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闪耀的人生——杨绛先生最后的那些时光
userphoto

2023.01.19 北京

关注

《我们仨》最后的日子

“天鹅临死的时候,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是人只因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它们有预见,它们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就要来临,就在自己的末日唱出生平最欢乐的歌。”

—— 苏格拉底

1993 年,杨绛 82 岁,钱锺书 83 岁。这个冬天,杨绛独自埋首书房一个多月,一笔一字,亲手誊清了《槐聚诗存》的书稿。这是钱锺书晚年很重要的一本合集,收录了他从 1934 年到 1991 年,辗转留存的270 余首诗作。杨绛在“生平及创作大事记中”,对这件事只有几句简单记述,写得淡淡的,现在读来却让人十分感触。她写道:“我抄诗错字百出,锺书皆未校出。我二人皆老且病矣。”——“老且病矣”,这是第一次,她在大事记中提及书斋之外,现实生活中,衰老的逼近。

从那以后,杨绛就开始不断面对身边的生死病痛,离散别去。不过才两年间,她的三姐和大姐先后去世;钱锺书肺炎病发,住进医院后便一直卧床,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们位于三里河南沙沟的家中。

1995 年冬,对两位老人最残酷、最沉重的打击袭来:他们最爱的女儿、在北师大英语系工作的钱瑗突然病倒,确诊结果是肺癌转脊椎癌,已到晚期。钱瑗是二老的安慰。他们从未刻意教育女儿,但是钱瑗的为人处世,在性格和作风方面,同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杨绛先生说:“圆圆也像锺书一样惜时如金,嗜书如命。连翻书的样子都像,哗哗地一页页很快翻过,一目十行,全记得。”她每天带回外面的新闻,时不时做几样时令菜肴,请父母尝鲜。钱锺书能吃一点儿,杨绛没有胃口,偶尔试两口,钱瑗就高兴得了不得,会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

父女俩都住了医院,一个在南城,一个在西山脚下。杨绛独自一人,看护安慰两个病号,每天就在北京城的这条对角线上奔波。路途漫长,谁也替不了她。她是父女间精神的信使,将钱媛病中写的信和文章,一字字读给钱锺书听。

1997 年早春,钱瑗去了。杨绛被压在巨大的悲伤之下,还要对病床上的钱锺书装作女儿尚好,就这样,一个人撑了四个月,才对钱锺书说了实话。

1998 年岁末,钱锺书去了。接连失去生命中两个至亲至爱,87 岁的杨绛孤身一人,该如何面对人世和死亡?熟悉杨绛的人,都说,对先生印象最深的便是任何时候见到她,都含蓄节制,举止拿捏恰到好处,从来不以心绪不好的一面示人。但在钱瑗病危消息传来那天,杨绛与朋友通电话的一刻,失声痛哭。

在精神和身体最伤痛的日子里,杨绛做了一个决定,她要着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杨绛说它“是一篇绝妙好辞”,她要将这本古希腊哲人的对话录,当作自己精神上最后的庇护所。

《斐多》描绘的是苏格拉底饮毒芹酒而死那天,在狱中和门徒就正义和不朽做的讨论。全篇只有不到 100 页,它的核心是论证灵魂是不朽的。用罗素的话说,苏格拉底的论证并不十分有力,但“这篇作品是西方文学的杰作之一”。比如苏格拉底说:“天鹅临死的时候,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是人只因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它们有预见,它们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就要来临,就在自己的末日唱出生平最欢乐的歌。”苏格拉底还对处理他丧事的门徒说,“你埋藏的是我的遗体,不是埋的苏格拉底”。

这些文字和思想,给了孤独中的杨绛以“哲学的慰藉”。从 1999 年到 2000 年,年近九旬的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对话录译完了。她谦称自己并不识得古希腊文,对哲学也一无所知,但她说,“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这也如同钱锺书年轻时候,给杨绛描述过的人生愿望,说自己“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在后来一起生活的几十年里,这个愿望,成了他们共同的处世原则。他们尽可能地远离政治,用无功利的读书来抵挡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现在钱锺书和钱媛离开了,杨绛通过和苏格拉底的“笔谈”,为自己抵挡余下来的风风雨雨。

从 87 岁译注《斐多》到 105 岁去世,对于普通老人,本该是由人照顾、安享晚年的 20 年,对于杨绛先生,却是从未停歇的阅读和工作。她看似纤小瘦弱,却有无尽耐力,做完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未必能做完的事情:写作了《从丙午到“流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这三本散文集;编订了 卷本、共 250 万字的《杨绛文集》;还为自己的代表作《洗澡》续写出版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洗澡之后》

但在生命这最后一程,对杨绛来说还有三件事情,比自己著书立说更重要。

第一件,是帮三联书店定稿出版《钱锺书集》。

第二件,是整理钱锺书生前的读书笔记和手稿,包括中文笔记、英文笔记和日札。钱锺书总是说,这些东西“没用了”。杨绛不这么看,她觉得这是钱锺书一生时间积累下来的知识,对其他学者做研究是有用处的。如何才能保存这些手稿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们整理出版。

这些手稿跟着他们从牛津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装满了几大麻袋,加起来有 万多张,而且因为搬进搬出地,大多数都成了字迹已然模糊的散页和纸片。可以想象,这样的整理工作将有多大难度,何况是对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每天,杨绛戴上花镜,逐页辨认,仔细剪贴、分类和梳理,再送到商务印书馆去做影印。

日复一日,她不慌不忙,一个人在书桌前做着这些浩繁的工作,边整理,边交付给出版社,一册册地出版。2015 年年底,一整套的《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全部出齐,包括《容安馆札记》卷,中文笔记 20 册,外文笔记 48 册。

钱锺书刚离世的时候,杨绛曾说:“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尽完了责任。一位和她亲近的三联图书编辑说,2016 年 5月 25 日,听到杨绛先生去世消息的时候真有一种感觉,“好像她就是把钱先生这些事情都做完了,打扫干净了,走了”。全集出了,手稿结集了,杨绛还有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她要替钱锺书和钱媛,写完他们一家三口约定的书——《我们仨》。这是杨绛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最放不下,也最早完成的事情



    本文选自《中国群星闪耀时Ⅱ》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绛的魅力
百岁杨绛:心静如水,人淡如菊(作者: 金莹)
笔尖下的文化担当
文学翻译家杨绛去世时间地点及个人生平介绍(组图)
杨绛逝世六周年: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读《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