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拍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四篇:17-18世纪法国绘画
第四篇:17-18世纪法国绘画

1137
年轻女子作画 玛丽·丹尼斯·薇乐思(Marie-Denise Villers)  法国 1801  161.3 x 128.6 cm
 薇乐思(1774-1821)出生于巴黎,婚前的名字是玛丽·丹尼斯·路安。她师从于擅长描绘逆光的肖像派画家安·路易杰罗德特德·特里奥松,并于1799年发表了处女作自画像《沙龙》。薇乐思最著名的作品是《Young Woman Drawing(年轻女子作画)》这幅画完成于1801年,是她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在18~19世纪,男人占据绝对地位的法国画坛上,这位女画家因为性别而受到诸多制约,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为人知。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女子倚窗而坐。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将她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临窗远眺,一对恋人正在天台上耳鬓缠绵互诉着衷肠,女子却心无旁骛,全神灌注于手中的画作。她手持一本速写本,正在描画着某人。这幅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年轻女子作画》收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它当作新古典主义巨匠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他的爱好者高度赞誉此画,说它充溢着诗意的“女性情怀”。法国文豪安德烈·马尔罗曾评价此画说,“逆光而坐的身影,一幅神秘知性而纯净的女人肖像画……色彩如维梅尔的画一样微妙奇特。如此完美,让人难以忘却。”不过这并不是大卫的作品。在20世纪中后期,研究者惊奇地发现,原来这真的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画家名叫玛丽·丹尼斯·薇乐思。若不是人们误把它当作大卫的作品,这幅画还会如此出名吗?作为一幅“女性的作品”,它还会得到大家的赞誉吗?
高清大图
1138
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的胜利  安东尼·查尔斯·贺拉斯 法国 1789  129.9 x 438.2 cm

         本画描述的是罗马和马其顿的一场战争场面。公元前 168年,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率罗马主力部队步兵1.4万人、骑兵1200人挺进希腊。佩尔修率马其顿军3万余人撤向彼得那,罗马军跟踪而至。6月22日双方在彼得那决战。马其顿军发起进攻,击溃罗马军前锋。罗马军退向山地,马其顿以方阵实施追击,但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难以保持严整的队形。鲍路斯利用马其顿方阵出现的缺口率军插入,两翼部队同时发起进攻。马其顿军大败,2万人阵亡,1万余人被俘,佩尔修斯逃跑途中被擒,披枷带锁被押解罗马

大都会博物馆最令人震撼的巨作:

1139
抢夺萨宾女人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1633-34   154.6 x 209.9 cm)
尼古拉斯·普桑(1594-1665),法国画家,作品多为神话、历史题材,代表作有《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诗人的灵感》等,普桑的画风明朗、和谐,人物端庄、典雅,富有雕塑的形体美。
       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是古典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代表。普桑在巴黎开始他的画家生涯,而1624年开始的意大利之行,改变了他的一生,意大利半岛浓郁的古典艺术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画家普桑的创作灵感。《诗人的灵感》、《酒神的狂欢》、《萨宾妇女被劫》等一系列古典主义的作品,不仅使普桑在罗马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声誉,也使他的名声震动了法国朝野。
      神话、历史、圣经题材是画家尼古拉斯·普桑创作的主要领域。尼古拉斯·普桑对作品的戏剧性有特殊的兴趣,他往往以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风格塑造人物,并赋予对象一种高尚英雄的气概。普桑作品中常见的柔和的背景,令人想起往日威尼斯画派的大师们。画家普桑作品中的另一种成分,来自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哲学,普桑的作品很难见到洋溢的激情,而常常在宁静、肃穆、理性的气氛中蕴含着某种哲学意味。
     (刼夺萨宾女人)是尼古拉.普桑的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品。描述的是罗马人因新建罗马城,需要很多年轻的妇女,但邻近的城市都不愿意把姑娘嫁给罗马人,罗马人的领袖决定智取,他们邀请邻近的萨宾人来参加盛会,当萨宾人携带家眷前来参加时,罗马人的领袖扬起了披风作为暗号,每个士兵就抢一个姑娘,而对其他萨宾人不加伤害,让他们逃走。15世纪,这个题材只是用作婚礼灯笼上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装饰画。到16—17世纪,则被用来表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果断精神。只要这种行动能保障民族的前途,允许任何强烈的甚至是最粗暴野蛮的行动。
    画中描绘的罗马领袖并不完全是一个发暗号的军官,而像一个庄严的宗教使命的履行者。他穿着厚重的红袍子,威严的站在海神庙的圆柱之间。
    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的一生有过欢乐,也有过绝望,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里,他始终是理性的。17世纪40年代初,普桑的手时常颤抖,到了50年代,这一症状愈发恶化,有时创作十分困难。那可能是今天称为“帕金森氏症”的疾病。1664年10月,普桑的妻子去世,画家也处于“卧床”状态,创作已经不可能。翌年11月19日,七十一岁的普桑逝世。按照他的遗言,他被“不奢华地”安葬在所属教区的圣罗伦佐教堂。

延伸阅读:
抢夺萨宾女人赏析

高清大图
宝鸡新出土了一套西周的青铜禁组器,大都会的柉禁组器不再是世界唯一了。目前这套禁正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特展展出。
1140
抢夺萨宾女人(局部特写) 

1141
抢夺萨宾女人(局部特写) 

1142
抢夺萨宾女人(局部特写) 
1143
抢夺萨宾女人(局部特写) 
1144
盲眼的俄里翁寻找升起的太阳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58  119.1 x 182.9 cm
俄里翁(英文:Orion[1],希腊文: ?ρ?ων或?αρ?ων)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英俊的巨人,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他能在海面上行走,臂力过人,喜欢整天穿梭在丛林里打猎,一条忠诚的猎犬紧紧跟随着他。俄里翁作为希腊神话人物,有着各种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死后的他化作了猎户座。
   婚姻失败并且失明了的俄里翁顺着打铁的槌声来到了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的铁匠炉前。赫菲斯托斯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就派了自己的徒弟铁匠克达利翁做他的向导,去找太阳神求救。俄里翁让克达利翁骑在自己的肩上,朝着东方走去,东方的阳光使俄里翁恢复了视觉,
     ..........
     世界对他来说太小了,他的每一步都能塌毁一个神。他的眼睛已经没用了,藏在乌云的阴影之下。老猎人的弓现在碍手碍脚,这个武器实在是选错了。他的手伸到身体前面。俄里翁怕摔跤,他无法摆脱这个弱点。
    他的肩上,一个小人在指引他,手放在他的头发上。伏尔甘,锻造和火山之神,似乎在呼喊着什么。但是他的声音传不了太远。路不那么好走,他们十分缺乏光。厚重的云在他的头顶堆积,最后溶化成泛着蓝色的轨迹。他就是它们在跟踪的人,而且将他与其他生活在阳光更灿烂的天空下的人们残酷地分开。
   月亮女神戴安娜,一幅若无其事状,观察着他。她要确保俄里翁一直在黑暗中:她自己那夜的光线,能够把最残忍的野兽从它们的巢穴中引出来,永远不会打在巨人身上。不管黎明还是黄昏,无论太阳还是月亮,都无法再影响他。俄里翁已经瞎了,这是神的惩罚。云蔽住光。他必须走到云的源头,在东方找到它最初出现的地方:然后新的故事就会发生,那里会有新的黎明等着他。
   传说有言:俄里翁必须赶上那明亮的光,那光能赶走暴风雨最后的残余,然后将他治愈。远处,在繁茂的树和群山之上,苍白、半透明的光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睛。人们可以看到:可能有一条路能从其中穿过,就像巨人在走的路,赏画者希望: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也能找到一个之前不曾想过的、更清明的世界,获得更清明的心灵。俄里翁还是看不见路,也许它并不存在,除非俄里翁用自己疲累的腿亲自走过它。
   普桑笔下,这迷路巨人的搜寻,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画家将眼睛吸引到后面的风景,鼓励大家穿越地平线。失明的影响会逐渐消失,赏画者毫无准备,就成为了

高清大图 
1145
彼得的周济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1655  125.7 x 165.1 cm
这幅画是描绘圣彼得周济穷苦病人的事迹: 日落偏西时分,彼得和约翰来到圣殿。见圣殿美门的门口有一瘸腿穷人,倒地向彼得乞求周济,彼得对他说:你看我们。 那人便留意看他们,指望得到什么。金的银的,我没有。彼得说,只有把我所有的给你吧,我奉耶稣基督之名,叫你起来行走。于是彼得拉着他的右手,搀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即健壮了。他纵身跳起就站稳了,并迈步向前走,他们一起进了圣殿。那瘸子走着跳着,赞美上帝。 百姓看到他行走,认出他就是平时总坐在圣殿门口乞讨的瘸腿人,现在如此欢蹦跳跃,大为惊讶,一齐围过来观看。只见那瘸腿人拉着彼得和约翰,步履矫健,远非昔日的畏缩困顿可比。众人赞叹神奇法术。 画上是这一事迹的一个片断。
高清大图 
1146
里纳尔多战役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1633  118.1 x 102.2 cm
本画的情节出自于意大利著名文人塔索(Torquato Tasso, 1544.3.11.-1595.4.25.)的长诗《解放了的耶路撒冷》(La Gerusalemme Liberata),意大利诗人塔索是文艺复兴运动晚期的代表。出身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大学时期学法律,但对古典文化和哲学十分热爱,跟人文主义者交往甚密。先受阿里奥斯托影响,用浪漫情调写骑士业绩的长诗。继又作为宫廷诗人写牧歌剧。代表作是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长诗以11世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背景,写戈特弗里德·布留尼统帅十字军从回教徒手中夺取耶路撒冷的故事。长诗贯串着十字军骑士跟回教徒女战士的爱情线索,着力描写爱情对基督教信仰的胜利,歌颂 现世生活的欢乐,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高清大图 
1147
Midas在Pactolus河中清洗身体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1627  97.5 x 72.7 cm
   本画取材于希腊神话,Macedonia 王Midas,常常和Dionysos,Silenos等神宴會, Silenos 要感謝他的美意,答應給他酬勞。 Midas 說希望手碰到的東西都變成黃金。 但是因為連食物和水都變成黃金, 饑渴之餘求助於Dionysos。Dionysos要他在Pactolus河中洗澡, 也因此這條河有許多金沙。
高清大图 
1148
逃往埃及途中休息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法国 1627 76.2 x 63.5 cm
本画取材于圣经新约故事。在这幅油画中圣约瑟手拿圣经正在向他前面的天使询问着什么,为下一步做好打算。而旁边的圣母则是抱着耶稣,看着献上水果的小天使。普桑的细致描绘给欣赏者感到耶稣一行逃往埃及的过程中是如此的艰辛,劳苦。
高清大图
1149
忏悔的抹大拉  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 )  法国 1640  133.4 x 102.2 cm
 图中这幅《忏悔的抹大拉》便是拉·图尔表现烛光的代表作品。我们看到整个画面都处在黑暗的阴影里,只有桌上的蜡烛形成微弱的光源,照亮很小的一片。没有人忍心打破画面的宁静,一个女子坐在桌前,望着镜子沉思,她就是抹大拉。抹大拉是《圣经》中仅次于圣母玛利亚重要的女性,也被称为“抹大拉的玛利亚”。她原来是一个妓女,过着放荡淫逸生活,但是在耶稣基督的感召下,她尽弃前嫌,改恶从善,成为基督忠实的门徒。她陪着圣母一起看着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然后又在三天后目睹了基督的复活,成为神迹的见证者之一。在这里,拉·图尔将抹大拉表现得朴素、哀惋,丝毫不见华丽的服饰和世俗的享乐,只有明晰、沉静的反省。她柔软的手轻轻伏在一个半圆形的东西上,那是一个象征着肉体的生命终将腐朽的骷髅头。
     对于拉·图尔而言,忏悔的抹大拉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他一生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就至少有4张,处理方法也颇为相似,都是黑暗的背景,然后将抹大拉与骷髅头笼罩在烛光里。这一方面确实富于宗教内省的意味,但另一方面或许也与画家对绘画形式的探索有关。在微弱的光线下,正常的视觉只能注意到明与暗两大部分,一切不必要的表面细节都被隐去,只剩下剪影一样高度概括的形体和轮廓。拉·图尔可能是最早利用简化的几何形去塑造永恒感的画家,他的作品像纪念碑一样肃穆、沉静,正如他内心对神的信仰。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拉·图尔在他那个年代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尤其是比较一下鲁本斯那样惊心动魄的激情,或者委拉斯贵支那样惟妙惟肖的刻画,观者就会更深地体会到,拉·图尔的作品如此单纯而简洁,同时又如此切入主题。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法国巴洛克画派画家,生于1593年3月13日,卒于1652年,1月30日,乔治·德·拉·图尔创作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法国洛林度过。乔治·德·拉·图尔擅长创作一些宗教题材的作品,色彩鲜明。
    乔治·德·拉·图尔出生在法国梅茨的一个小镇,相关资料记载,乔治·德·拉·图尔的父亲是一位面包师,但是,也有资料记载了,乔治·德·拉·图尔可能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家中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乔治·德·拉·图尔排行老二。遗憾的是,相关的学习经历也没能找到。但是据相关学者称,早年间,乔治·德·拉·图尔有可能是在意大利或者爱尔兰学习绘画技巧,他的老师可能是南锡著名画家雅克·贝朗格(Jacques Bellange),虽然,他们二人的绘画风格很不相同,但是,一定程度上,乔治·德·拉·图尔的作品风格受到了老师的影响。
    1617年,乔治·德·拉·图尔和当地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戴妮丽结婚,并继续他的创作,一生中作品众多。留给之后的画家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高清大图 
1150
忏悔的抹大拉(局部特写) 
1151
女占卜师 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 )  法国 1630  101.9 x 123.5 cm
  拉·图尔的作品大多是以宗教和风俗为题材,但他的宗教画里常常反映出朴素的世俗生活和当地 的风土人情。画家很早就对卡拉瓦乔产生了兴趣,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他将卡拉瓦乔 的风格与法国的传统和法国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宗教感情和世俗感情完美地融合。《女占卜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幅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取材上都受到了卡拉瓦乔的某种影响。但是拉·图 尔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黑绘风格”,而是做了阳光处理,这是画家在处理题材时 的独到手法。画面生动地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右边的老太太眼睛正精明地盯着女占卜师,很不情愿 地将手中的钱交到女占卜师手中,饱经沧桑的脸上显出世故老成;女占卜师的左右,两个女贼正蠢蠢欲 动,一个斜着眼,正在用刀割开女占卜师的口袋,而另一个也似乎有所收获;可怜的占卜师虽然擅长为 他人预测未来,而对眼下自己的处境竟然亳无察觉。整个画面情节生动逼真,人物刻画细腻,是法国风 俗画中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高清大图
1152
女占卜师(局部特写) 
1153
强暴他玛  厄斯塔什·勒·叙厄尔(Le Sueur, Eustache)  1640   189.2 x 161.3 cm  
   本画取材去圣经故事,大衛有一位從異族公主(基述王的女兒)所生的掌上明珠他瑪。她與胞兄押沙龍一樣,遺傳了父親俊美的容貌,使她同父異母的長兄暗嫩為了她神魂顛倒、憂急成病!
      暗嫩採納了堂兄約拿達的詭計,支配父王吩咐妹子他瑪到他面前做餅,送到臥房給他吃。就在那時他堅持他瑪與他同寢。聰明機智的他瑪,用上最充分的理由解釋為何不能這樣做:不合以色列人的體統,處女被玷辱了沒法掩蓋羞恥,而暗嫩自己也成了愚妄人。此外,她還建議暗嫩向父王求,就能得著她為妻。然而、暗嫩不肯聽!結果因他力大,他瑪就被他玷辱了。事後,暗嫩極恨他瑪,要將她趕出去。雖然他瑪解釋這趕她的罪比玷辱她的罪來得更嚴重,他還是不聽,叫僕人把她趕走了。他瑪灑灰塵在頭上,撕裂身上公主穿的彩衣,手抱著頭,邊走邊哭喊,直到胞兄押沙龍勸她別作聲,別將這事放在心上,因暗嫩是她哥哥。此後,他瑪就孤孤單單的住在胞兄押沙龍的家。就這樣,一日之內,彩衣公主竟成了深宮怨婦!
      厄斯塔什·勒·叙厄尔 Le Sueur, Eustache 1616年11月19日生于巴黎,1655年4月30日死于巴黎。他是17世纪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神话和宗教画的画家之一。
  叙厄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和雕塑家。由于受到一位主要是在巴黎及其周边地区教堂画宗教画的画家西蒙·武埃的影响。他没有像他的许多同行一样,把孩子送到罗马,而是把约十六岁的儿子叙厄尔送到画家西蒙·武埃的工作室。
  叙厄尔在17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叙厄尔对他所画的主题以及发展新古典风格方面感到兴趣,同时保持他特有的细腻、精致的色彩和温柔的情调。在他的最后一年,他就全神贯注在拉斐尔的作品。他没有直接的继承人,但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尽管的他作品几乎完全没有签名并注明日期,但根据少数幸存下来的合同的帮助,仍可以建立起叙厄尔的作品年表。
    他一直被认为是“法国的拉斐尔”并与尼古拉斯·普桑和查尔斯·勒布伦等人相提并论。他的声誉在19世纪前半期到了顶峰,但自那时以后它的声望却一直在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认为这位浪漫主义画家所创作的绘画有些简单和矫揉造作。然而,最近人们认识到他和他的艺术的复杂性,而对他在17世纪的法国绘画的演变中的评价产生了新的兴趣。
高清大图 
1154
音乐的寓言  Laurent de La Hyre 法国 1649  105.7 x 144.1 cm
高清大图 
1155
一幅没有查到来历的作品,暂归入法国绘画
画面的内容应该是描绘圣经基督受洗的故事:
 圣经说,在罗马大帝提庇留统治的15年间,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向贫民传道,鼓动人民接受上帝洗礼,笃信耶和华。说这是为了免去自己身上的罪孽,可以升入天堂。一天,耶稣来了,他要接受约翰的洗礼。约翰知道他是上帝的儿子,不敢为他施洗。经耶稣劝说,约翰给耶稣施了洗。圣经上还说,当约翰舀起约旦河的圣水并为耶稣施洗时,天空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此后,约翰便追随耶稣,跟耶稣布道,因而得名施洗约翰。 
高清大图
1156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画像 菲利浦·德·尚佩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  法国 1655  92.1 x 72.4 cm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1619年8月29日-1683年9月6日)是法国政治家、国务活动家。他长期担任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最著名的伟大人物之一。
       菲利浦·德·尚佩涅,法国画家,生于1602年5月26日,卒于1674年8月12日,佛兰德籍。巴洛克风格画派画家,是法国画家中的典型代表性人物。菲利浦·德·尚佩涅出生在意大利布鲁塞尔的一个穷人家庭。
      菲利浦·德·尚佩涅的启蒙老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雅克,在老师那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621年,菲利浦·德·尚佩涅来到了巴黎,在那里,菲利浦·德·尚佩涅和尼古拉斯一起,在尼古拉斯·达森的指导下,为法国卢森堡宫进行装饰。后来,他和尼古拉斯·达森的女儿结了婚。但是,后来,他的岳父逐渐的嫉妒女婿的成就,这也是他重新回到布鲁塞尔的原因,之后,就一直在那里创作,直到去世。
     菲利浦·德·尚佩涅的代表作有:《天使报喜》《圣母的婚礼》等等。
高清大图 
1157
一幅没有查到来历的作品,暂归入法国绘画
高清大图
1158
罗马平原的田园景观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法国  1639  101.6 x 135.9 cm 
 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1600-1682年)一生大部分时间也在意大利度过,克劳德·洛兰终生醉心于海景和意大利风景,克劳德·洛兰对罗马那些有古代遗迹的景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的描绘。普桑在风景画中追求哲理性,而洛兰却追求的是抒情的气氛。普桑作品中更多的是清晰、明朗和宁静,洛兰作品却常常显露出雾气迷蒙,光色炫目的效果。他的风景画是理想与梦幻的世界,是一种人为美化的景色,它唤起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后来欧洲人常常以洛兰描绘的理想化风景为标准,寻找或布置洛兰式的风景园林。
      克劳德·洛兰除画油画之外,还擅长铜版画和素描。克劳德·洛兰的代表作品有油画“示巴女王乘船”(1648年),这是一幅有金色阳光和古代建筑的明快而抒情的海景画。此外克劳德·洛兰还有“圣沙温号开航”、  “祭祀阿波罗”等等。
高清大图
1159
马里娜与特洛伊人焚毁船只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法国  1642  152x105 cm
此画的故事取材于维吉尔的诗歌:特洛伊城的女人在经过7年的流浪生活之后,在天后朱诺的鼓动下烧毁了自己的船只以阻止埃耐尔人前往意大利。洛兰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他一贯擅长的题材:希腊风光、古代废墟,硕大的船只。开阔的海平面给天空留下了巨大的位置,海空一色,令人赏心悦目。近景的岸上点缀着一些历史人物或神话题材。尽管这并不是洛兰的本意,添加这些人物在当时会被认为是格调高雅,容易博得爱好者欢心。这幅画的委托人吉洛拉莫·法尔纳西借古喻今,以暗示他在教皇乌尔班八世身旁服务时所要面对的困难。
高清大图 
1160
马里娜与特洛伊人焚毁船只(局部特写) 
1161
日出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法国  1646-47  102.9 x 134 cm
高清大图 
1162
日出(局部特写)
1163
日出(局部特写) 
1164
Crescenza景色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法国  1648-50  38.7 x 58.1
高清大图
1165
一幅没有查到来历的作品,暂归入法国绘画部分。
高清大图

1166
一幅没有查到来历的作品,暂归入法国绘画部分。
高清大图 
 18世纪的法国艺术随着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登基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庄严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为一种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又被人们称为路易十五风格。这种风格的产生,可以说是对路易十四强大的王权统治下的严格的古典主义的反动。
     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绘画,被称为洛可可式的艳情艺术,它以表现上流社会的享乐生活和优雅女性为主要内容。女性化的审美趣味左右着法国沙龙和路易十五的宫廷,美化女性成为当时独领风骚的艺术时尚。尽管这一绘画风格不免显得娇媚浮华,缺少精神内容和深刻性,但是它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洛可可绘画的主要代表是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延伸阅读:
甜美精致的洛可可艺术

1167
弹吉他的梅兹坦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法国  55.2 x 43.2 cm
  这是一幅表达思念情感的作品。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1684出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1721年死于法国马斯河畔诺让市。华托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最重要的画家,洛可可艺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是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浮华柔媚、内容贫乏的艺术运动,代表着法国封建王朝衰落时期贵族富豪们庸俗的审美趣味。
     画家让-安东尼·华托本人并非贵族出身。华托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手工业者的儿子,186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1702年华托来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为趣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荷兰的古典作品。后来,在舞台美术家克劳德·吉洛特(claude Gillot, 1673-1722)的工作室当助手,这使他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的艺术生活中,华托不但经常描绘演员的生活,如《意大利喜剧演员》、《滑稽丑角吉洛》等,而且在自己的油画技巧中大量地吸收舞台场面的构图方式。
     让-安东尼·华托的一生才华横溢却极为短暂,1871年,年仅37岁的华托就因肺病复发,咯血不止,在马斯河畔诺让市自己的画室中与世长辞。
     让-安东尼·华托死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素描手稿,这些手稿被后人们命名为《千姿百态的形象》,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有着深远影响。
高清大图 
1168
梳妆的维纳斯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法国  1751  108.3 x 85.1 cm
  这幅画名为《梳妆的维纳斯》布歇就这个画题作过多幅变体画,这幅梳妆的维纳斯最具典型性。
  画中维纳斯被置于丝绸锦缎和珠宝首饰之中,简直就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她矫揉造作,怀抱鸽子搔耳转首,小爱神围着她装饰打扮,甚是欢乐,体现出爱与美的象征。有位评论家指出:“他画的裸体女人不过是刚从缎子枕衾爬起来的娇滴滴的贵族女性的化身”。法国作家龚古尔挖苦这位教授院长说:“他是用猥亵的暗示与刺激来减轻路易十五的伤感。
           弗朗索瓦·布歇是法国画家,1703年9月29日生于法国巴黎,1770年5月30日去世。布歇是洛可可风格画派的忠实的拥护者,擅长创作一些田园风格的作品,此外,有时候也创作一些人物肖像画。
      弗朗索瓦·布歇的父亲是皮鞋设计师,或许可以这样说。布歇早年曾被父亲派去跟随弗朗索瓦·勒穆瓦纳(Francois Lemoyne)短期习画,并同华托有过密切接触。1727-1731年,布歇留居罗马,从装饰风格画家提埃波罗和阿尔巴尼(Albani)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经验。1755年,布歇开始担任皇家织造厂(Goblins Factory)总监,1765年之后,布歇充任为宫廷画师,并成了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绘画教师和最受宠幸的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是18世纪最典型的装饰画家的代表,作品体现了洛可可的风格特征。布歇敢于大胆的运用色彩,作品大都光彩艳丽,但是不会感觉到轻浮。 弗朗索瓦·布歇的代表作有:《蓬巴杜侯爵夫人》、《秋日》等等。
     法国作家龚古尔认为,布歇是那种为一个世纪的艺术趣味树立了样板的画家,他表达出了这种趣味,赋予了它性格,并使之形象化。布歇早年曾跟随弗朗索瓦·勒穆瓦纳(Francois Lemoyne)短期习画,并同华托有过密切接触。1727-1731年,布歇留居罗马,从装饰风格画家提埃波罗和阿尔巴尼(Albani)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经验。1755年,布歇开始担任皇家织造厂(Goblins Factory)总监,1765年之后,布歇充任为宫廷画师,并成了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绘画教师和最受宠幸的画家。布歇的绘画充满矫饰之风,这种风格的形成实际上反映了法国宫廷艺术趣味的变迁。路易十四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此时已被新兴的洛可可风格取代,从法王路易十五到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及大大小小的贵族都沉溺于这种趣味之中,偏爱着一种优美的色彩和精巧的装饰风格。
    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oco,原指用贝壳和石子制作的岩状装饰(Rock-work)。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宫廷里就有这种装饰,值得一提的是,洛可可一词是伴随着古典主义的谴责声出现的。18世纪中叶,温克尔曼在《关于在建筑、雕刻和绘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中按照威特鲁威的标准批评了当时的时髦装饰,他说:“自从威特鲁威抱怨地责备了装饰的堕落以来,在现代它甚至更加堕落了。在目前的装饰中,它的趣味……可以通过对寓意故事的更彻底的研究立刻使它纯洁起来,并获得真实和意义。我们的卷涡形和非常漂亮的贝壳装饰(时下的装饰没有它们就无法制作),有时比威特鲁威所谴责的支撑着小城堡和小宫殿的壁烛架更不自然。”这样,温克尔曼就把“rocaille”挑选出来作为那种风格的特点。
    关于洛可可,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在达维特的画室里,他的一些激进弟子在批评某幅画不够质朴时就嘲笑说:“Van Loo,Pompadour,rococo”(凡·卢,蓬巴杜,洛可可)。
    事实上,尽管布歇洛可可风格的绘画迎合并满足了上流社会的精神需求,但布歇还是招致了一些对此不感兴趣的评论家和画家的不满。在1760年法国艺术趣味变更之后,狄德罗曾严肃批评了布歇的艺术。其程式化的色彩处理和造作矫情之处也遭到雷诺兹的责难。作为一名画家,布歇也许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但作为一名装饰画家,布歇的确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许多过人之处,他准确地捕捉到了当时最流行的时尚,并在有生之年把这种风流优雅、香浓脂艳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1169
被打扰的睡眠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法国  1750  81.9 x 75.2 cm
高清大图 
1170
圣母圣子与圣施洗约翰和天使   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法国  1765  41 x 34.6 cm
高清大图 
再上一幅华托的作品
1171
法国喜剧演员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法国  1720-21  57.2 x 73 cm
高清大图 
1172
快乐的母亲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   法国 1760  48.9 x 59.4 cm
巴黎西南方二十公里处,田园风光明媚、静谧的法兰西岛,有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那就是闪耀波光王朝辉煌灿烂宫廷文化的凡尔赛宫。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时代代贵族们,在这皇族城中日夜笙歌,享受优雅、逸乐的生活。
  当时的国王是路易十五,由于他性喜猟头,个个梳妆头抹的贵夫人们,也因此热衷红杏出墙的恋爱游戏,人人尽情享乐。所谓的洛可可艺术,虽然比专制群王路易十四时代强调传统之美的巴洛克艺术,更优雅而富朝气,不过也有人指出路易十五时代的美学形式,装饰性过重。
  尽管如此,一七三二年仍然诞生了一位为洛可可全盛期揭开序幕的画家,那就是日后以描绘女性美而成为时代宠儿,相当受人欢迎的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格拉斯村以盛产香水而闻名。弗拉戈纳尔的父亲原来是当地手套商的助手,但在他六岁时破产,于是举家搬迁到巴黎居住。十五岁时,弗拉戈纳尔开始在巴黎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小职员,但他对这份固定的工作并不投入,反而每天花时间画素描。他的雇主是在看不过,于是向他的父母提议,让这孩子接受美术教育。
  年少的弗拉戈纳尔就这样踏入了绘画的世界,但他的启蒙老师夏尔丹却对当时所流行的洛可可样式油画不屑一顾,而致力于写实主义油画,可说是深受荷兰传统室内画影响的朴实画家。他让弗拉戈纳尔负责整理油画调色板的工作,弗拉戈纳尔只跟随他学六个月就离开了。
  这位初出茅庐的十六岁画家,抱着一幅素描画去拜访宫廷画家布歇。布歇在当时是以素描轻快、优雅风格最出色的流行画家,亦即典型的洛可可装饰代表画家之一。
  布歇由那幅素描画中看出了弗拉戈纳尔的绘画天分,此后,弗拉戈纳尔成了布歇最宠爱的弟子,甚至因而忽略了其他门生,而极力的推荐这位从未进过美术学校受教的爱徒参加绘画学生最高荣誉的罗马奖甄试。
  一七五二年,这位年方二十岁的正传弟子,终于不负老师期望,夺得了罗马奖。之后,他在巴黎、罗马接受了历史画家必修的资优教育,而在三十三岁那一年,以发表历史画大作《大祭司克里休斯牺牲自己拯救克莉尔》获得沙龙的赞赏,而成为皇家美术院的会员。从此弗拉戈纳尔顺遂的展开了以历史油画大师享誉画坛的生涯。
  可是,这位意大利裔、脾气暴躁而热情浪漫的画家,并不喜欢沙龙严苛又矫情的 画作风。他认为直接表现人类的热情欲望的绘画,比拘泥形式的历史画有趣多了。弗拉戈纳尔对皇家美术院的批评,毫不在意,一心以描绘体态唯美的油画为职志,将自己的作品推广至女伶、金融业者,甚至在爱好艺术的富豪之家登堂入室。
  在油画作品《应该爱的福拉哥》中,健康明朗的玫瑰色脸颊与光辉闪烁的眼眸,加上蓬松浓密的发髻,如此幽默的画风,吸引了无数人的心。[倾注热情、享受人生],这就是洛可可时代的最佳写照。生性乐天的画家也是如此,非常喜欢与女伶、上流社会的游手好闲之辈交际。
  画家弗拉戈纳尔一度因枕迷于战斗而与歌剧界名伶、著名的放荡女玛丽·玛德烈娜·吉玛尔传出绯闻。这位社交界之花,经常同时拥有数位恋人。在她名为[舞姬的神殿]宅子中,装饰着弗拉戈纳尔的油画作品《恋人》,更增添了些许香艳的气氛。
  然而,相传某天早晨吉玛尔看见自己的油画肖像后非常吃惊,为什么自己的面貌在一夕之间变得臃肿。其实,这是因吵架而分手的画家弗拉戈纳尔对她的一个小小恶作剧而已。毕竟是洛可可时期的画家,他与情人分手的方式充满了趣味性,也十分洒脱随意。
  事实上,在这段恋情结束的四年前,也就是一七六九年六月,弗拉戈纳尔已和跟他学习油画的同乡玛丽·安娜·热拉尔结婚了。或许就是一边绘画、一边忙于享受人生,所以他到了三十七岁才结婚,而选择了举止端庄的淑女为结婚对象。当时,凡尔赛宫盛行招待画家前往宫内创作,身为皇家美术院一员的弗拉戈纳尔也获得此一殊荣。于是,他在凡尔赛宫展开了油画创作、同时也享受天伦之乐的新生活,三个月后长女亨里埃塔出世,他当了父亲。
  婚后第六天的某天,妻子十四岁的妹妹玛丽特因母亲去世而前来投靠姐姐,加入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这位年轻貌美的小姨子,使家中宛如添了一朵娇艳盛开的花朵,整个家突然亮丽起来。窈窕迷人、学识丰富、惹人疼爱的玛格丽特,深深吸引了年长她三十岁的姐夫。弗拉戈纳尔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位与妻子的高大、质朴性格截然不同的小姨子。于是弗拉戈纳尔与稳重的妻子、玛格丽特、女儿、儿子……组成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从此以后,这位年过四十岁的流行画家,不仅描绘男女闺房之情,还以安定的家庭、可爱的女儿为油画创作主题,展现了另一个领域的绘画才能。
  从路易十五到路易十六约一世纪期间,凡尔赛宫内的贵族们竟日歌舞升平。[星期天,玩纸牌;星期一,音乐会;星期二,在意大利的战场……]
  但是,贵族们毫无节制的挥霍,全来自民众沉重的税赋,于是不堪负荷的民众纷纷抱怨[宫廷是人民的坟墓。]这样的反对声浪终于在路易十五驾崩后掀起至最高峰,[我们要面包!面包!]的叫喧声四起,遍及了全法各地。
  路易十六继承路易十五成为国王之后,时代对美的观念也改变了。一七七零年,追求古希腊、罗马之美的新古典主义油画抬头。紧接着而来的是改变所有价值与权力关系的法国革命。一七八九年,在法国各地发生的动乱,因七月的巴士底狱被攻陷,而演变成大革命。许多曾经轻蔑民众、喜好享乐的贵族,都与路易十六、玛丽皇后一起被处死。
  如此一来,贵族文化的黄金时期终于结束,同时,这也意味着洛可可绘画巨匠——画家弗拉戈纳尔的没落。
  年轻男子急忙锁上寝室门,好与温柔的恋人相缠绵;凡尔赛宫的庭院里、花团锦簇中嬉戏的青春貌美的恋人们……画家弗拉戈纳尔如此一味地描绘风花雪月、幸福时代的洛可可艺术,并不见容于革命后知性的时代趣味。因而,这位五十七岁的画家被冠上[落伍]的标记,渐渐为人所淡忘。
  油画作品《应该爱的福拉哥》中自传式的人性描绘,挽救了弗拉戈纳尔的晚年。而长大成年、已成为画家的小姨子玛格丽特也帮着他维持家计。此外,画家埃瓦利斯特(他是随着革命兴起的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倡导者之一),为了感念画家弗拉戈纳尔当年委托他为吉玛尔府宅画装饰画的知遇之恩,于是在一七九三年,推举他担任罗浮宫美术馆的委员会委员。不过,实际上他这位委员的职权只有决定展示作品、整理收藏品、制作收藏目录等等。不久,因拿破仑决定扩充罗浮宫美术馆,弗拉戈纳尔被迫离职,且让出居住了四十年的住所。
  一八零六年八月某个酷热的日子,这位七十四岁的老画家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当报纸上刊载出一篇小小的报道,人们才惊觉如今还有[弗拉戈纳尔]这么一位画家的存在。
  以十八世纪熟稔的宫廷文化为背景,彩绘法国洛可可时代的巨匠弗拉戈纳尔,宛如法国西岛茂林中洒下的秋日夕阳,闪耀着美丽却又急速陨落的光辉,夕照下,凡尔赛宫黑色的剪影缓缓浮现,静寂地迎接黑夜的来临。
高清大图 
1173
肥皂泡  夏尔丹(Jean Siméon Chardin )  法国 1733-34  61 x 63.2 cm 
夏尔丹(Jean Siméon Chardin 1699~1779)法国画家。夏尔丹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夏尔丹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也是18世纪法国孕育出的最伟大画家之一。同时,他也是西洋美术史上的静物画巨匠之一。夏尔丹还是是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夏尔丹擅长静物油画,也擅长风俗油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夏尔丹早年入学院派画家P.-J.卡泽的画室,后为N.-N.科伊佩尔的助手。1728年,夏尔丹凭借静物油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 ,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夏尔丹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夏尔丹的作品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夏尔丹的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他的大量静物画都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夏尔丹所描绘的均为市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夏尔丹的代表作有《洗衣妇》(藏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厨娘》、《小孩和陀螺》(藏卢浮宫博物馆)及《午餐前的祈祷》、《吹肥皂泡的少年》等。夏尔丹也画肖像画,用色粉笔完成的自画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洛可可美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洛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洛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高清大图 
1173
静物画  夏尔丹(Jean Siméon Chardin )  法国 1728  76.2 x 108 cm
夏尔丹是一位在静物画领域有独特天赋的人,他在17世纪尼德兰风俗画描绘方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全新的个人风格。那些以中景构图、平淡朴实的笔法表现的日常生活器具,无形中丰富了人们对艺术题材及表现方法的认识,把静物画艺术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夏尔丹和布歇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走的却是一条与时髦的“洛可可”风格完全不同的道路。在法国当时的艺术市场上,荷兰的室内静物画(dutch cabinet pictures)很受欢迎,那种沉静的艺术风格给夏尔丹带来了很多启发。夏尔丹认真研究了特尼尔斯(Teniers)、赫里特·道(Gerard Dou)、尼古拉斯·玛斯(Nicolas Maes)、赫拉德·泰尔博赫(Geraert Terborch)和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等伦勃朗之后的荷兰画家的作品。这些人常常运用有模糊背景的明暗构图来表现普通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对光线的研究,对色彩的运用,成了夏尔丹非常感兴趣的艺术问题。
      夏尔丹的静物画题材多为极其简单的东西,那些铜壶、餐刀、盐瓶、汤匙、平底锅、蔬菜、猎物、鱼、盛在篮子中的水果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与尊严,通过纤细的笔触和晕涂、厚涂,无光泽色(dragged andscumbled colour)的巧妙运用,产生出了一种相当深沉的调子。在西方艺术史上,夏尔丹被认为是塞尚以前法国最伟大的静物画家,也是现实性题材艺术中一位杰出的“纯画家”(Pure Painter)。现代主义的各种画派,从“立体主义”(Cubism)到“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夏尔丹的影响。
高清大图 
1174
丘比特探访爱琴娜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 )  法国  1967-69   147 x 195.9 cm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法国画家,生于1725年8月21日,图尔尼,卒于1805年3月4日,他的老师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格朗东,一生中受到了老师很多的帮助并且影响。也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画家。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天赋,但是却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但是这个时候,幸运的是遇到了他人生当中的伯乐,当时已经很有成就的画家格朗东,擅长创作人物肖像,格朗东通过劝说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的父亲,说服之后,带着让·巴蒂斯特·格勒兹来到了自己的画室学习。很快两人一起来到了里昂,之后不久,让·巴蒂斯特·格勒兹一个人独自从里昂来到了巴黎,并在这里定居。很快就来到了皇家艺术学院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755年,来到了意大利,这个时候创作的绘画作品有:《年轻女孩画像》等。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的代表作有:《吉他弹奏者》《格勒兹之墓》《佛兰克林画像》等等。
高清大图
1175
哈耳摩尼亚之死   让-巴蒂斯特·玛丽·皮埃尔(Jean-Baptiste Marie Pierre)   法国  1740-41  196.9 x 148 cm
  让-巴蒂斯特·玛丽·皮埃尔(Jean-Baptiste Marie Pierre)(1713/4.3.6-1789.5.15)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1752-70年,彼得接替布歇作为皇室的首席画家。他的艺术创作中仍可隐见罗可可装饰华丽的风格。
高清大图 
1176
欧洲绘画615展室内景 
614展室中的精美雕塑

1177
丘比特亲吻普维克  安东尼奥·卡诺瓦 (Antonio Canova)  意大利  1794  134.6 x 151.1 x 81.3 cm
 安东尼·卡诺瓦 (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意大利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代进入到更为精细的古典主义时代。 
         卡诺瓦出生于威尼斯附近,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余脉山麓的一个小村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的石匠,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依靠祖父母抚养长大。他在刚刚能拿铅笔的年纪,祖父已经开始教他绘画,祖母也非常关心他,在他后来有能力时,就将还在世的祖母接到罗马家中养老。早年他就喜爱雕塑,在他祖父的工作间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9岁时就制作了两个大理石小神龛,后来就开始作为祖父的助手,他的才华受到他祖父的顾主,威尼斯贵族的欣赏。据说他11岁时应贵族的要求,用黄油制作了一个狮子雕塑,被雕塑家托莱托发现,收他为徒,他学习了两年,获益非浅,后来托莱托去世,他又随其侄子学习一年。以后他就开始独立工作。第一件作品是他在16岁时完成的《俄耳甫斯和欧利蒂丝》,表现了在地狱的烟火中的欧利蒂丝,受到广泛的赞誉。
       修道院为他提供了一间工作室,在那里他研究人体解剖,有时也到学院学习,但主要从自然中学习,大约有三年他没有完成任何作品。接下来他完成了一系列受到赞赏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飞向太阳的《戴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鲁斯》,他的才能得到公认。24岁时他离开威尼斯前往罗马发展,并得到威尼斯元老院的一笔资助(大约每年60镑,共资助三年),并得到威尼斯驻罗马公使的热情帮助。
      他抵达罗马,开始全新的阶段,在这里,他的作品《忒修斯杀死米诺陶》大获成功,这件作品的简约和自然的表现手法形成今后他的风格。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莱孟十四世的纪念碑,用了四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使他跻身于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行列之中。他又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纪念碑,从此后他的名声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单,创作了《爱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罗斯沙皇曾邀请他去圣彼得堡,被他拒绝了,他说:“意大利是我的国家,是艺术的原生地,我不能离开她,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于其他土地,必须是能对意大利有利,难道还能舍弃她而为其他国家服务吗?”但仍然有许多他的作品被俄罗斯收藏。从1795年到1797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于法国军队入侵,他返回家乡,只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一年后返回罗马,但健康状况已经不如以前,他到德国旅行一段时间,回来后身体有好转,立刻又投入工作。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监督收回拿破伦掠去的艺术品,秋季,他访问了伦敦,1816年初,他回到罗马,被任命为罗马主要艺术学院圣卢克学院的院长,教皇亲自指定将他的名字以大写金字刻匾,并被给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他还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护六世雕像、《玛尔斯和维纳斯》、《圣母哀悼耶稣》、《圣约翰》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等。1822年5月,他访问那不勒斯,去视察正在作成腊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回到罗马后有所缓和,年底,在返回家乡的路上,于威尼斯逝世,享年6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的寺庙中,他的心脏被藏放在他曾经为提香设计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下面这幅恢弘巨作也许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有名的绘画作品

1178
苏格拉底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法国  1787   129.5 x 196.2 cm
 这幅油画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公元前399年,七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控不敬神和腐蚀雅典的年轻人,被判处服毒而死。按照《斐多篇》的记载,面对死亡,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一如既往地和弟子克里同、斐多、底比斯来的西米亚斯和克贝等人进行哲学讨论,只不过主题成了死亡是什么和死亡之后如何,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死亡看作一个另外的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终结。
     1758年狄德罗发表了自己的论《戏剧诗》,认为苏格拉底之死的场景适合作为哑剧的主题,之后描绘这一主题的画作多次出现。1775-1780年,画家大卫第一次去罗马旅行,他研究了对葬礼仪式的描绘,画下了很多草稿。大卫的很多主要作品都来源于这些素描。大卫在1782年已经创作了这幅画的草稿,在1786年接受了特胡丹·德蒙蒂尼的次子的委托,开始创作这幅画。1787年完成后在沙龙展览,受到不少艺术家的欢迎,当时正在巴黎的托马斯·杰斐逊也认为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壮丽理想,在给美国历史画家约翰·杜伦波的信中提到“展览中最好的作品是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一幅极好的作品”
      按《斐多篇》的记载,当时在场的有至少十五人,为了构图的简洁,大卫省去了许多人物。大卫常通过不同的色彩来烘托画作要表达的情绪。这幅画的颜色较为柔和,画中人物的衣着颜色也较深,这可能是大卫对批评他的《贺拉斯兄弟之誓》“颜色过于装饰和造作”的人的回应。相对于《贺拉斯兄弟之誓》里的较强光线,本作中的光也较柔和。在光线的正中,身穿白色长袍的苏格拉底坐在床上,其面容比保存至今的的苏格拉底胸像的形象更为理想化。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他的脸上并没有任何消极或忧愁的情绪,而是充满了进行哲学讨论与教导学生的神情,据说这一姿势是诗人安德烈·舍尼埃所建议的。
     苏格拉底周围围绕着不同年龄的弟子和朋友,大多数都显露出消沉和悲伤的神色。举着杯的年轻男子转过头去不忍看这一切,用手撑住低垂的头,一位中年男子伸手按住苏格拉底的左腿,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克里同,还有一位较为年长的人同样身穿白袍坐在床头,躬身看着自己的膝盖,研究者认为这是柏拉图,但实际上柏拉图当时病了,并不在场,且当时柏拉图还是个青年。画面的左端描绘了一个拱门,拱门外有几个人正在走上台阶,其中一名女性显出悲伤的表情,做出告别的手势,这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克珊西帕一名年轻男子正悲伤地伏在拱门内墙上哭泣,而画面右侧有一位青年男子正在号哭,其中可能有阿波罗多洛,正如《斐多篇》中记载的“阿波罗多洛的哭泣一直没有停止,此刻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在人物之外,大卫有意在画中地面上放置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既能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也契合《斐多篇》中死是摆脱肉体束缚,通向绝对自由的途径的论述。大卫在这幅画上留下了两个签名,一个是L.David,位于克里同所坐的岩石,另一个是L.D.位于柏拉图所坐的石凳。大卫在画中的签名通常具有象征意义,比如他在《波托基伯爵的画像》中的签名,是签在对着骑马者的狗的项圈上。在这幅画中,他在柏拉图下方的签名指的是这一故事来自于柏拉图,感激他给予了自己灵感的来源,而他在克里同处所签下全名表明艺术家自比克里同,希望维护和传承苏格拉底体现出的道德和价值。
     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9岁时家庭发生变故,父亲被杀,母亲离家出走,年幼的大卫由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画家弗朗索瓦·布歇那里学画,布歇发现大卫的气质与自己的洛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约瑟夫·马里·维恩门下。 
     雅克-路易·大卫并不属于才华横溢那种类型的画家,相反,他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大卫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精神,认真地学习过尼古拉斯·普桑、布歇、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和卡拉瓦乔。
     1771年,23岁的雅克-路易·大卫第一次参加罗马奖考试,考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战神马尔斯的战斗,艺术风格基本上是模仿洛可可风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绪激烈、步伐沉重,因此,这副作品因为画面很不协调而落选。
     直到27岁,历经3次失败后的雅克-路易·大卫才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大卫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感动,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卫下决心暂时不搞艺术创作,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认真画了4年的素描,32岁时曾带着一幅素描稿《帕脱克卢斯的葬仪》回巴黎沙龙展出。在接受古代艺术影响的同时,大卫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潜移默化,滋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后来大卫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雅克-路易·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大卫认为,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
    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党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等,雅克-路易·大卫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从这时起大卫就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雅克-路易·大卫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从此,大卫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大卫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说洛可可艺术是路易十五时代为适应快要上断头台的没落贵族阶级的空虚心灵的需要,那雅克-路易·大卫的艺术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大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时代的革命斗争现实,他借历史题材揭示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风尚的革命思想。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雅克-路易·大卫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大卫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并以国民教育委员的身份从事大量的革命艺术活动。大卫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雅克-路易·大卫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
    1794年是雅克-路易·大卫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党政权被推翻,大卫被捕入狱,出狱后看到国家发生的变化令他触目惊心。革命的理想破灭了,整个社会陷于黑暗恐怖的深渊,这使大卫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从此在创作上雅克-路易·大卫放弃了现实的题材,又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再也没有画过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大卫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情绪非常消沉,艺术生命也面临枯竭。这时的画家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 
    我们从雅克-路易·大卫的经历和艺术生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大卫给后辈的艺术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大卫曾说过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至今对我们艺术创造仍有教育意义,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这些都成为画家的箴言。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雅克-路易·大卫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大卫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此后大卫再也没能回到法国,1825年,大卫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高清大图 

1179
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特写) 
1180
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特写) 
1181
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特写) 
1182
将军Étienne-Maurice Gérard画像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法国  1816  197.2 x 136.2 cm
高清大图 
1183
拉瓦锡和他的妻子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法国  1788  259.7 x 194.6 cm
大卫可谓是一名政治投机画家,他把拿破仑奉为神明,担任过他的革命委员会委员,负责颁发绞刑令。期间画过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肖像,其中一位是发现水银特性的科学家安托万-劳伦-拉瓦锡和他的建筑学家妻子。画面是这对夫妇在图书馆中,丈夫坐着,妻子在旁边,目光自信地与观众对视。画家极为迷恋拉瓦锡夫人,在革命期间,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但是妻子被赦免。在签署的命令里并没有大卫的签字。这是很微妙的感情故事,激发现代人的很多想象。
     拉瓦锡,以理性着称的着名化学家,他确认了氧的性质,并提倡定量分析法,以质量守恒观点证实金属燃烧与空气结合,进而探索英格兰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称为极适呼吸的空气、脱去燃素的空气,舍勒所说的火气,即致酸要素——氧,总而言之,氧的发现无法归功于仅仅一人,而拉瓦锡的雄心勃勃不惜将所有时常通信切磋的同时代科学家采在脚下,竭尽所能,拔得头筹。
     拉瓦锡最后成为革命广场断头台上刀起刀落,丧生六万人的其中一个,出于革命的鲁莽与不理智,法国大革命市场不折不扣的阶级暴动,基层社会人士起身为自己的民生品质斗垮资本家,颇似中国左派人士高呼改革的情节。拉瓦锡被视为滥用国家资产的资本家而处死,当时将富人送上断头台一事被戏称为在革命广场上造币,我想,更讽刺的是,那些急于追求改革的人,一心一意获取最好的行政体制,却把最有学识基础且奉命行事,一丝不苟的视整治社会乱象、改良生活品质为己任的高水准人士一一辱于不洁的名声,并死于历史的悲剧中。
    在拉瓦锡被处决的隔天,当时与拉瓦锡在艺术与工艺谘询委员会共事的前科学院院士拉格杭日还大胆的说道:让那颗人头落地,只要一瞬间的功夫,但一百年都未必生得出那样的一颗脑袋。拉瓦锡一生克尽职守,相信理智且笃行理智,也相信事局将平息归正,不肯离开法国避难,然而,那时的巴黎浴沐在残忍的血腥革命中,愚昧的视天才的性命轻如鸿毛,而拉瓦锡在面临死亡时的理智,却像接受一个实验结果一般泰然自若,根据大卫所绘的最后一幅拉瓦锡肖像,分明的五官流露出冷静甚至几近冷酷的气息,似乎可感受到他眼神里的一丝傲气。莫管那革命的愚昧视拉瓦锡的死几两重,他自身的精神已造就这位天才的死重如泰山。
高清大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浮宫博物馆所藏世界著名油画赏析2
情人节,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看欧洲贵妇如何《偷吻》
读书少女-弗拉戈纳尔
人体油画艺术,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油画艺术作品
:【绘画】弗拉戈纳尔《秋千》
西方画坛流派:洛可可艺术画派之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