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子家训与家庭健康】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医嘱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言语关乎人的吉凶祸福。

历代的圣贤教育都把这看得非常重要。

因为一个人言语飘浮不仁厚的时候,离灾祸就近了。

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世界上七八成以上的凶灾矛盾都是祸从口出的。

大家去相互观察,那些打架斗殴,打官司,甚至杀人放火等罪恶,刚开始都是大家守不住嘴巴,都是言语相互攻击,引发起来的。

言语是灾祸病痛的导火线。

讲话太重要了,话讲不好,害了自己。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他一不说别人是非,二讲话少,行动力强,三即使要讲话也讲真善美的话。

我们中医普及学堂十二课里头,就专门有一课叫止语课。

止语的最高境界,不是不说话,而是有三不。

一不是弘法利生的念头不起。

二不是弘法利生的话不说。

三不是弘法利生的事不做。

以前我们在任之堂学习时,十几个学生坐在一起吃饭没说话。

这叫什么?食不言。

墙壁上贴着两句话,七分饱胜调脾剂,食不言乃养心方。

这食不言不是我们创造的。

孔老夫子很早就讲食不言寝不语,讲这规矩干什么呢?

讲来保护我们的啊!让我们吃饭能安心吃饭,消化彻底。

人安静吃东西消化彻底,身体就好。

人边吃饭边讲话,第一就把脾胃给伤了。

脾胃一伤,血糖血脂就往上不降。

有个试验,是让血糖血脂偏高的人安静吃饭,不说话,结果按这规矩去做的病人,不同程度血糖血脂都有往下降。

大家不是拼命找血糖药,血脂药吗?

我们懂得内修了,你的言行举止,缓慢安详了,就是大药。

孔子没有学中医,但是他却懂得这个道理。

镇上一个建筑商,经常肚痛腹胀,食不消化。

他吃了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

吃的时候会舒服一点,但每吃药时不舒服的症状又起来了。

他进到山里来问,有没有可以帮助脾胃消化的?

我们说,有啊,只是你听了后,能不能去行?

他说,当然能行了,为了治病哪有不去做的。

我们说,好,你就吃饭止语,饭后半小时不说话。

他笑着说,就这样管用吗?

我们说,管不管用,你试试看,不管用你也不吃亏。

他回去后,还是吃保和丸跟附子理中丸。

一个月后,他带另外病人来,满脸笑容说,我这三年不消化症状好了。

你那招真管用,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说话,消化就好。

现在很多病人,你跟他讲,他还要知道是什么道理,不明白道理他就不肯好好去做。

所以我们跟他讲,你看家里不管用电饭锅还是用柴火灶煮饭,有谁把盖子打开来煮饭的吗?

他说,当然没有了。

我们又说,如果把盖子打开来煮饭会怎样呢?

他说,水蒸气跑掉了,饭煮干了也不熟啊!

我们笑笑说,就是这个道理,你吃饭的时候脾胃才给你消化煮饭,脾胃还没有煮好饭,消化好,你就唾沫横飞地讲话,结果津液都从嘴上跑出来了,就像水蒸气热气都从锅盖漏出去,这样口里漏掉了元气津液,你肚子里食物能消化好吗?

他听了后,哈哈大笑说,有意思,有意思,还第一回听到这样解释的,以后我要叫我家里人吃饭也不说话,饭后半小时也少说话。

我们笑笑说,这就对了,不要自己得了好处就独享,要把好处带给你的朋友,带给你的家人啊,这样你一个人来看病就一家都受益,周围亲戚朋友才受益,这样才值得嘛!

他点点头说,对对。

确实药物上有时努力辨证,效果都不理想,结果从身口意下手,去调病人的言行举止,反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善战的。

而且这样你往往折服了一个病人,他会把健康带给整个家庭,带给乡里邻居。

所以真正会治病,不是见一个治一个,而是见一个教化一个,再让这个病人能够现身说法,救更多的病人。

所以我们明白用教育可以医病,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也没缘听到这样精神的道理,所以在病苦之中,才那么难过。

可叹天下多少人,没有缘分听到这样的道理。

以前我们读古书,都是眼睛盯着偏方秘方,对于饮食调理方面忽视了。

我们读古籍的时候,就读到凡用脾胃病的药,病人饭前后一个时辰,不能说话,吃药前后也不说话。


现在很多学医的人,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了,更不用说是病人。

当时以为这些规矩未免太苛刻严格了,现在想起来,才明白这规矩太厉害了。

特别是疾病越来难缠越重的,你这规矩要越严。

古人讲,乱世用重典。

你的身体如果病得一塌糊涂,混乱不堪,这时如果不用大刀阔斧,严格的规矩,怎么能将你身体扶起?

所以说,有一分严格就有一分效果,有十分严格就有十分效果。

现在疑难杂病之所以反复难愈,就是因为大家不肯在医嘱上严格落实执行。

我们看,《朱子治家格言》里讲什么?讲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

这《朱子家训》讲得太好了,大家看是不是每句话都是一条绝妙的医嘱啊!

你再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医嘱,他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少少说话,说多了,就会有很多失误失漏,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病苦灾祸。

《弟子规》讲,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侫巧。

那么从健康角度来解读言多必失,究竟失了什么?

中医认为失了中气,大家看那些话多的人是不是很容易累?

除了一种人说话多不会累外,其他人都会累。

这种人是什么人?是利他的大讲师,他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讲真善美的话。

其他人一说话就是在丢中气,多说多丢,少说少丢。

广州有个业务员,他每天打大量的电话,经常下午下班时,人都没气了,才三十多岁,就经常尿频尿急,得了前列腺炎,吃了不少固精缩尿的药都固不住,也用了不少消炎药,还是尿急痛。

我们说,你那嘴巴都管不住,多少精华都往外出。

他哭着脸说,那该怎么办?

我们说,换一个少说话的职业。

后来他确实没办法再做下去了,赚的钱都还不够养病。

当他换了一个技术活后,很少讲话,没有再吃药,身体慢慢就好了。

奇怪,前列腺疾患,怎么这样就治好了呢?

《安详集》的老师讲过,男人话多前列腺容易出问题,女人话多白带异常。

反正话多就容易得各种尿道炎、阴道炎。

当时我们听到这句话时,有点惊讶,这是什么逻辑,难不成下面生殖器官的问题,跟上面嘴巴都有关系?

这老师说,人的头面就是一个全息,额头对应天乃心肺,鼻子周围中间对应脾胃,嘴巴到下焦对应的是人体下半身,即肾与膀胱。

所以下巴尖的人,生殖不是很好。

上面天庭不是很饱满的人,智慧不是很高。

古代相书上说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有道理的。

你嘴巴消耗掉大量的气,那结果呢?

结果肯定得中气亏虚,中气亏虚会怎么样?

《黄帝内经》不告诉我们吗?中气不足,溲尿为之变。

中气不足了,大小便都会出问题啊!

会出什么问题?小便频急,大便细细的。

就像水管里气不够的话,都推动不出来,没有力啊!

这样阳气不够,湿气就会增多。

湿气增多会有什么结果?

水湿成为各种细菌病毒的温床。

各种细菌病毒最喜欢滋生了。

所以慢性炎症是怎么来的呢?

是你中气亏虚在前,水湿停留在后,细菌病毒才在上面生长。

你说只懂得研究消炎杀菌药管用吗?

中气你不起来,炎症你杀得完吗?

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慢性炎症是西医的薄弱环节,可恰恰正是中医的优势。

这时我们再读《论语》时,就更佩服孔老夫子了。

《论语》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是讲正人君子,身体正气足的人,他都是不大爱说话,甚至说话不是很好,但做起事来却反应敏捷。

这在老子《道德经》上叫大巧若拙。

而小人就喜欢花言巧语,把话讲得很多很好听。

这种情况,孔子叫巧言令色,鲜于仁。

一个人老说花言巧语,那么离仁义礼智信就远了。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

《群书治要》上讲,人弃常则妖兴。

离仁道这五常远了,离祸患妖病就近了。

这时我们恍然大悟,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以往内国学经典里头,就有最高明的养生之法。

孔子不学中医,却精通至高的养生之术。

他直接在心念言语上用工夫,杜绝疾病的源头,这更高明。

所以我们常讲,上医管心,中医管口,下医才管身。

我们修学过程中止语道理也在这里。

因为止语得定静,一个少说话的人,心容易平静不浮躁。

在学堂的黑板上我们写着,小定从口修。

人没有定就没有智慧,而定从哪里修起来最快呢?从嘴巴。

一个人嘴上不乱说话,心很容易就定下来了。

古人讲,言为心声。言语少了,心的妄想自然少了。

没有哪个长寿的老人是个多嘴的老人。

吉祥的人,总是话少。

《曾氏家训》上讲,要怎么看人呢?

曾国藩说,观人之法,宜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老一辈的人常说,可以不用读很多的书,但不可不会观人看人。

观人是一门大学问,你自己如果不能修道很正很高,你没法看清楚一个人。

曾公告诉我们,看人看什么?看他操守德行节气。

看看有没有这些傲慢自大的官家习气,从哪里看出来?

从他讲话,如果讲话条理清晰,不会花言巧语,那这人就可以用。

东晋时有个名士谢安,很会看人。

当时王羲之三个儿子,去拜访谢安,在谈话过程中,两位哥哥滔滔不绝,只有王献之没有多话。

三兄弟走后,旁边人就会谢安,这三兄弟谁将来最有出息?

谢安说,最小的那个。

这人就不解了,他都没有说话,看起来木木讷讷,怎么最有出息呢?

谢安笑笑说,《易经》上说,吉人之辞寡。

结果王献之成就最大,他跟父亲王羲之合称为二王。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讲吉祥福报大的人,一般说话少。

也就是说,静水流深,人贵语迟啊!

安静的水,真有深度,像我们普及学堂前面的水库深潭,有几层楼那么高,你看不到它会波动。

而我们普及学堂两旁的山溪,天天波动,浅的不过到膝盖而已,溪水声却很喧嚣。

这是天地给我们示现的道:

集大成者一般平静不多话,而多话的,一般水平不够。

所以老百姓常讲,满罐水不响,半瓶水叮当响。

《朱子家训》里面的道理太重要了,一个医生首先自己要会修身,一个想要学会开方用药的医生,首先要学会开医嘱。

医嘱是什么?是圣贤教育。

你有圣贤教育在前,然后用药在后,就像有最精锐部队打头阵,后面跟上,这场临证的疾病战,效果就好。

所以我们学生学习,为什么要把《朱子家训》作为早课呢?

这不仅是自身齐家的根本,教子的良方,更是帮助病人出离疾苦的秘笈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朱子家训》阐明的修身治家之道
《朱子家训》千年不衰的道理
爱看
【转】朱子家训:做人必知基本道理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原文
这样的小楷书法,久看不厌!收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