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幸福医话—— 如何学习和应用《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必须学的一部经典,但是在学习中各有各的方法。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同,成就了不少的名医大家。我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伤寒疗疾病,学好伤寒论,走遍天下都不怕。《伤寒论》是我们每一个医生,尤其是临床医生必读的书籍和古典。怎么才能学好《伤寒论》,我想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觉得学好《伤寒论》,首先一点就是不要自作主张,或者按照我们现在的思想和思维去理解《伤寒论》中的原文和方证。要学好《伤寒论》,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古典中,从《伤寒论》的原文中和条文之间的联系去学习体会一些方药的作用。《伤寒论》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方证,六经只是古人对人体认识的一个模型,比较抽象,但是我们如果抓住了《伤寒论》中的方证这个核心,在临床中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对“桂枝甘草汤”的理解,这个方证很简单,就两味药,可能很多同道用的不多,认识的也不是很深刻。但我觉得桂枝甘草汤,不管它作为一个药对来说,还说还是做一个简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子。我们可以从《伤寒论》的64条来看,文中这样讲: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失液过多造成的心阳虚证,这个现象我们在临床上很常见。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讲《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应该是第一个方,这个方子不要看他仅仅只有两味,实际上它是古人总结实践出来的一个强心剂。为什么我说它是一个强心剂?我们可以从《伤寒论》的“桂枝汤”来看,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来组成,实际上这个方子是由两组方子组成,一个是桂枝甘草汤,一个是芍药甘草汤。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表虚引起的外感,症状是头疼、发热、汗出、脉缓,这个证首先说明它有损失津液的前提,同时由于表虚又引起了风寒的侵袭。但是现在很多教科书解释桂枝和白芍,在这里是用来调和营卫,桂枝是解肌的,我不这样认为。由于外感必须要解表,解表必须要发汗,本身发汗就过多,如果再发汗,进一步会引起什么现象呢?那我想可能就会引起刚才64条说的: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张仲景为防止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损失了津液,他要滋补津液,用芍药甘草汤加大枣,另一方面,他还要用生姜来发汗,为了防止进一步损失津液,提前在里面就预设了用桂枝甘草汤。这里面的桂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按照顺列的排序应该是:桂枝、芍药、甘草,古人在组方时很严格,两味药共用一个药的时候,比如说:桂枝、甘草,芍药、甘草,共用甘草的时候,一般把甘草要放在第三位。我们再来看“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同样是麻黄甘草汤和桂枝甘草汤这两个汤组成的,它实际上就是两个药对,一个发汗,一个强心。桂枝汤里一个是滋阴,一个是扶阳,我刚才讲了由于损失津液,再发汗有可能会造成心阳不足,所以提前就把桂枝甘草汤放在这里面。我们都知道麻黄有强烈的发汗、解表作用,在《金匮要略》中也讲到麻黄和甘草能发汗、利水。由于它是个强烈的发汗剂,在麻黄汤里,麻黄用3两,桂枝用2两,甘草用1两,强烈的发汗过多,也可能引起津液损失,引起心阳虚,在这个地方也是为了防止心阳虚,而把桂枝加进去,并不是因为用桂枝来辅助麻黄发汗,如果是用桂枝辅助麻黄发汗,那我们后边的很多方子都解释不清。所以我认为桂枝在这里不具备配备麻黄发汗的作用,它在这里的作用,就是为了预防出现发汗过多这个现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64条的桂枝甘草汤看出。很多人对这条不太理解,我觉得这条讲的比较清楚,21条桂枝汤去掉芍药,是因为有脉促、胸满的症状,说明心阳已经不足了,芍药本身就有缓解平滑肌的作用,如果心脏收缩力量不强,还继续用芍药继续松弛平滑肌,那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这一点大家可以思考。我在用“瓜蒌薤白汤”、“丹参饮”、“血府逐瘀汤”中治疗冠心病时都用桂枝甘草,临床的效果是相当好的。所以说为了强心,就必须把芍药去掉,就留下四味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还是为了强心。如果我们再看“苓桂术甘汤”,这是水气凌心造成的心悸,前提也是心阳不足,所以在利水的前提下,还要再加上桂枝甘草。

再来看炙甘草汤里除了大量的阴药以外,生地、火麻仁,人参,还有甘草、桂枝,还是为了强心,所以把这些条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桂枝甘草这个药对也罢,这个药方也罢,它就是个强心剂。如果我们联系条文,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就可以在临床中去运用。比如治疗冠心病,常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的。我在治疗这类疾病的过程中,尤其胸阳不振的。我不管它是痰逆、血瘀或气虚的。我在原方中必然要加桂枝、甘草,而且用量较大,我一般用桂枝都是在30g—60g,甘草一般起步也要在30g—50g,能起到很好的缓解心悸的作用。

在这要说明一点,我们对《伤寒论》中的很多方子,不要孤立的去理解,应该把前后的条文贯穿起来去理解,我们就能吃透这个方证的原意和作用,在临床上使用起来就会比较自如。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学好伤寒论,我们要学会从条文的联系中去分析、体会、掌握。

第二个再谈一个问题,我们要从《伤寒论》方中的不同去体会这个方的原意和作用

我举个例子,《伤寒论》中有一个桂枝二越婢一汤,症状是发热恶寒。这个条文讲的是表虚发热证,由于表虚,我们用“桂枝汤”,由于发热,我们用“越婢汤”,“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大青龙汤”,症状也是发热惡寒,讲的是表实发热。为什么两个方子基本一样,大青龙汤多了个杏仁。但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一个解决表虚发热,一个解决表实发热。虚实不同,用方不同,发热相同,共用越婢汤。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组成的,麻黄汤解决表实的问题,两个方子共用了越婢汤,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越婢汤是解决发热的问题。同样是发热,在临床上解决问题要看到有虚有实,外感早期中,表虚用桂枝汤加越婢汤,表实用麻黄汤加越婢汤,它们共同点:凡是解决发热,就用越婢汤,但是在用量上是有所不同的。这样来分析,在解决发热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越婢汤在临床上作为解决在表发烧的一个专方来用。张仲景告诉我们表虚搭配桂枝汤,表实搭配麻黄汤,那气虚是不是也可以搭配四君子汤,痰瘀可以搭配二陈汤。这些问题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但是解热可以完全用越婢汤,这就是说要可以按两者的不同药量和共性来分析条文,得出正确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茯苓是利水剂,但我觉得茯苓在很大程度上还有镇静的作用。我们看“苓桂枣甘汤”,是从少腹往上冲气,或者叫奔豚水气凌心,苓桂术甘汤是从心下往上冲,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种神经方面的反应症状。从这几条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茯苓除了有健脾利水的作用外,还有镇静安眠的作用,所以我有时在临床上也把它作为一种安眠药来用。从条文中去联系和比较,我们就能把每个方证、每味药弄清。伤寒论中有很多方子、很多药,张仲景是明说了。有很多方、很多药,他没有明说,比如下利,他就用干姜;呕吐,就用半夏,还有刚才说的茯苓,茯苓和白术搭配可以利水,他没有讲到有缓解情绪,调节镇静的作用,那我们就要从条文中去理解,包括我开始讲的桂枝甘草汤能强心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很多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原文中去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也谈谈对小青龙汤相关条文的一些体会
白发伤寒论|第三讲(27.28.29)
第50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68条条文·芍药甘草附子汤)
其实《伤寒论》是个矩阵
这两味药,堪称中药里的强心剂
乐山贝类批发价联盟,耕铭医录之伤寒亦婆娑·耕铭如是读(6)(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