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秦:诸子散文之《孟子》《庄子》

第三节 《孟子》《庄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其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始而授徒讲学,继而带着弟子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所如者不合”,晚年返邹,“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古人习惯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思想有三个特点:

(一)张扬性善说。(《孟子·公孙丑》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二)激烈的民本思想(《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三)行“王道”施“仁政”。(民贵君轻,将孔子的主“仁”倡“礼”发展成为“仁政”说“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如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四)“养气说”(《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非谓文学,而是指士的人格修养(关涉道德,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性同),但此说对后世知识份子的人格修养和文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言“文以气为主”,言作文要表现作者的性情及风貌气质,与之是两回事。)

《孟子》散文的文学特点:

(一)雄辩

(试读《鱼我所欲也》章,辨初读感受。)读《孟子》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2](江河决口,滔滔不绝,势不可挡也。),孟子其语正可道其文(如王国维《人家词话》以其词释其人[3]。换言之,《孟子》散文富于雄辩。然孟子善言,但并非信口开河,亦非表象之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有其独到之处。

①善设机巧(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机毂中来,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善于攻心,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与齐宣王谈王道,举齐宣王往事例,见人用牛衅钟“不忍其觳觫”而以羊易之,析出齐宣王有“不忍人之心”(仁心),然后反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马上给出结论“非不能,而不为也”。进而言王道不在“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而在施恩于民“制民于产”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谈仁政从人心中的“善”说起,即体现了循循善诱以及对人心理的把握。

再如《孟子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讲楚人陈相兄弟本学儒,后见到农家学者许行后改而信奉农家思想,并对孟子言滕公不能“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算不得贤君。孟子便从农家这一基本思想和行为标准开始发问反驳他: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释】:孟子之提问皆生活中之常识,如此也就巧妙地规定了对方的必然回答。然后,步步引导、层层追问,令对方不得不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自己否定了自己。

②一旦当对方陷入设置好的机毂,便步步紧逼、铺张扬厉,气势丰沛,不给对方以机会。如前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例:请君入瓮后,孟子便开始气势磅礴的长篇大论。从尧舜禹后稷治国到史实,批驳了陈相兄弟的为学态度,从而也否定了农家思想和陈相兄弟弃儒学农的糊涂选择。再现了孟子的雄辩。

如上①②这两个特点相互配合便形成了《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具体的行文表现是: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气势。如“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二)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孟子》语言可谓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1)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这样一个事例,证实了齐宣王有“不忍”之心,然后投合并导引其心理,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十分浅显地说明了仁爱保民、人人可为的道理。

2)比喻:如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喻“不能”;“为长者折枝”喻“不为”[4]。再如以“出于幽谷以迁乔木”喻应当学习高明的道术[5]。以“舍鱼而取熊掌”喻舍生取义[6]

3)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奕秋诲奕”(《告子上》);“齐人乞墦”(《离娄下》,后见明人《东郭祭》、清人蒲松龄《东郭箫鼓儿词》)

 

《庄子》

 

一、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庄子(约前360—约前286),名周,字子休,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之漆园吏。[7]家境贫寒:

《杂篇·列御寇》:宋有曹商言庄子“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

《外篇·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杂篇·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但无意于功名

《秋水》:庄子钓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竟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於涂中。”

《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雏,子知之乎?夫雏,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於是鸱得腐鼠,雏过之,仰而视之曰:‘!’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

《杂篇·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於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庄子生平事迹不可详考,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中的有关记载。

《庄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载52篇,今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学界一般认为,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是庄子自著,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又有较大的发展。《史记》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8],故后世往往合称“老庄”。皆崇尚“自然”, (老子崇尚“无为”)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唯物论评之“虚无”),齐同万物的差别。

附《齐物论》: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於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释读:大小、寿夭、毁誉、好坏、生死、荣辱等,皆人为之定义。试想妲己于帝辛助纣为虐,但却推动历史发展,功过是非又该怎样评论?)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附《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徙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二、《庄子》散文的文学特点:深邃的思想和美妙的艺术的完美统一。

奇人奇思奇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一书的文学性最强,可谓之一部充斥浪漫色彩的极富诗意的哲理散文著作。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谓先秦诸子,“……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庄子……著书十馀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或谓《庄子》为“文字中鬼神[9]

这些评论都十分切当地说明了《庄子》在文学史上的特色和地位。

《庄子》的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以寓言为主的表现方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天下》篇又自称其表现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抒情写意不受真凭实据的限制,笔随心想、变幻无端;重言:引用名人的话来证明己意,庄子的重言基本是虚构的;寓:《史记索隐》释寓为寄也。)实际上,卮言、重言皆寓言。如《史记》评“皆空语无事实”。《庄子》全书基本上由一个个的寓言组成基本上是几百字即有一则,有人统计共有118[10]。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挡车、伯乐治马、轮扁斫轮、西施病心、濠梁观鱼、妻死鼓盆、蛮触之争、舔痣结驷等,说理形象趣味。庄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地融入到了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闻一多先生说:“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形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11]

《庄子》的寓言“以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庄子·天下》),描述了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予他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的感情。他的思想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艺术特色也表现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浑圆的肌体”。

为了理解,今不得不分几点来籍此说明。

①奇幻诡谲(音决)的想象

《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料、变化莫测。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如《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jiè)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鹜扬而奋,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再如扶摇九天的鲲鹏、吸风饮露的神人、七窃皆无的浑沌、望洋兴叹的河伯、自夸自乐的井蛙、庄周梦化的蝴蝶、运斤成风的匠石等,可谓之以非常的想象,讲了非常的道理(王世宇言),刘熙载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12](《艺概》)

②空灵飘忽的行文风格

《庄子》的每一个故事本身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世情常理的束缚,而全篇又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之间往往是跳跃式衔接,由此造成它的结构、行文空灵飘逸。

如《逍遥游》始讲鲲鹏变化南徙,接着又讲蜩与学鸠关于飞翔的论辩,然后又举例讲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比较,然后又突然回到历史讲许由不受天下,接下来又以及个人的对话倏尔回到现实,写庄子和惠施的辩论——这种写作上空灵的迁徙变化,让它的行文飘忽不羁;再加上每一次变化,迎面而来的不是新颖奇异的故事就是睿智幽默的思辨,更增加了它行文灵动飘逸的色彩。

再如《秋水》连续写了7则寓言故事: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夔怜蚿(xia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孔子游于匡; 公孙龙问于魏牟; 庄周往见惠子;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七篇寓言联翩而出,移步换形如风行水上,轻灵、自然、飘逸。

清人林云铭《庄子因》评《逍遥游》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13],可用之解读《庄子》空灵飘忽的行文风格。

③其它方面,从如出神入化的形象刻画、谐趣和讥刺横生、细致生动的刻画、异彩纷呈的故事情节等,皆可以解读庄子寓言及其文学特色。

 

三、《庄子》对对后世的影响(略)



[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适梁,梁惠王不所言,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攻伐贤,而孟轲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 《孟子·尽心章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3] 《人间词话》第26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4]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载齐宣王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5]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6] 《孟子·告子上·舍鱼而取熊掌章》。

[7]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8]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 清·林云铭《增订古文析义合编》。

[10] 陈蒲青《中国古代寓言史》。

[11] 《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古典新意·庄子》,三联书店1982

[12]  补:《庄子》的想象仍有世俗的影子,与佛教不在一境界。

[13] 清·林云铭《增订古文析义合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理散文
寓言,重言与卮言
【考点梳理】——先秦诸子散文
复习签到6: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浅谈庄子“三言”
诸子文章的风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