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的金陵(三)
北京的金陵(三)
 智
金兀术其人其墓
金兀术是不是葬在大房山?是不是埋在太祖陵侧?没有文字己载,也没有石碑出土,目前,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金兀术坟我们只能做一些判断和猜测。
在太祖陵附近有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地方,那就是阁儿沟(又叫皋儿沟)“牛皋坟”。
牛皋坟就在太祖陵西侧,去过太祖陵的人一般都去牛皋坟转上一圈。因为有牛皋坟吧,人们便把这条沟叫作皋儿沟,又叫阁儿沟。皋儿沟长二里许,山后(西侧)即是房山的名胜古迹,“三盆水、十字寺”,沟口靠北侧有两块长方形的梯田,在第二块梯田的中间,有凸起的古坟遗迹,四围散落着大量的明朝砖瓦、汉白玉碎块、花岗岩阶条,梯田下还可以找出许多金代的砖瓦残迹,很显然在这里金代曾有过建筑。
明代末期,女真族后裔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天启皇帝依“风水,王气”之说,认为努尔哈赤的后金国与他们的祖先葬地金陵风水有关,不但捣毁了金陵,而且在每一个陵上都修建了关帝庙。由于当时《岳飞传》上有牛皋骑在金兀术身上乐死的故事,于是便在金兀术坟上修了牛皋坟,旁边又建牛皋塔。这些是本人根据:“牛皋坟,皋儿塔”和明朝建筑遗迹,金代砖瓦石料来推测的。
另外,《金虏图经》记载海陵王迁其父,其叔葬于寺基之上,叔,是不是金兀术?海陵王未篡位之前曾在其叔兀术帐下任职,而海陵之叔又不止一个,葬在寺基上的叔,假设是兀术,世宗迁其父睿宗于太祖陵傍时,兀术与宗干可能会迁出去,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迁往何处,我们猜想也不会离他父亲太远,牛皋坟处离太祖陵最近,以此类推,皋儿沟的前方周家峪处与龙门口沟的左侧空旷的梯田也应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儿子们的陵墓,皇太子陵区,对不对?不能下结论,仅作参考。
根据史料记载:兀术名叫宗弼,兀术是女真名,宗弼是汉名。《金史》称兀术是太祖第四子,《女真传》称兀术为太祖第六子,四子,六子之差,是因为兀术下江南时其二兄已死,故称四子。
兀术生母为太祖元妃乌古论氏。兀术六下江南:
第一次,随宗望伐宋,入河南攻下汤阴县降其卒三千人。
第二次,随宗辅攻山东,打败宋军郑宗孟数万之众。回师途中突然被宋军三万余人包围,兀术率军奋勇拼杀,宋军死者一万余人。
第三次,兀术奉诏率军伐宋,攻开封府,夺大名府,占领整个河北,其后兀术又追宋康王赵构于扬州,走越州,“宋主走,入于海”,兀术大获全胜,所得战利品无数,回师途中不幸被宋军名将韩世忠围困在黄天荡,兀术广求良策,一夜间开通老鹳河故道三十里,突围后又在大江之中与韩世忠展开水战,兀术令军士以火箭射烧韩世忠船,宋军大败,兀术乘胜追杀七十余里,韩世忠侥幸脱逃。过江后,兀术又被宋军张浚包围,兀术险遭被杀,后被部将韩常拼死救出,又合兵一处,打败张浚。途中又与宋军吴蚧展开激战,宋军凭险据守,兀术又中伏击,全军几覆没。
第四次,兀术奉诏率军南下,在收复汴州时打败宋将岳飞。
第五次,兀术伐宋,进取中原,北中国已进入金军控制之下,宋朝皇帝迫于金军的攻势上书请和,金朝册封宋康王为帝,康王给金朝皇帝上表称金主为伯皇帝,自称侄皇帝。
兀术为尚书左丞相,都元帅兼侍中时,又第六次举兵南征,遇岳飞,败于顺昌、郾城、柘皋、朱仙镇。宋朝又转败为胜士气高昂,上表熙宗,要南北各守疆土,息战和好,百姓免受涂炭,秦桧此时也劝康王,“北自北,南自南,”主和不主战。皇统七年兀术迁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兼修国史,皇统八年(1148年)病死于东北。
如果皋儿沟的牛皋坟真的是压着金兀术坟,一旦挖掘出来,将会引起更多的人对金陵的兴趣。
因金陵而建的房山城
原房山城,周长四华里,高丈余,城墙由花岗石包砌而成,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城楼。如今,这些建筑早已不见,只西北角还可看出城墙残土的遗迹。房山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建呢?
房山这个地区在金代之前曾隶属于范阳郡涿州、良乡县等,金朝第四个皇帝完颜亮,自1153年从上京迂都于北京,1155年便在房山县城西北大规模修建了完颜氏的皇家陵园并责成涿州刺史提点山陵事务,由于涿州距房山山陵路途遥远,山陵事务繁多,管理不便夕所以金世宗完颜雍死后,其嫡孙完颜璟即位之初,于大定29年(1189年)在大房山陵傍置万宁,以奉山陵。
万宁的作用只是管理陵寝事务,不作为行政县。其意为万世寝都迁葬于此,故于明昌二年(1191年)改万宁为奉先县。
万宁、奉先这两个名称都来自于金章宗时期,章宗,卫绍王、相继葬于此,宣宗南迁后,奉先便有些冷落,至哀宗守绪被元宋联兵消灭在河南,此时已设县46年。以后到了元代,奉先之名一直用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因奉先县西北有大房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遂又改名为“房山县”。从设万宁县到今天,房山已有800年建县的历史。
房山县城最初修建在洪寺村东的两山之间,扼守着西去陵区的大门,是座土城,城墙高一丈多,周围长一千四百四十步,有四座城门;东叫朝曦,南叫迎恩,西叫仰止,北叫拱极。从西门,北门的名称来看也与山陵有关。
这座小小的金代土城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到了明朝,由于长城外的少数民族趁明朝微弱之际,从紫荆关闯到北京附近抢掠骚扰,房山便又成了北京西南的门户。所以,在明隆庆年间对房山城进了彻底的整修,城墙增高加厚,同时加宽加深了护城河,引东、西沙河水围城灌之,又用本地产的花岗岩石包城 (在建城史上用花岗岩包城为数不多)。房山城从一个看守皇陵的土城就变成了保卫北京,易守难攻的石城,重新整修的房山城出于保卫北京的需要,原来的位置已经不合适,所以县城向东移了一段距离,与东面齐家坡,西面的山顶庙形成犄角之势。
现在,房山地区还流传着当年选城址时的一句话:“三山不露,四水不流,”说的是房山城的位置是建在三个小山包上,四个城角有四个大坑,城外东、西沙河,象两条龙环绕着房山城,两条河又同时注入琉璃河。据说,当年从琉璃河上来的船能驶到房山城北,还能驶到洪寺村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城中心确实高出许多,四角的四个大坑,解放后,,不开宴的房山县”大概也是来自金朝。
房山县在金代确与众不同,它受金朝皇帝直接管辖,专处陵寝事务,在皇帝和皇帝祖先的陵前怎么能设筵招待各方官员呢?久之,“不开宴的房山县”就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了。金代的山陵延锦百里,倒占有全房山县的三分之二,真可以说是“陵寝县”了。
当年金朝皇帝一年中不知要来山陵多少次?到山陵下葬的皇后、嫔妃、王及完颜氏族成员又不知有多少?房山县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运灵车,祭灵车,包有铁皮的木轮车一趟又一趟地行走在房山城的山岗上,把坚硬的花岗岩硬是轧成20公分深和宽的车辙,至今还保留在山岗的某些地方。金朝虽然灭亡了,可完颜氏族的后代一年四季还是不断地来房山祭陵,香火不断。到了明朝末期,因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朝对抗,天启皇帝一登基便下令“罢金陵祭祀”禁止女真族入关祭陵,由于明朝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连续被挫败,加上“风水、王气”之说,激怒了天启皇帝,故于天启三年(1623年)下令捣毁金陵,从此金代的陵寝就从地表上消失了,房山县也因此冷落下来。
清代,顺治、康熙时期分别对金太祖、世宗等陵进行整修,又从房山北关经北庄、歇息岗(今岗山)、沙峪(今凤凰亭)到坟山修了一条路,即使这样,也没有给房山县城带来多大变化。民国时,房山县山区盗贼蜂起,有明显特征的陵墓全被盗坏,金陵自然不能幸免。
解放后,房山城的市容、市貌发生巨大变化。七十年代末,城墙逐渐被拆除,尤其是在城西北金太宗陵址处建立了炼油厂,给古老的房山城又带来新的生机。随着燕化公司在金陵范围内的兴起,房山城旧貌换新颜,800年前曾红火一时的奉先,800年后又火红起来了。
金朝皇帝在房山的行踪
房山县过去是个很普通的小县,但它也有一段“繁华”的历史,现摘录《金史》上记载金朝皇帝来房山的活动情况如下:
海陵王完颜亮
一、贞元元年三月,海陵王迁都于燕京,十月就到良乡打猎,封良乡城东的料石岗神为“灵应王”。海陵在未篡位之前就早有野心,曾数次路过良乡,在此祠前,“持杯玟祷曰:‘使吾有天命,当得吉卜。投之,吉’。又祷曰:‘果如所卜,他日当有报,否则毁尔祠宇。’投之又吉。故封之”(《金史》)。看来海陵王还是个守“信用”的人。
二、贞元三年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金史、卷五104页)这是史书记载金朝皇帝第一次来房山,可以说,先去了坟山,龙门口,车厂等地,再巡视其它陵址处,订下了金陵的布局,从此北京地区有了正式的皇帝陵墓。
“七月癸丑,太白昼见。辛酉,如大房山,杖提举营造官吏部尚书耶律安礼等。”(金史卷五,104页)
“八月壬午,如大房山。甲申,启土,赐役夫,人绢一匹,”此时建陵工程也正式开始。“九月己末,如大房山”。
“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曰磐宁,戊戌,还宫”。(金史卷五,105页)海陵王迁都于北京后便看上了大房山的山清水秀,又修建了供帝妃们玩乐的行宫­——磐宁宫,这在北京地区还算第一个。
正隆元年二月“庚子,谒山陵”。
“八月丁丑,如大房山行视山陵”,(金史卷五,106页)此时,太祖,太宗等陵己基本峻工。
“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闰月己亥朔,山陵礼成,群臣称贺”。(金史卷五,107页)北京的金陵迁葬工程已经结束,历时两年,耗资无法计算,浩大的迁陵工程在我们后人看来是毫无意义,但当时金、宋两朝开兵见仗,互争领土之时,意义却非常巨大,这是海陵为夺取江南一统中华迈出的第一步。
正隆六年“辛酉、谒山陵”(金史卷五,112页)这是海陵王在下江南之前来向他的祖先告别,也是他最后一次来房山祭陵。之后,便召集各路兵马,征调粮芽、战船,此事引起宋朝君臣的恐慌,急派使臣张庆来北京探视虚实,海陵欺骗宋使说:“朕昔从梁王军乐南京风土常欲巡幸,……帝王巡守自古有之……况朕祖宗陵庙在此,安能久于彼乎。”此时道出迁陵的动机。海陵没想到,两月后他也“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金史》)。
金世宗完颜雍
大定二年正月“乙亥,如大房山,丙子,献享山陵”(《金史》)。此时金世宗从东北来到北京后,先要看看祖先陵寝,遍走各陵。
大定二年九月“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于磐宁宫。”也许,世宗不愿带后妃在山陵地区游玩,就把海陵王时期的行宫改作停灵殿,“十月戊辰,如山陵,谒睿宗皇帝梓宫”,“戊子,葬睿宗皇帝于景陵” (《金史》)。
大定三年八月“乙酉,如大房山,丁亥,荐享于睿陵”(《金史》)。
大定七年八月“己未,如大房山,壬戌,致祭睿陵”(《金史》)。
大定二十九年正月,世宗死,“四月乙酉,葬兴陵。”金世宗在他当皇帝后十年中,很少来房山祭陵,三番五次去东北老家。
金章宗完颜王璟
大定二十九年八月,“丁酉,如大房山,戊戌,谒奠诸陵。”
九月,“乙酉,如大房山”。
十月,“丁亥朔,谒奠诸陵”。
十二月,“乙巳,祭奠兴陵”。
明吕元年正月,“甲子,如大房山,乙丑,奠谒 21pt; LINE-HEIGHT: 28pt">二月,“甲寅,如大房山”。
三月,“乙卯朔,谒奠兴陵”。
二年四月,“乙酉,葬孝懿皇太后于裕陵”,裕陵是章宗父允恭之陵,十之八、九有地宫。九月,“甲寅,如大房山,乙卯,谒奠裕陵”。此时的进陵路线可能改为北线——双泉沟。
四年四月,“丁酉朔,幸兴隆崇妃第”。可以看出,世宗之妃未必都与他合葬,一部分可能葬在兴陵傍。
九月,“庚午,如山陵,次奉先县,辛未,拜天于县西,壬申,致奠”(《金史》)。据此,可以肯定金朝皇帝在奉先建县后进过县城。
大安元年春“二月,甲申,葬道陵”(《金史》)。
卫绍王完颜允济
大安元年九月,“如大房山,谒奠睿陵、裕陵、道陵”。卫绍王是世宗的第七子,章宗的叔。
以上是金史记载金朝皇帝来大房山的活动。
大楼与小楼
在金太祖陵的东北,连泉寺山脚下,有一条长约二里的山沟,沟口处有一荒圮的建筑遗址,四周有院墙围绕,占地面积,约三十平米,东、北、南三面已塌毁,只有西部院墙还保存着二米多高的残迹,院墙的西北角有一个石砌的高约五米的建筑,类似于瞭望台或烽火台。本地称之为“大楼”,大楼沟因此得名。楼的东侧已圮,楼里面有一条通向顶端的曲折通道,楼的顶端还可辩认出花岗岩砌的垛口。东面的地基还可看得出一个被乱石砌死的圆形大门,北面地基下还有一口被乱石填死的枯井。
这个大楼耸立在这里有多少年?
它又向我们暗示着什么?无论谁看见它,都觉得它是那么“神秘”,于是,便产生了许多美丽而吸引人的传说。
说大楼是宋代穆桂英的点将台;
说大楼是关押白天竺的监狱;
说大楼是辽将韩昌的营垒;
这些传说大部出自于民国期间“说书”者之口。
《房山县志》对大楼有文字记载:
“县西北二十里羊耳峪西塔儿沟,楼在沟口内,高六,七仞,叠石而成,四面有门,中穿一井,明末邑人避乱沟中,以板盖井,以便出入,别无歧路,撤去木板,外人不能进,有一夫当关之势,今名大楼沟盖由于此。”
这段记载给我们以启示,就是明朝时此楼就有,可还是不能说建于何年,又因何而建。据说,古井中有一块石碑,也许上面记载着它的来历。
从大楼沟向东约二里至小楼矿,路傍有一废弃的地基,现已化为梯田,人们称它为“小楼”小楼矿因此得名,县志记载山上还有一股泉水,叫小楼泉,四季不涸。
据本地老户赵家传说,他们祖上从北京迁来时就住在小楼这个地方,也没见过小楼,后来在小楼的西侧盖起了赵家大院,小楼这个地方就种了地。从二米多高地基遗址上看,小楼这个地方不是赵家所有,谁也不会用几百方石头垫地基,可以说小楼与大楼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
大楼与小楼之间有三条沟:后沟,草帽沟、宝顶沟。这些名称自然是近代人起的。
小楼与后沟中间是赵家大院,这里的面积很大,地势也较宽阔,尚未发现金代建筑残迹。后沟与草帽沟中间是普光寺,这里已发现许多金代砖瓦,石柱础,磨的溜光的石臼。普光寺修建年代不详。据说原来是关帝庙,光绪年间赵家无子,到庙祈求,果然得子,因此发愿重修关帝庙,改名为普光寺。现大殿前地上还躺着一块汉白玉石碑,碑顶是二龙戏珠,碑文已经涂抹,隐约还可辩认片言只字。普光寺高出地面两米左右,它背后正是一条小山梁,山头处曾发现很多砖瓦石块,但不是金代的。山梁前修庙,庙基又高出地面许多,庙西侧可能是金章宗陵址,二者联系起来看,普光寺下很可能是一座金代后妃墓。
草帽沟至宝顶沟中间保留着许多古栗树,种得很有规矩,初来这里时会给你一种神秘感。古栗树好像暗示它的脚下埋着什么东西(笔者1983年来栗树下时就被它吸引,随后探究它的神秘以至引出对金章陵的研究)。栗树前的地势在这条沟中最为宽阔、平坦,地表上金代遗迹最多。1989年笔者曾引导某勘探队探寻章宗陵,就在栗树下不远处测得南北6米×15米的一条地沟,第二天于这条沟的北部又测得6米×25米东西向深沟,两沟为“丁”字形,为验证测得结果,又在沟中心打探眼几十个,最深处5.1米,最浅处1.5米,沟底为白色石渣,估计是金章宗陵地宫,向东测,在民房地下又得出三处异常反应,估计是后妃陵墓。
宝顶沟至大楼的北侧还有一个凸起的小山头,前边路基下有一段石砌的护墙,护墙南边有一块30余平方米的荒地,这里到处散落着金代建筑遗迹,除石臼,柱础,砖瓦石块,汉白玉残块外,偶尔还能找到绿琉璃瓦,这些残迹在1989、1990两年中,因建果园扫荡无存,目前很难找到了。这块地中,经过打探眼取出地下遗物是房屋建筑残渣,山头下,经勘测地下有一异物,东西长9米,宽6米,呈长方形。很可能是金代陵墓。山顶端是原生土,没有动过的痕迹,这座陵墓很可能是从南或东掏洞而进,那座护墙可能是封闭口用的,陵前又修碑亭享殿,这座陵墓估计是章宗之父——显宗,允恭。山头西侧有一道一人深的沟,看样子当年还要深,假如这个山头是显宗陵,那么,沟西侧的一片梯田就是显宗之妃的陵墓,不过,还未找到遗迹,那条沟也就是护陵用的排水沟,或者是沟两侧叠的院墙。经勘测在下边地中央还有一条一丈多宽100余米长的很规整的异物,一直通向沟底。怀疑是一条废弃的古道。
从大楼到小楼这中间已经定型的遗物有两处,疑点多处,还有许多地方未测,再加上地表的遗物,可以说这条沟是金代的诸王兆域,葬有帝王陵,大楼与小楼正处在这两端,像是两个碉堡守卫着中间的陵墓,小楼正处上来的要塞,大楼地势高,可以看到东边。沟口,又可以监视太祖陵方向,还可通连泉顶,像这样的地势,穆桂英是不会在这点将的,她怕山上的袭击,韩昌更不会建营垒,他怕被歼灭,如果作为了望哨来守陵驻兵大楼与小楼倒很合适。
坤厚陵寻踪
坤厚陵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妻乌??柔妃大氏、元妃李氏。坤厚陵只记载于史书,并没记载具体葬地,然而,坤厚陵又存在于大房山山陵之中。
乌林答氏死时并不是皇后,金世宗即皇帝位后,大定二年,追册为昭德皇后。她幼年时聪敏孝慈,容仪整肃,受到宗族的尊敬。与世宗结婚后,发现睿宗伐宋时得到的宋朝皇帝用的白玉带,便劝世宗说:“这白玉带不是我们王家所用的东西,应当献给天子。”世宗听了她的劝告向熙宗献了白玉带,受到了熙宗的夸奖。
海陵王篡夺帝位后,向宗室大开杀戒、唯世宗得以幸免,这也是乌林答氏的功劳,她早已发现海陵王贪得无厌,劝世宗把珍宝玉器送给海陵王,得到了海陵王的欢心,可是海陵王又非常好色,又看中了乌林答氏的美貌,在世宗镇守济南时下诏书命乌林答氏进京,乌林答氏觉得不去见海陵,是违旨不遵,世宗就要被杀,去见海陵,又不甘心受辱,于是行至良乡,趁侍从守护疏忽自杀身亡。以后世宗从济南改任西京留守,路过良乡,想起乌林答氏的恩情,便叫鲁国公主起出乌林答氏之柩,重新葬于宛平县土鲁原,世宗当皇帝后追封为皇后。大定十九年,为乌林答氏在大房山陵区选择位置,十一月,“戊午,奉安于磐宁宫,庚申,葬于坤厚陵,诸妃附焉,二十九年,附葬兴陵”。于世宗合葬在一起。地位仅次于乌林答氏的元妃李氏最初葬在海王庄,“大定二十八年九月,与贤妃石抹氏,德妃徒单氏,柔妃大氏俱陪葬于坤厚陵。”(金史后妃下1522—1523页)元妃张氏陪葬于乌林答氏,石抹氏,徒单氏,大氏陪葬于元妃李氏。李氏列为诸妃之首,那是因为李氏之父李石助世宗夺取帝位有功,李氏理应当得到皇后的桂冠,但是世宗非常担心李石父女内外呼应夺去他的帝位,以至于对李氏加以限制,可是世宗又不明说,用“朕所以不复立后者,今后宫无皇后之贤故也”。来掩饰他的真正目的,并且明确地说:“妃虽贵,不得予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坤厚陵中有两座主陵,一是乌林答氏,二是元圮李氏。世宗死后,乌林答氏又从坤厚陵中迁出与世宗合葬在兴陵,那么坤厚陵中便以李氏为主了,他与诸妃很有可能没有迁出,那么,坤厚陵就是一座后妃陵园。我们还可以看出坤厚陵有这么多妃,其占地面积不会太狭窄。
坤厚陵倒底在哪里?
根据太祖两侧的山脉中埋葬的都是帝王陵和地表遗迹以及传说,综合起来分析,坤厚陵不太可能在各条山沟之中,很有可能。在山沟附近。经过反复观察研究,有三处可疑地点:
一、塔湾村南的塔坡
据本地老人亲见,塔坡上面原来有一座白塔,高十丈多,白石头(大理石)砌成,“文革”中被毁。塔坡、塔湾因此而得名。从山顶向下有五层梯田都有建筑残迹,说明原来就有栏杆围绕,这个形制与世宗母亲葬法近似。
世宗生母,李氏,贞懿皇后,世宗十三岁肘睿宗死,李氏一反旧俗,不嫁宗族兄弟,削发为尼,临死前告诉世宗说:“乡土之念,人情所同,吾已用浮屠法置塔于此,不必合葬也”。(《金史》后妃下,1519页)世宗坐了皇帝后又下诏增修旧塔,并建奉慈殿于塔前。这个记载与塔湾的建筑非常相似。世宗从小受李氏教悔,对世宗影响很大,李氏又以聪明慧敏,刚正有决,容貌端整,言不妄发出名,而世宗之妻乌林答氏的品行不在其母之下,世宗就有可能仿照他母亲的作法也为乌林答氏修一座塔,塔下安放乌林答氏,附近再修建寺庙,以表示对亡妻的悼念。
二、车厂村南
车厂村南至西庄村南,这一地区大约有五、六百亩地,西侧百余米即熙宗陵址,十王坟陵址。据当地人说,“学大寨”平整土地时发现好几处墓室黑洞,水灌不满,后来用石头填死了。在金代皇陵区域附近有这么大的空地,当年未必是空闲所在,附近曾找到许多黄琉璃瓦说明确有过建筑,如果修建一个后妃陵园,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三、小楼及上店
据米粮仓出土的金代墓志上曾提到“小楼”二字,但是否指的是观在的小楼遗址,还没有证据。小楼遗址在半坡的山凸处,方圆几十米(不算四周的山地),这个地方很狭窄,葬一人倒很合适,如果葬上四、五个人,再修上享殿,碑亭在那里是摆不开的。坤厚陵是金陵中的后妃陵园,想是很大,看地势不太象,假如葬在上店,这倒有可能,那里的地势虽然比不上其它帝陵,倒也很幽静。上店村北至今还有一个关帝庙,修在这一地区的关帝庙一般都有可能建在金陵之上,不过目前尚未找到证据。
以上是对坤厚陵地点的几种分析,以后还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直至找出它的踪迹。
瑞云宫辩
县志记载瑞云宫可能是磐宁宫,可是瑞云宫碑出土于太祖陵区,磐宁宫是不会修在太祖陵区的。近日仔细观察存在房山文物所内的瑞云宫碑,石碑呈长方形,一米多高,0.70米宽;0.20米厚,石质为青灰色,上面没有雕龙刻云,模糊的字句尚可辩认,左侧竖着刻有:钦授瑞云宫,祖师灵阳真人门下真宗,都提点受洞徽崇其礼素大师,王道通仙茔。
下面没有记年,也没有生平,瑞云宫看来是皇帝所封。很可能是世宗所封,王道通可能是世宗的密友?原来以为是一块宫碑,其实是一块墓碑,道士王道通可能是受金朝某个皇帝的宠爱,死后为他修一所享殿,起名为瑞云宫,而且道士王道通在朝廷中占有重要位置,能葬入金朝的皇陵中是非同一般的。我们对王道通目前还是一无所知,有待于将来挖掘出墓铭志才见分晓。不过,我们倒是清楚了瑞云宫是什么。
金陵诗句
乾隆十八年谒太祖陵诗
开国金源肇自东,一时攀附会云风。
丕承肆伐追辽帝,善任知人类沛公。
史策鸿猷传赫奕,睿陵佳气閟茏葱。
建康前岁犹亲奠,况复龙兴渤海同。
御制金世宗陵句
牧犹樵侵不忍言,重瞻宰树郁陵园。
事殷不袭三分迹,称侄何殊一统尊。
君德己臻子尧舜,国风每朔旧根源。
爱民勤政心无斁,景仰山高老所存。

乾隆作大房山歌
太行连延西南来,千支万脉纷纡回。
房山于此独称峻,拔地秀拥金堂开。??拒马右,伏流不敢争谷走。
我从长途直北望,茏葱佳气干牛斗。
梵宫琳宇楼嵌崎,辟邪互埋行殿基。
春风万树花张锦,忆昔金源全盛时。
半壁江山迹始发,海陵迁建实唐突。
至今修茸媵二陵,其余荒草寻飘乎。
行将酹酒临寝园,昭德怀古予心存。
圣人穹碑揭日月,拱读义尽休重论。
大房山金源诸寺
奉先西下乱山侵,涧道回旋入暮林。
翁仲半存行殿迹,莓苔尽蚀古碑阴。
秋山春水风烟换,大定明昌恩德深。
欲是宣和解亡国,穹芦黄屋恐非心。
金陵佳致
步入云山第几层,高封马鬣两朝陵。
苍松挺秀年逾古,瑶草香生地有灵。
写下绿荛山月白,花归碧涧水云篜。
岧荛宫阙人安在,惟有苔痕雨后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房山看古迹【中】金陵
陵墓|道陵前夕照苍茫——金陵
北京最早最大的皇家陵寝 房山金陵
金陵
金朝皇陵
房山金代皇陵遗址及周边遗迹寻古(上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