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剁手党为何无法停下买买买|你是哪一种购物狂?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几十条短信在提醒你,“双十一”又到了。你登陆网上超市,本来是因为家里的洗手液或者纸抽用完了。结果,看到扑面而来的促销信息,还是忍不住在购物车里放了一百件东西,尽管它们并不在你的购物清单上。


每年的这个时候,新闻里都会报道疯狂购物导致的千奇百怪的例子。我们经常会用“购物狂”、“剁手党”来称呼那些冲动消费的人。在心理学里,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


什么是强迫性购物?


在正常范围内(不过度、不影响社会功能)的购物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


· 你经常在没有思考自己在买什么、为什么买的情况下,就花了钱;

· 在花钱时,你根本不会去想自己还有多少钱;

· 你习惯将购物当做产生快乐,或者奖励自己的方式;

· 想到你的某个朋友已经拥有了某样商品,你就止不住地想要拥有它;

· 你隐藏起自己买的东西和小票,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撒谎;

· 很多买回家的东西一次都没有用过;

· 每次买完都很后悔,但还是停不下来……


那你可能是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 Oniomania(购物癖)的概念。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为精神健康领域所研究。


强迫性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目前未被列入DSM-5诊断条目,根据Kellett和Bolton在2009年的定义,强迫性购物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虽然从字面看上去很像是强迫症或者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但心理学界的研究都倾向于将其划分为成瘾类(Addiction),也就是说,强迫性购物更接近酒瘾、物质滥用等行为,因此也会被成为消费成瘾(spending addiction)。购物狂在买买买的瞬间产生的欣快(euphoria),和有赌瘾的人在放下赌注的那一刻的大脑活动类似。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衣食住行本来是5个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求。但强迫性购物者会混淆需求(needs)和欲望(wants)的区别,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都是自己“需要”的。当你对购物的狂热到达一定程度,狂热便只聚焦于“购买”这一行为本身,而与真正所购买的物品无关。


根据今年发表在Addiction杂志上的一则对涉及32000人的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一般患病率约为5%,即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间差异不显著,但以年轻人(20岁前后)、女性较为高发。


为什么买买买的女性居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女性血清素受体较男性更多,制造的血清素总量又不足,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相对较少,因此,她们需要借助购买商品这一外部刺激来感到快乐。这也是为什么,除了购物的欲望外,女性对于美食特别是甜食的欲望更高,抑郁症也更为高发。




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种强迫购物者?


在没有到达强迫性的程度时,购物的确是适应性行为的一种,能够起到提升情绪的作用,甚至会有人开玩笑地提出使用“购物治疗法”来处理情绪问题。但当你的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便只能对你起到暂时的麻木作用。有时候,我们战胜了一种障碍,它又会被另一种代替,这可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叫做症状替代(Symptom Substitution)。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显示,强迫性购物多发于已有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的女性,以及多发于从酒瘾、毒瘾、物质成瘾中恢复的人。而这多半是因为,在强迫性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被发现和处理。


要说到强迫性购物形成的原因,童年还是无法回避的: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视,便会转而寻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这种匮乏感会持续影响着我们,在成年后同样要寻求情感的支持,这时,购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为替代性的安慰品。


此外,研究表明,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以下这些心理状态,不知道你是哪一种情况呢?


低自尊


从小遭受漠视的人,往往也会自尊水平较低,渴望得到表扬。因此,他们会将消费和他人的尊重感挂钩,往往会吹嘘自己的消费,迫切地与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华丽的衣服和首饰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购买更多。


孤独


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当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非常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给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国的一则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过电视及网络进行过度消费的情况,这和这一人群的性质有关:孤独、无聊,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人说话,就呆在家里买了大量无用的东西(即便是在儿女已经给父母购买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欺骗性消费都把目标瞄准老年人群体。


焦虑


你可能还记得,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面试,面对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挂掉一个难缠的客户的电话时,有多么想要买点什么来分散注意力,释放压力,安慰自己。


2012年针对美国和加拿大人群的研究表明,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对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脆弱”。有一些购物狂是焦虑水平非常高的人,并且无法解决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压力。一些“被动攻击型”的人也是强迫性购物者,他们无法发泄出负面情绪,会用过度购物来表达不满。


当然,在购物的狂热过后,那些焦虑、愤怒、紧张的情绪并没有真的消失,它们还在那里。你可能反而会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虚和负罪感,并最终可能引发羞耻感。


抑郁


你可能很难相信,那些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抑郁病人,会是强迫性购物者。1997年法国学者的研究证明,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参与调查的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他们往往年纪较轻,以女性居多。这些人的抑郁症复发率也比其他患者更高


谁都想快乐起来,而商业广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温情或欢乐的画面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购买我们的产品,能够让你快乐。当我们不够快乐,又无法找到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有效方法时,看到货架或网页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买下来,我就会快乐。


完美主义,过分在意自我形象


“我太在意他人怎么看待我了,我想要每个人都喜欢我。”因此,有一部分购物狂是社会属性很强的人,他们希望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完美的,并且总想再完美一些,这也是引发过度消费的原因。


因此,完美主义者在遇到一些让自己难堪的状况(比如发胖,觉得自己不再吸引人)时,往往会提高购物的频率因为总希望能够买到一些“魔性”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好,提升对自己身体的正面情感。


强迫性购物怎么办?


我们活在一个高度促发强迫性购物的时代里。信用卡等现代付费手段就是一个例子。正常情况下,花钱时的“肉痛”感会抵消一部分购物的快感,但是信用卡的延迟还款功能将消费者的这两种感受分离开了。购物上瘾的人往往一味沉浸在购买行为带来的好心情中,因为他们可以下个月再面对花钱的痛苦。——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鸵鸟效应”,因为我们倾向于更关心好消息,同时下意识限制自己对坏消息的注意力。网络购物、一件购物更是移除了购物狂们面前的一切障碍。


那么,当你发现自己有过度消费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问题。其次,试着从更深处寻找原因:是什么使你止不住地花钱?在购买的背后,你真正想要逃避或不愿面对的情绪是什么?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会因为买买买而消失,如前文所述,欣快感只是一时的。


最后,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不要独自购物,而是和朋友一起;使用现金、借记卡而不是信用卡消费;在每次消费前列出清单,绝不买清单以外的东西;避开折扣店、网店和电视购物频道;不要在很饿、很渴或者非常疲倦的时候购物。同时,在每一笔下单之前,都让自己先等待20分钟等。


看了今天的文章,你想到了谁呢?在双十一来临前把这篇文章转给Ta吧!至于能不能真的帮Ta停下买买买的手…………你猜?


以上。



References:

Maraz, A., Griffiths, M. D., & Demetrovics, Z. (2015). The prevalence of compulsive buying: A meta‐analysis. Addiction.

Grant Donnellya, Masha Ksendzova, Ryan T. Howell. Sadness, identity, and plastic in over-shopping: The interplay of materialism, poor credit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buying motives in predicting compulsive buy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9 (2013) 113–125.

Rose, P., & Segrist, D. J. (2012). Difficulty identifying feelings, distress tolerance and compulsive buying: Analyzing the associations to inform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0(6), 927-935.

Aboujaoude, E., & Koran, L. M. (Eds.). (2010).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joyeux, M., Tassain, V., Solomon, J., & Ades, J. (1997). Study of compulsive buying in depressed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瘾症(addictions)
为什么买东西能减压?但不要成为有这7种表现的“强迫性购物者”
为什么直播时更容易冲动购物,怎样成功剁手
购物狂的真相
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要有快递
五分钟心理学 | 618又要剁手?你可能得了这种“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