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痈分型论治72种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1、肝肾湿热型痈(肾囊痈)
治疗方法: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外用葱盐熬汤烫之。
证候表现:生于肾囊,红肿焮热疼痛,身发寒热,口干饮冷。
治则治法: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外用葱盐熬汤烫之。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方用: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
处方:荆防败毒散。
疗法:外用葱盐熬汤烫之。
处方:清肝渗湿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外用葱盐熬汤烫之。寒热已退,宜服清肝渗湿汤消解之。

2、气滞血瘀型痈
治疗方法:牡丹皮散。
证候表现:设脉迟紧者,虽脓未成,已有瘀血也。
处方:宜急下之,牡丹皮散主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胃脘痈痈论(篇)
原文:设脉迟紧者,虽脓未成,已有瘀血也,宜急下之,牡丹皮散主之。

3、湿热内伏型痈
治疗方法:射干汤、赤豆薏仁汤。
证3、候表现:若脉洪数者,已有脓也。
处方:宜急排之,赤豆薏仁汤主之,大射干汤亦可。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胃脘痈痈论(篇)
原文:若脉洪数者,已有脓也,宜急排之,赤豆薏仁汤主之,大射干汤亦可。

4、湿热蕴结型痈
治疗方法:三仁汤。
证候表现:胃中生痈;小便赤涩,腹满不食者。
处方:三仁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胃脘痈痈论(篇)
原文:小便赤涩,腹满不食者,三仁汤。

5、肺气亏虚型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麦冬五味子
证候表现:胃中生痈;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
病因病机:肺气虚也。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麦、味补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胃脘痈痈论(篇)
原文: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味补之。

6、气血两虚型痈(臂痈)
治疗方法:十全大补汤。
证候表现:生臂外侧,属三阳经;臂里侧,属三阴经,若疽证木痛,无红无热。
病因病机:此属气血两虚。
处方:宜服十全大补汤托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臂部(篇)
原文:若疽证木痛,无红无热,此属气血两虚。无论已溃未溃,宜服十全大补汤托之。

7、风热凝经型痈(臂痈)
治疗方法:白芷升麻汤。
证候表现:生臂外侧,属三阳经;臂里侧,属三阴经,焮痛烦热。
治则治法:宜服白芷升麻汤消之。
处方:白芷升麻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臂部(篇)
原文:焮痛烦热,宜服白芷升麻汤消之。

8、风袭肉理型痈(臂痈)
治疗方法:荆防败毒散。
证候表现:生臂外侧,属三阳经;臂里侧,属三阴经,初起形如粟粒,憎寒壮热。
治则治法: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
处方:荆防败毒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臂部(篇)
原文:初起形如粟粒,憎寒壮热,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

9、肺气亏虚型痈(胃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麦冬五味子
证候表现: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
病因病机:肺气虚也。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治则治法: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补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补之。

10、热壅脓成型痈(胃痈)
治疗方法:赤豆薏苡仁汤。
证候表现: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脓成也。
处方:赤豆薏苡仁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脉洪数者,脓成也,赤豆薏苡仁汤排之。

11、热毒结血型痈(胃痈)
治疗方法:丹皮汤。
证候表现: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若脉涩滞者。
病因病机:瘀血也。
治则治法:宜服丹皮汤下之。
处方:丹皮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脉涩滞者,瘀血也,宜服丹皮汤下之。

12、热毒壅胃型痈(胃痈)
治疗方法:清胃射干汤。
证候表现: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来沉数者。
治则治法:初服清胃射干汤下之。
处方:清胃射干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脉来沉数者,初服清胃射干汤下之。

13、肺失清肃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清金宁肺丸。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若痈脓溃后,咳嗽无休,脓痰不尽,形气虚羸者。
处方:宜清金宁肺丸主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痈脓溃后,咳嗽无休,脓痰不尽,形气虚羸者,宜清金宁肺丸主之。

14、邪热伤肺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紫菀茸汤。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若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咳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
病因病机:此属肺痈溃处未敛。
治则治法:宜紫菀茸汤清补之。
处方:紫菀茸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咳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此属肺痈溃处未敛,宜紫菀茸汤清补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

15、阴虚肺热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宁肺桔梗汤。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若溃后,胸膈胁肋隐痛不止,口燥咽干,烦闷多渴,自汗盗汗,眠卧不得,咳吐稠痰腥臭。
病因病机:此系痈脓不尽,而兼里虚。
处方:宜宁肺桔梗汤主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溃后,胸膈胁肋隐痛不止,口燥咽干,烦闷多渴,自汗盗汗,眠卧不得,咳吐稠痰腥臭,此系痈脓不尽,而兼里虚,宜宁肺桔梗汤主之。

16、阴虚火旺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金鲤汤加童便。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若咯吐脓血,兼午后身热烦躁。
处方:宜金鲤汤主之,兼饮童便。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咯吐脓血,兼午后身热烦躁,宜金鲤汤主之,兼饮童便。

17、寒湿壅肺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外台》桔梗白散。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若吐脓腥臭,咳而胸满者。
治则治法:宜《外台》桔梗白散以开瘀塞。
处方:《外台》桔梗白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若吐脓腥臭,咳而胸满者,宜《外台》桔梗白散以开瘀塞。

18、风热郁肺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排脓散。
证候表现:咳而胸膈隐痛、唾痰腥臭者。
处方:排脓散。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肺痈肺痿(五十)(篇)
原文:咳而胸膈隐痛、唾痰腥臭者,宜排脓散。

19、痰热瘀结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千金》苇茎汤。
证候表现: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如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
治则治法: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
处方:《千金》苇茎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内痈部(篇)
原文:如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

20、肾水被消型痈(肺痈)
治疗方法:金液戊土丹、肾气丸。
证候表现:其候咳嗽声重,胸膈隐痛,项强不能转侧者,是其真候也。
病因病机:又有房欲劳伤,丹石补药消铄肾水者。
处方:宜肾气丸主之,金液戊土丹调之。
出处:外科正宗》·卷之二(卷)·上部疽毒门(门)
原文:又有房欲劳伤,丹石补药消铄肾水者,宜肾气丸主之,金液戊土丹调之。

21、阴虚劳伤型痈(肺痈)
证候表现: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
治疗方法:知母茯苓汤、人参五味子汤。
病因病机:又久嗽劳伤。
预后:其候传为肺痿,如此者百死一生之病也。
处方:治宜知母茯苓汤主之,人参五味子汤调之。
出处:外科正宗》·卷之二(卷)·上部疽毒门(门)
原文:又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如此者百死一生之病也。治宜知母茯苓汤主之,人参五味子汤调之。

22、热胜脓熟型痈(胁痈)
治疗方法:托里透脓汤。
证候表现: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色红焮痛高肿。如已成者。
处方:服托里透脓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肋部(篇)
原文: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

23、郁怒肝火型痈(胁痈)
治疗方法:柴胡清肝汤。
证候表现: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色红焮痛高肿,初肿时。
治则治法:俱急宜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
处方: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肋部(篇)
原文:初肿时,俱急宜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

24、肝脾血热型痈(腋痈)
治疗方法: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
证候表现:发于腋际,初起暴肿焮硬,色赤疼痛,身发寒热,难消。
方用: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
处方:柴胡清肝汤。
处方:冲和膏。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腋部(篇)
原文:初起暴肿焮硬,色赤疼痛,身发寒热,难消,必欲作脓,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

25、气血亏损型痈(腹皮痈)
治疗方法:托里透脓汤。
证候表现: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疼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关脉见沉数,腹痛不止,脓将成也。
处方:急用托里透脓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凡下之后,腹痛不止,脓将成也,急用托里透脓汤。

26、热毒壅盛型痈(腹皮痈)
治疗方法: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
证候表现: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疼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关脉见沉数,而腹痛甚者,初起壮实者。
方用: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
治则治法:用双解贵金丸下之。
处方:双解贵金丸。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

27、心经火毒型痈(脐痈)
治疗方法:最宜隔蒜灸之。仙方活命饮加升麻
证候表现:生于脐中,肿大如瓜,高突若铃,无红无热。
疗法:最宜隔蒜灸之。
治则治法:初宜服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消之。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升麻。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肿大如瓜,高突若铃,无红无热,最宜隔蒜灸之,初宜服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消之。便结实者,内疏黄连汤通利之。

28、阳气虚误型痈(幽痈)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以致肿而不溃,溃而不敛者。
治疗方法:十全大补汤加干姜附子
病因病机:或误行汗下,或误敷寒凉。
处方:急用十全大补汤加干姜、附子以救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或误行汗下,或误敷寒凉,以致肿而不溃,溃而不敛者,急用十全大补汤加干姜、附子以救之。

29、毒胜脓成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托里透脓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脉见洪数,其脓已成。
处方:用托里透脓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脉见洪数,其脓已成,用托里透脓汤。

30、元气不足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脉见沉迟,其脓未成。
处方:补中益气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脉见沉迟,其脓未成,用补中益气汤托之。

31、火郁结毒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内疏黄连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初起肿痛皮色未红时,若心烦呕哕,脉沉实者。
治则治法:当疏火毒。
处方:宜内疏黄连汤服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初起肿痛皮色未红时,若心烦呕哕,脉沉实者,当疏火毒,以绝其源,宜内疏黄连汤服之。

32、气血两虚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已溃,朝寒暮热者。
病因病机:气血虚也。
方用: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处方:六君子汤。
处方:十全大补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已溃,朝寒暮热者,气血虚也;食少作泻,脾胃虚也;胸痞痰涌,脾肺虚也,俱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调理即愈。

33、脾胃两虚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已溃,食少作泻。
病因病机:脾胃虚也
方用: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处方:六君子汤。
处方:十全大补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食少作泻,脾胃虚也;胸痞痰涌,脾肺虚也,俱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调理即愈。

34、脾肺两虚型痈(幽痈)
治疗方法: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证候表现:生脐上七寸,已溃,胸痞痰涌。
病因病机:脾肺虚也。
方用: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
处方:六君子汤。
处方:十全大补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腹部(篇)
原文:胸痞痰涌,脾肺虚也,俱服六君子汤,服后诸证悉退,换十全大补汤,调理即愈。

35、热毒壅盛型痈(牙痈)
治疗方法:蟾酥丸。
证候表现:生于牙床,大渴烦呕者。
处方:宜蟾酥丸。
治则治法:宜蟾酥丸汗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二(卷)·齿部(篇)
原文:若大渴烦呕者,宜蟾酥丸汗之。

36、热毒壅盛型痈(腹痈)
治疗方法:仙方活命饮。
证候表现:焮肿作痛者。
病因病机:邪气实也。
处方:仙方活命饮。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 外科钤(下)(卷)·腹痈(五三)(篇)
原文:焮肿作痛者,邪气实也,先用仙方活命饮、隔蒜灸以杀其毒,后用托里以补其气。

37、热盛脓成型痈(腹痈)
治疗方法:托里消毒散。
证候表现:肿软色赤;或脉洪数。
病因病机:已成脓也。
处方:托里消毒散。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腹痈(五三)(篇)
原文:肿软色赤;或脉洪数,已成脓也,托里消毒散。

38、气血虚弱型痈(腹痈)
治疗方法:托里散、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白芷枳壳
证候表现:若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
病因病机:未成脓也。
处方:四君加芎、归、白芷、枳壳。
处方:托里散。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 外科钤(下)(卷)·腹痈(五三)(篇)
原文:若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也,四君加芎、归、白芷、枳壳,或托里散。

39、郁火凝结型痈(赫痈)
治疗方法:活命饮。
证候表现:初肿微红,顶尖根束,渐透赤色者。
处方:以活命饮消散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幽痈赫痈冲疽论(篇)
原文:初肿微红,顶尖根束,渐透赤色者,以活命饮消散之。

40、气血损伤型痈(夹痈)
治疗方法:益气养营汤。
证候表现:夹痈者,又名腋痈,生肩膊下窝内;若其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者。已破。
处方:则益气养营汤主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上(卷)·辨夹痈米疽论(篇)
原文:夹痈者,又名腋痈,生肩膊下窝内。若其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者,此由肝经血滞,脾经气凝所发。此患难消,终必作脓。未破者,用柴胡清肝汤;已破,则益气养营汤主之。

41、肝血凝滞型痈(夹痈)
治疗方法:柴胡清肝汤。
证候表现:夹痈者,又名腋痈,生肩膊下窝内。若其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者。未破者。
处方:用柴胡清肝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上(卷)·辨夹痈米疽论(篇)
原文:夹痈者,又名腋痈,生肩膊下窝内。若其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者,此由肝经血滞,脾经气凝所发。此患难消,终必作脓。未破者,用柴胡清肝汤。

42、肝阳虚火上逆型痈(耳痈)
治疗方法:金匮肾气丸、羚羊角散、大补阴丸。
证候表现:初起亦必寒热,胀而不肿,头顶连项掣痛,脉细数,神形静。
病因病机:此肝阳挟虚火上逆,不能消散,久则成脓。
处方:初时用羚羊角散,冀其镇肝清热,久宜用大补阴丸,或金匮肾气丸滋阴补虚,庶可取效。
治则治法:冀其镇肝清热,滋阴补虚。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上(卷)·辨耳痈耳菌虚实论(篇)
原文:初起亦必寒热,胀而不肿,头顶连项掣痛,脉细数,神形静。此肝阳挟虚火上逆,不能消散,久则成脓,此疡最难速愈。初时用羚羊角散,冀其镇肝清热,久宜用大补阴丸,或金匮肾气丸滋阴补虚,庶可取效。

43、风温化火型痈(耳痈)
治疗方法:龙胆泻肝汤。
证候表现:或至三、五日后,胀痛更甚,身热不和;胀痛时如针刺,内成脓矣。
病因病机:风温化火,必挟肝邪上升。
处方:羚羊角、丹皮、山栀、钩勾、夏枯草,或龙胆泻肝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上(卷)·辨耳痈耳菌虚实论(篇)
原文:或至三、五日后,胀痛更甚,身热不和,风温化火,必挟肝邪上升,胀痛时如针刺,内成脓矣,用羚羊角、丹皮、山栀、钩勾、夏枯草,或龙胆泻肝汤,俟脓泄邪彻,自热退痛止。

44、风温袭阻型痈(耳痈)
病因病机:如风温袭阻。
证候表现:初起必寒热往来,头痛,耳中肿胀,脉弦硬数,似乎疟状。
治疗方法:柴胡汤。
处方:牛蒡荆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栀,或小柴胡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上(卷)·辨耳痈耳菌虚实论(篇)
原文:如风温袭阻,初起必寒热往来,头痛,耳中肿胀,脉弦硬数,似乎疟状,用牛蒡、荆芥、薄荷、夏枯草、丹皮、山栀,或小柴胡汤,如得汗邪彻,则肿胀自平。

45、气阴两虚型痈(悬痈)
治疗方法: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
证候表现:小便涩而脉无力者;悬痈。
处方: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悬痈(六四)(篇)
原文:小便涩而脉无力者,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

46、肝胆湿热型痈(悬痈)
治疗方法:龙胆泻肝汤。
证候表现:初起肿痛而小便赤涩者。
病因病机:肝经湿热也。
处方:龙胆泻肝汤主之。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囊痈悬痈论(篇)
原文:初起肿痛而小便赤涩者,肝经湿热也,龙胆泻肝汤主之。

47、热毒壅盛型痈(悬痈)
治疗方法: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
证候表现:如十余日后,肿势已成,不得内消。
处方:宜托里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
出处:外科正宗》·卷之三(卷)·下部痈毒门(门)
原文:如十余日后,肿势已成,不得内消,宜托里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

48、湿热蕴结型痈(悬痈)
治疗方法:初起气壮实者,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稍虚者,仙方活命饮利去湿热。
证候表现:生于篡间,尚未成脓,小水涩滞者。
治则治法: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
方用:初起气壮实者,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稍虚者,仙方活命饮利去湿热。
处方:九龙丹。
处方:仙方活命饮。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初起气壮实,尚未成脓,小水涩滞者,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稍虚者,仙方活命饮利去湿热,如法治之,遇十证可消三四。

49、寒凝湿滞型痈(臀痈)
治疗方法:万灵丹、桂枝和营汤。
证候表现:臀痈生于臀上胯下近大腿处;形大如盘,肿阔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如漫肿色白,脉虚弱者。
病因病机:此寒凝湿滞,气血两虚。
处方:宜与桂枝和营汤,兼服万灵丹发汗。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臀痈骑马痈论(篇)
原文:臀痈生于臀上胯下近大腿处,由太阳膀胱湿热流结,气血凝聚而成。形大如盘,肿阔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此为阴中之阴,务须宣热拔毒,大补气血,培养肾胃,滋补根源。如此,庶血易聚而脓易作,毒易出而热可宣。不然,经时累月,肿仍如故,疼痛日深。是以中年之后,犹虑患此。惟一见虚弱,即与滋补,可保终吉。若妄以清凉败毒,内服外敷,则气血得寒益凝,毒气不得外发,反致内攻,多致不救。治法:如初起患上有头,红热坠重如石,口干发热者,此毒从五脏蕴积,宜内消沃雪汤通利积热,外敷如意金黄散,拔出瘀脓紫血,内兼托药自愈;如漫肿色白,脉虚弱者,此寒凝湿滞,气血两虚,宜与桂枝和营汤,兼服万灵丹发汗。

50、脾胃气虚型痈(臀痈)
证候表现:若脾虚不能消散,或不溃不敛者。
病因病机:若脾虚不能消散。
治疗方法:六君子加川芎当归黄芪
处方:六君子加芎、归、黄芪。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臀痈(五六)(篇)
原文:若脾虚不能消散,或不溃不敛者,六君子加芎、归、黄芪。

51、毒蕴五脏型痈(臀痈)
治疗方法:内消沃雪汤、如意金黄散
证候表现:臀痈生于臀上胯下近大腿处;形大如盘,肿阔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如初起患上有头,红热坠重如石,口干发热者。
病因病机:此毒从五脏蕴积。
处方:宜内消沃雪汤通利积热,外敷如意金黄散。
出处:《疡科心得集》·卷中(卷)·辨臀痈骑马痈论(篇)
原文:臀痈生于臀上胯下近大腿处,由太阳膀胱湿热流结,气血凝聚而成。形大如盘,肿阔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此为阴中之阴,务须宣热拔毒,大补气血,培养肾胃,滋补根源。如此,庶血易聚而脓易作,毒易出而热可宣。不然,经时累月,肿仍如故,疼痛日深。是以中年之后,犹虑患此。惟一见虚弱,即与滋补,可保终吉。若妄以清凉败毒,内服外敷,则气血得寒益凝,毒气不得外发,反致内攻,多致不救。治法:如初起患上有头,红热坠重如石,口干发热者,此毒从五脏蕴积,宜内消沃雪汤通利积热,外敷如意金黄散,拔出瘀脓紫血,内兼托药自愈。

52、肾阴亏损型痈(臀痈)
治疗方法:六味丸加五味子
病因病机:阴虚不能消散。
证候表现:若阴虚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
处方:六味丸加五味子。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臀痈(五六)(篇)
原文:若阴虚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六味丸加五味子。

53、阳气亏虚型痈(臀痈)
证候表现:阳虚不能溃,或脓清不能敛者。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
病因病机:若阳虚不能溃。
处方:补中益气汤。
出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卷)·臀痈(五六)(篇)
原文:若阳虚不能溃,或脓清不能敛者,用补中益气汤。

54、热毒炽盛型痈(颏痈)
治疗方法:内疏黄连汤。
证候表现:一名颏痈,肿痛焮赤,若便秘,唇焦大渴者。
处方:宜内疏黄连汤
治则治法:宜内疏黄连汤清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二(卷)·面部(篇)
原文:若便秘,唇焦大渴者,宜内疏黄连汤清之。

55、风热痰毒型痈
症状:多继发于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之后,颈旁结块,形如鸡卵,灼热疼痛。初起色白濡肿,逐渐皮色转红;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口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则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牡丹皮夏枯草金银花桔梗等。

56、气血两虚型痈
症状: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淡胖,舌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则治法:益气养血,生肌收敛。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甘草

57、湿热蕴阻型痈
症状: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部皮肤破伤染毒史;肿块发生在腹股沟或腘窝部,木硬肿胀,焮热疼痛,患肢拘急,屈曲难伸;恶寒发热,口苦且干,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方药:活血散瘀汤(《医宗金鉴》)合五神汤(《外科真诠》)加减。当归赤芍桃仁大黄川芎牡丹皮瓜蒌子、茯苓金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58、热盛酿脓型痈
症状:患部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焮红灼热,为酿脓。若皮肤红肿发亮,痛如鸡啄,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时,为脓已成。若溃后肿硬不消,红热不退,按之痛甚,脓腐较多者,为热毒壅滞不去;常伴有高热,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则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黄芪当归川芎皂角刺白芍白术穿山甲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59、火毒凝结型痈
症状: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疼,泛恶,口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加减。穿山甲皂角刺当归甘草金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浙贝母白芷牛蒡子、野菊花、龙胆、黄芩栀子苍术黄柏牛膝等。

60、肝郁痰火型痈
症状:多继发于手部疔疮之后,肿块发于腋下;腋部暴肿,皮色不变或微红,灼热疼痛,胸胁牵痛;全身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则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方药: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加减。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柴胡、黄芩栀子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等。

61、肾阴不足型痈(箕门痈)
治疗方法:六味地黄丸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证候表现:生于股内近膝,若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
方用: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
处方:补中益气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62、肝虚痰湿型痈(箕门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茯苓半夏芍药。
证候表现:生于股内近膝,若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
病因病机:由肝虚湿痰下注也。
处方: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服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由肝虚湿痰下注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服之。

63、风湿流注型痈(箕门痈)
治疗方法: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证候表现:生于股内近膝,若肿痛寒热,脉沉而无力,胸腹胀满,饮食如常者。
处方:宜服槟苏散。
方用: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处方:逍遥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肿痛寒热,脉沉而无力,胸腹胀满,饮食如常者,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64、热淫于内型痈(箕门痈)
治疗方法:内疏黄连汤、双解贵金丸。
证候表现:生于股内近膝,若焮肿便秘,烦燥饮冷,脉数者。
病因病机:热淫于内也。
处方:宜内疏黄连汤
治则治法:或双解贵金丸下之。
处方:双解贵金丸。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焮肿便秘,烦燥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宜内疏黄连汤,或双解贵金丸下之。

65、肾阴不足型痈(肚门痈)
治疗方法:六味地黄丸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证候表现:生于大腿肚,若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
方用: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
处方:补中益气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俟二便通利,仍服补中益气汤。

66、肝虚痰湿型痈(肚门痈)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茯苓半夏芍药。
证候表现:生于大腿肚,若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
病因病机:由肝虚湿痰下注也。
处方: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服之。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由肝虚湿痰下注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服之。

67、风湿流注型痈(肚门痈)
治疗方法: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证候表现:生于大腿肚,若肿痛寒热,脉沉而无力,胸腹胀满,饮食如常者。
方用: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处方:槟苏散。
处方:逍遥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肿痛寒热,脉沉而无力,胸腹胀满,饮食如常者,宜服槟苏散。如肿痛寒热已止,即换服逍遥散。

68、热淫于内型痈(肚门痈)
治疗方法:内疏黄连汤、双解贵金丸。
证候表现:生于大腿肚,若焮肿便秘,烦燥饮冷,脉数者。
病因病机:热淫于内也。
处方:内疏黄连汤
治则治法:或双解贵金丸下之。
处方:双解贵金丸。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股部(篇)
原文:若焮肿便秘,烦燥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宜内疏黄连汤,或双解贵金丸下之。

69、膀胱湿热型痈(下马痈)
治疗方法:初服荆防败毒散以退寒热,次服内托羌活汤。
证候表现:生于臀肉之下摺纹中,初起如粟,黄脓小疱,渐生焮痛,寒热往来。
治则治法:初服荆防败毒散以退寒热。
方用:初服荆防败毒散以退寒热,次服内托羌活汤。
处方:荆防败毒散。
处方:内托羌活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臀部(篇)
原文:初起如粟,黄脓小疱,渐生焮痛,寒热往来,高肿红亮为轻,平陷黑硬为重。初服荆防败毒散以退寒热,次服内托羌活汤。

70、膀胱湿热型痈(上马痈)
治疗方法:初服荆防败毒散,次服内托羌活汤。
证候表现:生于臀肉之下摺纹中,初起如粟,黄脓小疱,渐生焮痛,寒热往来。
方用:初服荆防败毒散,次服内托羌活汤。
处方:荆防败毒散。
处方:内托羌活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臀部(篇)
原文:初起如粟,黄脓小疱,渐生焮痛,寒热往来,高肿红亮为轻,平陷黑硬为重。初服荆防败毒散以退寒热,次服内托羌活汤。

71、气血不足型痈(肾囊痈)
治疗方法: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证候表现:生于肾囊,红肿焮热疼痛,身发寒热,口干饮冷,食少者。
病因病机:若气怯食少者。
方用: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处方:托里透脓汤。
处方:二味拔毒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若气怯食少者,宜服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圈敷肿根。

72热盛阴虚型痈(肾囊痈)
治疗方法:滋阴内托散。
证候表现:肾囊生疮,身发寒热,口干饮冷,脓势将成也。
处方:急服滋阴内托散。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下部(篇)
原文:不应者,脓势将成也,急服滋阴内托散。

(来源:中医中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燕郊妇科中医生讲|癥瘕(囊肿)
积聚 的治疗
呕吐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
学好《伤寒论》有诀窍
老鼠疮、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