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的古井


乡愁

家乡的古井

记忆

林州自古以来干旱缺水,泛黄的老县志记载干旱历史的文字满目皆是,每遇干旱,挑着两只空桶四处寻水者不计其数,甚至逃荒流落他乡,更甚者触目惊心,竟多次发生过人相食的惨事。

我的家乡古曰东姚集,后来叫过东姚区,也叫过东姚公社,当然现时叫东姚镇了。 就在我的家乡东姚镇,有两眼古老的活水井,一眼在南,叫南大井,位于东姚村南一里许的韩庄村;另一眼在北,叫北大井,位于东姚北部约十里之遥的李家湾村北。当年,这两眼古井名噪几时,曾经热闹过,也曾经辉煌过。

每逢无雨干旱之时,井旁日夜摆满了水桶,黑压压的人群也将一眼水井围个水泄不通。前一层,后一层,甚至会分成两三层。一个直径足有1.5米的井口,往往会有几十条井绳上下滑动,井里的水桶也相互碰撞得“叮叮当当”。听老人们传说,时有人因绳断水桶掉落井下者,而此刻,其就会两只胳膊将井里上下的麻绳一抱,顺绳而下,到井底将水桶随便挂在条绳子上,再抱着井绳上来。

据传,正是下井之人看到,那泉水虽细,却也冒出串串水泡,曼妙舒缓地四散漂移,水质却清纯得令人怦然心动。

井口用太行山麓的大青石垒砌而成,日久天长,那井口周围的大青石,竟被人们用脚踩踏得光明锃亮,一条条上下错动的井绳,将井口磨出了一条条有长有短却深而光滑的沟壕。这沟壕见证了古井辉煌灿烂的历史,同时也见证着家乡那苦涩沧桑的岁月。

南大井水旺人多,自不必说,但离我家较远,对它的兴衰遭遇知之甚少,也就无意再多赘述。至于北大井,祖辈们世代光顾,时有点滴传言于我辈,据立于北大井旁的碑文记载,对于凿井之业,“徼延慧眼浔犹吉地”,而后“众戮力不单其劳”,终于在“乾隆十三年夏月,水泉涌出”,凿井之成,实系永垂不朽之功也。

可能是因当初投资之故,外村人不能任意所为,应在井主村的同意之后方可用水。仔细想想,谁凿井谁用水之道,虽不可褒扬,但也无可非议,此系凿井之劳所因,大概也是千万年来世代遗传下来的私有观念吧!

井西有道山岭,分成两个不尽相同的世界,岭西之村用水之苦不堪言表,因别处无水可取,只得趁月黑夜静之时到北大井偷偷取水。岭上有个小小豁口,人称“小岭口”,“小岭口”东面却是一面陡峭的山坡,大约要有一里多的路程吧。

曾发生在这面山坡上的往事苦不堪言,成为一个个悲凉而惨痛的故事。

要到北大井去担水,必须从此坡慢慢爬行而上,才能跨越那个叫“小岭口”的豁口。爬坡时,虽不能放下担子歇一会儿,却要不时停下脚步,仰面朝天喘出几口粗气,然后再举步维艰地慢慢往上爬行。在争水上从不讲究什么人道主义,也不讲究什么怜悯之心。此刻,一旦被守护水源的人发现,即刻就会有人追赶过来,生气打架的事件时常发生。

人们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相互争水场面是多么冷酷与残忍,有时甚至会刀棍相加,打得双方头破血流。

因此,有人给那面山坡起了个难以启齿的骂人名字,叫“王八坡”,即取意担水人爬坡时的形象如同“王八”爬坡。

而今,世道变了,汹涌的历史潮流,推动着前进的车轮。红旗渠水早已流遍林州大地,很多村也打出二三百米深的水井,泉水喷涌而出,水质清纯而味甘,户户也安装有水龙头,吃上了自来水,真正实现了“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愿望。

那眼久已忘怀的古井,它的一切都已成为久远的历史,成为永不回返的历史,只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泯灭的伤痕。

作者:郝顺才

《红旗渠文学》2014.12(总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涉县人看过来:井店的“井”,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四)
涉县,井店的“井”
白浪随笔:村西头那口老井
【封面】海南寻井记
散文||盲人世祥
万村,那从未远去的记忆(之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