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重孩子,也教孩子赢得尊重

【李晶专栏】

尊重孩子,也教孩子赢得尊重

文|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尊重的解释是:尊敬、敬重,其中隐含的等级观念显而易见,所以当我们谈到尊重,很容易让人进入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场景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无法接受“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理论,又或者即使嘴上认可,也总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他们下意识地会想:“你是我的孩子,年龄小又不懂事,为什么我要尊重你?”


而在心理学中,要求心理咨询师尊重求助者的表现为:无条件接纳、平等、信任、礼貌、保护隐私和真诚。看到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无需小心翼翼,也不用披上伪装,两个人可以相互坦诚相待,而不需担心受到轻视、或被人指责。


我一直认为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不是社会层面,而是人性层面。也就是说虽然先天遗传、原生家庭、个性、机遇等方面的差异,会让人在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人的精神是同等的。我不比生活艰辛的人优越,也不比有钱有权的人卑微。


在我们家,三口人是平等的,没有谁地位更高,也没有谁的利益更应该保护、或理应被牺牲。凡事商量,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常态;尊重彼此,是我们坚守的原则。我们从来不强迫女儿做任何事,也不会为了她无原则地付出。在我看来,这就是家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在女儿后来的经历中,我逐渐看到她的一些特质:比如她组织活动时,会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与人交往时,会关注对方的习惯与需求;帮助别人时,会照顾对方的心理感受;请人帮忙时,会避免给让对方为难。这些替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表现,都让我感到欣慰。

同时,她组织的活动和参与的工作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从没有听她抱怨过别人的恶意伤害。从这些方面,我能够看出她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谁都不会故意不尊重别人,也都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怎样避免我们的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而不自知、或者使用并非善意的做法赢得尊重,是每个父母都面临的课题。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也许不能帮他考上理想大学、找到理想工作,但是进入工作岗位后,一定会帮他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开展工作甚至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且帮他拥有更长久的幸福。

关于家庭中尊重的思考


1

尊重孩子的本质


虽然孩子出生时很弱小,但他立刻就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绪;虽然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但他会张着小手、挺着身子要出去玩;虽然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时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他总有一天会做得非常好;虽然孩子还处在懵懂时期,但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也会沮丧、反思。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与众不同的性格、行为、思想和选择。这些或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特点,都让他成为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而他的未来也将成为他与众不同的生命的一部分。

自孩子降生之时起,父母就从生命的主宰者,变为了与孩子同等地位生命个体,并开启了孩子由弱到强、而父母由强到弱的进程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这个过程,所以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成长。


2

教孩子学会尊重是父母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大体可以概括为养育和社会化。养育,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社会化,则是为了他独立后的生存和发展。尊重,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不懂得尊重的人,结果也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同时,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一定不尊重家人。因此,父母一定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此,不管从社会角度,还是家庭角度;不管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父母都应该教孩子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这样他才能赢得尊重,并因此获益。


3

尊重与服从


有的父母总爱说孩子“不听话”,有些老人甚至认为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思就是不尊重自己。但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生命,为什么年龄会成为服从的理由呢?

有个爸爸说:“我是你爸爸,所以你必须听我的。”但这种“生命私有化”的观念,除了让孩子开始经历从顺从强权到反抗强权的心路历程以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同时,父母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因为他们虽然认为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有益,却无法说服孩子从心里认同。

就像没有皇帝会轻易让出皇权,父母在孩子面前与生俱来的权威和权利同样让人迷恋。

而这种即将失去控制的无力感,让他们害怕失去这样的特权,因此才会采取强硬的方式加以维护。


有个妈妈要求孩子每天用温水洗脸,每当看到孩子用冷水,就会要求他重洗一遍。

但我告诉她:“用冷水洗脸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可以预防感冒。”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其他要求是否合理


所以,父母如果想赢得孩子的尊重,最有效的手段是以理服人。如果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就要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真的不容易质疑;如果确认是对孩子有利的做法,就要找到说服他的理由。


4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像学习所有行为习惯一样,孩子对于尊重的理解和学习,是从对家庭成员的观察和模仿开始的。因此,如果在孩子身上出现不尊重他人的迹象,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家庭成员之间各有分工很正常,但如果因此产生了家庭地位的差异就存在问题了。如果父母之中一人经常斥责另一人时,孩子很容易要么屈从于强势、逆来顺受,要么与强势方一起蔑视弱者。结果是孩子长大后,要么趋向于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要么趋向于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就像父母不能以年龄和辈分的优势压制孩子,父母之间也不能以收入、职位、声音等控制话语权。虽然有些夫妻之间经过多年相处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交流模式,但如果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也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就要积极地努力改善。

让孩子懂得尊重,从尊重孩子开始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尊重?我认为“无条件接纳、平等、信任、礼貌、保护隐私和真诚”非常贴切,体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说话时看孩子的眼睛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与人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不懂得尊重或者缺乏自信。同样的,如果自己受到这样的对待,也会感觉受到轻视,继而失去与对方交往的欲望。


有个孩子上学后,老师觉得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因为每当跟他讲话时,他从来不正眼看老师。妈妈得到这个反馈后,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一天做饭时孩子过来跟她讲话,她头也没抬地随意回答了一下。此时她突然醒悟:原来是因为做家务、看电视等原因,她往往只用嘴回答孩子的提问,却很少看着他的眼睛。


所以,当孩子与父母讲话时,父母应该尽量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这样,孩子会因此感到被重视和尊重,也会养成同样的习惯对待别人。


2

接受孩子成长中的慢、错和不完美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折腾半天也系不上鞋带、洗完脸后嘴边仍然有块黑、或者经常做错简单的题目就忍不住发火,却忘了这也是自己曾经的样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长大的。为什么我们自己同样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练习才掌握的技能,却要求孩子在最短的时间迅速学会,并力求完美呢?

我家周末打扫卫生各有分工,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就让她整理自己的房间。给她做了示范后,我就让她自己慢慢做。

看她忘了擦窗台,我就用手指抹一下让她看,她就把那里擦干净;看她桌子上还有碎纸屑,就给她一个放在桌上的小垃圾筒,可以随手放进去。

那个时候她干得特别带劲,每次擦完地,都会特别享受地在地板上躺一会儿。

她开始干得很慢,经常到了午饭时间,还只做了一半。于是我就叫她先吃饭,然后再继续做。慢慢的,她的家务越做越熟练,到了六年级,已经能够一个人做一桌饭菜了。


因此,在孩子学做一件事的最初阶段,父母要耐心地教、经常地夸和静静地等。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也尊重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3

接受差异,不拿别人孩子对比


女孩有位邻居姐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会弹琴,有礼貌,后来又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女孩很怕见到她,只要远远地看到她,总会绕道走。

女孩心里不舒服的原因,是从小妈妈就总拿她和自己做比较:“你看姐姐多优秀,样样都比你强!你没人家聪明,又不努力,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我可没脸见人!

女孩觉得在母亲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比自己好,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


有些父母,每当看到人家孩子得了奖、考了级、上了课外班、考上好学校,就会立刻着急起来。于是看自家孩子各种不顺眼,恨不得让他马上就能跟上人家的步伐,哪怕缩小差距也是好的。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兴趣和特质差异非常大,我们自己也不能做到事事领先,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呢?而且这种差异还会出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不如自己时,习惯性的冷嘲热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父母希望孩子更加努力的初衷是好的,如果能从孩子自身需求的角度入手效果会更好。但如果父母总是流露出人家的孩子更好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面对这种差异,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接受并尊重这种差异,这才是无条件地爱孩子的表现。


4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和别的孩子打架,他的父亲问过事情的原委后,对那个孩子的家长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郑渊洁说:“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感动,父亲这么爱我,谁还好意思再犯错呢?”郑渊洁说他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想让父母高兴,写童话也是。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之间争执或被老师批评时,总会责怪自己的孩子,而另一些父母则表现为全部指责对方,还有些父母只要认定孩子犯错,就把孩子的解释当作狡辩,根本不予接受。

我相信每个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受冤枉的时候,那种有苦说不出的滋味一定很不好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以减少他被委屈的几率呢?

虽然只是简单的问答,但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父母爱我、尊重我、相信我。进而,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

同时,问清原委还能了解更多细节,父母就能因此给孩子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因为不听孩子解释而错过这样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5

在孩子面前克制情绪


父母脾气暴躁的情景几乎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出现。俗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偶尔情绪失控在所难免,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性地发脾气,对孩子就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父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想到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后果,之后冷静下来后悔却难以弥补。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一次他为了捍卫父亲的尊严与同学打架。却没想到,以为来给自己帮忙的“反革命”父亲,竟然狠狠地扇了他两个大耳光,把已经受伤的鼻梁都打歪了,鼻血顿时喷了出来。

从此麦家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家里无声无息;出了门,总是缩着身子,耷着脑袋,贴着墙边走路,躲着热闹和欢喜场面。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喊过爹。

父亲曾经给麦家写信道歉,但丝丝的感动转瞬即逝。后来当麦家把自己的儿子打得满脸鼻血时,才开始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但老年痴呆的父亲总是念叨他却不认识他,而这也成了麦家的终生遗憾。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麦家的儿子初二时突然有一天就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了,这一关便是三年。在这上千个日子里,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时间他都待在房间里,也不允许麦家用任何方式进入他的房间。

平日里父子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一对话便擦出火药味,关系接近冰点。面对极度叛逆,甚至不上学、只在家里玩网游的儿子,他只能无言地陪伴。

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朗读了给出国留学儿子的一封信,我想这也是他希望弥补与儿子关系的方式吧。


有人认为父母打骂孩子天经地义,所以出手和张口时从不考虑后果。但事实是,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会因此丧失自信、强烈逆反、疏离父母、甚至可能出现精神问题。

因此父母要时刻克制因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失控,管理好自己情绪,用尊重孩子的心态解决问题。

辅读文章:《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6

孩子不开心时,给他独处的时间


有个男孩在学校打篮球时与同学吵架,进家门时脸色特别不好看,直接回了自己的房间。妈妈见了赶紧追进去细问详情,可儿子却绷着脸一言不发。

妈妈急了,生怕儿子受了欺负,于是又切水果又擦汗,关怀备致。结果儿子一点儿也不领情,起身就出了家门。


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大多希望独处,一方面可以平缓情绪,同时也可以梳理思路和自我反思。这样的过程不仅成人需要,孩子也同样需要,因为这能够成为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当然,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平稳之后,再找机会与孩子交流。此时心平气和的氛围,也能让他更有耐心回答父母的问题,和听取父母的建议。

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待与聆听可以让孩子真切地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他会从心里对父母充满感激。


7

耐心听孩子倾诉,要交流、不要批评


有位十五岁就与多名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女孩子说:“我第一次喜欢的男孩是学习委员,跟我妈说了,结果我妈说:‘你怎么那么贱呢?怎么那么小就想这事儿呀!’所以我以后再也不跟她说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算父母对孩子存着千般爱心、万般好意,但长期面对这样否定的词句、冷漠的态度,哪个孩子会愿意自讨没趣、自讨苦吃呢?时间久了,再温暖的心也会变凉,再想说的话也会被吞进肚子里。

于是有孩子说“妈,不是我不跟您说心里话,是您太不会聊天。”

孩子一旦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门,那就意味着父母从此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尤其对于一颗青春期躁动的心,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可以说,孩子所有的“叛逆”行为,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所以我特别希望父母们,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学做一只“猫”。

猫是这样一种动物:你跟它讲话,它就安静地在那里听,偶尔“喵喵”两声作为应答。它有时很像“树洞”,听完了就离开,让诉说没有负担。

耐心地学做一只猫吧,坐在孩子身边静静地听,给他点拨,更要给他思考的机会。这样做,孩子会更愿意向父母倾诉。

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分享他的生活和经历,并不是期望得到指点,只是希望有人倾听。人很多时候是通过语言思考的,也是就在他说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他的思考和判断。所以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尊重他思考与分享的方式。

辅助读物:《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中的章节:信任与倾听,用心父母打开孩子心扉。


8

许、甚至鼓励孩子质疑自己


这一点很多父母不太能够接受,觉得如果说不服孩子,自己的颜面何存?

在《中国妈妈和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有一次阿蓉和迈克带着孩子与另一个中国家庭聚会,当讨论人在月球上状态的问题时,迈克鼓励孩子挑战自己观点的行为使那对中国夫妻很受震动,他们甚至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迈克交流,希望他的思维能够更加开放。

阿蓉说:“迈克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对孩子思考问题的引导,另一方面会让孩子有很多的机会去问问题,去挑战老师、挑战同学。他的教育理念是思辨的。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慢慢地自己成长。”



因此,如果父母尊重孩子质疑和挑战的权利,认可孩子见解的合理性,并鼓励他一直探索下去,就相当于给他创造了一次成长的绝佳机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拥有这样心态的父母,孩子的心中只会充满敬佩之情,又怎么谈得上“丢面子”呢?

但是如果父母以权威的形象制止孩子的自然欲望,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这比“丢面子”的影响大多了。

辅读文章:《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9

不强迫、或强势引导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又不能凡事替他做主,于是就采取反复说服的方式,最后孩子被缠得不耐烦了,只好同意。

在我的文章《从地狱到天堂——佩佩和儿子这十年》有这样一段:


高中时,为了提高成绩,佩佩帮儿子报了个1万多元的一对一补习。儿子说想参加学校的补习,不想去。她就反复劝说,告诉他这个特别贵,肯定特别好,直到他点头为止。

可儿子上了几次课就说不去了,于是每次上课之前佩佩都要哄他,还要许各种愿。那时候她虽然经济很紧张,但仍然答应儿子每去一次给100块钱。

儿子看在钱的份上又去了几次。但是效果特别不好,根本听不进去课,后来索性坚决不去了。

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动,佩佩只好作罢,钱也就白花了。

那时儿子特别讨厌佩佩对自己过于关心,他希望妈妈把自己当成年人看,而不是孩子。他对妈妈说:“你为什么总是高高在上,为什么不能跟我平等对话?”

佩佩说:“我开始意识不到。一直觉得每件事都会跟孩子商量,但实际是强加给他的,是‘伪商量’。我心中想好了这个安排或决定,然后就跟他商量。他不同意我就给他做工作,直到他同意为止。”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应该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10

尊重孩子的选择,邀请他参与家事


孩子无疑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但父母在处理孩子和家中事情时,往往并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在他们的心里,要么觉得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要么觉得孩子学习太忙,不要打扰他。

但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学习和实践就永远不会长大,而且让孩子参与家事,对他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学习成绩。


我的女儿“小升初”时,同时考上两所学校,我们倾向于近的那所,而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上了远的那所;“初升高”时,我们希望她直升本校高中,而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选择参加中考。


现在很多父母会跟孩子一起商量假期去哪里玩,请孩子参与制定旅行计划,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都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综合能力、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以上种种,都是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够尊重来源于孩子内心的需求,也就是顺应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感到父母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也就让他懂得了自己如何做才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1

学会礼貌:是礼节,也是内心表达


保姆刚把房间打扫干净,儿子就把碎纸扔了一地。妈妈对他说应该尊重阿姨的劳动,但儿子却说:“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干活么?”

妈妈听了很尴尬,随手打了一下儿子,儿子不服地说了一句:“上次你就是这么说你们单位的保洁人员的。”


所以,如果父母内心深处并不尊重他人,毫无心机的孩子又怎么能够掩饰自己的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看法呢?虽然教孩子学会礼貌、学会尊重他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2

接受他人的不同


在城里人的眼中,那些乱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农村打扮的人非常不文明,但却没想到,这是因为在他们以往的环境中缺乏这样的教育。

在上班族眼里,那些背着吉他到处流浪的歌手简直难以理解,但却没想到,这是他们追求自己梦想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且没有任何两个人完全相同。因此,尊重别人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就是尊重自己。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让孩子见识更多的人和事。

有了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每当见到不同的人和事,孩子首先会自然地接纳而不是批评。而建立在相互接纳、互相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和建设性的。


3

学会控制语言和情绪


要想懂得尊重别人,也赢得别人的尊重,还需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今社会非常鼓励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的人,但他们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会经常与人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学会化解他人的对立情绪,并接受自己的意见,是他们能否成功最重要的素质。

若想让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除了本人个性使然以外,后天的修炼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社交难题、教会孩子疏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好榜样。


教孩子面对不被尊重


从孩子进入校园的那天起,就是进入了小社会。他们会像成人一样面临各种难题,有时甚至会受到恶意伤害,或不公正的对待。因此父母也要提前告诉孩子如何应对不被尊重的行为。


1

面对不公平对待


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学校统一公布了评选标准,但班主任私自调整了本班的标准,致使男孩失去了资格。在妈妈的鼓励下,男孩鼓足勇气找到老师提出了质疑。老师虽然也说了些理由,但看到他的态度坚决,担心事情后续发展对自己不利,也只好重新进行了评选。

还有一个孩子虽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每次评“三好学生”前,老师就批评他淘气,所以总是评不上。他的父母了解这个情况后,就让孩子先反思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再改进。孩子也就服气了。


因此面对不公平的对待,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和赢得尊重的关键就是反思自己、敢于表达和理性解决。


2

学会自我保护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经常受到几个同学的欺负。不是撕他的作业本,就是泼他一身水,上课还拧他、踢他,有一天甚至弄破了他的脸。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父母会说:“你以后离他们远点儿”,可是有些麻烦是躲不开的;有的父母会说:“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可是如果打不过,或者把对方打伤了怎么办?

有一个二年级的男孩转到一个新学校。开始班里的个别孩子鼓动全班同学孤立他,甚至欺侮他。但随着他与班里的几个同学成为了朋友,大团体逐渐分裂成为小团体,被孤立的状态也随之逐渐被打破。


其实,大声制止对方的行为、适度的防卫或跑掉、交更多的朋友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对方有所忌惮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当孩子遇到恶意伤害时,简单地选择屈服或对抗,都不能帮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教他用善意化解危险、用智慧保护自己,从长远来说对他更有意义。

辅读文章:如何防止我的孩子受霸凌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尊重

相互尊重,才是真的尊重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岁前教会宝宝掌握5个技能,全都会的,恭喜,你家宝宝很聪明
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
做一个搂得住孩子情绪的人
让孩子学会打招呼
育儿攻略23(461至480)
孩子虽小 该教的规矩不能少!这些规矩6岁前不立就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