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桃花源”的原型是什么吗?

你知道“桃花源”的原型是什么吗?

吴钩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一篇反映古人对“自由社会”之理解的寓言。理想的自由社会形态就如桃花源:国家的影响力减至最低程度,社会由自发秩序维持自治,官无为而民自化。桃花源之与世隔绝,乃是象征将国家权力区隔在外,此即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远离国家权力的人们则通过自治建立起“怡然自乐”的治理秩序。

陶渊明的思想显然有受道家影响的一面,他笔下的桃花源似乎也很接近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构建理想社会的法则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但靠自然的“民自化”,能不能“化”出一个桃花源来呢?这个提问,牵涉到道家治理法则与儒家治理法则哪种更可欲的问题。儒、道都主张“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我无为”是取消了治理者,社会回归自然状态;儒家的“无为而治”则指国家权力不宜扩张,至于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士君子,是应当“有为”的,这个“有为”,便是积极去构建社会治理的合宜秩序。

桃花源的面目是道家式的,但它的实现路径只能是儒家式的。最有力的解释来自对桃花源原型的考察。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考证出桃花源的原型为魏晋南北朝的堡坞。所有的堡坞都由有社会权威的豪族领袖率众构建出来,而治理秩序最好的堡坞则是儒家士君主构建的,其典范为东汉末儒士田畴建立的“无终山都邑”。

东汉末儒士田畴,为避战乱与政治迫害,“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三国志·魏书》)田畴所建立的堡坞,叫做“无终山都邑”。

“无终山都邑”社会的形成,比较有意思,值得分析。首先,这个“无终山都邑”是自发形成的,原来只是田畴带着族人避世于此,“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后来,“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形成一个相当繁华的都邑。这一点非常重要,与后世那些以强力绑架人民参与的乌托邦实验区分开来。

其次,“无终山都邑”也是作为儒士君子的田畴有意识地构建的结果。史载,“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原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显然,田畴意识到,治理一个共同体需要秩序与权威。不过,他当上都邑之主,并非自封,而是经过民主选举。

田畴当选为“无终山都邑”之主,在征得邑中众人同意之后,开始立法制礼,即有意识地去构建都邑的治理秩序:“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可以推断,田畴所立之法、所制之礼,不会是凭空设想,肯定是基于传统的礼法积累。

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大约比田畴晚出生200年,但田畴建立的“无终山都邑”让陶渊明深为向往,他曾千里迢迢跑到无终山一游,并写了一首诗来抒发思古之幽情:“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诗中的田子泰,即是田畴。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便是以田畴的“无终山都邑”为蓝本。

许多人都相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构的乌托邦,其实桃花源式的小邦国社会,并非全然出于想象,而是确实曾经被构建出来,它的理想原型便是“无终山都邑”。从东汉田畴构建的“无终山都邑”,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种中国式理想社会,并不是欧陆式的哲人王凭空设想、设计出来的那种乌托邦,而是确实存在过的社会自治样本,它显示了社会在儒家士君子的组织下,完全可以自发形成优良秩序的可能性。许多人或不知道,清末民初张謇主持的南通自治,就是以“无终山都邑”为模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钩:“桃花源”不是陶渊明的凭空想象
桃花源
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桃花源,如何出现在三国?
【东江湖丨郴州🍀】古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般...
张立| 千年一个桃源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