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85集)
userphoto

2023.10.05 北京

关注

文字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请以录音为准。文字部分,欢迎大家一起校核,有错误或分歧的地方,请留言告知!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八十五集

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

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

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

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

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

我们第一次在这里恢复《宗镜录》的这个课程,现在还是四十五卷。上一次提到心与眼的问题,心、眼。上次分别了这个五眼,佛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的问题。所谓提到五眼的问题,就是从见,如何见道,如何看见东西,能见与所见的这个差别。上次正好是讲到佛眼,没有讲下去了,现在我们补充完。还是四十五卷,最后五眼的最后一个。

『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这个第一点要特别清楚的。所以《金刚经》上经常提到五眼的问题。什么叫佛眼?佛眼有体与相的分别。所谓相就是现象,现象一用啊佛眼就是慈悲,所以慈眼就是佛眼,大慈悲眼指的就是佛眼。但是这一个佛眼、慈眼哪,它是佛的相与用,还不是佛眼的体。佛眼的体,就是什么呢?一切寂灭,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不得见,换句话是见而不见,那是佛眼的境界,佛眼的体。所以说,他告诉我们『佛眼观寂灭相』,真正佛眼的体是看到什么呢?毕竟空,一切寂灭,这是佛眼所见的。我们大家要知道,这个我们大家需要知道禅宗所讲的,一切见道的时候,“见见之时,见无所见”。譬如《楞严经》有几句话的名言,如何是明心见性这个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这是佛在《楞严经》上所提出来,见道,说什么是见道。

第一句话两个见,“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能见之见;第二个见代表所见道这个道。当我们心眼要见道的时候,我们普通讲明心见性总以为看到一个东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门里头,譬如人在打坐的时候啊,定中啊,看到内在一片光明,以为这个是见性这是错误的,那个光明并不是见性,那只要你心诚修定的法,都可能呈现这种光明的状况,那是相,那是用,那是四大的变化。

真正见道的时候,“见非是见”,那个见道那个见,所谓明心见性就是个代表名,并非像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那么的见,所以“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道那个见,离开心眼意识分别所有的见。

“非见所及”,不是我们眼睛看、肉眼看东西呀、慧眼了解分别呀,不是这个见。一切见都空了,所达不到的,了不可得,这是见道的境界。这是《楞严经》上的话。

我们现在引用《楞严经》上话,注解说明,就是说《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集中所有的经典告诉你,佛眼就是观寂灭相。这个寂灭相,就是拿《楞严经》这四句佛说的,见道之见的话,最好一个注解。

所以他下一句……(断录)『故不应见』四个字,文言的写作,拿现在白话文写呀,所以说,说怎么样呢?『故不应见』……(断录),假使又见到一个光啊,见到一个佛像啦,见到什么,那通通是非量,啊,通通是可以说属于非量的,或者属于独影的境界,非真见道。

『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甚至于说,见道那个见,不像普通一般人,凡夫,这个凡夫我们佛学用了几千年了。“凡”就是平凡、一般,拿现在白话,古文叫作凡;“夫”,就是大众、人,拿现在白话文呢,这个“夫”字就是人们,一般人们,凡夫就是普通一般人们,现在白话就是这样说,古文就是凡夫——一般普通人。他说见道这个见不如一般普通人『忆想分别见』。这一句话,特别我们注意,我们大家学佛修道,或者想悟道,或者想成就一个东西,都落在忆、想。忆跟想两件事哦,这个中文搞清楚。忆是回忆,譬如一个人,假使死了,或者老了,尤其人到老年,你看,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只有回想,不敢做前面的希望。所以老年人在一起呀,千篇一律地就谈“我从前怎么样;我昨天怎么样;我年轻时候怎么样;嚯!我怎么样怎么样。”下一次来,还是谈那一些话,他脑子只有忆,没有想,换句话只有看回头路不敢向前面看;年轻人啊没得回忆,只有向前面的幻想,这两个不同。所以忆想在心理的现象上完全两样。那么我们大家修道、学佛、做功夫,许多的境界是落在这两个心理状况中,唯识所生,唯心所变,非忆则想。

譬如我们大家,拿佛法的道理来体会自己,一个人会作梦,梦有五种作梦,归纳起来,实际上很多了,以佛学的归纳法,是五种:

一种梦是病梦,生理不对了,会作梦。譬如身上发炎了,内脏火大,容易梦到火;湿气太重了,容易梦到涨大水、下雨;消化不良或者关节发炎,啊,容易梦到给人家追赶、跑不动,或者东西压在身上。这一类等等,很多了,很多很多,属于病梦。大概说一下,因为我们现在不是讲梦的医学课,大概讲一下啊。

一类就是想梦,想念一个东西多了、想发财想疯了,做梦就梦到钞票,梦到金子,那是想梦。

一种是梦啊,回忆所引起,过去曾经经验过的,或者思想上听到过引起。这是三种梦。

只有一种梦最奇怪的梦,可以有许多人都有经验,梦到未来的事,明天的事今天可以知道。这在佛法里头有个修法,叫作梦成就法,可以修到类似神通,将来的事可以在修法梦中可以知道,看得清清楚楚。譬如人生有许多经验,年轻时候做的梦,几十年到了那个地方:“哎呀,我来过的”。哪里来过?梦中来过的。啊,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人,谈些什么话,最后都会兑现,这一类属于是特殊的梦,也是阿赖耶识的根本功能。所以人,修持到了能知过去未来的这个作用,就是由此发起。

因此,现在还是讲忆想的范围。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梦你把它兜拢来,都属于平常听过、看过、见过、了解过、回想过的经验,一个东西没有见过、没有想过、没有听过的你绝对没有梦到过。所以你看我们西方人画的天堂,是西方人那个境界;东方人画的天堂是东方人的境界,所以人类的思想范围就那么狭小,超不过他现有知识的程度。为什么如此?因为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心性的本体,无量无边的作用发不起来,所以都在有量、有边、有限度的中间在轮转、在轮回。因此一切凡夫,一切佛、诸佛,他的观念都落在忆或者想。有一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做到什么,想修到什么,下意识都落在这个妄想中。

再就是现有的意识状态分别心。所以这个里头你注意这句话,『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这三种心理状况。他说所以佛眼的见到,不如普通人,啊,或者落在忆念,或者落在想念,或者落在现有的分别心里头,这个眼睛的作用,这个见解的作用,那就错了,不能真正了解佛眼是有个什么道理。这是一个段落。下面他说:

复次

古文叫“复次”,现代用白话文说“另外”。另外呢:

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他说佛经上所归纳起来人看东西的功能,世间法的,世间看东西没有不靠肉眼的。我们这个眼神经、脑神经、肉体作的这个是肉眼,是世间法的。譬如说法眼、慧眼,那就不靠肉眼喽,那就是精神的领域,思想的境界。一个人幻想多了另外看到东西,那不是这个眼睛的作用,那就是忆想分别作用,好的悟了道,那一种作用叫他是慧眼、法眼;没有悟道以前,就是非量,就是属于精神病态的,有这样严重,这个需要了解。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眼,这个五眼当中啊,因缘和合而生。佛法讲世间现象离不开因缘的,世间法,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因缘和合而生。讲到因缘和合而生,就很多了,譬如我们眼睛看东西能够看得见,要九个因缘,这还是简单、粗的归纳,下一卷讲到唯识的道理的时候就会说出来。眼睛前面如果没有空、没有距离,把眼睛蒙到,没有空间,看不见,没有光也看不见,所以空与光,加上前面这个五官等等的作用,才能够看见。

耳朵只需要八个因缘,耳朵啊不需要光,所以这一缘、这个因素可以去掉了。

至于鼻子,啊,这些作用慢慢都是减少下来。这个我们留待讲唯识的时候再说,现在就是讲因缘的道理。

他说我们眼睛看见,靠因缘和合,“和合”是佛经的旧文,中国的古文,拿现在就是凑合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啊,假使眼睛前面没有空间,把头一蒙没有距离,看不见了;假使有距离、有空间没有亮光,看不见了,所以因缘不凑合看不见。所以世间的五眼哪,乃至包括了佛眼,都是因缘和合而发生作用的。所以下面再告诉你,『皆是作相』,那都是人为的、后天的造作出来的现相。作,就是作用、现相,这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

眼睛的用处,譬如我们人都是……,我们经常提到,这种事情都讲的,人都晓得闭到眼睛那个妄想来叫作做梦,人都忘记了现在瞪起眼睛就在做梦。这个梦啊,我们现在大家都在做梦,我看到你你看到我都是梦境界,把眼睛一闭,前面就看不见了,这个就是梦过了。所以一切看见是虚妄,虚妄并不是讲它没有哦!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很短暂的有。这是虚妄、不实在、骗人的,虚妄、不实在的。

因此佛,真正悟到佛理的人,『不信不用』。不信什么?不信世间一切是真实的,凡夫都把世间一切当成真实,所谓佛是相反的,知道世间一切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不信,甚至于不用。不相信自己的这个五官是准确的,因为这个是虚妄的,我们经常被虚妄所骗。

譬如讲世间的话,世界上人经常喜欢听人家讲些消息、谣言、或者对人的批评。拿中国人文化有句老话、古话,千古的名言:“谣言止于智者”,世界上的谣言啊都是空话、虚妄不实的话。这个谣言或者对一个人的诽谤,或者对一个人的赞叹,或者对一件事情的谣言,因为这个是非常……到处人与人之间碰到所有的这些事。那么谣言到哪里为止呢?碰到一个绝对有智慧高明的人,完了,这个谣言就造不起来,所以叫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智者,不是非量止于智者,是谣言啊,这个谣言止于智者是这个道理。

换一句话我们拿这个道理来说明这个五眼的道理啊,拿这一句话说明道理。所以佛呢,了解了世间一切虚妄不实,对于五官的虚妄,都不信、不用,所以叫大智度。因此经典上说,见道,『是故』——所以说,不以五眼见,见道这个见,并不是用这个五眼而见道的。

那么问题,我们已经耽误了中间放假,因为搬动地方搬到这里,休息了一个礼拜,这个问题已经拖了两个礼拜,这个问题到今天才算答复完毕,那么下面又提出新问题来。

『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那么佛经里又提出佛法有个问题,他说难道佛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子,他也是悟了道的呀,智慧第一,在佛的弟子里智慧第一,他还不知道这个心,自心、本心本性本来是永远清净的,何以他还要怀疑提出这个问题呢?见道及明心见性这个问题来?

答:

现在答复这个问题。

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

这个要注意哦,这个问题。我们都晓得,尤其是中国的佛法,喜欢动辄……我经常说一句不恭敬的话,动辄说大话,“我要修大乘佛法,走菩萨道。”大乘佛法,难的很哦!修大乘佛法,非大愿力不可以,不然就最容易堕落下去。大乘是入世的哟,入世,世界上是个染污的大缸哦,你非给它染了不可。所以但是,只有大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走彻底的佛法这个心理,所以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心是说梵文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用中国文简单来讲,要求大彻大悟的这个佛法才行,走大乘这个路子。

下面注意啊,走大乘的路子容易犯一个最大的一个传染病,什么病?四个字:『深入深著』。你说走菩萨路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愿力所成的不会那么广博,不会那么普及;一走广博普及了,越陷越深,几乎到达不可以自拔,等于是骑虎难下。

第二点愿力越大,有时候执着于愿力,实际上这个愿力的执着也很厉害,这是菩萨戒律属于大戒的地方,『深入深著』,行菩萨道容易走入。但是不走菩萨的路,不能『深入深著』,又不能称其为大愿力。

所以他答复,问这个问题了,舍利弗既然已经心、明知道此心本来是净土,本来是清净,何以还问这个道理呢?他就答话说『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所以大乘菩萨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断,永远在妄念里头打滚。要行愿,必须要动『深入深著』的妄心;要动妄心自然转入轮回中,『深入深著』,这是非常难。因此像大菩萨的境界,虽然了解了自心本来就是涅槃,本来就清净,本来就空,道理懂了,理上到,实证的功夫不能到,所以又『忆想分别』,始终还在妄念,此心清净不了、断不了,还落在忆想分别心中,『深入深著』不能自拨。因此啊必然会取作,取到了、抓住无相心啊变成有相的用,这是大菩萨的好处,也是大菩萨们的大病所在。

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

因此提出来,舍利弗提出这个问题。明知道这个心本来空,为什么空不了在那里?所以此心哪,究竟是有,还是空的?提出这个问题。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

假使这个心的体,心性的功能,生命这个心性的功能,本来是有,何以佛经上讲它是无相的?心性的相是无相?

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

如果心,说心性本来是无的、是空的,为什么每一本佛经都赞叹一句话?譬如我们大家,中国人每一个人几乎都会念《心经》,两百六十字的《心经》,“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真实不虚,不是空的哟!上面一路无到底,啊,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面是一路无啊、无啊、无啊,无智亦无得无到底,都空完了。最后为什么来一个真实不虚?一翻转来,并非空哦,这是什么道理?所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个个都会念,假使《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完全参通了,完全证到了,大事完毕,成佛之路已经够了,不需要那么多。

现在他又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又要讲无跟空呢?既然讲空何以经典上赞叹,这个心啊是『无等等心』。『无等等』,这个是佛经上常用的文学句子,叫作佛经文学句子。这些句子造得都很美,把一个高深之哲学、科学的逻辑,无法用文艺来表达,它结果用文艺表达,两个重叠之词,『无等等』。什么叫『无等等』?无法跟它两个相等,就一切等等,高而不可攀的那些东西,所以来个『无等等』,无等之等,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讲这个心是『无等等心』,才能够成佛道。大家注意哦,所以又不能偏空,因为学佛我万事不管,眼睛一闭两腿一盘已经万物成空了,不行,那是小乘偏空之路。必须要到『无等等心』,才能成佛道。心,并非这个空。

那么舍利弗提出这些问题,须菩提就答复。我们晓得佛的弟子里头,舍利子智慧第一,须菩提尊者是谈空第一,般若说空,所以《金刚经》以他作代表。换句话《金刚经》,我们如果把经典比方成一部书,或者一部小说、一个剧本来讲,一个剧本来讲的话,那个《金刚经》的主角就是须菩提;《心经》的主角是舍利子;每一本经,比如阿难,这个《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一本经典都有个主旨。所以现在舍利子提出来问题,两个人一个智慧第一,一个谈空第一的人,两个人在辩论当中,须菩提答复这个问题。

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他说我们要晓得,佛所说的指示我们,心性之体,相与用皆空,无心的相与用。换一句话佛经告诉我们,本来圆明清净,既然圆明清净啊,就没得空喽,你有一个“空”不清净,连空也空了才是究竟清净。当然有一个“有”,更不清净,“有”当然要空。你认为我“有”空了有个“空”啊,有个“空”已经等于是“有”,有一个“空”,就不是无等之等了。所以连空也空,毕竟清净,清净就是清净。你说清净是什么样子?清净有个样子就不叫清净,不是空了。所以须菩提答复说,『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彻底的。这个里头,既然是毕竟清净……(断录)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

非常重要一个段话啊。那么须菩提(舍利弗)提出来问:『何等是无心相?』什么情形才可以说悟道了,证到了空,证到无心的境界?须菩提就答复啊,毕竟彻底的,一切法皆空。什么叫作空呢?就是无分别,意境上不起任何分别。假定你说我现在很空啊,放下来万缘都空掉了。你有个空啊就是意识在分别,相对的,一种不空的相对,你觉到自己很清闲正在那里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里:“唉呀,我已经空了,什么都不想求个清闲呀。”他一天很忙,把握那个清闲。如果你找他:“喂,你帮我一下。”“不行,妨碍我的清净”。你说那个忙得很,心都在忙,这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是一切诸法没有分别,不起分别,在忙中也清净啊,在清净中也清净,在哪里都是闲,所以叫作无心相。这是第一,这个问题前半截还不大清楚,下面告诉我们。   

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

他说你们要求到心的空吗?空念头吗?求到无心这个现象。他说是『即心无心』嘛,你心的当下就是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们每一天的思想、每一个念头,它不停留。你叫它,早晨起来那个念头思想留在这里等你一秒钟都不等,它用过了自己跑掉了。它本『即心无心』,用了结束,就过了。你要造作一个空的境界出来那是你的分别,不是真的空。换句话,空,佛法所讲的空,是它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的啊!你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个空的境界,造出来,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来的。所以说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不是说我两个腿盘起来:“不要吵啊,我现在空了,打坐了。唉,不要吵我啊!”你是把一切割断了,灭掉了,自己守一个范围的空,那个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那倒是落入一个犯佛法的大戒落入断见,断灭相。

空不是断灭相,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呀,不怕尘埃,本来沾不住的。所以此空啊,千万注意这个话,空是什么?是『即心无心』,当下即是。当下这个念头本身你不要把握它它自然跑掉了,本空嘛,你何必去找个空呢?『非待断灭』,不等待你做功夫来断灭了一切妄想而证得,那就错了。因此,他引出佛经来。

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

很严重的,他说佛经上告诉我们,经典上。假设有一个凡夫众生,他自己天天回转来反省、观察自身,在观察到一切的我们自己的妄念本无来无相。喜怒哀乐,你说我发脾气,脾气过了以后你的脾气在哪里呀?影子都没有。我现在高兴,高兴不可得呀!悲哀,悲哀也不可得呀!这一念用过了『妄心无相』,如此慢慢观心,观察自己,就可以证得如来智慧,相等于佛所了解的心性智慧的道理,相等。这不是我们说哦,佛自己说,佛经上的。

再说。

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

非常严重啊,尤其在座的诸位,喜欢走修证路线的人更要注意。他说这一切告诉我们、佛经告诉我们,一切无心,『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普通人听到无心啊,这个人大概怎么样?都无情了,他什么都不知道了。等于一般人认为打坐入定了,以为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何必学佛呢?那去吃安眠药,吃麻醉药,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啊。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真的悟了道、见性,三界以内犹如观掌中如看庵摩罗果,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不是无知哦,无知就是变木头了。所以到达空,无心的境界,你不可以作一个什么的观念?作『无情见之解』,认为这个人已经证到空了,应该是无情。那等于世间、出世间一切无情,啊,应该是了不可见什么都不管、不知,这个见解是外道见解不是佛法的见解。

所以菩萨称菩提萨埵,菩萨更多情。世界上最多情是什么人?菩萨。菩萨要渡尽一切众生,那是大情。佛,一切众生都要渡尽,这是大情,不是男女私情,不是父母爱子女这样的范围太小的情,他普遍爱一切众生,是大情。所以真正的大情是菩萨,无尽的。

所以,我们中国文学有一句话,我经常引用的:“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两句是中国的文学的名言,也把佛法包含完了。一个人很不俗气,那就是神仙之骨,这是道家的观念。道家修神仙想成长生不老,要讲根骨,没有这个骨架子,父母生来这个业力骨架子,没有仙骨,你想修仙道做不到啊,你想学,所以道家的话:“此身无有神仙骨”,本身没有神仙的根骨;“纵遇真仙莫浪求”,你就是碰到真正的神仙你也不必求了,他也不会渡你,因为你不是那个东西,这个材料不够。

那么中国文学一变,什么是神仙的根骨啊?“不俗即仙骨”,这个人很不俗气。第二句话,佛家的观念,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真多情,“多情乃佛心”啊,真多情,大情才是佛的慈悲。那么,“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真正的真,真假的真)

好,所以说,现在我们回到了《宗镜录》本身。所以叫我们认识,所谓空、无心,你不可以把他无心当成一切无情,是大错误! 那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地藏王菩萨的大愿,那是什么变的?那是化小乘渡我的,他是大情、大慈悲,所以他说你不可以作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见解错误的。

『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进一步说,你把心那个体当成空,你抓住一个空那个空就是东西嘛!说我抓一个空碗走路说:“欸,我什么都不要啊,我什么都不要,你看饭也不要、面也不要我只要空。”你还是个空碗呢!你们把这空碗端到,这不是笑话吗?我们一般学佛修道的往往变成境界,“啊,我什么不要。”什么不要,啊,就把那个空碗拼命端到,这干什么?

所以古人啊,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禅宗里头相反的一个笑话。后来我们都晓得六祖啊,当然没有话讲啦,我们一个根本上师、祖师,悟了道。诶,后来唐朝有一位大禅师也悟了。悟了,他把六祖啊,一代祖师也幽默一把,啊,他说这个,作了一首偈子,怎么作法?

“六祖当年不丈夫”,他说六祖啊,当年悟道了不是大丈夫。其实跟祖师爷俩开玩笑,幽默他。

啊,六祖当年这个,“倩人书壁已糊涂”,自己不认识字不会写字,还叫人家帮忙你给我写一个偈子在墙上,诶他已经多余了 ,“倩人书壁已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他不是偈子啊:“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他说你自己偈子讲的,本来没有一样东西呀。

“却受他家一钵盂”,结果你还把五祖的那个衣钵还拿到、抱到地走,衣钵不是一个东西呀?

哈,这个后辈的徒孙啊,对祖师爷这个幽默得非常妙。“分明有偈言无物”啊,诶你自己的偈子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结果啊,为了一件衣钵还拼命跑、拼命跑,啊,他说“却受他家一钵盂”。

所以说,你如果把心当成无,抓到这个无、空,空也是有啊!有个什么?有个空。『若一切处无心』,如果说你认为学佛法修到最后是空,无心了。那么人到达了无心啊,等于木头、泥巴、瓦灰,何必成佛呢?那不是,不要说不能成佛也不是人了,啊,他说错误了。这个是成了断灭见,认为空了、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断灭见。断见与常见是佛法里头在见地上属于最大的、犯最大的禁戒,他说一般人,不管是抓住有也好,抓住空也好,同样都是错误。

这个错误怎么来的?『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都是你意识思想的境界。你知识的范围,第六意识那个知识的范围,比量所生。

我们经常读佛经,学佛学、做功夫,实际上我们心理上许多啊,没有达到意识的真正的清净的现量,都在那里比量。讲一个空嘛,每一个人里头的空不同哦!有些人:“我的空啊,那么大。”哦,有些人是:“哦哟,好大的空啊!”有些人什么都不管,睡觉了叫作空,都是每一个人意、意根的『强知』,勉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知道,自己来听课的,以为自己知道,以为自己懂了,叫作『强知妄识边事』,妄想意识非量境界、比量境界里头的事情,都不是真的见道。

『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

特别注意哦!他说佛菩萨,进入那个定境界叫作不可思议的如来大定。什么叫不可思议?不是你思想能够想象的。怎么叫不可议呢?不是你知识范围所能讨论得到的,超过意识的现量境界。啊,所以说进入这个不可思议定啊,不是一般的有情,有情就是一般众生、一般的凡夫,不是你一般有情『见不及故』,是一般凡夫的见地、世间人的见地知识所不能到达,你枉用心思白去想,不要去想,这是真正定的境界是如此。现在是告诉我们正是修佛、学佛法做功夫,事跟理两个。

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

千万记住哦!在座的很多人都是求修证功夫的。他告诉我们,澄澄湛湛,心性修养高,没得妄念。每一天或者你打坐也好,不打,心里头清清净净,像夏天那个大雨下过以后,啊!水绿山青,天清气爽。这个心境里头啊,本来无一物,明明了了,澄清到这个,“湛”,像那个水呀澄清到一点灰尘都没有,『澄湛』。

这种情况,比如像《楞严经》的,尤其我们在家出家同学们,早晚课经常念的《楞严经》的偈子:“妙湛总持不动尊。”妙不可思议,澄澄湛湛,这个总持法门,就是一切法门的总法门。“不动尊”,如如不动的,这个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法的境界。“首楞严王世稀有”,达到这个境界是首楞严初步的境界,世间,以世间的修法所不能达到的。

所以大家天天念早晚课中:“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个境界、妙湛的境界一来了以后啊,多生万劫的妄想都空了,自然空了。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持,立刻就证得法身境界。你们注意哦!你们天天课诵都念这个经的哦!敲木鱼念,不要把木鱼敲破了,嘴巴念心里头不念,不去参。一边敲木鱼在做功课,一边念的时候一边就观心参究,这才是做功课。这一堂功课做下来一堂的功德。甚至你一个地方,庙子上一个人在那里敲这个木鱼,静心参究这个做下来功夫,影响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沾你的光,总想我们光是念出去。所以妙湛总持就是现在讲“湛澄”。

但是妙湛总持这个境界是怎么来的呢?心澄清是事,注意哦!什么事?功夫做到了,是一件事,做功夫不能到达,光讲理,嘴巴讲理论讲的、讲经说法没有用,你理会讲,功夫没有到。所以『澄湛是事』,注意这个。

第二,这话重要了,『当体是理』,事跟理,《华严经》。理就是道理,就是思想哲学认识的心,就是认为这个澄澄湛湛的身心哪里有啊?当念就可以澄湛,现在就可能,不需要去找,找一个清净境界就错了,要认清楚此心当念就清净澄湛。他说这一个不是功夫哦!这是智慧把这个理观察透了,事跟理所以要双修。光是懂宗教的理、佛学的理,你讲到三界以外、到了六界天去都没有用,你没有证到事相,一样的堕入轮回;光作功夫不懂理,把佛教的理、佛法的理不参透一样的堕落在外道。真正的佛法,事理双融,功夫与智慧并进圆满,所以叫作福慧双修。所以告诉我们,『澄湛是事』,是功夫来的,是一件事情。当体即空,这是理、智慧。

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

你们做功夫的注意哦,功夫好了的人见了道,诶!一达到境界突然一念清净“啊!懂了”。六祖的道理也懂了、禅宗也懂了、密宗也懂了、《楞严经》都懂了。『事有显理之功』,把你平常所学的理啊,呈显出来,有这个作用,所以做功夫的重要。但是你不要偏向认为光打坐做功夫那么重要哦!这个东西同吃药一样啊,补药吃多了,哈,照样会得癌症,那个癌症补出来的。你补药吃多了,啊,『事有显理之功』,啊,『亦有覆理之义』哦!光贪图功夫那个,啊,我只要做功夫就好,佛经也不看,“唉呀,我懒得看经!”永远变成愚痴了,永远不会智慧成就。那么变成千生万劫永远在外道的范围里头去滚了,功夫很好,不是佛法;或者是佛理也很透,没得功夫,也不是佛法,佛法之难,是所谓中道圆融。所以我们,啊,我们先休息。

录音下载地址(持续更新):https://pan.baidu.com/s/1lTWtAdOLrqLAyodzldNRvw 码:uqj9

《宗镜录》录音全集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84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83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82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81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前80集汇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時時刻刻學放下
如何见性100条续(901-1000)
《恒河大手印》—著空成有
《了凡四训》10_改过之法—从心改之: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一0集)01-003-0110
[转载]莫將「昏沉」、「頑空」當成「道」(南師衣中珠之探尋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