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与十二生肖的内在联系(7

足太阳膀胱经(D)



主讲:药王十代陈涛医生

微信号:18774641933

地点:初学第三团队

 

班长:邓红(湖南衡阳人)    


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背向脚行。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委阳,浮郄,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骨,至阴。共六十七穴。

睛明。睛,穴的位置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穴之意。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穴。本穴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功能:降温除浊。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目翳,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各种眼疾,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功能:吸热生气。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等。

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主治:头痛,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

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头痛,目眩,目不明,癫痫等。

承光。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目翳等。

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功能:清热除湿。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功能:清热安神,平肝熄风。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玉枕。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穴的位置也。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功能:升清降浊。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天柱。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功能:清头明目,强筋骨。主治:后头痛,癔病,神经衰弱,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功能:清热除燥。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

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

肺俞。肺,指肺脏。俞,输也。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主治:咳嗽,气喘,咳血,鼻塞,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瘾疹。

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咳嗽,胸闷,呕吐,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

心俞。心,心室也。俞,输也。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散发心室之热。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头痛、恶心想吐等。

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功能:理气止痛,强心通脉。主治:心痛,腹痛,肠鸣,呃逆,心绞痛,乳腺炎,银屑病等。

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功能: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肝俞。肝,肝脏也。俞,输也。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疏肝利胆,理气明目。主治: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胆俞。胆,胆腑也。俞,输也。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外散胆腑之热。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

脾俞。脾,脾脏也。俞,输也。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倦怠、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胃俞。胃,胃腑也。俞,输也。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主治: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

三焦俞。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外散三焦腑之热。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肾俞。肾,肾脏也。俞,输也。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外散肾脏之热。主治:腰痛,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 耳鸣、耳聋。

 

 

气海俞。气,气态物也。海,大也。俞,输也。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下肢瘫痪等。

大肠俞。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功能:理气降逆,调和肠胃。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关元俞。关元,关穴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膀胱炎等。

小肠俞。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主治:小腹胀痛,赤白痢疾,遗精,遗尿,尿血,疝气,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等。

膀胱俞。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主治: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功能:益肾温阳,调理下焦。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上髎。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功效:调理下焦,通经活络。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

次髎。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功能:补益下焦,强腰利湿。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中髎。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功效:补益下焦,强腰利湿。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下髎。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功能:散发水湿,补阳益气。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

附分。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主治:肩背拘紧,颈项强痛,肘臂麻木等。

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功效:理气降逆,舒筋活络。主治咳嗽,气喘,虚劳,颈项强痛,肩背痛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打屁股,打通臀部的經絡的方法保健,你要知的经络和穴位作用
督俞穴:理气止痛,强心通脉
【每日一穴】督俞穴:理气止痛,强心通脉
督俞穴
中医穴位详解:督俞穴.ppt
消泺穴:除湿降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