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华新闻网

    

 
 
 
    这一次寻访过程,对我们的思绪是一次梳理,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撞击:八一街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金华作为浙中中心城市开发、开放和发展进步的历程,反映出一代又一代金华人勤劳、智慧、创造的身影,连接起推动城市前进的种种大事件和许许多多平凡的小故事。

    我们既要翻箱倒柜寻找老照片,也要走街串巷采访当事人,寻访过程有艰苦也有快乐:从小在街边长大的老金华向我们说起童年的故事,参与当年拓宽的建设者为我们描述突破的难点,还有更多的热心市民打来电话、提供线索……表现出了金华人对自己城市历史的尊敬、关心和责任。这样一种精神的发扬,是我们城市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证。

    可以这样说,在这条街道上,既有古老的文化遗存,更充满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既弥漫着商战的硝烟,也飘荡着清新的书香;曾发生过激荡风云的大事件,更不乏普通百姓吃喝拉撒的小日子。

    就在这次寻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高兴地获悉,八一南街优化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又将以更亮丽更现代的模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我们也在思考,时至今日,八一街的再发展和再振兴,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来考虑影响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积极探索多模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规律。

    八一街,是金华一座开放的城市变迁的博物馆,一座由文化遗存、商业发展、城市建设和许多人记忆共同组成的城市文明仓库。它,见证了历史,经历着现实,也启示着未来……(相关报道见第2版和第11版)

    本报记者 马和来 邵雪廉/文 陈少华/摄

南北八一街:一条路的伸展和一座城市的成长

 
始建于1334年的金华通济桥(资料照片)

 
通济桥上的拥堵景象(1993年5月摄)

 
兰溪门十字路口(1989年摄)
 
 
人民广场文化路市场 (1994年摄)
 
 
拓宽前的金华通济桥(1988年摄)
 
 
老建行大楼爆破拆除(2000年12月12日摄)
 
 
兰溪门马路市场(1995年摄)
 
 
八一北路第一次拓宽竣工典礼(1992年10月摄)
 
 
八一北街和环城北路立交施工(2002年8月摄)

 
金华人民广场(2008年摄)
 
供图:陈少华 洪 兵

    限于能力,我们不能统计出全国有多少条道路叫“八一”;限于时间,我们无法考证出金华的八一街从何时命名。但此次寻访,让我们渐渐明了八一街对金华的意义,就如同心脏和脉搏对人体的作用一样。几乎金华城市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突破,都和八一街息息相关。

    1城市地标

    地标,是我们认识和想象一个城市的切入点。

    金华的城市地标是什么?有人说是古老的通济桥,有人说是亮丽的人民广场,也有人说是时代商务中心等高楼构成的天际线……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八一街上。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在京师以外,地方或民间所建桥,则无定式,券桥固最为通行。其大者如浙江金华之金华大桥,长十三巨孔,高约十六七米,桥面平阔,工程伟大。”

    这里所说的金华大桥,就是通济桥。据《通济桥记》记载,该桥原为木舟排比的浮桥。城西的西峰寺及庵禅师和云龙主持募捐建造桥,元统二年(1334年)竣工,为11孔石墩木梁廊桥,有廊屋63间,中间又置三殿两亭。通济桥屡毁屡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募捐重新修建,改为13孔半石拱桥,桥墩逆水面用斧舟形分水尖,废弃廊屋,加筑石栏。抗日战争时期,北第五、六、七三孔被炸毁,后修复。解放初桥面加宽至10米,北岸添建两孔拱旱桥。1995年为缓和城区南北交通在老通济桥西侧建成新通济桥一座,老桥新桥单行分流。

    从小就住在通济桥头一带的郑伟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新华街下就是古城墙,人民广场一带应该就是老护城河,河上还有石桥。而他的姐姐则说,那是一口大大的“荷花塘”,夏天到了,荷叶婷婷、荷花艳艳,煞是好看……

    郑伟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八一街,就是从通济桥头,到横街口,再到兰溪门,没几分钟就走出头了。水泥路也只有短短的一截,但已经是金华最早的水泥马路了。

    金华的城市发展原先是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则是贯穿东西的中山路、解放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以后,八一北街启动拓宽改造,与婺江南岸的开发区建设遥相呼应。金华城市发展终于跃江而过,并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升级。

    从此,八一街在江南开始伸展,并取代中山路、解放路,成为金华城市的主动脉。

    从此,金华城市的每一个发展节点,几乎都与八一街产生关联:

    ———1996年,新火车西站建成,金华的铁路进入“复线交响”时代,同时,也为1999年全面拆除影响城市发展的老铁路铺平了道路,为几年后的旧城改造留下伏笔。

    ———2000年12月12日,建行老大楼在定向爆破声中轰然倒下,金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由此拉开序幕……如今,时代商务中心、银泰百货、汇金商务中心等高楼大厦构成了金华新的天际线。

    ———2001年,开始对老铁路拆除后的地块进行改建,回溪街、回溪公园相继建成,八一北街也告别了拥堵的历史,成了一条单行线。一年后,拆除了奥托康体育馆等建筑物,改造完工后的人民广场,注入了时尚、休闲等元素,城市的客厅变得更加亮丽和大气。

    ———2002年,随着八一北街延伸段迎宾大道的建成,杭金衢高速公路又使金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大金华半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浙中城市群”正在崛起。    

    2财富之路

    有一个网名叫做“日暮酒醒人已远”的人发帖说:“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学校里发粮票,发来我就和同学骑车到桥洞下面或者群众电影院门口卖掉,换零用钱。嘿嘿嘿!”

    许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金华人,对“商品交换”这个词的认识,可能就来自于通济桥下面的桥洞与小码头之间那条杂乱的街道上。在结束了十年动乱后,有人在这里偷偷换粮票、油票、布票,并渐渐地向鸡蛋、大米,向一切可以交换的物质延伸。

    后来,在与八一北街相交的五一路上有了碎布市场,再后来,政府出资在人民广场边建起了金华小商品市场,其大门就在八一北街上,后来八一南街的两边建起了金华工商城和金华商城……

    关于八一街的记忆,从事餐饮宾馆业的郑伟说,印象最深的还是饮服公司办的那两爿饮食店。“就在横街口,一爿是专卖烧饼油条的,还有一爿是做面食的,有馄饨、包子、馒头。早上起来去买油条,队伍都排得老长老长。还有以前在人民广场口那里一家卖福建羹的饮食店……”

    随着道路拓宽和饮服公司改制,这些饮食店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八一街上,餐饮、宾馆可谓鳞次栉比,世贸饭店、七彩名流、望族、金华宾馆、麒麟阁、俏江南、盛武肥牛、江南食府、香格里拉……

    横街口也曾造起过一幢华侨大厦,华侨商场里卖的是电器。现在,八一南街上最多的商场正是卖电器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四通家电、 颐高数码……

    在金华商业发展史了留下“惊鸿一瞥”的当属金大商厦。上世纪90年代初,金大商厦曾在八一街上向传统商业街———西市街发起挑战和冲击,一时间竟也搅乱了金华原有的商业格局。

    金大商厦只是八一街的匆匆过客。如今,随着银泰百货福华店、沃尔玛超市立足八一北街,金华商业早已冲出西市街,形成了环人民广场商圈,并与江南的宾虹商圈遥相呼应。

    说八一街是财富之路,因为它还是一条金融街。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金华分行都设立在八一北街上,八一南街上现在则有稠州银行、成泰银行。其实,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的金华分行与八一南街也是咫尺之遥。

    3精神家园

    金华论坛上一个《老城记忆!寻找旧日时光》帖子,曾引发了众多网民的跟帖:

    “单身雅皮”:我小学是八一路的,初中是七中的,校友啊!还记得我们的小学吗?

    “唐食虎”:我也是七中的……母校不见了……呜呼!

    “那个人走了又来了”:我说那个群众电影院啊,在那里看了三遍的《泰坦尼克号》……我我我,太激动了。完了,这个中秋陷入一片绵绵的怀旧之中了。

    八一北街边、人民广场旁,曾有过八一路小学、横街口小学、金华七中……有多少金华人从这里出发迈向社会啊!

    曾经在八一街上的还有金华一中。1988年,经过长达8年的呼吁,金华一中获准从蒋堂搬回市区,5年后的9月,高一新生8个班在八一南街上新校址上课……现在一中又搬到了金东新城区,一中的高中生把校园“腾”给了金华五中的学弟学妹。五中的边上,则是大大小小的书店。

    城南桥边上还有金华青少年宫。这里已成为金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

    三江口的黄宾虹公园成为纪念这位出生于金华的当代国画大师的活动场所和群众性文化场所。

    原来感觉离金华市区很远很远的浙师大,随着几次东扩,也把自己“靠”在了八一北街延伸段迎宾大道上。

    八一街一路书香。

    学校暗藏了人们孩提时代的记忆密码,那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说到精神家园,不能不提当年的“八一北路精神”。

    “昨天下午3时,我市在新落成的八一北路东端的五岔路口举行了隆重典礼,庆祝该道路拓宽工程竣工。”这是发表在1992年10月4日《金华日报》上的一篇报道。报道称:“八一北路拓宽工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是由于自始至终贯彻了‘特事特办、真抓实干、协作奋战、解除万难’的‘八一北路精神’。”

    可以说,“八一北路精神”是“自信自强、负重拼搏、创新创业、奋力争先”金华精神的前奏。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金华才得以长久地保持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说到精神家园,还不能不提“孟祥斌现象”。

    2007年11月30日上午,驻金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毅然从八一街的城南桥上跳下……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救了另外一个生命。

    一个英雄的付出和无数市民的爱心回应,让那个冬季如此温暖。一个人为什么会感动一座城?是因为这个人确实令人感动,也因为一个人触动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孟祥斌所在的部队首长曾感叹:“金华不愧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

八一街 那些人 那些事

 

“老银行”的个人记忆
 
 
“金融一条街”(2002年4月摄)

    位于八一北街的工行大楼仍在装修。跟许多工行员工一样,刘联民等待着早日完工,早日搬回新大楼。因为他已在工行上了近30年的班,其中有一半左右时间是在八一北街上。

    刘联民1980年从浙江银行学校毕业后进入银行。1984年,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分家;1988年他来到工行金华市分行。1997年,工行金华市分行搬至八一北街。

    刘联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工行的存贷款规模只有千万元,如今已达六七百亿元。

    1993年,工行S/4040小型计算机投入运行,全市10个县(市)支行的所有储蓄业务种类全部实现了通存通兑,形成全行第一个计算机业务网络。1994年是电子化建设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一年,从过去侧重于微机数量的增加,转向微机联网及数据的整合和集中。这一年,工行在市区自行架设了从市分行到支行、支行到各网点的专用线缆,形成了自有三级网络。2001年4月,工行推出网上银行。这一新兴业务已成为工行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八一北路曾被称为“金融一条街”。刘联民认为,“金融一条街”的称谓现在仍然名副其实。

    相关部门透露,近年来,我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均列全国二级分行前茅。刘联民说,这得益于我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与我市的区位优势紧密相关,与金华百姓的金融意识较强有关。

    专家认为,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经济是金融的基础,没有繁荣的经济,就不可能有繁荣的金融;同样,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

    金融也在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前几天,一位正在银行办卡的男子说,现在银行的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虽然已有许多张银行卡,但他的计划是每家银行的卡都要用上几次,然后从中作出选择。

    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金华银行人无尽的自豪。刘联民说,虽然金融业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但我不会离开,我为自己是工行人而骄傲。”

 
八一街与金华第一煲
 
 
香港影星胡慧中在连根煲庄品尝金华煲(1995年摄)

    今年夏天,徐连根的小女儿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20岁了。我在八一街上开煲摊也刚好20年了。”

    前些年,金华煲曾风靡一时。江、浙、沪、湘、粤等省市都开有多家金华煲庄并极负盛名,生意红火。在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还曾出现过金华煲一条街。

    相传金华煲创于南宋时期,当时金华有个制火腿的师傅,用23种香料与火腿共同煲出一种美味异常的汤———“天香二十三砂煲”。

    传说也许还有待于考证。但在现实生活中,徐连根可以算得上是金华煲第一人。

    说他是金华煲第一人,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徐连根是最早做金华煲生意的。

    20年前,由于炒卖茶花亏了本,徐连根欠下了两三万元钱。怎么办?“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吧!”徐连根说,“得想出一个赚钱快一点的法子来。”做过招待所厨师的徐连根想到了开煲摊。

    那时最热闹的是中山路,特别是火车西站和汽车南站那一带,一到晚上,都是大排档,炒菜的、做拉面的,一个摊连着一个摊,徐连根想挤也挤不进去。

    他就在中山路和八一街交会的横街口摆了一个摊。每天晚上7时30分摆摊,次日5时收摊。

    “胴骨煲、排骨煲、老鸭煲。当时也就这么几个品种,是用瓦罐装的,一只煲也就10元到15元之间。”徐连根说,“生意还是不错的,每天都有300多元的水口,一年半后我就还清了欠债。”

    “看我生意好,跟着摆煲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一年后就有了四五家。多了,‘城管’就要来管。两年后,我就办了占道经营许可证。给我划定的面积有30多平方米,可以摆10张桌。这是金华最早的有证煲摊呢。”

    火车西站和汽车南站陆续搬迁后,横街口的人气也就慢慢地淡了下去。后来,连根煲摊就摆到了八一北街的农行门口。再后来,一名“城管”对他说:“你连根煲摊规模不小了,老是占道经营也不是办法,找个店面吧。”

    “我就用两万元一年的租金在农行边上的小弄堂里租了个店面,有150多平方米。把煲摊开到店里面,我也是金华第一人。因为我想,听政府的准没错。”徐连根说。

    之后,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徐连根又把自己的煲庄开到了八一北街480号,营业面积已达300多平方米。“我这20年,算是全‘耗’在八一街上了。因为八一街,因为金华煲,我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现在我可以算得上是中产阶层了吧?”

见证金华商业格局变革
 
 
银泰百货夜景(2009年6月摄)

    金大商厦于1992年开张。担任金大商厦总经理之前,李鲁华在金华百货站担任鞋帽科科长。金华百货站后来改制为金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原先都是搞批发业务的。金华百货大楼建成后,公司决定涉足零售业务,所以有了金大商厦。”他回忆。

    “西市街上的一百、二百都是老商业了。我们如何立足?首先从定位上跟他们错开。”李鲁华说。

    那时金华市民都以穿“金利来”、“梦特娇”为荣,金大商厦就是最早经营这些品牌的商家。“1000多元一件,很好卖,因为我们是独家经营。”

    杭州产的“兽王”皮衣也曾风靡一时。“有一次已是大年三十,‘兽王’皮衣卖得一件不剩。”此外还有“雅戈尔”、“罗蒙”、“七匹狼”等国内知名品牌,都是由金大商厦最早引入金华。

    除了穿的,还有吃的。“别看‘金龙鱼’色拉油如今已走入千家万户,那时还是新鲜事物,也是由我们最早卖的。当时是向深圳粮油进出口公司进的货。”还有“长鼻王”系列食品、台湾年糕等,金大商厦曾一度影响并改变着金华市民的生活。

    李鲁华说,当时有一个现象成为佳话:每到打烊时间,金大商厦门口定会有许多小伙子前来接女朋友。“那时我们的营业员个个都是相貌端庄,有不少‘美眉’。”

    “金大柜台不出租,请你放心常光顾”的口号曾叫得很响。“那时许多消费者担心柜台出租会使商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下降,我们坚持自营,就是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理,进一步扩大消费群。”

    李鲁华承认,如果金大商厦至今仍在,也必然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当然,历史没有给金大商厦验证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1997年,因为担保问题,金大商厦陷入困境;2000年,金大商厦的名字彻底成为历史。

    李鲁华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然后带着深深的遗憾开始了在金华商界的新生涯。

    先到福泰隆广场,后至永康时代广场,再回到福泰隆广场……2007年底,福泰隆广场与银泰百货实施战略合作,李鲁华成为银泰百货(金华)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至此,他又重新回到八一街。

    与八一街“结缘”20多年,李鲁华对现代商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银泰百货让我们懂得,现在的市场细分更精确了。银泰百货跟其他商场有不同的定位,同样是银泰百货,在市区的三家门店也有各自定位。”他认为,现代商业更注重规范化管理。“以前金华商业的管理更强调对人的管理,现在则侧重于制度、流程管理。”

    这位“老商业”对浙中商业购物中心的建设充满期待。“围绕这个目标,我市对商业建设比以前更重视。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

 
城建史上浓重的一笔
 
拓宽前的八一北路(1992年摄)

    拓宽八一北路,早在1986年就已提出。那年,金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出台,此后,几乎每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这一问题,但一直未得到落实。

    原副市长、八一北路拓宽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余义耕回忆,八一北路拓宽工程的上马,是因为邓小平南方重要讲话的东风鼓舞。1992年,八一北路拓宽工程终于上马。

    当时有一位67岁的老人说,60多年了,金华老城还从来没见过这样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市政工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绍兴有条解放路,嘉兴有条人民路,金华也快有条叫得响的路了!

    但就是这样一项工程,却是在重重困难中开展的。余义耕说,当时“缺乏经验、缺乏资金、没有安置房、没有道路规划设计图”。

    没有道路规划设计图纸,技术人员就临时设置中心线,再根据道路两边的建筑物情况,画一块建一块,所以拓宽后的八一北路宽度有差异,还有弯度;建设资金只有200万元,各部门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从政策上进行补偿。

    余义耕说,难忘那段没日没夜干活的岁月。“全体人员要么在指挥部办公室,要么在施工现场。哪里需要去哪里。”

    与拆迁户的商谈,一般先由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然后再将拆迁户请到指挥部办公室进行集体商谈,拆迁户提的问题一般都当场予以答复。有一次晚上下大雨,有根电线杆要倒了,所有人都赶了过去,将电线杆保住。

    拓宽八一北路还需要突破难点的魄力。余义耕回忆说,横街口有一户拆迁户是被实施强制拆除的。

    “每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他都是答应得好好的,但就是不腾空。后来终于有一次看他在搬家了,这下总可以放心了吧。谁料他搬了一半就锁门走人了。那时已是吃晚饭时间了,我把相关部门的同志都叫到一起来,跟他们商量:这样拖下去是不行的,必须依法强拆!后来把拆迁户找回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屋内家什搬出来,让他在旁边清点,确认无误后立即拆除,当天晚上就结束。”他说。

    半年后,八一北路拓宽工程按计划完工。全长1610米,南从通济桥北端,北至圆盘处(现五岔路口);路宽从原来的7至12米不等拓宽为20米、27米、30米不等;整个工程拆迁建筑物、构筑物5万多平方米,花掉2000多万元(大部分为政策补偿,非资金)。

    “这里所说的完工是指全面完工。除了路面,地下电缆、光缆、排污等设施也全面完工。”余义耕说。

    余义耕认为,由于条件所限,八一北路拓宽工程还存在一些缺憾。但许多人认为,这一工程在金华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供图:陈少华 洪 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南桥人的回忆!这些老街有没有你从小到大的足迹→
【写实抒怀】三月天的畅怀
常熟古镇——梅李(5)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
【旅游天地】 金华这条老街,藏了最有爱的烟火气,一直繁荣了2000年
閔行華漕鎮——華漕老街【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