,白話准確,我看是更不准確,也准確不了。我們再看,原文,一下子把聖人請出來,三句話,就把絕聖的後果,神會給讀者了。按白話思維,這話,羅輯有問題,比如會問一些這樣的問題,絕聖就必然学癈嗎?是什麼学癈呀?學癈就教失呀?也有一些教得呀?教失就禽獸不如了?更多學生也没有禽獸不如呀?等等等!總之,一連串的疑問,一連串的不滿。於是就說文言不嚴密了,不邏輯了。實際上,作者這樣寫,是一種神的傳達,不需要你去想那麼多。你讀多幾遍,那種繼聖之神,就感染到你身上了。
現在回過頭來,再來看,第一種表達,兩者差别也是明顯了,第一種,白話思維,那種神與勢没有出來。純粹簡潔的文字敘述而已,實則與翻譯的白話文没有多大區别。
2、我們來看一篇《左傳》裏的文章:
石碏諫寵州籲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我在此,試着將第一段改寫成所謂文言式的白話文,大家感受一下:
衛莊公娶齊國女,曰某姜。某姜,齊侯之女,太子得臣之妹,邢侯之姨,美甚,其手如柔荑,其肤如凝脂,善笑,常以美眉顧盼,衛人作《碩人》之詩以贊之,流傳至今,為人樂道,某姜無子。衛莊公又娶陳國女,曰某媯。某媯生孝伯,孝伯多病,早死,莊公不堪,又娶某媯之妹,其妹曰(戴)媯,隨某媯出嫁,(戴)生桓公,某姜憂無子失寵,遂以桓公為子。
後面段落,我就不改了,也改不了。你們看,同樣是敘事,我改後的,非常繁雜,有些顯得多餘,而且用了“某”,因為原文裏用了諡號,莊、厲、戴,然而一般的白話文裏面,對諡就不重視了,除非因循舊稱,不然,在有其它可稱名字時,常不稱諡。而且行文不緊湊。而的原文,兩個“娶於”,兩個“曰”,兩個“生”,多短句,行文的節奏感與美感就出來了。原文,可以說,非常精練,無一字之多,也無一字之少。
接下來,這篇文章在石碏諫言:他的諫言中,只有兩句,
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
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直接與諫這事有關,而其它,都是非常有力非常簡潔非常有理的自創或引用文字,這些文字,都蘊含教化精神,在熟讀之後,也是能心神對接的,受感染的。但用在这里,增添了谏言的力道。
3、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紅樓夢》與《水滸傳》裏的文字。
《紅樓夢》第二回:雨村罕然厲色道:“非也!可惜你們不知道這人的來曆,大約政老前輩也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讀書識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者,不能知也。”子興見他說得這樣重大,忙請教其故。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朱、張,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祚永運隆之日,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邪之氣,不能蕩溢於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結充塞於深溝大壑之中。偶因風蕩,或被雲摧,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逸出者,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複妒正,兩不相下;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致搏擊掀發。既然發泄,那邪氣亦必賦之於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氣而生者,上則不能為仁人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然生於薄祚寒門,甚至為奇優,為名娼,亦斷不至為走卒健僕,甘遭庸夫驅制。如前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遊,近日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 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紅樓夢》第四回 :
那寶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的睡去,猶似秦氏在前,悠悠蕩蕩,跟著秦氏到了一處。但見朱欄玉砌,綠樹清溪,真是人跡不逢,飛塵罕到。寶玉在夢中歡喜,想道:“這個地方兒有趣!我若能在這裏過一生,強如天天被父母師傅管束呢。”正 在胡思亂想,聽見山後有人作歌曰: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寶玉聽了,是個女孩兒的聲氣。歌音未息,早見那邊走出一個美人來,蹁躚嫋娜, 與凡人大不相同。有賦為證: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但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影度回廊。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鬱;荷衣欲動兮,聽環之鏗鏘。靨笑春桃兮,雲髻堆翠;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纖腰之楚楚兮,風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鴨綠鵝黃。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蛾眉欲顰兮,將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羨美人之良質兮,冰清玉潤;慕美人之華服兮,閃爍文章。愛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態度兮,鳳翥龍翔。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蕙披霜。其靜若何,松生空穀;其豔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龍遊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遠慚西子,近愧王嬙。生於孰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罷歸來,瑤池 不二;定應吹簫引去,紫府無雙者也。
《水滸傳》第一回:
洪信領了聖敕,辭別天子,背了詔書,盛了禦香,帶了數十人,上了鋪馬,一 行部隊,離了東京,取路徑投信州貴溪縣來。
但見:遙山疊翠,遠水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風和日暖,時過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驛館。羅衣蕩漾紅塵內,駿馬馳驅紫陌中。   
且說太尉洪信齎擎禦詔,一行人從,上了路途,不止一日,來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員,出郭迎接。隨即差人報知龍虎山上清宮住持道眾,准備接詔。次日,眾位官同送太尉到於龍虎山下,只見上清宮許多道眾,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寶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詔,直至上清宮前下馬。太尉看那宮殿時,端的是好座 上清宮!
但見:青松屈曲,翠柏陰森。門懸敕額金書,戶列靈符玉篆。虛皇壇畔,依稀垂柳名花;煉藥爐邊,掩映蒼松老檜。左壁廂天丁力士,參隨著太乙真君;右勢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發仗劍,北方真武踏龜蛇;趿履頂冠,南極老人伏龍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後列三十二帝天子。階砌下流水潺。牆院後好山環繞。鶴生丹頂,龜長綠毛。樹梢頭獻果蒼猿,莎草內銜芝白鹿。三清殿上,擊金鐘道士步虛;四聖堂前,敲玉罄真人禮鬥。獻香臺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將瑤壇,赤日影搖紅 瑪瑙。早來門外祥雲現,疑是天師送老君。
大家可能就發現了,這四個段落,有白話描述敘述,也有與白話描述截然不同風格的部分,而那一部分,沒有那麼淺顯,辭句章構比較規整,就和《古文觀止》、《文選》裏面一篇一篇的文章類似。為何,他們要在白話著作裏,寫上這些文字呢?我想應是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感染力,同時也體現作者的作文水平及見識深度。因為這種文字,是中國的主流文字,也是曆代知識分子確信不疑的。作者也明白,在白話中配上這些文字,整個白話小說的味道就不一樣了,不像現在的白話文章和小說,把這些重要之處扔棄了,只學會了當時作者行文淺俗繁雜的一面,卻沒有學會高深簡潔的一面。
好了,例子不用多舉了,現在,大家對白話與文言應有一個初步的區別印象了,我大致概括一下:
1、文言是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體現政教、心性和情感的,明心見志的,在思維上比較特別的,在形式上有一定構思、篇章布局、注重遣詞造句的,易於記誦、長於神會的簡潔美文。白話則是口語流傳下來,體現一時情感和意想,描述事物,敘寫事件、情節的,在思維上比較符合口語即想即說特色和習慣的,在形式上比較隨意,不易記誦的繁雜文字。
2、文言文在書面語言記錄方面,長期占主流,一直傳承至清末民初,而且一直得到學者與官方認同,並以此自豪。白話文主要是口語的書面記錄,自唐宋以來逐步形成,但一直居於次要地位,直到民國、國朝,才漸成主流。在文言書面語中,白話一直未能間入,而在白話書面語中,自唐宋到清末民初,文言一直存在於白話之中,後來文言逐步在白話中被基本摒棄,只保留成語及少量詩詞、引文。
3、文言是中華文化、精神與思維的主要載體,是教化的主要平臺,長期是知識分子的主要書面語言表達,白話文近期才取代文言的地位和作用。
4、文言簡潔、優美、易記誦、易感染受眾、易傳承,白話繁雜、低俗、不易記誦、不易感染受眾、不易傳承。
5、文言讓人深刻、沉澱、閑適、心寬、性雅,白話反是。
6、當前,文言勢微、白話洶洶。
7、文言譯白話,不類文言。白話譯文言,大失其旨味,基於白話的外文譯文更大失文言旨味。白話及其對文言的譯文有覆滅文言的危險。
8、三千年文化,主要典籍皆是文言寫成,白話文傳承至今的只有一些低俗作品,現大部分書籍皆用白話寫成。
9、文言中幾無白話,唐宋以來白話中常有文言,現在白話中罕有文言。
10、文言讓人博厚,白話讓人薄淺。
最後,再說兩點:一些作品貌似文言實則白話,比如話本、小說,錢穆的大部分作品,現今一些人寫的作品,思維是白話的,心神是白話的,只是用了一些文言語匯。一些作品貌似白話實則文言,比如,一些側重於曆史研究的文言作品、讀書筆記。
好,明天除夕,祝各位學友及家人蛇年快樂,新春愉快!年後見。谢谢大家。
2013年02月16日講座
今晚講第二大塊的第二小點
(二)作文的心性、心志基礎。
這一點實際上是學寫文言文寫好文言文的首要條件。没有這個心,没有這個志,即便學寫古文,也只是小敲小打,上不了台面的,也不能持續的,一時興趣而已。
首先,要對自己學寫文言,有個明確的定位。這個定位應上升到复興文言、存亡繼絕的高度,張子厚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教,對學寫文言的同志來說也是要秉持的,學文言不是簡單地學點古漢語文法,學點傳統文化常識,會寫點似是而非的文言,而是要以复興文言為平台,讓咱們的儒教傳統重新回來,文以載道,解決當前教育缺失問題,解決道德淪落問題,解決文化傳承問題,解決中西文化沖突問題。實際上,是儒教諸生、聖化天下。所以,在當代文言問題,不是一個純粹寫作問題,也不是純粹語體文體,而是一個文化問題,乃至民族問題。
其次,要有复興文言、重振中華儒教傳統的志向。有了上述的定位,還得有這個志向,大家要常問自己,學寫文言,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自己切切實實要做些什麼?如何去努力?有了這個志向之後,你就找到除了現實工作之外的工作,而這個工作,或許要付出更多,而幾乎沒有任何經濟的收入。當然,當你走進去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境界從此開闊很多。各方面進步都很大,而不僅僅是文言寫作水平方面的進步。孔子對其學生說,吾十五有志於學,光武也對耿弇說:有志者事竟成也。大家不必考慮成效問題,先要有這個志向,成事在天,謀事在人,不做,絕不可能成功,去做了,既遂了志向,還有可能成功。道之不行,我知之矣,雖然如此,聖人依舊周遊列國,最後,到漢武,儒學還是興旺起來了。
再次,要有足夠的勇氣。這項志業,在當今還得不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和認同,還會遭到朋友同事甚至親人的白眼,付出太多,收獲甚微,還會有很多世俗的反對者,可以說是在陌生的荊棘叢中前行,沒有勇氣,你走不下去,比如,當妻子要你想辦法掙錢時,而你卻要讀書寫作,如果沒有這個勇氣,你就會屈從一些現實的壓力,導致這項志業無法繼續。這個,我們可以向一些古人學習,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完成心中的理想和志向的。可以把《太史公自序》、《報任少卿書》、《陶庵夢囈序》找來讀讀,多讀幾遍,能背下來更好。勇者不懼,當你心懷天下,情系民族,志向聖人時,什麼你都可以大膽去面對。路漫修遠,道阻且長,不要怕開始時只有幾個人,只要你堅定地走下去,掀雲拔霧,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同志會越來越多,朋友們,互相勉勵吧!
上述第一第二點,實際也是三達德中的仁,就是要對文言的愛,對這項志業的愛,對民族天下國家黎民百姓的愛。没有這種愛,你也不可能准確定位,也不可能確定一生的努力方向。
最後,要心平氣和地對待這事。既要汲汲惶惶,也要閑庭信步,兩者能最佳結合最好,如果不能做到,那麼,多一些激情,多一些膺憤,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言复興,學士有責,儒教复興,儒者有責。上下不尽求索之餘,也要有面對困境適然的情懷,這樣不至於為理想而變態,從而影響家庭生活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作文的經史基礎。經史基礎,指經學與史學基礎。這一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認知基礎,二是識記基礎,三是了解基礎。認知基礎指要認識到經學是傳統學術的核心,儒學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复興傳統文化關健在复興儒學及儒教,要認識以經治史,經史互證的傳統史學傳統,以及文言史的文化曆史的傳承意義及教化作用。簡單說來,就是要求,學寫文言,要先把自己儒了,然後在此基礎上,史了。換句話說,就是要先做到心中有道,才能文以載道,這在當代學寫文言,非常重要,没有這樣的認知,你的文章道性不足,没有深度,没有內涵,自然而然也達不到傳承的高度與教化的作用。或許有人會問我,不管寫什麼文章,都有主題主旨呀,這也是道呀。不是這樣的,不是什麼都可以稱為道的,我們的文以載道,實際上就是文以載聖道,載儒道。不是那麼隨意的。即便那些釋、道的典籍文章,也有儒道的影響。如何文以載道,這留在後面講。所以,要有這個認知基礎,你就得要在這方面進行了解和識記,没有了解與識記,這個認知基礎或没有,或淺,或不持續。識記基礎是指對經史有一定或相當的記誦基礎,這個在以前不是問題,因為以前都從小從蒙學開始,熟誦四書五經,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完成了識記基礎,而且也奠定了認知基礎。而我們現在没有這樣學習背景,整個社會也浮躁不堪,在更容易受外界影響和污染的情況下,我們更應當下決心打好這個基礎,更要付出努力,就是把以前私塾與秀才階段的教育補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應的記誦水平。學寫文言文没有捷徑,不要以為寫了幾篇似是而非的文言文就是文言了,那不是。你没有這個識記基礎,你就不會有認知基礎,你也不會寫出真正的文言文出來。我開一個要記誦的書目,大家先去准備吧,三年不夠,五年,五年不夠,十年,持之以恒,終能准備。《弟子規》、《女兒經》、《三字經》、《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四書五經”、《荀子》、《法言》、《左傳》、《道德經》,以上是一定要記誦的,這個記誦量,大概在60-80萬字左右。子書、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範曄《後漢書》、賈誼《新書、陸賈《新語》、桓譚《新論》、、文中子《中說》、董仲舒《春秋繁露》、左丘明《國語》、劉向《戰國策》、赵曄《吴越春秋》至少也要看三五遍以上,部分篇章還要記誦下來,再有餘力,再看其它經史書籍,這是在經史方面的了解基礎。有人或問,這樣下來,要猴年馬月呀,現在又没有這麼多時間,讀書時候没有學,現在工作了,更不可能了。不是不可能,看你有没有這樣的心,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老泉年紀不小吧,終成一代古文大家,當然,可以變通一下,邊記誦邊了解邊學寫,但至少你得記誦蒙學階段的和四書,了解也至少達到上面書單的一半左右,然後再一邊一邊,如果連這點基礎都没有,人家寫的文言,你看不懂,你寫的文言,人家又不想看。
好,今晚就講到這里。
下周六再講
(四)作文的小學基礎。
謝謝大家!
2013年02月23日讲座
今晚講(四)作文的小學基礎。
作文的小學基礎。小學指的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我在這裏,還加上文獻學。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看古文典籍時,古人的詞匯量很多,在這里,要為孔乙己平個反,學古文,作一名真正的中國文化人,是應當知道茴香豆的四種寫法的,因為,這是文字學的重要內容,知道了這四種寫法,至少你對茴字有字源與意義都有所了解了。那麼,當你看古文時,也不會有障礙,你寫古文時,也能用出來。如果,對文字學沒有基礎,那麼,你的文章與你說的口話一樣淺薄,更不用說,望古人項背了。魯訊讀聖賢書出來,卻走上了反聖賢的道路,我為他感到深切的悲哀。
所以,學寫古文在小學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識字,不僅要識,還要明白其來源、本義及引申義,以及古人對此字的一些用法和句子。基本要做到,無障礙地能閱讀大部分典籍,以及一些詩賦作品。而不只是讀讀白話文。這個要下苦功夫,找幾本詞典,看個五六遍,估計就能識其中五六成,如果能達到七八成最好。在此推薦一下在文字方面的工具書:
1、識字類:史游急就篇〉。
2、分部編排類:《說文》及段注、宋本梁顧野王《玉篇》、宋丁度《集韻》、宋司馬光整理之《類篇》、明梅膺祚《字匯》、明张自烈正字通》、清張玉書陳廷敬《康熙字典》。
3、刊正字體類:唐顏元孫《幹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宋代張有《複古編》、元代李文仲的《字鑒》、明代焦竑的《俗書刊誤》。
4、集錄篆、隸、古文類:宋郭忠恕的《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婁機《漢隸字源》,以及近代容庚《金文編》、孫海波甲骨文編》、羅振玉《碑別字》、近人穀衍奎《漢字源流字典》等;
5、以六書分析類:宋鄭樵《六書略》、元戴侗《六書故》、楊桓《六書統》。
上面的書,看完不易,但至少每一類,得很要看一兩種,第二類,更是要多看,反复看。按康熙字典的收錄量,漢字47000字左右,一般常人所掌握的僅為3000-5000字左右,略為十分之一,所以,現代人看不懂古書,是很正常的,字都不識,如何看古書,如何作古文。我不大建議看現代人編的字典,一是多用白話,二是不全,三是引用古文原文的少,要知道,現代人的水平,遠遜於上述字書的作者。所以不如一開始就從一代一代的字書啃起。
鄭樵說,字書眼學,韻書耳學,眼學以母為主,耳學以子為主。眼耳結合,方能解字。韻書,三國時就有了,以後各代皆有,大體有:是三國李登《聲類》、晉呂靜《韻集》、隋陸法言《切韻》、唐孫愐《唐韻》、唐李舟《切韻》,以上原書亡佚,僅有一些殘卷。宋《廣韻》、《韻略》、以及對兩書的修訂版本丁度《集韻》、《新刊韻略》、南宋毛晃父子《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增韻》)、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金張天錫《草書韻會》、金韓道昭《五音集韻》、黃公紹《古今韻會》、熊忠嫌《古今韻會舉要》、元周德清作《中原音韻》、明《洪武正韻》、清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佩文韻府》、清《佩文詩韻》、清戈载《詞林正韻》。以上韻書頗為繁雜,擇其要者三四種即可。如《廣韻》、《佩文韻府》、《平水韻》、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再讀讀《佩文詩韻》、《詞林正韻》。
涉獵這些韻書的好處是,當你用古韻或古音來讀前人寫的詩詞文章時,你能感受到那種音樂美,及古人以音韻為文的方法,文言文的優美,除文以載道外還有那種音樂節奏美感。自己也會學習此道,還可以進一步學習傳統讀書方式呤誦。群里的泰勒吴老師他們就在作這方面的積極努力。此外,也有利於詩詞曲賦閱讀與寫作,說實話,用普通話去讀古典詩詞文章,有時是脱節的,如果能用一定的古聲,那更能體會古典詩詞文章那種寓樂於文的味道。這里,還推薦一本書,就是顧亭林的《音學五書》,這書主要研究的上古音,所以,要在上面韻書看了一部分,有一定基礎後,行有餘力再去讀這書。由於音韻學較專業,所以,建議看一些現代人的書,逐步深入到古人的書中去,如胡安順《音韻學通論》、劉綸鑫《音韻學基礎教程》、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鄒曉麗《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周祖庠《新著音韻學》、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劉志成《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張詒三《漢語音韻學論綱》、楊劍橋《漢語音韻學講義》、李無未《漢語音韻學通論》。選擇全面深入出版社較知名幾種看一下。
訓詁學,也是學寫古文必不可少的,雖然我提倡不釋字義的讀書法,可是當今真正能把古書讀上上百遍,又能廣讀典籍的人實在很少,那種靠廣泛的記誦與大量的積累達到自通訓詁,只能對我們塾教學生合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得先解字義,並掌握一些訓詁學基礎知識,逐步深入進去。大家可以先看看王力《新訓詁學》、郭在贻《訓詁學》以及章太炎黄侃關於訓詁學的論著,實際上,訓詁學的主要著作,一是上面的字書,二是一些經典的注疏。傳統訓詁學是依附於經典的,少有訓詁學方面的學科專著。近代以來,訓詁學逐步發展成一門研究語義語詞系統以解釋典籍的專門學科。對傳統與現代的區别大家應有所了解。了解以後,個人建議側重於傳統訓詁學。甚至從傳統訓詁學中走出來,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我們讀書作文,如果先泥於字詞,過早進入了訓詁系統,那麼,是讀不好文,寫不好文的。現在我們的中學大学甚至中文系硕博阶段,文言文講法,就是這樣的,先不是讀,而是講,而是看注釋,結果,沒有幾個真正學到文言文的。建议先读几十上百遍,甚至先学会呤诵,呤诵十来遍,那么,文言文的感觉就来了。在此慎重建議,我們的語文老師們,先讓學生讀五十遍文言後,再講!
謝謝大家!請吳老師指導!
好,今晚就講到這裏。
此外,還要有文獻學,對於古文寫作來講,是古典文獻學、曆史文獻學的知識。即要知道,我們有哪些古書,這些古書的版本源流,及其校刊,即要了解版本學,目錄學,校讎學知識,掌握一些方法,這樣就能知道有哪些古書,就能辯別古書,在此基礎上選擇古書。王西莊把目錄學當成是治學之門,他在《十七史商榷》中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塗,方能得其門而入。然此事非苦學精究,質之良師,未易明也。”“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真是亂讀。”章學誠在《校讎通義》裏完成了中國傳統目錄學體系,關於這一塊,從頭開始,劉子駿《別錄》《七略》,班叔皮父子《漢書藝文志》、魏玄成《隋書·經籍志》、鄭漁仲《通志·校讎略·藝文略·圖譜略·金石略》、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張孝達《書目答問》,並結合現代的一些目錄學著作,如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合編的《目錄學概論》、昌彼得《版本目錄學論叢》、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羅孟禎《中國古代目錄學簡編》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呂紹虞《中國目錄學史稿》徐召勳《目錄學》彭斐章喬好勤陳傳夫合編《目錄學》、若思好,我也是這樣的看法,這些涉獵一些,主要還是多讀多積累!謝灼華《中國文學目錄學》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王餘光《中國曆史文獻學》楊沛超紀曉萍張治江合編《目錄學教程》等。其實,主要是要大家知道一些書,不看一點書目,連中國有哪些書都不知道。至於版本優劣,傳承,那是以後的事。不過,大家在買書時,尽量買知名出版社的,他們選的版本,一般也差不到哪裏去。
作為古文寫作的小學基礎來說,不必像專門的小學研究者那樣深入,但也必不可少。至少有個了解與認知,對文字與訓詁這一塊,則要較深入的掌握。至少得看熟幾本字典,這是最起碼的。
今晚就講到這里,下周講,作文的文學基礎。謝謝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其实很简单:每日文言小故事(4)
本文来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线翻译网http://ewenyan.com/search/rat.asp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
學習文言文過程分享
王文元:驳文言文死文字说
沉寂百年之后,文言又一次“活”在了孩子们笔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