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博物院 天地之灵古代玉器陈列
       玉器在我国有着长达七八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受到人们宗教信仰、礼仪观念和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几千年来,人们崇玉,爱玉,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古代,它既是贵重的礼器,又是文人的雅玩;既体现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又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西安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玉器的加工和贸易中心之一,本地出土和传达室世的古玉近万件,其中既有本地加工的,也有进贡或通过贸易流入的。先秦时期本地生产的玉器有着明显的“秦式”特征,但数量有限;汉以后随着各地间交流的频繁和贸易的活跃,不同产地的玉器风格逐渐趋同。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中环为卷云纹,边有缺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然后是对称的龙纹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这是什么,我看来是虎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组佩 个人更喜欢这组灵动些,环是一圈4人物以云纹连接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组佩   环下面是呈S型的舞人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最下面还有一组舞乐人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组佩
西汉 玉组佩中的舞人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燕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玉鹿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玛瑙串饰
西安博物院 西周 玛瑙串饰
西安博物院 西周 龙纹玉饰
西安博物院 商 玉鹗
       鹗,也称“鱼鹰”,经驯化可用于捕鱼。商周时期,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被雕琢成玉件作为人们的佩饰品,如玉鱼、玉蚕等。鹗是人们从事捕鱼活动的一种工具,玉鹗的出现说明捕鱼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
   这件1981年西安灞桥区毛西乡出土的商代玉鹗,长5。3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立体圆雕,圆目勾喙,高卷冠,双翅勾勒云纹表示羽毛,作亭立状。以目、喙、冠及翅表现鹗的特征。勾喙中间有一穿孔,一边口大一边口小,系对钻而成,用于穿绳佩带。头部双面对称雕琢,颈部以下单面雕琢,身上羽毛和腿部轮廓以双阴线结合单阴线勾勒,线条粗犷,转角处多有毛刺,四周边棱均斜削,整体研磨抛光较细。玉质青绿闪浅黄,并带土泌斑。这件玉鹗的出土地点与老牛坡商代遗址隔灞水相望,从它的出土地点与特征来看,应为商代遗物。 
西安博物院 春秋 秦式龙纹觿
   觿源于古佩兽牙之习,用以解绳结。《说文》释为:“佩角锐端是可以解结。”玉觿是用玉仿制的角形器,最初是一种佩带在身上的实用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实用器变成佩饰物。它有用途分两种:一是可以单独使用;另一种是成组佩饰中的饰物之一,多穿系在组佩的最下端,行走时用以冲击其他玉器而发出清脆的响声,故又称冲牙。最早的玉觿发现于良渚文化早期墓葬,以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玉觿不但流行,且制作日益精巧,出现很多工艺精美的作品,造型变化多,构图巧妙新颖,琢制精细。
   这件2001年西安长安县西安邮电学院校区一座汉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夔龙纹觿,长11厘米、宽2。4厘米、厚0。7厘米。呈扁体牛角形,一端尖锐,另一端雕方形龙首,龙口部镂空,头是部的扉牙表示鼻、角,通体阴刻勾云纹。龙的头部棱角分明,身躯上下两边双面斜削成棱,嘴角和上身中部各穿一孔以供佩系。龙身两侧利用若干勾云纹尾线的延伸曲折组成多个侧面龙首,这种龙首纹是秦地特有的,与同期其他地区的龙纹明显不同。

西安博物院 战国 夔龙纹璜形佩
西安博物院 汉 蒲纹璧
西安博物院 汉 谷纹瑗
瑗是大孔之璧,古代将“好”(中空部分)等于“肉”(实体部分)的璧形器称为瑗,其纹饰和工艺特征与同期玉璧基本一致。先秦时期,凡天子召见诸候,或诸候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使人持瑗作为物证。“召人以瑗”,就是把瑗作为召人的凭信。
这件1972年西安长安县(区)韦曲镇出土的汉代青玉纹瑗,直径7。1厘米、孔径3。5厘米、厚0。5厘米。瑗呈圆形,“肉”和“好”的边缘各起弦纹一周,形成较厚的内钱廓。正反两面满饰四方连续式谷纹,分布均匀。每个谷突的大小一致,其上阴刻细线的螺旋纹,线的尾部都与相邻的谷纹相连。整体上看,形制规整,纹饰饱满,琢磨精细,华贵富丽,已没有了早斯礼器那种庄严神秘之感。
西安博物院 汉 双身兽面蒲纹璧
 西安博物院 北朝 蝙蝠形珩
西安博物院 北朝 蝙蝠形珩
西安博物院 汉 猪形枕
西安博物院 汉 玉猪
西安博物院 汉 玉猪
      玉猪是玉握的一种,为放在死者手中和随葬玉器。商周时期玉握的形式为贝或璜形玉片,汉代起盛行以玉豚(猪()一对分握墓主两手中。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代表生活安定和富足。以玉猪作为握玉,一是象征财富,二是表示向死者提供食品。
      这对1989年在西安雁塔区山门口村西汉墓出土的圆雕玉猪,二者造型大体相同,姿态相似。猪的鼻端平,鼻梁刻三道弦纹,鼻下一道斜弧线勾划出似有笔意的嘴巴;眼呈橄榄形,以压地隐起法雕出的双眼格外有神;两条不对称交叉的弧线勾成猪耳,压地隐起的小尾偏贴臂部;下颌、颈、肩和胯部几道简单的弧线,恰到好处地勾画出了猪的肥硕体态。一猪前双蹄伏地,另一头前蹄一伸一卷,二者后腿均在用力起身,似欲赴食。两猪雕刻手法一致,形态逼真,体态丰满,生动乖巧,十分可爱,对细部的处理着意追求猪正欲站立起身时的动势,在表现技法上达到很高水平,是罕见的汉代艺术珍品。这对玉猪原应是墓主生前陈设赏玩的摆件,入葬后两手各握一只作为玉握随葬。汉代圆雕作品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将汉代玉雕雄浑豪放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代表了汉代玉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安博物院 汉 玉蝉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杯
 西安博物院 汉

西安博物院 汉 谷纹剑镡
西安博物院 汉 镂空螭虎纹剑首
西安博物院 汉 螭纹剑瑛
西安博物院 秦 高足杯
玉杯在战国至汉的一些王候墓葬中偶有发现,但体量均相对较小,杯表光素少装饰。1976年西安未央区车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件高足玉杯,高14。5厘米、足径4。5厘米,整器由杯体和杯座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杯身呈口大底小的桶形,杯座似玉豆之形。杯身三道双勾  纹将腹部纹饰分为四层;近足处的第四层为变形云头纹。杯座上部阴刻五个矩形框,每框内有交叉的“S”形简化凤纹。口与足部纹饰为二方连续式,腹部为点散状的四方连续 。杯身第二层的谷丁勾云纹采用压地稳起与阴线结合手法,先碾出谷丁纹,凸出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上下左右相连,成为有机的四方连续。第一、第三、第四层纹饰为浅浮雕,丰满浑厚。这件玉杯造型大气而不失秀雅,色青泛黄,晶莹润泽,研磨抛光极为精细。其出土于秦代朝宫阿房宫遗址,再从其硕大的体重和非凡的艺术品质看,够资格使用它的非帝王莫属。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杯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杯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杯

 

西安博物院 西汉 玉杯


 西安博物院 唐 玉龙首.
 

西安博物院 唐 玉龙首

西安博物院 唐 玉花簪头 

西安博物院 唐 玛瑙臼 

 西安博物院 唐 玛瑙臼

 西安博物院 唐 玉器

 西安博物院 唐 胡旋舞纹铊尾 

 
西安博物院 元 龙纹带钩


西安博物院 元 双龙戏珠盏

 
西安博物院 元 玉鸿雁

 

西安博物院 明

西安博物院 明 梅花团形玉片

西安博物院 明 梅花纹杯

 西安博物院 明 喜鹊衔梅簪(喜欢这个,玉质与雕工都很不错。应该是喜鹊闹梅)
西安博物院 清 四联瓶
 西安博物院 清 三足蟾

西安博物院 清 玉猪
西安博物院 清 镂空香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玉器,怎一个好字了得
良渚文化玉器鉴赏之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神鸟
西安博物院--佛像、玉器展
西安博物院藏|秦代云纹玉杯
《说玉》第二章 第三节 “造型”
美玉大观|南越王博物院藏 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