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唯一流传至今的传国神器:蒋介石抛弃的石头,成了镇国之宝

去过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无不被“青铜器之王”后母戊大方鼎所震撼,这个“镇国之宝”反映了我国商代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故宫博物院内,也收藏着一些镇国之宝。其中有10面石鼓享受了单独建立“石鼓馆”展厅的特殊待遇,在故宫186万件文物中显得极为突出。

有人感到好奇,这不就是一些普通的石头吗?殊不知,这些看似其貌不扬的石鼓是我国流传至今唯一的传国神器。

当年,如不是蒋介石嫌弃它笨重,这些石鼓差点就被运到台湾省,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了。

石鼓

被蒋介石抛弃的石头

石鼓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它普通、笨重的外表还真是分不开的。元朝建立时,石鼓就辗转来到了大都,一直到清朝,它都静静地躺在国子监的库房中,并没有人去注意它。

光绪26年,八国联军侵华,掠夺了大批珍贵文物回国。但强盗们对于这些又笨又重的石鼓也没有下手。当然,更主要是因为强盗们根本就不清楚这些石头的价值。

1925年,石鼓被搬家进了新成立的北平故宫博物院。在新家中,它的文物价值完全被发掘了出来,作为国之珍宝被保护起来。有人说,石鼓是国运的见证者,不如说它的命运与历史紧密相连。

故宫博物院

1937年,日寇侵华后,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无数珍贵文物被日军掠走。文物专家们想方设法将故宫的文物向南方转移。相对于那些玉器、字画,石鼓的搬家可就要困难得多了。每面石鼓重达800多公斤,搬运起来可不是一件易事。

因为年代久远,石头有些风化,稍有磕碰,就会遭到破坏。工作人员首先用五层绵纸打湿后,将文字沟壑填满,然后用厚棉被将石鼓团团包裹,再用绳子捆扎好,装入定做的木箱内,四周填满干稻草。

这些准备工作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做好保护措施之后,石鼓被装上汽车,朝上海方向转移。可是在上海没呆上两年,沪淞会战爆发,石鼓随着大批文物被迫运往南京。

石鼓

汽车刚到南京,就传来了日军逼近的消息。来不及卸车,汽车又得一路向西,驶往四川,将文物暂时保存在巴县和乐山等地。

直到抗战胜利后,石鼓才重新回到南京安家。尽管经历了颠沛流离,但石鼓依然完好,可见,当时的文物工作者还是十分尽职尽责的。

1948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开始疯狂地将财产转移到台湾省。除了大量的黄金珠宝以外,一大批文物也在转移之列。随着一架架飞机的起飞,一件件珍贵文物也随之离开了大陆。

从12月27日起,国民党分三批共运送了5498箱,共计86万件文物去台湾省,其中含有大量的稀世珍宝。

国民党

除了我们的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之外,毛公鼎、王羲之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也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如今都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1949年初,石鼓赶上了最后一架运送文物去台湾省的专机。可刚刚装载了两箱石鼓,机长就觉得这些文物太沉了,如果十箱石鼓全部装上去,飞机可能无法起飞。这些运力还不如留出来,多装些字画之类的轻质文物。

于是,指挥官命令士兵将石鼓卸了下来。一旁的文物工作者虽然清楚石鼓的价值,可也无法说服大兵们,只得将石鼓又送回了仓库。南京解放后,石鼓终于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内,从此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如果蒋介石知道这些镇国之宝当年就这样被抛弃了,会不会气得破口大骂“一群有眼无珠的败家子”?

蒋介石

传国神器的传奇故事

这十面石鼓高约70厘米,直径不到40厘米,因外形有点像鼓而得名“石鼓”,又因它最早在陕西凤翔的陈仓山被发现,故全称为“陈仓石鼓”。石鼓为花岗岩材质,造型也不突出。

之所以能被称为“中国第一古物”,是因为那些刻在石鼓上面的文字。

经过历代文物专家考证、研究,这些文字属于青铜器时期的金文演变为秦朝的小篆过程中的文字,是篆书的启蒙,史学家称之为“大篆”。

因在石鼓上首次发现,后人也称为“石鼓文”。 考古学家由此断定石鼓属于先秦时期的文物。

陈仓石鼓

大文学家欧阳修和韩愈认为具体年代在周宣王时期;现代的郭沫若先生则认为石鼓的文字刻于秦襄公时期;而近些年来,有人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形体,推断出石鼓创作于战国后期。

因此,关于石鼓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仍然成谜。不过,目前大多认同唐兰的秦献公说和马衡的秦穆公说。

无论如何,这些石鼓也大约历经了2500年的沧桑。“石鼓文”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汉字演变史中一段空白,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每面石鼓上刻了一首四言诗,这些诗歌既独立成篇,又相互映衬,连成一首叙事长诗。内容记述了秦王与周天子的使者一同出游、狩猎的盛大场面。

涵盖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祭祀、外交等活动,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石鼓

十面石鼓的名称分别为:汧沔、田车、酃雨、车工、銮车、吴人、作原、吾水、而师和马荐。

“汧沔”主要是写景,各种鱼儿在清澈透底的汧河中悠然游玩,岸边的杨柳婀娜多姿,有人坐在石头上垂钓。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銮车”则记载了秦君游猎经过虢城的盛况。銮车外面挂着长长的弓箭,在一大批随从的簇拥下经过街道。路旁聚集着看热闹的人群,还有人跪在路旁进献猎物。好一幅宏大、热闹的场面。

“作原”上面写的是劳动者在山上整修田地的情景;而“吴人”描述的是虞人正忙于为秦君献祭的繁忙景象;“而师”则是秦君治国理政的述怀诗……

石鼓

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当,除了“千沔”和“车工”两面石鼓的文字比较完整以外,其它的石鼓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其中“作原”石鼓文只剩下了一半,而“马荐”的文字几乎都无法辨认了。

十面石鼓原本约有600多字,如今只剩下不到六成。好在,历年的专家学者留下不少研究资料和拓本,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些石鼓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在史书关于“陈仓石鼓”的记载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十面石鼓面世,世间必将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流血事件!”这为石鼓的传奇经历又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陕西凤翔的一位老人去陈仓山北面的山坡上放羊。

石鼓

他感觉累了,就找了一块平整的石头,打算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忽然,老人发现石头形状特殊,上面还刻着一些奇怪的符文,再四处寻找,周围竟然还有九面类似的石头。

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但也意识到这些石头非同寻常。下山后,他将所看到的景象向村民们宣扬了一番。大家都很好奇,跟随老人上了山。

其中不乏一些读书人,可是,谁也不认识上面的文字。于是,就有人传说这是“天书”,这些石头是“天降神石”。

当地人对这些石头十分敬畏,有人将这十面石鼓围起来,当做神物供奉起来。一时间,石鼓前香火不断。一传十,十传百,陈仓山的石鼓就远近闻名,不少人前来磕头,祈求“神石”保佑。

石鼓

还有人重金悬赏,寻找能认识石鼓文字的能人。之前的荒山野岭竟然成了当地人们朝拜的圣地。“陈仓石鼓”的香火延续了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唐肃宗李亨在战乱中继位,逃难至陕西雍城。

他也听说了石鼓的传闻,命人将石鼓运到了雍城。一帮文臣武将,谁也没能看出来石鼓上是什么内容。唐肃宗有些失望,就将这些石鼓搁置在一旁。

叛军逼近雍城后,唐肃宗等人只得带些金银细软逃离,而那些笨重的石鼓就无人问津,被淹没在杂草之中了。

“陈仓石鼓”第一次出现,就迎来了安史之乱。战乱平息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石鼓。大文学家韩愈亲自带人前去凤翔寻宝。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找齐了9面石鼓,独缺一面“作原”石鼓。

韩愈

韩愈如获至宝,他意识到了石鼓的巨大价值,立即联合当地官员郑余庆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运往长安妥善保管,并加以研究。就这样,石鼓从山野之中登堂入室,被安顿进了国子监的孔庙内。

不过,唐朝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石鼓的命运也在乱世中变得风雨飘摇起来。9面石鼓也在混乱中被人偷走,再次隐匿于江湖之中。

时间一晃到了宋朝。公元1022年,宋仁宗即位,他从史官中听说了石鼓的神奇,于是派人去找回石鼓,领头之人正是司马光的父亲,凤翔知府司马池。

在重金悬赏之下,之前长安孔庙内丢失的那9面石鼓很快就找了回来,可是丢失的“作原”石鼓仍然下落不明。

孔庙

宋徽宗年间,随着寻找人群的扩大,一位金石收藏家终于在凤翔一个杀猪匠家中找到了“作原”。

由于杀猪匠有时在这块石头上面磨刀,“作原”石鼓上面的文字受到了极大的损坏。

不过,10面石鼓分离多年,总算再次团圆了。宋徽宗十分高兴,命人用金粉修复文字,并将石鼓保存在开封府专门的院落内,供专家研究,平时安排专人照看。

不料,石鼓齐聚不久,战乱再生,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中原,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金兵发现了石鼓,他们对石头并不感兴趣,只是刮走了上面的金粉,然后将其弃之郊外。

宋徽宗

直到100年后,南宋御史大夫王檝发现这些石鼓,才将之收藏起来,妥善保存。

有人说石鼓的出现会导致战乱,这其实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迷信说法。朝代的更替,皆因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历史大势所为,这岂是十面小小的石鼓所能左右的?

这些说法,就连皇帝们都不相信。元朝时期,有识之士找到了这些石鼓。

元朝皇帝并没有视其为不祥之物,反而将它们接回了元大都的孔庙中,四周修建围栏保护。

从此,石鼓就安静地躺孔庙之中,历经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变迁,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除了一些史学家偶尔前来探访、研究,它们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

石鼓

近、现代的石鼓研究

直到近代,石鼓的文物价值才被充分挖掘出来,对它们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专家们将其列为我国唯一流传至今的传国神器。

由于石鼓部分损毁,近代研究石鼓文大多是借鉴明代安国“十鼓斋”收藏的3本宋拓本,可惜这些拓本如今都已落入日本人之手。

而唐朝时的《石鼓文》原拓本和北宋范氏的“天一阁本”,或遗失于民间,或损毁于战火,不得不说,这是研究石鼓的一大遗憾。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只有明代孙克弘收藏的明初拓本和元代潘迪所作的《石鼓文音训》碑刻。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不少镇国之宝,比如太阳神鸟金饰、西周利簋、《孙子兵法》竹简等等。而石鼓之所以能与这些珍宝比肩,无疑是因为文字的魅力和价值。

石鼓

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汉字就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涵和载体。我们从石鼓上面感受到的不仅是诗文所表述的内容,更主要的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称它为镇国之宝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中华石刻的鼻祖,汉字演化进程的活化石,石鼓穿越了千年历史,既饱经风霜,又百折不挠,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伟大。

如今,石鼓欣逢盛世,它们必将再次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唐平,《“镇国之宝”珍稀历史文物评选结果曝光》,京华时报,2013年1月11日;

《历经沧桑话石鼓》,陕西政协网,2021年4月19日;

《陈仓石鼓》(上、下),CCTV-10探索发现,20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无奈卸下石头大鼓,如今成为镇国之宝
国之重器!中国第一石,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已是国宝
九大镇国之宝
紫禁城里寻金记(19)金石为开
中国史中最神秘的镇国之宝:每逢盛世它就出现,战火燃起它便消失
“有此镇国之宝而不知其重,活该蒋介石败亡海岛!”故宫博物院里,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