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础教育“跑偏了”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基础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需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实践。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样基础性的问题,教育界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

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人转化、成长并尽快适应社会,而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是否太过虚无缥缈。二是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个问题我想不会有标准答案。三是责任过度。校园内,校方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在教学上没有认真去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简单粗暴的变成了建校舍、买设备、评示范,很少去关心教育本身。这种过度的责任,也同时推高了家长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愤懑。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罔行。

知而不行:现实状况是,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同,在文件制度里有崇高的地位,在具体工作中排后;在专著论文里有高度,基层实践热度低;在办学理念上有目标,办学行为上无指标;社会舆论不绝于耳,落实落地做得少。

知行不一: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高分低能”绝对不是偶然现象现象;强调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低恶评不断,但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苦、学生累、学生书包重、学生作业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根深蒂固,结果是让学生累倒在起跑线旁。

行而罔知: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才轻德;以少部分尖子生、特长生作为全体学生的代表;课堂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实效,不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校训校规原则空洞,没有凸显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仅满足于“墙壁文化”呈现,社会实践局限在军训、农训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

素质教育变成了“盲人摸象”。

“素质教育”如何具体化

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等。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庭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老师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教育者。

个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孩子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去干啥。

作者:学大宝

关注添加微信公众号:绥学网(Study045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孙先亮:基础教育需要强大的反思精神
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到底是什么关系?
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
5分钟!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与三维目标、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都在这里了|关注
【名家视点】杨九诠: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