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冰冰:从一位家长的告国民书,看班级管理引发的入学焦虑(附原文)


刚刚看到《今日教育》官微发布了一篇名为《开学一个月摧垮坚持六年的教育观》的文章,这是2012年曾刊发在《中国青年报》的一封家长告国民书。

回想当年因为这篇文章一度引起对小学教育的热议,令无数刚刚报以热情投入到开学工作的老师哑然。

时至今日,从这篇文章,看班级管理引发的入学焦虑,引发的家校沟通的“囧”态,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典型案例。

无辜的服务建议,很有道理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是近年来很多学生正悄然发生的变化。给老师一个空间,让老师能够不时介入,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以为,小学教育的专业性不够强。文中提及“老师用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这极为详尽的购买须知,恰恰说明老师在非常用心的思考与统整。

即使是购买学生学具这样的小事,确如老师所说,也是有讲究的。以文中争执的“舞蹈鞋”为例,一年级学生常难系紧鞋带,形体课容易踩到鞋带摔倒。相比而言,宽宽的松紧带舞蹈鞋既不勒脚面,也不容易掉,更舒适和容易穿脱。

无独有偶,加香改正液已经被媒体曝光有毒;2H铅笔软硬适中,容易擦拭,相反自动铅笔就非常不适合小孩子。一年级的孩子容易丢东西,成打的同样花型的铅笔就便于孩子辨识自己的物品等等。

这些来自于一线老师长期经验积累汇总后的建议,只有细讲起来原因,你才能发现其中的小差别带来的奥妙。

无辜的服务建议,带来的争论,许是老师过于强势要求执行落实,尺度过了头,导致了家庭的不理解。如果能退到合理建议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常常是值得聆听和认真参考的。

是“三分教七分等”,不要干等

老师发来的提示练字的信息——“孩子的书写很不好,家长监督孩子把每个字写好。”短信中生硬的说话方式,倍增了林先生的反感。

做老师的,反倒是那个最普及、最常规的说话套路最为适用。——“孩子的XXX方面非常好,如果能在书写方面更好一些,就更棒了,请爸爸妈妈也要多关注哟~”也许就不至于让林爸爸受伤。良好的沟通,始终是值得教育人琢磨和修炼的学问。家校矛盾,大多不是实质性的问题,有时不过是争论一个言差语错罢了。

不过细一想,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当先生的都说不得真话了呢?如果家长都摆出一听批评就受伤的态势,老师怎么还敢跟你放松的、真实地沟通呢?

与其暗自愤怒与不满,不如耐心翻开孩子的作业,从中选出几个最漂亮的汉字,勾上几个红圈,给她最热情的赞扬,让她充分享受被欣赏的感觉。同时,不要忘记,被表扬,是一种成长;适度受挫之后的奋起直追,也是一种成长。

虽然我们都认同孩子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但一定不能是干等。孩子如果能顺利展开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耐心欣赏她自由成长。如果真的出现了明显的暂时性学习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肯定和扶持,实效要好过一味干等。

记得我上初中时,物理老师讲授“并联和串联”第一课时,我上台板书三次都未能答对,老师一边给我讲解一边暴跳如雷,我仍然一头雾水。回想那个时候,我确实需要及时的帮助,而非对我的态度质疑。

教与等,理当根据实情,把握个度。强制要求与家教建议,也应该在话语表述方式上,把握个度。


家校交往靠猜怎么行

只靠类比和猜测,别说家校沟通,恐怕连两口子也过不下去。

林先生文中几处提到:

“让我不得不忧虑。”

“我仍然充满了疑虑。”

“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尚且如此,对孩子会不同么?”

这些语句,传递着新生入学期家长心中的焦虑。林爸爸的焦虑也带起了我心头的阵阵焦虑。我焦虑的是,只靠对老师短信语言风格的判断,推测孩子的日子是被压迫的,这样的由“猜”而生的观点怎么能站得住脚呢?也许,孩子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摆正教育的位置。老师要加强对家长的服务意识,话过于生硬,就有当慈禧的嫌疑。话说柔和一点,不难,这是保持家校交流顺畅的前提。

家长既不要将老师等同于服务员,也不必刻意奉为上宾,要有雅量,平等交流,不必老揣摩到底是不是“上传”“下达”。虚心交流,家校一定有互相值得学习的正能量可以吸纳。

家校之间的沟通,靠的不是一方无边界的忍耐和克制,放平心态,保持和而不同的前提,敞开心扉平等对话,这也有可能去建设家校的心灵共同体。

习惯培养不一定代表个性泯灭

教育中常常提到“课堂常规”这个词。特别是入学起始阶段,几乎所有学校老师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孩子课堂学习的基本习惯培养上,也就是通常意义的课堂常规。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未必都得通盘否定,这好比在国外看了人家的课堂方式,还得回家播种在中国国情的土壤中。

基本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的培养,不是全无道理。甚至我们的学生耐心倾听、认真排队等基本习惯培养,至今看来培养的到位程度,还远远不够。

只要能够安静聆听,手确实摆在哪里也无妨。但文中所谈创造性的培养,和习惯的养育并非一个论题,也许重点应该对课堂开放性教学设计的关照,亦或老师能否引领孩子去创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关注家校双方的开学焦虑期

学生入学后必定有一个家校接轨的磨合时期,同样也是家长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接轨时期。貌似合理的抱怨背后,传递的是因过度规范管理,而引发家校双方的焦虑的状态。

作为家长,唯恐老师不够优秀,老师对孩子不够好,唯恐孩子不快乐,快乐了又唯恐成绩不好。想要的太多太多,却容易忽略自己焦虑的状态。真的需要积极自我调试,不要让自己心头的隐忧覆盖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主导出一个抱怨连天的一年级。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也容易沦陷在焦虑中。班主任唯恐不能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唯恐不能在家长面前树立权威。唯恐这,唯恐那,以致于过于强势,而忘却了在入学阶段对家长的心理疏导。生硬的工作方式主宰了学习活动和家校沟通,从而引发家校关系在这个敏感焦虑期崩盘。

说实在的,与其费心巴力地互相审视,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在第一时间更好地相互联手。

相对于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还是那些没心没肺的小孩子过的快乐些。当老师和家长在言语暗战的时候,他们正在校园里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


附:林爻《开学一个月摧垮坚持六年的教育观》(节选)

一开学就带来的下马威

没想到仅准备学具一项,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那个周末我们奔波在家附近的几个大超市和批发市场里,采购着老师列出的各项用品,一项项地落实。

没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儿。

那天回来,女儿着急地怪我:“为什么不给我买一双白色的舞蹈鞋?”

“又不是上台表演,平时上课用,有必要这么统一吗?”几天的奔波焦躁,让舞蹈鞋成了压垮我的“那根稻草”,“就穿这个,不用非得换。”我生硬地对女儿说。

女儿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小声对我说,“有小朋友已经挨批评了。”

我立刻起身带着女儿到老师推荐的商店去买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儿的心情平复了,但是我却异常难受,我不停地问自己:是我错了吗?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一开学就碰了壁

我用6年学会了等待,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是这一个月,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脚步。

上学了,写字成了必需的一课。知道孩子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孩子写字的时候我会格外用心,我认真观察她,她每写一个字的时候都很努力,一笔一画地、很用力。虽然每一个笔道还歪歪斜斜,因为用力很猛所以页面看起来不干净。看着她这么认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顺利度过这一关。

但是,没过两天就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孩子的书写很不好,家长监督孩子把每个字写好。”

书法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刚上小学不到一周就要求孩子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像模像样,可能吗?孩子不是神童就是得从幼儿园抓起。

看着孩子认真而痛苦的样子,我在想:我所学会的“等待”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给孩子带来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对,那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

“只有服从没有商量”的家长生活

我用了6年试图让女儿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我也深知,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要对她尊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颐指气使,不能因为自己是成年人就乱用权威。

但是,经历了这一个月的学生家长生活,却让我不得不忧虑。

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学校在出入校门方面有着极严格的管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状况,也很难了解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但是我仍然充满疑虑。

从开学起,老师就与家长间创建了短信沟通的渠道。看到老师长长的信息,再看里面各种详尽的要求,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很辛苦,父母两个人管一个孩子都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一个老师要管理全班40个同学。于是,我在收到信息后会回复老师信息已经收到,并由衷地表示感谢。

没想到,两天之后,老师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信息:接到老师的短信通知,不需要回复的不必回复,需要回复的会特殊说明。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缓过神来再读每天必到的短信,发现老师的短信虽然多以“家长好”开头,以“谢谢合作”结尾,但是通篇看下来基本都是各种命令,比如,“明天必须带……”“今天有孩子本上没有家长签字,请注意”等。

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只有“下达”没有“上传”的渠道,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商讨”只有“服从”的方式。

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尚且如此,对孩子会不同吗?

与现代教育观尖锐对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儿入学后都在硬生生地发生着。

再过6年,学校能还给我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吗?

这些年社会舆论不是一直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吗?可是你去小学里听听课就能发现:下课会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厕所了,大家听令而出;上课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孩子的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都是2H的,连笔尖都要一样的粗细;连书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种式样写在同一方位……

如此的整齐划一,6年后,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我已经用6年尽力把我身边的这个孩子当成一个比我小一号的人,了解她的内心,同时也让她体会我的内心。现在我怀着满腔热情把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我期望学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沿着她特有的生命轨迹长大、长高。

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教】家校共育,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山栀子
幼儿园亲子活动反思
坑钱、坑娃、坑智商,洗脑式营销催生“教育功利症”
家长群背后: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
发挥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学要事——家校关系如何构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