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案


(2013-02-20 15:52:36)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阅读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习作6》、《练习6》。《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狼和鹿》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个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想的后果;《放飞蜻蜓》本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倾听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习作6》根据例文保护蜻蜓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练习6》这次练习共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写好毛笔字。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目标:

   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与所学的课文联系起来;理解课文,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护自然。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单元课后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理解课文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护自然。

教学时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课时

   《狼和鹿》………………………………………………2课时

   《放飞蜻蜓》……………………………………………2课时

   《习作6》……………………………………………… 2课时

   《练习6》……………………………………………… 3课时

                                              共11课时 

课文17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构想: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并引导学生抓住“必须”一词和感叹号体会其中不容置疑的语气,练习读好这句话。并围绕课题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谁让谁放鱼呢?从“必须”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口气坚定)
   3、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1)出示词语:  

   允许  坚定  垂钓   汤姆  必须  规定 

   鱼竿  丝毫   鱼钩   拖出 未来  铭刻 

   (2)开火车读词语,纠正读音,用“允许”口头造句。

   (3)联系课文和日常积累,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体会理解。
   1、学习1-4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这节主要写出了钓鱼的什么?(时间、环境)

   (3)导读:夜幕初垂,月明星稀,泛舟于明镜似的湖上,垂钓于幽静的大自然中,多么舒心,多么浪漫!指导个别读,齐读。

   (4)在这温馨的夜晚,汤姆钓到一条怎样的鱼?

   (5)自由读3-4,思考:从哪看出是“大家伙”?(交流时引导学生与“小”对比),画出相关词语:“弯成弧形、浮子一沉、拖出水面、甩起鱼竿”

   (6)此时,汤姆的心情?(板书:惊喜)指导朗读好相关语句

   (7)爸爸是怎样的表现的?板书:赞赏(启发想象:爸爸会想些什么?)

   (8)从哪里可看出汤姆钓鱼熟练?指读第2节(这里反映汤姆已是个钓鱼老手的主要是什么词?)圈划动词并板书:套、甩起、抛向、划破、沉入泛起

   (9)理解“涟漪”:水中的小波纹,指出:心里有了感情也可以说成是“心中泛起涟漪”

   2、汤姆钓了这么一条大鱼,能留下吗?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故事的结果 。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钓、钩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钓:左右结构,左“金字旁”右“勺”。

   钩:左右结构,左“金字旁”右“勾”。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板书设计: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惊喜→不情愿
爸爸: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生字 。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认读生字词(同位互相检查)

   3、指生朗读课文。

   4、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谁能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汤姆是怎样表现的?(惊喜),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赞赏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指生读第2自然段。

   6、钓了这么一条大鲈鱼,汤姆惊喜、爸爸赞赏,可是爸爸又是怎样说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学习第5—12自然段      

   (1)指生分角色读5——8自然段,通过对话说明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汤姆是怎样表现的?(不情愿)

   (3)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不能)为什么?(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 还差两个小时)

   (4)当时周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指生读9自然段。

   (5)既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时间钓鲈鱼,能不能通融一下呢?请听爸爸是怎样说的,指生读第10自然段。

   (6)爸爸用什么样的口气说的?(斩钉截铁)从爸爸的口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上商量的余地)

   (7)听了爸爸的话,汤姆是怎样做的?(放了大鲈鱼)

   (8)指生读11、12自然段,说说汤姆放掉鲈鱼后的心情 (不情愿、很遗憾)

   (9)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0)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再读课文5-12自然段,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2)“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3)“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是个怎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垂、汤、 竿、拖、未、允、规、豪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3、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垂:独体字,按笔画写,最后一笔横要写的短些。

   毫:上下结构,上下要紧凑。

   4、生描红生字,师巡回指导,纠正姿势

   5、抄写词句。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抄写好词佳句,用一用。

板书设计: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垂、汤、 竿、拖、未、允、规、豪

课后反思:

课文18

教材分析:

   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个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想的后果。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自然中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狼和鹿是什么动物,它们的特点也了解得比较多,对人类大量捕杀狼能够表示理解,但对维持生态平衡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通过学习课文对整个问题就比较明白了。

教学构想:

结合课题,让学生分别说说对狼和鹿的了解,并分别说说他们的特点。在此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人类大量捕杀狼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认读字词,理解字词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梗概。

   1、板书课题“狼和鹿”,问:当你们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2、读了文章之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一边读边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狼鹿共处,鹿常受到狼的威胁。

   (2)当地居民捕杀狼,25年中,共杀掉鹿的天敌6000多只。

   (3)灾难降临森林闹起饥荒,鹿的总数由10万只减少到8000只。

   (4)人们总结了教训:不该大量捕杀狼。

   2、学习生字新词。

   (1)用“-------”标出要求学会的生字词,用“——”标出要求会人的生字词。

   (2)认读所有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自学理解词语。

   三、精读训练

   1、各自轻声读课文第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副画来描绘。想一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

   第一幅:树:挨挨挤挤  森林

   (1)小鸟: 枝头    唱歌

   (2)鹿:   林间    嬉戏

   (3)狼:  下毒手   暗算

   第二幅: 狩猎队:不止一人举枪

   (1)枪口: 轻烟袅袅

   (2)狼:   尸体血泊

   (3)25年杀掉6000多只 

   第三幅:

   (1)鹿: 活着的、死去的

   (2)树: 枯黄

   (3)很快超过了10万只

   (4)到1992年,只剩下8000只病鹿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森林边成了什么样子?

   3、流利地朗读1—3自然段。

   四、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凯、几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凯:左右结构,左“己”右第三笔变提。

   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板书设计:

狼和鹿

狼                      鹿                 森林

对鹿下毒手——暗算     嬉戏活泼——美丽   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25年被杀:掉6000多只   繁殖:超过10万只  闹起了饥荒

   死去6万只

只剩8000只病鹿         疾病流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生字 。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认读生字词(同位互相检查)

   3、指生朗读课文。

   4、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品读体会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鹿怎么会成了“大坏蛋”的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人们本想特意保护鹿,大量捕杀凶狼,结果鹿群大量繁殖,森林闹饥荒,疾病流行,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说明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四、练习朗读

   1、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2、指名当众有感情地读,读后评议。

   五、指导复述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着重了解文章层次。

   2、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恰当摘引文中的语句,利于复述。

   4、复述训练。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葱、捕、 杀、其、退、惨、染、旦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3、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葱:上下结构,注意中间“匆”的写法。

   染:上下结构,上“九”不要加一点。

   4、生描红生字,师巡回指导,纠正姿势

   5、抄写词句。

作业设计: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2、想想人们该怎么恢复凯巴伯森林的本来面貌呢?

板书设计:

狼和鹿

葱 捕  杀 其 退 惨 染 旦

课后反思:

课文19    放飞蜻蜓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倾听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难点:

   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蜻蜓,知道蜻蜓是益虫,但对蜻蜓各个器官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学生对教育家陶行知不是很熟悉,通过学习课文,相信学生对陶行知会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会更加自觉地爱护动物。

教学构想:

   在让学生交流对蜻蜓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读好“蜻蜓”这两个字的字音,引导学生想一想,,看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认读字词,理解字词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板书:蜻蜓,学习“蜻蜓”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4)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5)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认读字词

   (1)出示词语:  

   陶行知   慈爱   苍蝇  蚊子  抚摸  舌头 

   保持    复杂   结构  入神 七嘴八舌    

   (2)开火车读词语,纠正读音。

   (3)联系课文和日常积累,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5、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6、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体会理解。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    

   4、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孩子们同意放飞蜻蜓?(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5、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6、引导思考: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2)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讨论交流

   (3)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蚊、蝇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蚊:左右结构,虫子旁。

   蝇:左右结构,虫子旁。

   3、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生字 。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认读生字词(同位互相检查)

   3、指生朗读课文。

   4、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第2—6自然段
   (1)分角色读  

   (2)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

   (3)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相机出示: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 感受 陶先生的和蔼可亲)

   (5)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

   (6)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2、学习第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交流: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

   (4)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    

   3、整体感悟,角色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4、启发小结: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我们已经学习了板报稿的写法,你能结合课文介绍的关于蜻蜓的知识,写一篇板报稿吗?

   4、学生口述,教师评价。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陶、感、 舌、抢、握、构、复、据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3、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蜓:左右结构,注意“廷”的写法。

   复:与“夏”对应着写。

   4、生描红生字,师巡回指导,纠正姿势

   5、抄写词句。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陶 感 舌 抢 握 构 复 据

课后反思:

练习6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想想做做和写好毛笔字、处处留心和想想做做是本次练习重点。

教学目标:
  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处处留心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作业设计:

   1、在阅读中注意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

   2、练习写成三角性状的字。
板书设计:

练习6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 不肯行动。

   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作业设计:

   背诵读读背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想想做做、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二、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1、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3、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4、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可以引导学 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5、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6、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毛笔字的重点是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 钩”。
   2、指导。
  (1)指导学生仔细读帖,分析“风”“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讲解要领边示范书写“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3、练习。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特别注意写字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帮助。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

作业设计:

   1、了解常青树和落叶树。

   2、练习写毛笔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册)全册教案3
2019春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