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周边的菜市场,都长成这样了?

很多人对城市更新这个专业词汇是没有概念的,但如果提到家门口菜市场这几年的变化,还是会深有体会。原来我们所熟悉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场景,也可以变得美好起来。

菜市场与我们的生活贴合得如此接近,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几年,不管在哪个城市,很多人突然就能感受到,在不知不觉间,一些地方的菜市场变了。它变得不再那么拥挤、混乱或者邋遢,反而变成了大家喜欢去的打卡之地。

甚至对于许多地方来说,一些焕新了的菜市场,它所承载的早已不仅仅是民生工程,而更是扎根于每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

菜市场的独特性,它的生机与活力,它的那种烟火气,它既是每个家庭的刚需,也是很多人繁忙工作之余的放松之所,甚至还是很多人生活愉悦的源泉。

那么,这些菜市场都是如何改造呢?

今天我们来看几个国内外知名的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把菜市场改造成当地的新气象的。我们总结成3个改造流派:

01

流派1:以艺术化建筑打造城市名片

这是一种顶级打法的流派。

大部分菜市场都是我们生活的日常。但对于一些地段位置特别重要的菜市场项目,它本身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那么这样的改造就要尤其费心思,其功能性、文化性都要综合考虑起来。

我们来看西班牙圣卡特琳娜菜市场的案例。

西班牙是个极富艺术气质的国家,巴塞罗那作为西班牙首都,更是文艺之都。而位于巴塞罗那旧城中心的加泰罗尼亚广场,就是这个城市历史精神的活化石。圣卡特琳娜菜市场就坐落于这个广场旁边,它于1845年开始营业,是巴塞罗那第一个室内市场,是这个城市市井人文精神安放的绝佳之所。

这个项目改造时,采用的总体策略是艺术化的再造。西班牙人将它的屋顶翻新成如同波浪翻涌般的彩色大屋顶。这个挑高3层楼色彩缤纷的波浪状屋顶,由钢条木板组构而成,以67种颜色、20万块六角形瓷砖铺制出马赛克图案。

而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的国宝级设计大师高迪。高迪的建筑创作以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风格著称,他的古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等代表作品都是以浓烈奇幻的风格而闻名世界。

无独有偶。在荷兰,Markthal菜市场更是被国内耳熟能详。这个市场呈拱形,中间镂空的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两侧支撑的墙体被打造成商业住宅区。精致华美的建筑设计跟多重生活实用功能相结合,成为菜市场扎根城市的基础。

市场的拱形穹顶内壁是一幅名为《Horn of Plenty丰足的号角》的巨幅壁画,由知名艺术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共同完成,这幅11,000平米的巨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彩绘。

上述两个项目可以看到,这种菜市场的做法当然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打造过程中,这样的大手笔的艺术化改造的项目是非常罕见的。

菜市场虽然具备价值,但以这样高价值的艺术品方式的投入,对每个城市政府或者投资人来说都是压力不小,所以并不是经济合理的。

这类手法只能用做地标项目的打造,它是在历史人文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既具备功能又具备旅游价值的城市地标,它服务的人群也不仅是当地附近的居民,还包括大量的游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城市微旅游的产品打造手法。

那么,对于普通的菜市场,能否用这种艺术化的手法来改造呢?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一个项目,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设计特色,那么就可以通过放大这个艺术特色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来看下面一个案例。

在瑞典,一个改建自废弃货运中转站的马尔默大市场,它的新建筑保留了原有建筑红砖墙的历史感,设计师用同色调的耐候钢在旁边模仿建了一个新建筑,拓大了空间,加上以黑色作为主色调的室内设计,项目整体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工业气息。缤纷多彩的食物蔬果在此背景衬托下凸显而出,成为了主角。


02

流派2:以特色化的室内美陈设计,创造独特的场景记忆

这种流派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了。

相比那些知名菜场大规模的室外改造投入,通过新颖有创意的室内设计的微改造,则是更适合大众菜市场的改造方式。对菜市场的室内装置、导视及铺位布局进行整体设计,重新在一片嘈杂中建立起美感和秩序,并形成项目的独特气质,这是这类微改造项目中最常见的手法。

比如,上海的蒙西菜场以“野竹篱”为设计母体,来表现“老上海”的法式浪漫,这一设计元素被用在建筑立面、小品景观及铺位设计上,形成了独特的场景记忆。

而台湾的士东市场,则为室内更新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它的改造基于每一个已有的摊位,给每个摊位量身定制招牌及店铺设计,改造同时也保留摊位本身的特点及记忆。这样个体化的设计,让市场在艺术感中保留了原有的烟火气。

03

流派3:扩展菜市场的业态,打造一个城市社交中心

这种流派不仅是改造菜市场的内外颜值,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菜市场的功能价值。

相比之前传统菜场单一的卖菜功能,现在有些更新的项目,更多地将项目定位于一个社区甚至城市的社交中心,通过丰富的业态及多元的功能吸引着周边客群。

如纽约的切尔西市场。

它改建于车间的大楼,在具体改造中,保持了原有的窗户,内部房顶、工业管道及吊灯,以现代审美加以装饰,形成别具一格的室内空间。在业态上,这个菜市场除了咖啡、美酒、乳酪、海鲜、蔬菜等门店,还有众多餐厅和设计师风格的布艺店和工艺品店,正如多元文化交融的纽约,活力四射,成为了众多文艺青年和时髦人士的心头好。

而在国内的一个著名案例就是苏州的双塔市集了。

这是个定位更为生活化及社区化的经典改造项目,改造后大幅拓宽了之前菜市场内部的业态和内容。

在这里不仅可以买菜,更有苏州主打的小吃点心摊位,还有咖啡、酒馆、书店、花店、杂货铺,以及专门放置艺术装置的展览区,同时也保留了修锁配钥匙缝衣服的小摊。除此之外,这里也有年轻潮流的元素,1/9书店是中国首个建立在菜市场里的可移动智能零售书店。

除了室内的丰富业态之外,双塔市集的室外的生活市集区更是精彩。这里聚集了不同领域的有趣摊主,为消费者们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的场景。在这里能看到独立设计师、创意手作人、旧物收藏家、生活美学品牌店、烘焙师、音乐人、在地文化传播者或其他生活领域爱好者在这里分享他们的作品。

所以,从双塔市集的项目名称就可以看出,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菜市场,而是都市人群体验文化、社交和聚会的新空间了。

另外还有些城市更新项目,是以菜场为中心,对片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出一个复合功能的社交中心。

比如前身为平绒厂西安老菜场,菜场第一次改造扩建于2004年完成,由于近年来整个片区日渐老旧衰落,2019年开始,政府联合多家单位,以老菜场为核心对整个街区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已成为“老中青”三代需求融合的复合化打卡地。

老菜场的改造原则为“微更新+轻改造”,业主方联合多家企业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以5000平米的菜市场为核心,最终带动了16,000平米的街区的改造升级。在保留了原有的烟火气的基础上,引入了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多种新潮业态,最大限度平衡了年轻人与中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通过全新的复合化业态,将综合菜场的辐射范围从传统意义的1公里,辐射至5公里。

在老菜场内随处可见的彩绘涂鸦、网红打卡点以及定期举办的各类艺术展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打造独特的文化属性。老菜场融入了当代艺术并集合多种元素以丰富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将自身塑造成为新型文化街区。

大家看了我们上面列举了3种改造手法,就会对这类项目的更新思路有个清晰的认知。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菜市场改造还有一个关键误区,那就是不能士绅化。

什么叫士绅化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城市的社区,是由各个阶层、各个工种的人构成的集合体。但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随着资本的介入和地价、租金的提升,把原有旧区的人士逐步挤出,只留下了中产阶层和高收入人士,那这样这个社区的多样性就消失了。一个只有中高收入人群生活的单一社区,是没有烟火气的,也就是会缺乏基本的生活服务功能,还会带来物价的高企。

这个问题对于菜市场的改造尤为如此。一定不能把菜市场改造成购物中心那种高大上的风格,因为这里的人流、物流是嘈杂的,各种商贩在这样的氛围中,都有生存空间,就因为这种嘈杂和多样性,才有了烟火气。

04

结论

如果一个项目的投资,目标就是把租金抬高,而不考虑后续的运营者的收益,不考虑与各个摊贩的合作模式,从而挤出了这类流通行业的主体经营人群,那么结果就会失去活力和烟火气,从而慢慢凋落。要知道,便宜、好吃、方便、多样,从来都是大家对菜市场的认知标签。

所以,菜市场的改造,并不是投资越大越好,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人群结构、市场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在多样性与特色性、功能性方面寻找到最合适的点。而在地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应该是最有效、最能打动市场的手段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更新下菜市场让商业更具烟火气,打造新社交方式的“第三空间”!| 和桥
菜场转型正当时,简析传统菜场的升级之道!
离不开的菜市场和它背后的2000万家庭
藏在西安城墙根下的网红菜市场,烟火味十足,氛围感满分
京东每日优鲜都想改造菜市场,这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疫情思考】李郇 | 建设安全的日常生活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