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是一部周朝初期的建国史

写完前两篇文章,突然明悟了老子的最后一章的意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不正是说当今社会对《道德经》的解读现象?言归正传,该说《易经》了。

《易经》又名《周易》,是一部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深远的古籍。作为儒家的经典,古学者的必修课,众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竟然解释不通,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尴尬。

《周易》不学不懂,越学越糊涂,今天学会了,明天不对了,恐怕是大部分学易者的共同体会。解释《易经》的书,浩如烟海,观点各异,又各有漏洞,莫衷一是,令读者无法取舍。每卦的爻辞,一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不能串联为一个整体,不知在说什么。《周易》的卦辞、爻辞字数很少,汉字的解释又有多义性,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结果就是五花八门,一个人一个样。字数越少,越难解释。凡人是看不懂的,似乎只有少数大师、神人才能明白,《易经》真的是天书吗?

我读周易的时候,也是读不懂的,在看到震卦卦辞“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时,有人根据《序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彖》:“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解释说,即使发生了国君驾崩这件事,长子也能担当社稷之责,胜任祭主之职。

当时闪过一个念头,《周易》是否是写的西周建国史呢?而震卦确实是记载的某位帝王之死呢?

有了这种想法,就要学习西周这段时间的历史,大致了解了这段历史后,试着把六十四卦的内容往历史事件里套。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套进去,可以把把六十四卦看成是六十四个点,首先找出比较容易看出内容的、关键的点。如果《周易》真的是记载了这段历史,细节上不好确定,但一些大事应该在卦中能体现出来,比如:文王被囚、文王之死、武王灭商、帝辛之死、武王之死等。找出这些关键的点,那么,这个猜测就有可能成立。

不出所料,有一些卦是比较容易看出内容的,如: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是西周发生了地震;颐卦是西周发生了旱灾;离卦是文王之死,震卦是武王之死。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假设成立,细节上还需推敲。这部分内容确定后,再以此为线索,推测邻近的卦内容时,至少知道了这些点所处的时间段,再按照此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与推断,就比较容易一些。

比如,第30卦离卦比较容易看出是写文王之死,第27颐卦是西周发生了旱灾。那么,此前的第26卦大畜卦,就比较容易看出写的是文王伐密、伐崇之战的内容,之后的第29卦坎卦就可推断出是文王入狱,进而推断出第30卦离卦文王是死在狱中的。再对照历史,历史虽然没有说文王在狱中被烧死这件事,但还是有迹象与疑点,可证实此结论的成立。随着能够解释的点的增多,确定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信心就越足。把这些点连成线,一部历史就出来了,也确定了《周易》所要表达的内容,证实了我的想法。

一、《周易》是一部完整的西周建国史

《周易》以六十四卦为载体,基本上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完整地记录了从文王继位开始,文王去世,武王执政,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周公夺权,至成王执政结束。同时也简述了帝乙、帝辛两代帝王的事迹。

《周易》记载的历史,与现有的记载,大体上是吻合的,但《周易》所述更细,更详尽,更连贯。在细节上,与现有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事情,是现有的记载所没有的。

(1)文王部分:现有的记载是文王入狱一次,且是正常死亡,老死在西周。

《周易》所述,文王入狱三次,最后被帝辛烧死。且描写了文王正妻与妾大姒之间的矛盾,大姒最后取得了胜利,取而代之了正妻,这是现有的记载所没有的。

(2)武王部分:现有的记载,文王死后,武王顺利执政。

《周易》所述,在长子伯邑考死后,文王没有立武王为太子,因为文王不喜武王。文王死后,大姒执掌王权,并准备立周公为太子。但武王纳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妾,邑姜在生子成王后,武王才被立为太子(推测是姜太公起了作用)。后来武王以太子的身份执政。

(3)周公与成王部分:现有的记载是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也称“周公摄政”。

《周易》说得很清楚:周公夺权!

整个过程也很详细。成王夺回王权很富戏剧性:周公称王后,“三监之乱”起,周公前去平叛,但又担心后方,周公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女儿嫁给了成王,以此牵制成王。但这个做法没能起到作用,周公在外战斗,成王在后方政变。周公回不去了,只好居在洛邑,双方分治。后来经过谈判,周公还政成王。

(4)帝辛部分:《周易》中帝辛的描写所占比例不多,与现有的记载出入不大。

但帝辛登基为王,现有的记载则简单的多。《周易》记载的比较详细:帝乙临死前,立帝辛为太子。帝乙死后,微子拥兵夺权,并为王三年。三年后,帝辛率兵攻打微子,夺回王权。

前面说过,事件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说是“基本上”,是因为有些时候也采取了倒叙、提前告知结果等手法。《周易》的文体,不是历史大事年纪,更像一部现代人演绎的历史小说或连续剧。写法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结果。文笔优美,用词简洁、生动、形象。

如咸卦把一个少女等待情郎的焦急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随卦“系丈夫,失小子”,“系小子,失丈夫”,是说文王在狱中,长子伯邑考要去做人质,以救文王。这两句,写的是文王的妻子大姒的心情,把母亲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震卦六三“震苏苏”,意思是“苏醒再苏醒”,是描写武王死了,武王的妻子邑姜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爻辞只用了三个字,就把夫妻之间感情深厚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二、如何证实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你说别人的解释是牵强附会,那么,你的解释是否也是这样?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确实,这个结论是在假设基础上的论证,依据主要是历史记载。但由于历史记载的资料不全、不细,而《周易》的记载则是系统、详细,能与历史记载吻合的只能是一部分,况且,这段历史的争议也比较多,这“部分”的吻合,是不是你在生搬硬套呢?

有说服力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1、部分的吻合,恰恰是证明这个观点成立的依据。

比如:现有的历史记载,文王入狱一次,《今本竹书纪年》: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对应的是复卦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而《周易》记载,文王入狱三次,上述记载是第二次。

第一次入狱之前,商与西周也发生了战争,对应的是谦卦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及豫卦、随卦、蛊卦。第一次出狱后,帝辛对文王不放心,驾临到西周视察。对应的是临卦、观卦、噬嗑卦、贲卦。这两件事,历史都没有记载。但仔细研究《今本竹书纪年》,可以从中找到线索。十年 夏六月,王畋于西郊。 十七年,西伯伐翟。冬,王游于淇。

“王畋于西郊”,可以认为是谦卦上六一战,如果这样解释认为有牵强的嫌疑,王国维疏证此句:《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纣六月,发民猎于西土。」,就更有说服力。帝辛十年文王入狱,到帝辛十七年,文王入狱七年后出狱。“冬,王游于淇。”,恰好是帝辛驾临西周。只不过,历史进行了篡改,把三次入狱写成了一次。

《周易》所记的历史事件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与历史不同的地方,部分又能找到隐藏的线索,足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2、另一个证据是,个别卦的文字,在对应事件的历史记载中,能找到相同的字。

如萃卦,说的是武王灭商后进行社祭,卦辞“用大,吉”,九五“萃有”。

《逸周书·克殷解》记载了这件事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

上六“咨涕洟,无咎”,是说武王社祭后,开仓放粮。准备离开朝歌时,百姓热泪盈眶,夹道欢送的场景尚书·周书·武成第五》: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牲、位、赍这三个字,都在对应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找到了相同的文字,还有益卦的依、惠、德三个字,夬卦的“莫”字,升卦的“升”字等,同样也是如此。是巧合吗?我相信大家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3、用《周易》所述的历史,去解释这段历史有争议的问题时,部分令历史学家困惑的记载,在这里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举几个例子:

(1)以清华简《耆夜》为例,清华简《耆夜》记述的是武王八年戡黎,戡耆成功之后到文太室去告庙,是告慰文王的在天之灵,含有报仇雪恨的意思。这件事在周易中也有记载(离卦上九)。

在此文中,有几个问题历史学家不理解,先回答两个问题:

为什么周公是主角?按正常来说,文王死,武王继位,武王才应该在领导地位,是场面的主导者。

根据《周易》记述的历史,周公是主角的问题比较好解释,因为武王当时没有被立为太子,周公被大姒看好,有立周公为太子的打算。

此文有为文王报仇的意思,那么,仇从何来?按《周易》记载解释,因为文王是被帝辛烧死的。现在的历史记载,文王是善终的。

(2)再举一个例子,此段历史,学者争议较大的问题是:周公到底是摄政还是夺权?

认为周公摄政的观点,有一个依据,就是成王当时的年龄。《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彊葆之中。”成王既然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摄政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但《公羊传》隐公元年疏引许慎《五经异义》曰:“《古尚书》说云:武王崩时,成王年十三。

那么,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记载,哪一个是真的呢?此件事,《周易》也有记载。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意思是:正如把鼎倒过来,利于把坏掉的食物倒出来。武王有病,纳妾冲喜,妾生了个儿子,此时,武王的病情还不严重。

震卦初六“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意思是:“武王的小儿子在武王死时,很害怕,哇哇大哭,后来母亲抱到怀里,哄逗之后,就笑了。小孩子的状态稳定了,母亲也松了口气。”

这个孩子,就是鼎卦初六新纳妾所生之子,按时间算,还是幼儿,在襁褓之中很正常。通过《周易》的记载,可以知道,确有武王之子在襁褓中,不过不是成王,而是武王有病时为冲喜而纳妾,这个妾所生的武王最小的儿子。

那么,以此就可以驳斥“成王少,在彊葆之中”的说法。

(3)最有说服力的,是《何尊铭文》(注:何尊是一件青铜器,现存于宝鸡器博物馆)|:“惟王五祀”。与《尚书·周书·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的解释。

《何尊铭文》和《洛诰》所述是同一件事:成周(洛邑)建成后,在此举行周公还政成王的仪式。

“惟王五祀”,现在的解释为成王五年。既然是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纪年呢?“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周公摄政七年,就应该是成王七年,与“惟王五祀”差了两年,怎么解释呢?学界虽然也有多种解释,但观点并不一致,是有争议的。

按照《周易》记载的历史解释,周公在武王病重不能理政时,就谋划夺取王权,获得了代理武王执政的权力。武王死的时候,周公虽然拥有王权,但没有马上称王,而是在丧事过去以后才称王。这个时间说得也很明确:周公执政的第三年。革卦卦辞“己日乃孚”,六二爻辞“己日乃革之”,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天干己年,周公才称王。

《今本竹书纪年》:成王名诵,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

“元年丁酉”,是武王死后的第二年,周公执掌王权的第一年, “己日乃孚”,天干己年,是周公执政的第三年,周公称王改元。至七年还政成王,恰好是周公五年。

《何尊铭文》“惟王五祀”,这个王,指的是周公,而不是成王。现在对《何尊铭文》的解释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物按错了,所以,解释起来看不懂。“王诰宗小子于京室”,王指的是周公,“宗小子”,指的是成王。

《何尊铭》:“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你这个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识,但你要效法父亲,像他们那样有大功于上天。)

《尚书·周书·洛诰》:“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周公说:“已乎!你是个年轻人,要考虑完成先王未竟的功业。),

这两段话,周公告诫成王的语气、含义是一样的。

何尊铭文是在周公五年时候铸造的,“惟王五祀”,说明《周易》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恐怕是后人为了掩盖这段历史,进行了篡改。

如果你连这个也不信,那我只能呵呵了。

(4)、用《周易》记载的历史,可以正确解读一些历史记载。

因为是周公执政的第三年才称王,所以,大告、康告、酒告,是周公称王以后的事,所以周公自称为王、

以上只是少数的例子,还有许多问题,如:周公篡权的证据还有什么?大姒是继室还是正妻?是不是帝乙的妹妹?微子在灭商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不是内应?等等这些争执不休的问题,《周易》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这些历史问题,在网上都可以查到,你也可以去请教历史学家:问题是否存在,是否解决。

本观点的具体论证,都在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解释中,我相信,大家会同意我的观点。

三、为什么用《周易》这种方式记录这段历史?

《周易》的作者,巧妙地运用《易》与《易》的卦象,用朦胧的语言,真假虚实相结合的手法,记录了这段历史。

如:蛊卦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这个“考”,就有了双重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父亲,也可理解为是长子伯邑考。

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说的是真实的事件:帝乙把妹妹大姒嫁给了文王。帝乙就是帝乙。

归妹卦六五“帝乙归妹”,这个“帝乙”则指的是周公,是周公把女儿嫁给成王。都用的是“帝乙”,但说的是两个人。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这些“日”,指的都是年。这些爻辞,如果不对照相应的历史事件,仅从字面上理解,是永远也解释不懂的。

西周的建国史,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写出来?而是遮遮掩掩,不让人看清楚呢?

翻译完《周易》,我们知道,周朝的建国史,既是一段争权夺利的历史,也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从王季被杀;帝乙二年的周人伐商,文王战败;文王被囚;伯邑考被杀;文王被杀;武王不敢继位,这些都是西周的耻辱。大姒与正妻之争;武王与周公之争;灭商之战是偷袭加内应;周公摄政是夺权;平“三监之乱”是兄弟相残;还政成王是无奈。这些都是不光彩的,不能向外人道也。把这些情况告诉给子孙,一是面上不好看,二是对以后的统治不利。如果后代的臣子都这样做,周朝不是立国八百年,恐怕早就改朝换代了。至于明面上的记载,如《诗经》等书,大都是歌功颂德之作,这个好理解,树立模型,坚持舆论导向,历朝历代都用这种手法。

通过《周易》叙述的历史与现有的历史对照,能推测出,现有的西周这段历史记载,部分经过了加工,删除了对西周不利的部分,对原有的历史进行了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使我们看不清其本来面目。或许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树立了周公为楷模有关。

历史的篡改主要集中在文王、微子、周公三个人身上。“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孔子推崇周公,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改变历史的目的,大家都能明白的。

历史记载可以改变,但出土的青铜器没有办法改变。青铜器记载的历史,结合周易的记述,是可以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四、关于占卜

《周易》给人的印象,基本是用来占卜的,能够预测未来。《易经》,是否有占卜的作用,不得而知,只能谈谈个人对占卜的看法。

所谓算得准的人,基本上是听说或传说。从历史上看,历史的发展,占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大,在殷商、西周巫卜盛行的高峰时期,占卜也没见起到什么作用,该灭亡的还是灭亡了,如果真的有用,许多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占卜如果真的很准,那么就应该在在现实生活中普及,成为生活前进的指南针,但情况不是这样。可见,《易经》是否有占卜的作用,不必认真。占卜,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判断。去占卜的人,都是不愿相信自己的判断,给一个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现在的医学知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维持的好,多活几年,治愈的希望基本没有。如果这时去算卦,说能治好,没问题,你相信吗?说治不好,你能自杀吗?该怎样还得怎样,与占卜的结果是无关的。

再比如,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能否成功,心里是有数的。不愿相信的结果就是去算卦,说不能成,你说算得不对,因为你不想放弃;说能成,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能成你算什么卦?

小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乙归妹!《周易》中隐藏着商周之际重大史实。学者:顾颉刚错了
字越少,事越大!
周文王武王年谱
周易中”帝乙归妹”是什么意思?
新书 | 何益鑫《〈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出版暨后记
周易中的“帝乙归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