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体质的思想溯源于《内经》,基本成熟于明清时代。复从20世纪70年代成为新兴课题,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基础学科分支——中医体质学。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体质学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完善之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质学说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体质概念的探讨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定义以匡调元及王琦为代表。匡氏定义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王氏的定义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显然,匡氏只指身体的部分,而王氏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龚勇军﹡等认为,历代文献中的“体质”概念均指人的一种稳定性的素质,尤其关注形体。《辞海》中对“体质”与“体”的定义均未包含心理。故提出体质内涵的主体是形体,心理不宜包括在内。何裕民﹡指出,体质是由众多特质(要素)所组成,包括自和力、卫外力、稳定性、反应性、过敏性等。总体而言,体质内涵逐渐丰满,但概念仍未统一。

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

1.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近年来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型研究上。匡调元﹡将人类体质分成正常质、迟冷质、燥红质、倦白光质、腻滞质及晦涩质6种类型。王琦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及瘀血质7种类型。此外,尚有赵健伟、何裕民﹡的6分法,母国成﹡的9分法,田代华﹡的12分法,朱庭仪﹡的5分法等。总以王琦﹡的7分法最具代表性。此后他又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2种类型,变为9分法,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的体质类型,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200949日,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实现了体质分型标准化、规范化,确立了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

2.中医体质与生物学基础研究。体质的个体差异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借助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现代的实验技术手段进行体质研究的报道逐渐增多。已知HLA(HumarLeucocyteAntigensHLA)复合体与疾病有明确的关系,其多态性与连锁不平衡现象等主要特征与中医体质有很多相同之处。骆斌等﹡对41例肥胖者HLA-B12抗原的研究表明,肥胖者的痰湿体质具有免疫遗传学基础。王琦l_18]等对痰湿体质肥胖者的研究表明,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水平则低于非痰湿体质者,红细胞NaKATP酶的活性也明显低于非痰湿体质,且其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均有病理改变。提示:运用基因组学手段寻找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异基因及表达基因,将使体质分型规范化成为可能。

近年来,针对蛋白组学与体质的研究表明,中医证候可能与机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下表达的蛋白质组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提示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为体质分类的客观化提供依据和方法,从蛋白质水平探讨体质分类的蛋白质表型,收集并整理各种体质的蛋白质组学特异性指标,有助于最终阐明体质的实质。

此外,代谢组学与体质的研究表明,代谢组学与人体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联系,通过观察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或寻找其中相对应的生物学标志族,寻找与人体体质的相关性,对不同体质伴随的生物化学变化进行了解和认识,进而对体质有了定量的概括,可能对早期疾病演变有准确的判断。

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亮点[z2-2s],对不同分型方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研究,寻找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异性基因及表达差异,经过分析比较研究便可筛选出合理的分型标准,这将进一步使体质分型规范化成为可能。

3.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内容。何裕民﹡认为,证的基本实质是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匡调元认,体质是未病或已病状态下的整体生理特征,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王琦等认为,中医体质与证候都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描述。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体质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证型,决定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正是体质的差异决定病证的多变性。李成平等认为,体质是“证”形成的决定因素,中医对“证”的治疗实际上是对体质偏颇的调整。

4.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李金田等[3]认为,体质因素决定着伤寒发病的性质。孙国平﹡指出,疾病的传变规律的改变常与体质因素有关。周素娥等﹡针对体质在发病中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对疾病预后的决定性三方面因素,提出体质强则易感性低、耐受性强、预后好。

韩旭等对55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调查发现,实性体质占48%,虚性体质占30%。刘艳骄对320例中风患者调查发现,痰湿体质者占59.38%。张云云_38]应用临床调查问卷对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是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周昭辉等[39]则认为,瘀血体质以肥胖人居多,该种体质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李杰等﹡对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胃溃疡、骨质疏松症、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阳虚体质有关,而糖尿病、癌症与阳虚体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宋红普等﹡对4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得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主要为肾虚、阴虚内热、郁滞和虚寒证型。王琦等研究表明,痰湿体质患冠心病等疾病的几率要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者。以上研究均提示,体质的特异性可能导致其对某些致病因素敏感,或者易患某种疾病。

5.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体质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调性。通过辨体论治改善其病理体质,将助于其疾病的防治。蒋燕认为,对湿热体质进行中医治疗,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湿热证的发生。陈爱玲等的研究显示,757例运动偏少者中,其病理体质以痰湿型最多,其次是气阴两虚型;1128例运动量正常或过量的人中,其病理体质以肝郁型最多,其次是阴虚型。由此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培养正常体质,改善病理体质。

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中医体质学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及现代研究诸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其基本概念建设及基础内容甚显薄弱,独具特色的学科概念几乎空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尚有差距。表现为:①作为基本概念的“体质”的内涵未能界定,其中竞有“正常质”的概念,且体质分型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②中医体质学为基础性学科,但其分型却多从临床角度人手,过于凸显出临床特征。③体质研究涉及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目前的研究者绝大多数是医务工作者,且学科研究队伍相对弱小,限制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后劲。④由于人体体质的特殊性,动物模型很难建立,目前研究还停留在文献整理等方面,立足于多学科交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依然缺乏。

新的健康医疗模式需要崭新的医学理论,在重视个性化医疗的21世纪,中医体质学的构建恰逢其时。如能在以上几方面加以丰富和深化,必将自成体系,为增强体质、治未病、延年益寿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病因篇-刘英锋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_中医基础_神容典
脉学与病机
中医复兴从“证”概念正本清源开始2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