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场酒文化漫谈

职场酒文化漫谈

谭书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自上而下,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满月,乔迁之喜,好友相聚,吟诗作赋,无事闲聊,无不以酒助兴。

时值改革开放、温饱不愁、腰包渐鼓的今天,国人的饮酒情节更是浓上加浓。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大小酒厂5万多家,年产量1300多万吨,而且正以23.5%的速度增长。如果杭州西湖流的是酒,则每年至少要被喝掉三个西湖。

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的秘书人员,工作内容向来以“三陪”(陪吃饭、陪喝酒、陪参观考察)著称,其中,陪酒又向来被看做“三陪”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做好陪酒工作?了解职场酒文化,是入门必修课。

一、酒的功能

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喝酒呢?这要从酒的功能说起。

(一)酒可销魂夺魄

医学研究表明,人饮了酒之后,血的运行会加速,血带着酒中的乙醇运行于大脑,能令脑内微血管涨大,使人有兴奋酣畅之感,像腾云驾雾,似羽化登仙。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嗜酒成瘾,原因就在这里。

向来以豪饮著称的东北人,以其喝酒的切身感受创作出了如下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联和民谣——

今朝有酒今朝醉(上联),明朝没酒再颠对(下联),喝死拉倒(横批)。

喝酒不喝醉,不如打瞌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能有几回醉,喝酒就要喝到位。

(二)酒可祛病健身

中国古代有“医源于酒”的说法。在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曾有“酒,百药之长”的记载,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也有“以酒制药以治病”的记载。

就个人来说,适量饮酒可以兴奋精神、增进食欲、舒筋活血、祛湿御寒,有益身体健康。俗话说,“一日三杯酒,能活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三)酒可激发才智

酒能刺激神经中枢,扩张血管,加快心率,促进血液循环。这种刺激功能,在适当条件下,是才智和胆略的催化剂,作用于有才干的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自古以来,酒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都与饮酒有关。唐宋八大家,都是酒中魁首。

(四)酒可消愁解忧

一代枭雄曹操在其《短歌行》中咏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在现实生活中,酒的消愁解忧功能比佛家剃光头的办法有效得多,也实惠得多,所以鲁智深尽管出家当了和尚,也还是要吃酒。

(五)酒可沟通感情

在沟通人际关系问题上,酒是“友谊桥”,酒是“和事佬”,大到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小到个人间的交朋结友,都离不开酒的参与。下面这些新民谣可以说是对酒的这一功能的贴切而传神的描述——

“酒盅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

“酒是路,烟是桥,要想办事动大勺;烟是桥,酒是路,没烟没酒全堵住”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功能,使得酒场就像一个磁场,只要踏进去,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酒杯。这就是酒的魅力,恐怕也是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历经30多年仍为人们喜爱的原因。难怪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

二、酒场百态

(一)文喝

文喝,就是三五知己,几碟小菜,围坐一处,细斟慢酌,析解人生,掏腑抖心,量大多喝,量小少饮,个中滋味,饮者自知。

(二)武喝

武喝,就是摆上几瓶高度白酒,用茶碗大的酒杯,每人先倒上一杯,先干为敬。酒过三巡之后,开始猜拳行令,声震屋瓦,气冲霄汉,热闹非凡。几个钟头以后,个个喝得神昏意乱,乾坤颠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男人、女人、所有人无所不谈。

(三)碰杯

饮酒碰杯的习俗源远流长,据说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社会上盛行决斗之风,决斗前,双方都要饮一杯酒,以壮气势。为了防止对方在酒中下毒,在饮用前彼此都要把杯中酒倒给对方少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碰杯的习俗,其意义也演变为互相敬重、互相祝福。但是,在碰杯时,一定要记住,如果你在酒场上的地位相对比较低,碰杯时一定要使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

(四)敬酒

敬酒,就是用酒作为向客人表达敬意的载体,想方设法让客人多享用自己为客人准备的美酒。

据考证,敬酒习俗源于物质匮乏时代,那时候酒是珍贵之物,主人用它来招待客人、朋友,并敬酒,以示敬意和情谊。

敬酒的方法表现各异,但不外乎为客人斟酒、为客人端酒、陪客人同饮等方式,并外加一些说辞。

(五)劝酒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酒不再被人们视为高端消费品。但是,由于酒的诸多功能对人们实现交往意图的有用性,敬酒的风气却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并演变成劝酒甚至逼酒。

从以下这些劝酒辞可以一睹这种风气的端倪: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好,千杯少;感情铁,喝出血。”

如此这般“盛情”,着实让人感到却之不恭,再苦再辣,也容不得你不往肚里灌。

更有甚者,当你喝得天旋地转时,劝酒者仍然振振有词,说是一定要喝到“舌头不打弯,眼睛不转圈,抽烟不冒烟,说话不沾边”,才算喝好了。

(六)相术

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形成,人们通过饮酒与他人交往并进而实现自己的各种意图的愿望愈发强烈。这也快速导致了职场身份甚至职场业绩与酒量大小的直接相关性——

“喝酒像喝汤,此人在工商!喝酒像喝水,肯定在建委!人均一瓶不会剩,工作一定在财政!喝酒不用劝,肯定在法院!举杯一口干,必定是公安!一口能干二两五,这人一定在国土!喝掉八两都不醉,这人肯定在国税!天天醉酒不受伤,这人八成在镇乡……”

通过酒量,我们大致上可以确定一个人在职场中的身份。

三、过饮之弊

据医学专家分析,当体内乙醇量达到20~40毫升时,人进入兴奋状态,容易感情用事,当体内乙醇量达到50~100毫升时,人即可出现生理失调、精神失控等现象,当体内乙醇量达到200毫升以上时,便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因此,过量饮酒,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浪费

大喝通常伴随着大吃。各种宴会、聚餐,往往是菜肴满桌,酒水无限。吃不完,打包带走的是少数,多数都转成了垃圾。尤其是那些用公款买单的官宴,浪费更是惊人。

(二)伤身

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的患者中,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达81%,目前,全国有数百万人因喝酒患有心血管、脑血管病,死亡率仅次于癌症。报载,安徽芜湖某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后,新上任的主任在酒席上豪饮后死亡,年仅41岁,让人不知如何置评。此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四十多岁就患了眼疾,“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清代作家曹雪芹从小嗜酒成性,到了晚年,贫病交加,一部《红楼梦》没有写完,便在一个除夕之夜因饮酒过量而离开人世,当时还不到50岁。诸如此类,俯拾皆是。

(三)丢人

过量饮酒者常常酩酊大醉,丑态百出,甚至耽误工作,招惹事端,或者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对这些人来说,最低限度的损失是丢人,个人形象受到损害。如果是在涉外场合,还会损害中国人的形象。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深圳市海事局副局长林某某涉嫌猥亵少女被停职,毕节阿市中学26岁的初中英语老师周某失身受辱,都是因为饮酒过量,神智不清。

(四)犯罪

过量饮酒导致精神失控以后,不但会丑态百出,甚至还会违法犯罪。据哈尔滨市统计,仅在道里一个区,1989年因酒后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就占全部案件的31.1%,1990年上升到33.8%,1991年增至39.4%。2009年6月30日,在南京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的张明宝与朋友吃饭并醉酒后驾车回家,沿途先后撞倒9名路人,并撞坏路边停放的6辆机动车,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五)亡国

因过量饮酒而亡国,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史实却不乏其例。如殷朝末年,纣王嗜酒,造酒池肉林,与爱妃妲己长饮终日,为政荒淫残暴,终致亡国。西晋刘耀文武双全,自立为前赵的皇帝,后与石勒在洛阳交战,酣饮后出马,以致受伤被俘,杀身亡国。

四、控酒之方

酒的魅力让人神魂颠倒,酒的祸害也让人刻骨铭心,如何兴利除弊,控制饮酒,自古至今人们煞费苦心。

(一)立法

周初,丞相周公旦鉴于殷商百官纵酒以致亡国的教训,以周成王名义制定《酒誥》,设立酒官,对造酒、用酒以法制形式严加管理。2007年,河南省信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禁酒新政——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

(二)婉拒

面对敬酒者来势汹汹的“逼宫”,被敬者可以婉言拒之,如“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只要情谊深,喝什么都是真;感情好,能喝多少算多少;善饮者领酒,无量者领情”等等。这类“拒酒辞”的“含情量”也很浓,虽无前类“刀光剑影”般的激烈,但其中体现的各适其量、各得其乐的风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同时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巧辩

面对劝酒者不依不饶的纠缠,被劝者可以充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驳倒对方那一大堆“逼”你喝酒的“理论”,转而变成“逼”劝酒者喝酒。比如劝酒者说“您是领导应该敬您”的时候,你就说“我是领导你们应该听我安排”;劝酒者说“您是长辈应该敬您”的时候,你就说“要想好,大敬小”。总之,任其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四)茶代

茶有清心、提神、疗疾、醒酒之功,有百利而无一害。作为一种健康饮料,茶带着佛教戒酒的精神,融入人民的饮食生活,形成了“诚、敬、清、宁”的茶文化。虽然茶无法取代酒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于改善酒场上的饮料构成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你感觉不能继续喝酒而又感到无法拒绝对方的敬酒时,可以请求以茶代酒,与对方同饮,既可以让对方面子上过得去,又可以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各种危害。

(五)行令

酒令是酒场上提高兴致、渲染气氛的有力工具,也是拖延时间、避免过饮的有效方法。当你在酒场上酒力不支的时候,可以提议行个酒令,以转移劝酒者的目标。当然,这种方法需要你事先练好几种较为拿手的行令方法。

常见的行令方法包括:

1.令簿。所谓“令簿”,是十八张各自折叠好的纸摺子,平分为三部分,按人物(将军、僧人、小姐、醉汉、妓女、乞丐),处所(疆场、佛殿、闺阁、街市、青楼、破庙),行为(作战、参禅、刺绣、舞拳、献媚、酣眠)等类别分别写入不使外露。然后轮流由每人从此三部分中各抽出一张,展开组句。根据组句的合理与否以定是否喝酒。

2.猜拳。又叫划拳。就是两个人分别用若干个特定的手势代表某个数,同时伸手出指,同时喊出一个数字,喊出的数字与双方手势所代表数字的和相符者为胜,反之为负,负者饮酒。喊出的数字从零到十,多含有典故,而且均有祝福、吉样之意。

3.击鼓传花。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背对众人负责击鼓。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花束在谁的手中没有传出去,该人就要被罚酒。

(六)言他

言他,就是转移话题。比如,当别人缠着你喝酒时,你可以指着刚上来的杞鞭壮阳汤给他讲一个段子:“一头公牛和一头母牛带着他们的小牛犊子在田间吃草,突然看见过来一辆高级轿车,公牛说:不好,你俩吃吧,我走了,县里下来干部了。母牛问:下来干部有什么可怕的?公牛说:你不知道,他们一下来就要吃牛鞭。母牛说:那我也得走。公牛问:你又没有牛鞭你怕啥?母牛说:你不知道,这些干部吃完牛鞭就开始吹牛皮!小牛说:那我也得走。公牛和母牛问:你走啥?小牛说:你们不知道,他们吹完牛皮就要开始扯犊子了!”

(七)巧遁

善意的谎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逃避劝酒的“灵丹妙药”。当然,你的谎言要让大家信服,不能被轻易识破。比如,趁大家大声劝你喝酒的时机,掏出手机对大伙说:“对不起,我接个电话。”一阵“嗯嗯”、“什么”、“我知道”、“我马上就到”之后,合理溜走。当然也可以谎称身体不适而躲到大厅或休息室休息。总之,酒场上,特别是大家都醉意渐浓的时候,不要那么偏执,要善于灵活变通。

如果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这些职场酒文化,相信你的陪酒工作就一定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刘建飞《丑陋的酒文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 年第 5 期。

2.鲁仁《东北人与酒文化》,《中国工商报》2004年03月31日。

3.高万全、吴志凤《华夏酒文化撷趣》,《华夏文化》1995年第3期。

4.陈星桥《酒·酒祸·酒戒》,《法音》1992年第9期。

5.来卫东《敬酒》,《检察风云》2005年第14期。

6.朱国良《酒德反映道德》,《杭州》2010年第1期。

7.骆田茵《酒的魅力,官的艺术》,《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

8.侯生哲《酒文化漫议》,《太行日报》2010年2月21日第2版。

9.姚扶有《秘书如何婉言拒酒》,《秘书之友》2011年第1期。

10.李铭《说酒》,《南方论刊》1995年第10期。

11.武占坤《为酒文化说话》,《汉字文化》2006年第6期。

12.芦丁《文喝与武喝》,《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年第6期。

13.柳洪伟《戏说“敬酒辞”》,《工友》2003年第5期。

14.素耕《小侃中国酒文化》,《书屋》2000年第10期。

15.刘宗芝《新春话酒》,《文史月刊》2008年第2期。

16.唐桦《饮酒习俗拾趣》,《世界知识》1992年第22期。

17.桑颖新《饮酒与行令》,《紫禁城》2005年第2期。

18.燕山客《有一种“酒愚蠢”》,《观察与思考》2002年第1期。

19.思羽《中国酒文化》,《北京物价》1995年Z1期。

20.李开望《中国酒文化的变态》,《消费经济》1994年第6期。

 

 

著作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子邮箱:swtan@live.cn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出酒来的人,后成为美酒的代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酒文化漫谈
小母牛与公牛
公牛母牛很熟练!
中国古代酒文化
酒令,大象来两盅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养性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