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悍文推荐!亚太地区油品贸易分析及未来格局展望


来自FGE全球能源咨询



亚太地区拥有全球第一大炼油能力,占世界总量的1/3;该地区亦消费了全球1/3的石油产品。因此,亚太炼油业与油品需求的互动对本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炼油毛利和油品贸易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是saliva为各位精心挑选阐述亚太油品贸易的一篇悍文。废话不说,下面为看官呈上。

 

一、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现状

 


2013年以来,亚太地区炼油业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持续放缓,虽然亚太地区总炼油能力每年都在扩大(见下图),但2014年本地区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增量已是近十年以来的最低。



 

2014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净增量为41万桶/日左右,低于2013年的69万桶/日和2012年的115万桶/日。2014年,中国增加了68万桶/日的净蒸馏能力(包括开始运营的两座新炼厂——1000万吨/年的四川石化和1200万吨/年的泉州石化),韩国和新加坡也有33万桶/日的凝析油分离装置投产。


然而,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常减压蒸馏净能力则分别减少了38万桶/日和13万桶/日,从而降低了亚太地区当年炼油能力增幅。亚太炼油能力过剩成为炼油业扩能放缓的主要原因。



2013年亚太地区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石油产品需求的最低增长,2014年该地区油品需求增长创下了新低(见下图)。


 

二、亚太地区未来炼油业扩能展望

 

国际油价自2014年年中以来大幅下跌,低油价影响了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石油公司的预算,许多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今后对下游的投资。当前低油价的环境将对未来亚洲炼油业的扩能起到延缓作用,导致一些项目推迟。


同时,日本政府在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未来可能将更多依赖核能和煤炭。日本经济产业省升级能源供应结构条例第二阶段计划关闭更多炼厂,此举进一步抑制了亚洲炼油产能扩张的步伐。

 

1. 亚洲炼油能力2015年有可能小幅收缩;未来扩能会继续,但增速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没有任何炼油企业宣布要新建炼厂。2015年是石油行业包括炼油业颇为艰难的一年。中国大陆基本没有大型新建炼厂投产,台湾中油计划在2015年底关停高雄炼厂,日本将关闭更多炼厂,这些可能导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近30年来首次出现小幅缩减。



2015年初到2020年末,亚太地区炼油一次加工能力净增长预计为191万桶/日,比一年前的预计降低了许多。主要原因是市场前景悲观,炼油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主要炼油企业将新建炼厂计划推迟到2020年以后,未来五年炼厂关闭的数量将持续增加。预计中国许多炼油项目也将被推迟,众多计划建设的炼厂项目进展停滞,在过去的一年里,计划开工的炼油项目没有一家举行过开工典礼。



2015-2020年,产能大量增加将继续集中在中国和印度,中国将增加152万桶/日,印度将增加64万桶/日(见下图)。同期,文莱、越南和蒙古也将扩大它们的炼油能力。此外,韩国将增加一座10万桶/日的凝析油分离厂。然而,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炼油产能的关闭,将导致2015-2020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净增仅26万桶/日左右。




 

2020年以后,亚洲炼油能力净增量将达到105万桶/日,其中83万桶/日来自中国。马来西亚位于柔佛州边加兰(Pengerang)地区的炼化一体化(RAPID)项目的启动预计将在2021-2025年增加28万桶/日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



2. 炼油业二次加工能力快速增长

为了使轻馏分油和中间馏分油产品产出最大化,以增加利润,炼油商继续投资于装置升级,改良渣油,加工处理桶底油品。多年以来,该地区大幅增加了流化催化裂化、渣油流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焦化等裂化能力,增长速度几乎是一次加工能力的两倍。亚太地区几乎所有的新建项目都是复杂型炼厂,包含大量的升级项目,以减少重质油品(燃料油和渣油)的产出。估计该地区在2015-2020年将新建170万桶/日的裂解能力。



随着环境法规以及相关条例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炼油商在关注油品质量问题,促使炼油商为去除油品中有害物质增加设备投资。近年来,亚太地区增加了大量的加氢处理能力,加氢处理能力与常减压蒸馏能力的增长比从2007年的27%增至2014年底的约39%。加氢处理能力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政策驱动,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燃料规格。特别是近两年来,政府加快推行更严格的燃油规格,国有石油公司炼厂大量投资安装加氢处理装置(加工处理各种轻馏分油和中间馏分油)。



炼油商倾向选择加工更便宜的重质含硫原油并使原料来源更加多样化,这也将促使扩大加氢处理能力,预计2015-2020年亚太地区将增加约110万桶/日的加氢处理能力。



随着常减压蒸馏和转换装置能力的增加,亚太地区包括汽油、煤油/航煤和柴油在内的交通运输燃料即将供过于求。运输燃料将会过剩到什么程度?这成为炼油商关注的焦点。



3. 日本和澳大利亚还会关闭多少炼油能力

炼厂关闭现象在亚洲已经持续了很久。如果不关闭炼厂,自2011年以来炼油能力总增量将比需求增量多170万桶/日,保持良好加工毛利的关键是炼油商自觉减少炼油能力。如果考虑关闭炼厂的因素,2015-2020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净增长与石油需求增长基本差不多。



1)日本

日本经济产业省升级能源供应结构条例201075日正式生效。2009年以来,日本炼油商已经开始削减炼油加工能力。条例第一阶段于20144月到期,2009-2014年日本有90万桶/日的常减压蒸馏能力退役,这意味着日本的炼油能力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了近20%

日本于20147月推出了第二阶段的条例,新条例也是日本政府在20173月底前进一步整合该国炼油业务的一部分,预计2015-2017年日本将再有52万桶/日的炼油能力退役。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炼厂规模小(一般为8万~13.5万桶/日)、建厂时间长(所有炼厂厂龄已超过50年)、设备简单(脱硫技术水平低,加氢裂化比率低),炼厂开工率通常为80%90%,炼油企业竞争能力很弱。澳大利亚80%以上的原料需要通过港口进口,而该国进口港吃水条件有限。此外,澳大利亚开工成本很高,表现为劳动力、资本以及安全成本都很高。相对于进口成品油来说,该国炼油经济性很低。



迫于政治压力,澳大利亚未来油品标准变化的可能性相当大。目前澳大利亚汽油标准规定的最大硫含量为50ppm。针对减少硫含量标准的讨论在澳大利亚已经进行多年,并确立了到2017年将汽油中硫含量减少到10ppm的最初目标,并将在2020年左右实施汽油硫含量为10ppm的标准。澳大利亚所有炼厂的脱硫能力极差,要达到此标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料选择,或者减少汽油生产,这将影响到澳大利亚炼厂的运营。



2019年,亚太地区只有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以及越南仍允许使用高硫汽油,许多国家都要求汽油中硫含量达到10ppm



4. 中国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龙头地位

2015年初,中国炼油总加工能力达到1420万桶/日,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在世界炼油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石化仍然是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其炼油能力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41%;位居第二的是中国石油,其炼油能力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31%,中国海油和中化集团——包括它们与地方公司建立的合资企业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8%。同时,可查询的地方炼厂常减压蒸馏能力约占全国总能力的1/5



鉴于越来越多的炼油产能过剩,中国一些已经批下来的炼油项目被推迟,许多规划建设的炼油项目也处于停滞状态。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炼油能力今后还会增加,预计将从目前的1420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的1568万桶/日、2025年的1651万桶/日。



5. 中东炼油能力快速增长将对亚太地区产生影响

与亚太地区相比,中东的炼油业规模要小得多,其总蒸馏能力在2015年初为760万桶/日,但增长很快,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不可小觑。预计今后十年,中东炼油能力将经历两个增长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6-2020年,炼油能力净增99万桶/日,低于120万桶/日消费增长量;第二个阶段为2021-2025年,炼油能力净增130万桶/日,将比需求增量多34万桶/日。



中东项目是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为目标。由于靠近便宜的原油产地,并且总体上比亚洲炼厂设备更新、规模更大,所以中东新建炼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会逐渐增大对亚洲同行的压力。



三、未来亚太地区油品贸易走向



我们对未来石油产品贸易走向预测如下。201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进口量约为887万桶/日,出口量在616万桶/日左右。全年亚洲的净进口量将达到平均272万桶/日,比2014年有进一步提高。由于石脑油和LPG进口增加,加上汽油出口减少,将导致2015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净进口的增长。



1LPG,预期2015年亚太地区LPG净进口量增加3万桶/日,达到137万桶/日,比2014年的增长幅度(18万桶/日)少了很多,主要原因是中国新建丙烷脱氢装置,导致进口LPG需求增长放缓。



2)石脑油,预计石脑油以146万桶/日的净进口量成为亚太地区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其次是LPG和燃料油。石脑油主要由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石油化学品巨头进口。预期2015年石脑油净进口将强劲增长15.5万桶/日。最近开工的石化工厂的石脑油用量增加,导致2015年石脑油需求增加。原油价格下降导致石脑油价格相对低廉,也提高了石脑油作为石油化学品原料的经济性。



3)燃料油,亚太地区燃料油的净进口量预期2015年只下降3万桶/日,达到102万桶/日。此轮下降与2014年的13.5万桶/日跌幅相比微不足道,主要是由于中国和日本减少的燃料油进口量预计会小于去年。



4)汽油,虽然亚太地区将持续富余大量的柴油(744万桶/日净出口)和航空煤油(276万桶/日净出口),预期2015年该地区汽油的净出口量将大幅下降约12万桶/日,仅有4万桶/日。



202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净进口预计增加137万桶/日,达到空前规模的408/日。如此高的净进口量与我们的假设条件有关,即2023-2025年亚太地区没有确定的新建炼厂,如果现在无法确认的炼厂最后开工建设并投产,那么202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净进口量会少一些。



1LPG,预期2025LPG净进口增长41万桶/日,至165万桶/日。亚太地区LPG需求因得益于大的消费中心(例如中国和印度)的需求而增长强劲。虽然民用增加了部分需求,但石化业对LPG作为原料的需求将是推动LPG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2)石脑油,未来十年,亚太地区石脑油净进口量预计将在2015146万桶/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2016-2025年,由于石化产能的增加(尤其是2020年前后),石脑油需求预计将增加约75万桶/日。由于大多数新建炼化项目依附于炼油厂,石脑油净进口量预计仅增加18万桶/日,总量达到164/日。


3)燃料油,由于区域性需求的结构性下降,亚太地区燃料油的净进口量会在未来继续走低。由于国际海事组织提出2025年船用燃料油标准必须达到0.5%的硫含量,2024年以后亚太地区燃料油的净进口量将会大大降低。2025年该地区燃料油的进口量预计约为74万桶/日,比目前水平下降29万桶/日。


4)汽油、柴油、煤油,从长远来看,亚太地区汽油、柴油和航煤的净出口量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来讲,短缺地区例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越南,其汽油、柴油和航煤进口将继续增加;中国的柴油出口量增长有限,印度的柴油出口量则可能下降。2025年,亚太地区柴油和航煤的净出口量预计分别下降至26万桶/日和4万桶/日。2015年该地区的汽油产量可能有少量富余,但预期到2025年将会出现23万桶/日的缺口。



四、结语



亚太地区炼油加工能力的扩张在继续放缓,这在石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是必要的,减少了汽油、柴油、煤油/航煤的过剩。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国家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增加炼油能力并扩大油品出口,亚太地区炼油业因此继续面临挑战。对中国炼油业而言,控制不必要的炼油能力的扩张,关闭效益低、产品质量差、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小炼厂(无论是国有的还是地方的),提高劣质原油处理能力,深入研究未来全球原油供应的来源和种类并做相应部署,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都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必要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炼油业酝酿结构性调整
全球炼油业压力“三”大
轻石脑油异构化究竟能走多远?
000059《公司将受益于烯烃行业景气上行,买入评级》
201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文选
中国创纪录成品油出口为油市带来利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