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通胀史话(5)

   中国的金属货币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

   秦朝开始的“秦半两”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影响后世700多年,是为铢两钱,或称计重钱。而从唐武德四年开始,开元通宝的发行开启了中国非计重货币近1300年的历史。从此,中国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铸币的标准。

 

 

 

   唐朝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从金属货币的角度来看,只要货币不减重,货币支付手段之外的商品属性就成了决定货币价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数量。这可以看成是费雪方程式的经典解。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

 

   式中: M 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

          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

          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V由于是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唐朝兴盛时期,物质生产有了极大提高,产出量明显增加,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当时的兴盛情景可见一斑。另外,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原粮产量4524市斤,而这个数值1978年也只有2214市斤。因此,T的数量在当时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长安的粮价已经下降到每石粮食15钱,即 P的数值下降。

   P=MV/T 公式中,当 V为常数、T 量增加时,不能与 T 同向同比变化的M 就会导致 P 的不断下降。反过来讲,相对不足的M 就成了问题。

   事实上,唐初货币流通中的最大问题就是铸币量的不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通缩。另一方面,开元通宝始终没有减重,结果是,铸币管理稍有不慎,铸币成本就会超过法定的币值,因此,官铸货币长期发行不足,而私铸货币又重新兴盛。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粮下降的趋势。为此,时任宰相张九龄著《泉货论》,主张开放铸币的“人主之权”,允许私人铸币,以免谷贱伤农。仔细想想,中国的农民为什么几千年如一日的苦?

   或许,唐初的通缩还有一个不为人重视的原因:节俭。唐玄宗时,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一改武则天以来後宫的奢靡之风。他还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真是难能可贵。可以断定的是,凯恩斯主义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小的一枚钱币上,竟然暗示了历史的进程……
钱币简史︱古代交易货币的演变史!
中国钱币的发展简史
中国古钱币审美与发展史
中国历代古钱概述
【科普】从贝壳到银元宝 图说中国古币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