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转载]夏代的文字是这样的
神秘的中华文字和中华历史,引发众多研究者的终身探索,我辈对许多问题不甚了了,何以面对稚童的提问,如此也需要补课啊。
网友“思古幽情”说:

刘汉根博士为了让我释读铭文,发给我两张青铜器的图片,见下面的图一与图二。它们是与玉器一同购得的;他认为是黄帝逐鹿中原时,与蚩尤打仗的兵器。其中,图一青铜圭长35厘米,图二青铜剑长30厘米。

我一看惊喜万分。原来它们是夏代祭祀用青铜器。夏代青铜器已经多有发现,见参考文献。但带铭文的祭祀青铜器是首次出现

青铜圭上的铭文为夕用甘乍,阳起铸铭。表明是用于黄昏祭祀的。青铜剑上的铭文是台白乍射,也是阳起铸铭。铭文的笔势与同坑玉器的铭文相同,说明是同一人所写。同坑玉钺之一见图三,铭文为台白夕用。于是,青铜剑上的字,也是指白夕,并非像有的人认为可作。至于,应是夏代祭祀活动里的一种仪式。

由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夏代玉器上经常出现;它们的夏代属性被牢牢锁定,毋庸置疑。因此,这是毫无悬念,确实无疑的夏代青铜器。过去虽然出土过多件夏代青铜器,如在二里头夏址里的出土,但因没有铁板钉钉的佐证,最后弄得晕晕噩噩,不清不白。所以,证明夏代有青铜器,刘汉根博士的收藏,成为了铁证。

  这两件夏代青铜器,铸造极为精美。文字铸造得如此清晰,圆顺,即使在商代、西周的青铜器上,也难得见到。足显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象牙文真是夏朝文字吗?  ——兼答广大网友质疑
   马贺山
    在甲骨文发现一百年后的今天,象牙文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来得急,来得猛,令人眼花缭乱,将信将疑。象牙文究竟是从哪冒出来的,象牙文是真是假,象牙文真是夏朝文字吗?针对广大网友的各种不同质疑,愚翁也在学习和探索,有些观点不见得正确,也不见得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我的治学态度是认真的,我研究的是古文字,分析的每一笔每一划,一横一竖都要搞清,我揣嚰古人当初造字的原理和方法,我从破釋【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入手,翻越了一百一十七座文字的高山之后,经四十五年的辛勤耕耘和汗水,才喊出了短短的一句话,我发现了夏朝文字,这难道是一句玩笑或儿戏吗?在众多的古文字专家学者面前,愚翁再愚,也不敢轻易班门弄斧,口吐狂言,愚翁已经过了那个年令了。
   【一】甲骨文是真正的孙子      
我在这里并没有贬低甲骨文的意思,只是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甲骨文不过是小字辈的而已,千万不要把甲骨文当成老太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          
甲骨文是从哪儿来的?很少人能回答出这样的问题,至今甲骨文还有许多谜底尚未解开,这个问题不解决,就难于让隐身的甲骨文的爸爸出场,因为过去和现在,我们的古文字专家学者还不承认甲骨文有爸爸,更不承认甲骨文有爷爷,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最老最古的文字,除此之外,什么【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都是后人杜撰的,是伪书,是伪字,是伪托,是后人附会等等,说穿了,我们的古文字专家并没有研究过【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他们对上古文字并没有作多少调查研究,不调查,不研究,这并没有错,一个学者一生只研究自己的重点课题,这无可厚非,而一些著名的专家则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随意发表意见,信口雌黄,象郭沫若、唐兰这二位古文字大师,究竟有什么理由和根据说【禹王碑】是假的,你不认识【禹王碑】上的字,这决不是【禹王碑】的错,也不是先民的错,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古文字专家,竟对先民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古代文字,作不负责任的评论和否定,以至于影响了今天的古文字研究领域,没有一位有胆识的专家学者,主动站出来,为【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说句公道话,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文字界的真正不幸与悲哀!
   过去人们总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今天我说,有其子必有其父,谁是甲骨文的爸爸,我可以明白无误的告诉你,【夏禹书】、【禹王碑】就是甲骨文的爸爸,何以见得?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最简便的方法,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出某些古文字与甲骨文的先后顺序及位置,凡是古文字大师郭沫若、唐兰不认识的方块汉字,如【禹王碑】,那就是甲骨文以前的古文字,
   你想啊,二位专家大半生都在研究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可以说,看先秦文字是轻车熟路,易如翻掌,而看【禹王碑】的文字,却有点让人难以琢嚰,文字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一视同仁的,你只有一笔一笔的去认,去分析研究,你才会,用猜字的办法是不行的,把禹王说成越王、楚庄王,把古汉字说成古彝文,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郭沫若、唐兰那么博学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认识【禹王碑】,我想主要是因为时间问题,重任在肩,已无遐顾及了。愚翁不才,可有很多的时间,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拿【禹王碑】的文字与甲骨文、金文比照,用以后证前的方法,花了几年的时间,才确认了【禹王碑】、【夏禹书】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甲骨文当之无愧的爸爸。他们属于同一体系,是中国古代的方块汉字,不同的是,甲骨文是流行在民间的俗体字,写法自由,随意性很强,象牙文则不然,完整、规范、美观、大气,显然是朝廷指定的统一的官方文字,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夏篆。
在这里我应提醒各位网友,商人的先人,在夏朝时,不过是一个小诸侯国,人数不多,是个没有文字的马背上的民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而夏人则是以龙为图腾,以农耕为主的人口众多的民族,是黄帝的后裔。而商人则生活在黄河下游一带,从成汤赶走夏桀建商到般庚迁殷之前的三百年间,是尚未发现商王使用文字的空白期,它没有文字,也不重视文字,更谈不上使用文字。当盘庚迁殷建都以后,商王为了祭祀和占卜的需要,才将流传在民间的夏朝的俗体字,重新拾起来,派上了用场,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也是造成与夏朝象牙文的差异和悬殊的真正原因。当武王赶走商纣,就是打着驱商复夏的旗号,周王认为商人是异族,周人和夏人是一回事,姬姒一家,所以在取得政权以后,恢复了夏朝的一些制度,包括文字在内,这就是造成夏篆与周篆为什么如此接近的真正原因。
   作为夏朝文字的象牙文,是如此成熟、进步的文字,它来源于何时何地,它的爸爸是谁呢?换句话说,商朝甲骨文的爷爷是谁呢,那无疑应该是黄帝时代仓颉造的文字了。除[仓颉书]上的字以外,还在红山文化红山文明中,保存着大量的红山文字,在上古时代,华北平原、辽西平原正是黄帝命左史仓颉,右史诅涌造字及整理、推广文字的地方。所以红山文字产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象牙文与甲骨文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一决上下。象牙文中的大部分字与甲骨文的字是一样的,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可比性,有相同的东西,起码在时间上,离的很近。象牙文中的一些字是甲骨文中所没有的,在后来的各朝各代也没有,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甲骨文之前,而不能在甲骨文之后,这已得到了证明的了。
我在破译[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的整个过程中,已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深有体会。为什么中国古文字大师郭沫若、唐兰将[禹王碑]斥为假碑,主要原因是他们二位大师不认识[禹王碑]上的文字,而又未下点工夫,去认真的看一看,就急忙下了错误的断言,而不是专门研究古文字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又未见过甲骨文,却成功的破译了[禹王碑],究其原因是他对[禹王碑]没有任何成见,又少一些自以为是,很客观的对待[禹王碑],心态平和作学问是很难得的一种境界。
   [三]一些网友对象牙文提出了质疑。
   有的网友认为,象牙文是假的,是仿照甲骨文,后刻上去的,也有的网友认为,篆字是甲骨文以后才有的,夏篆只是一种传说。。。。。。我认为,广大的网友出于对夏朝文字的关心,给我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认识问题,我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之余,也感到网友的一些质疑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想用一顶伪的小帽子,就压住象牙文,憋死它,这也想得太简单了,象牙文是假的,不压自己也会垮,用不着别人去给它戴伪帽子,想当年,发现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专家,睁着眼睛死也不承认那是商朝的文字。历史上的一些事情,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不希望在同一舞台上,再次上演同一个闹剧。       
    谢谢网友!谢谢专家!
象牙文:

象牙文

象牙文

   夏代玉器上的文字:



























      对于马贺山先生在一楼主帖里的某几句话说法,觉得有些不妥,与马先生商榷。马先生说:“从成汤赶走夏桀建商到般庚迁殷之前的三百年间,是尚未发现商王使用文字的空白期,它没有文字,也不重视文字,更谈不上使用文字。当盘庚迁殷建都以后,商王为了祭祀和占卜的需要,才将流传在民间的夏朝的俗体字,重新拾起来,派上了用场”
  金岷氏以为,目前尚未发现比殷墟遗址更古老的文字样本,并不能就此断言“是尚未发现商王使用文字的空白期,它没有文字,也不重视文字,更谈不上使用文字。”因为马先生自己的帖子也说:“商王为了祭祀和占卜的需要,才将流传在民间的夏朝的俗体字,重新拾起来,派上了用场”,既然民间都有夏代的俗体字在流传,为什么一个王朝官方却反而是“没有文字,也不重视文字,更谈不上使用文字。”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马上一百年了。从清王朝覆灭的100年来看,满文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准”死亡文字,连末代皇帝宣统在他《我的前半生》一书里都说,他本人已不能识读满文;幸而还有极少数学者认得满文。设想,再过一百年,认识满文的人群数量更少,若要恢复满文为官方文字会是那样简单容易吗?更何况楼主马先生推测的夏亡三百年之内商无文字,却能马上拾起民间俗字变成殷商文字,这种推测不能自圆其说。

潍坊在2008年报道一批商早期,夏,以及更早时期的甲骨文在山东东部发现。

右边的图,其文字与苏州怡园石刻夏禹书很相似。

     寿光古城商代遗址附近出土的动物杂骨上契刻的甲骨文字

“潍坊甲骨文”疑似“夏禹书”

2008年5月份邓华在青州古玩市场上先后发现了两块硅化的甲骨。其中一块长21.2厘米,据推测可能是小象的肋骨,尖端有十几个火灼点,显然是占卜灼烧点,下面有8个大大的象形文字,骨面布满冰纹开片。另一片是极小的肩胛骨可能是古人为了便于佩戴,在上端钻了一个大大的孔。骨面上均匀地契刻着两行12个以曲线为主组成的古文字;下部阴刻着四道平行的波浪纹做装饰。这块肩胛骨长9.6厘米,上部窄处1.8厘米,下部宽处(崩掉一角)应为4厘米(如上图)。此外,还发现了一片椭圆形的薄骨片,骨片也已硅化,长3.2厘米,宽2.3厘米,上面刻满一个脸谱样的图案,估计是氏族部落的图腾。

最令人叫绝的是那片带钻孔的肩胛骨上契刻的12个古文字,后来经潍坊市委宣传部袁训新副部长辨认核对,竟然与苏州怡园碑廊里的“夏禹书”条石上的刻文完全相同,只是文字排列和笔划上略有区别。大禹是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父亲,距今整整4000多年历史,流传4000多年的古文字石刻终于找到了实物验证。真是奇迹!

2004年秋天,邓华和妻子到苏杭旅游时,在怡园碑廊里看到包括“古仓颉书”在内的许多条石,很感兴趣,当即决定拍下来,作为研究古文字的资料。由于碑廊里光线很暗,再加上所有的条石都覆盖着一层玻璃,拍照时不是映上自己的影像,就是反光,好不容易才从拍下的数张照片中选出一张字迹较为清晰的照片,其中第二幅就是“夏禹书”。  

考证“夏禹书”真伪  

如今,有人提出:“条石上的文字既然是夏代或黄帝时代的,怎么有的字与篆字相同?与钟鼎文相同?”邓华告诉记者,因为中国的象形字都是一脉相承的,不管变成何种字体,都是从远祖或祖型文字演化出来的,所以难免有相同之处。

另外,还有人向他提出:“怡园条石上刻的文字,会不会是哪朝哪代文人墨客杜撰后,冒充仓颉和大禹的名字刻上去的。邓华说,当初在拍照时,他也曾经有过这种困惑:怡园的主人怎么能找到这些四五千年古文字的?他怎么确定是仓颉或大禹时期的文字?这些古文字是不是有人假造的?

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邓华展开了细心的求证。最近,在朋友帮助下,邓华从网上查找到许多关于怡园和留园条石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怡园历来是文人硕士世代相袭的居所,明代是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吴宽(1435-1504)的府第,吴宽既善书法,又工诗史,是一代文宗。清代道光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1811-1889)在此购地建园,采撷苏州各名园之长,历时九年,耗银20万两,始建成。顾氏五代俱好书画,精鉴赏,顾氏父子邀请江南诸多名家共同参与设计,建成后由著名国学大师俞樾作记,光绪21年,顾文彬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画集于园中。顾文彬自幼酷爱书画,所藏碑版卷袖,乌阑小字,题识殆遍。

邓华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怡园的园林建筑是江南诸多名家共同设计制作的,从吴宽到顾氏父子,都是书法大家、饱学之士,当时怡园的座上客和题记者都是我国一流学者和书法家、画家,他们决不会共同杜撰古代圣贤的笔迹,也不会坐视造假而置若罔闻。怡园的每一块条石书法必有出处,得到当时金石学界公认,否则自会贻笑大方。所以,今人自不必替古人担忧,盲目怀疑自古流传的圣迹。

邓华说,1965年,有人在苏州怡园一块石碑上发现了一段碑文,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段碑文的来历,有一天一位养生大家路过此地,看到了这块石碑,连连称奇,原来这是在少林古刹藏有古籍《易筋经》一书中记载的“神仙起居法”,神仙起居法是一种良好的按摩健身方法,已流传11个世纪之久。邓华说,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怡园条石上镌刻的每一段古文字,都有严格出处,决不是任意编造的。

  邓华在仔细分析这件硅化甲骨上的文字时,发现它们与流传的“夏禹书”条石文字也有少许区别:一是它的排列略有不同,甲骨上分两行,每行六字;条石上分两行,其中一行八字,另一行四字。二是它们的写法也略有不同。这说明夏代的书法虽有一定变化,但毕竟有较统一的规范。还说明夏代甲骨文已具方块字雏型,并且有优美的变体写法,它美妙的书法无疑是开天辟地的绝品!

邓华认为,新发现的“夏禹书”甲骨文不一定确为大禹亲自书写契刻,但它一定是当时封国君主或大型部落联盟首领经常佩戴的一件信物。据推论,这件甲骨文的内容不外有三:一、可能是分封文书式的信物,起王权印信的作用。二、可能是一条通行全国的律令,据此可以号令联盟部落。三、由于甲骨下面刻有四道波浪式的曲线,有可能是一条降伏水患或关乎国家社稷兴衰命运的重要卜辞咒符。何种推测更为准确,有待今后古文字学家和甲骨文专家们破译。  

追寻“潍坊甲骨文”出处  

对于在青州古玩市场发现了“夏禹书”甲骨初文,邓华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而是将思维的触角向更深处探寻。他很想了解甲骨初文的出处,但老板不在场,后来又去寻访,仍未能见到;通过电话询问,对方回答:“是在寿光弥河附近买到的,由于事隔两三年,具体哪个村庄记不清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由于当时尚未查出这块甲骨上的字是“夏禹书”,也就是说不知是夏代(龙山文化后期)甲骨初文,而寿光境内弥河流域长达百里,有著名的边线王、呙宋台、胡营等百余处夏商周古遗址,寻访这片甲骨出处,如同大海捞针。

八月中旬,有位在潍工作的寿光籍朋友帮邓华打听到:王高六村一位农民家里有块带字的骨头,邓华冒酷暑迅速前往查看,果然见到前面提到的那块卜骨。后来,与在场的三位农民交谈,邓华取出在古城出土的猴头盖骨和兽骨甲骨文照片给他们看,请他们帮助辨别真伪,旁边一个叫王景村的中年农民忽然抽出底下一张邓华并未打算让他们看的照片,叫道:“这一块是我的。”“怎么是你的?”邓华愕然反问。“我卖出去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照片上恰巧是那件“夏禹书”甲骨。

邓华不放心地让他反复辨认那张照片,他说:“一点都不错,就是我那块(甲骨文)。”还说“这块骨头质量可不一般,半透明,下边缺一角,肯定是块象骨。”邓华问这块骨头哪里来的?他说,五年前薛家村马贵民在沙场装沙时,从五米下沙坑里挖到的。后来他买回来又转卖给青州收古玩的人。至此,这块“夏禹书”甲骨文的来龙去脉已经完全弄清,从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它的真实性!可以推想:早在4000年前薛家岭附近,大禹的某位子孙不慎将甲骨滑落到河里,汹涌的河水将这件甲骨卷入河底,迅速埋入沉沙下面,断绝了氧气,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骨分子慢慢被沙中的硅分子置换出来,变成如今的化石,像沙砾般金黄且半透明。

后来,王景村又跟邓华详细介绍了他是王高五村人,农田与四五里外的薛家村(薛家岭遗址)接壤;在场的其它两位农民也如数家珍般介绍当地经常出土古物的情况,并说1990年挖蔬菜大棚时,挖出一大车骨头,没注意上面有无文字,都推到沟里埋了,后来在上面建起大棚的墙基。并建议政府组织考古部门对薛家岭遗址详细考查。总之,薛家岭、古城和王高构成的这块小三角地带,应该是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初始文字的主要源头之一,弥河流域和白浪河流域是中国初始文字的源头。

发现者的三大心愿

根据多方求证,邓华认为那块在弥河流域发现的已硅化的小小甲骨文应该是距今约4100年夏代开国君主夏启之父大禹时期的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能够验证的4000多年前甲骨文信物,它比安阳商代晚期甲骨文早约1000年,也就是说,它使我国古文字的信史又向上推进了1000年!今后,如若能经专家进一步论证和科学测定它的真实性后,这无疑是中华第一国宝,因为它在4000多年后,居然神奇地与史传的“夏禹书”碰巧吻合,这个历史的对撞足以震动华夏,震动世界!

“自从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后,考古界和史学界都在追寻商前期甲骨初文的踪迹,但110年以来,难觅其踪。”邓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经过他的大量考证,但整理出的潍坊甲骨文资料仍有进行更深层的探究的余地。

采访结束时,执着于甲骨文研究十多年的邓华先生表示,他有三大心愿。第一个心愿,希望潍坊有更多的热心市民,能够向他提供更多的甲骨文原件,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研究成果;第二个心愿,期待潍坊能够现场发掘出更大批次的甲骨文,这样,将可以进一步确定潍坊甲骨文能名为中国文字史提供更珍贵的依据;第三个心愿也是他最大的希望,期望引起甲骨文研究权威专家的关注,对发现的潍坊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彻底揭开潍坊这块土地上的巨大秘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夏朝象牙文 马贺山
夏禹书(三)
我发现了夏朝出土文字
夏朝存在文字吗?这4篇无法释读的神秘文字,比商朝甲骨文更古老
汉字是由华夏汉民族自创,非夷戎发明
夏朝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