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

●概述

西医

新生儿惊厥是指在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疾病或病理变化,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肌肉抽动。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为5‰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发生率更高。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很少全身抽动,有时表现轻微,不易辨认。一般分为5型:即轻微型、多灶性痉挛型、局灶性痉挛型、强直型及全身性肌阵挛型。一旦发现,必须及时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治疗原则以控制惊厥,去除病因及对症处理为主。

中医

新生儿惊厥证候繁杂,表现多样,轻者手足蠕动,时作时止,重者项背强直,牙关紧闭,抽搐昏迷。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属中医学“急惊风”、“慢惊风”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急惊风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或暴受惊恐所致。新生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外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主要病机为热、痰、惊、风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引起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主要应针对原发病,就惊厥本身来说,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予以控制,以防止反复惊厥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惊厥发生时一般首先使用针刺疗法,可取人中、涌泉、合谷等穴,指压或毫针强刺激,如无速效可随即用镇惊药物,如10%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纳、安定等。惊厥控制后,需进一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方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西医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

一、控制惊厥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措施与年长儿不同,在未找出病因前按下述顺序治疗。

1.先用2025%葡萄糖1015ml静脉注射,如抽搐停止,证实为低血糖,继续静点葡萄糖每分钟81Omg/kg,尽快进食,46小时监测血糖1次,正常后24小时逐渐减慢速率,4872小时停药。

2.如仍继续抽搐,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1倍后静脉注射,有效者为低钙血症,需继续补钙45(静脉或口服)

3.50%硫酸镁0.10.2ml/kg肌注或2.5%硫酸镁24ml/kg静脉滴注,如止惊则为低镁血症,改口服10%硫酸镁,每次12ml/kg,每日23次,疗程57天。

4.维生素B650100mg静脉注射。

5.以上药物均无效则给予止惊剂。苯巴比妥、安定为常用止惊药。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维持量为每日35mg/kg口服;安定0.10.3mg/kg稀释后慢推至惊厥停止。如上述药无效还可选用苯妥英钠,负荷量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天5mg/kg

二、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十分重要,如上所述对低血糖、低血钙等的治疗,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感染等引起者,均应根据各自疾病的处理原则,给予及时的治疗。

三、对症处理

注意吸痰及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氧,呼吸暂停及抽搐频繁者,可予持续或间歇正压给氧,以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脑水肿时用地塞米松每次0.10.5mg/kg,每6小时1次,或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每46小时1次。为改善脑代谢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可给予ATP16二磷酸果糖等。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当先熄风止惊,继之根据病之虚实,或清或补,随证施治。

辨证治疗

()急惊风

1.感受风邪

症候:发热,烦躁,四肢拘急,双目上视,牙关紧闭,甚则壮热不退,手足躁动,舌质红苔黄,指纹色暗红。

治法:清热开窍,熄风镇惊。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10g,钩藤、桑叶、菊花、川贝、白芍各6g,甘草3g。痰多加天竺黄、胆星;抽搐加菊花、僵蚕;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2.感受暑邪

症候:发热恶风,继而壮热,项强烦躁,四肢抽掣,惊厥不止,口渴、便秘,舌质红,舌苔黄,重者持续高热,反复抽搐,神志不清。

治法:清热祛暑,开窍镇惊。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10g,生地、丹皮、连翘、玄参、竹叶各6g,山栀、黄连各3g。痰多加远志、天竺黄;呕吐加藿香、佩兰;抽搐加钩藤、郁金。

3.暴受惊恐

症候: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甚至惊厥,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无异常变化,指纹淡而滞。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丸加减。茯神、橘红各6g,人参、五味子各5g,当归、甘草各4g。痰多加远志、半夏;手足抽搐加钩藤、菊花;眠不安者加酸枣仁。

()慢惊风

1.脾胃虚弱

症候:脾阳虚者: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四肢欠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细弱。胃阴虚者:皮肤干枯,目眶凹陷,烦躁,口渴,唇红,手足蠕动,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治法:脾阳虚者温运脾阳,抑木扶土。胃阴虚者,酸甘化阴,清热平肝。

方药:脾阳虚者理中汤加减。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3g,钩藤、白芍各6g。胃阴虚者连梅汤加减。生地、麦冬、阿胶各6g,黄连、乌梅各3g,钩藤、天麻各4.5g

2.脾肾阳虚

症候:精神淡漠,面色(白光)白,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加减。人参、附子、肉桂各3g,龙骨、牡蛎各6g。痰多加菖蒲、竹茹;病程较长加蜈蚣、地龙。

3.肝肾阴亏

症候:虚烦低热,手足心热,震颤瘈疭,舌光红绛少津。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龟板、鳖甲、牡蛎各10g,白芍、阿胶、五味子各6g,麦冬、甘草各3g。阴虚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

专方验方

1.蒿柴薇丹汤:青蒿10g,银柴胡10g,白薇10g,丹皮10g,菊花6g,大青叶10g。水煎,每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高热不退者。

2.清热散:朱砂24g,琥珀15g,钩藤15g,薄荷10g,滑石45g,柿霜30g,豆蔻15g,甘草45g。共为细面。每服0.3g,日服3次。适用于新生儿惊厥惊叫不安者。

3.防惊汤:蝉衣6g,钩藤8g,甘草8g,珍珠母10g,炒枣仁10g,栀子4g,黄连3g,防风3g,杭白芍8g,青黛3g。水煎服。每疗程服4周,第1周每日1剂,以后隔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热退风止,善后调理。

4.天竺黄散:天竺黄、川郁金、山栀子、白僵蚕、蝉衣、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0.3g,以薄荷汤送服。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多者。

5.牛黄丸:牛黄0.3g,炒蝉蜕0.3g,大黄15g,黄芩15g,龙齿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g,薄荷汤送服,日服2次。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

中成药治疗

1.保婴散:具有除痰、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0.3g,日服2次。

2.救急散:具有解表清热,镇惊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内热积滞,外感风寒者。每服0.3g,日服2次。

3.婴宁散:具有驱风、除痰、定惊、开窍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0.2g,日服2次。

4.保幼化风丹:具有清热散风,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里热明显者。每服1/2丸,日服2次。

5.保婴夺命散:具有镇惊熄风,清热豁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0.3g,日服2次。

6.小儿镇惊散:具有镇惊解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痰涎壅盛者。每服1/2丸,日服2次。

7.婴儿安片:具有祛风镇惊、消食、化痰、退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1/2片,每晚服1次。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1.针灸:惊厥者取双涌泉穴或人中、合谷穴,采用强刺激,提插捻转法;高热者取曲池、大椎穴,采用强刺激,并十宣放血;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穴,采用中强刺激。

2.推拿: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下掐住;若身向后抑,即将肘上鬼眼穴向下掐住。惊风停止后,揉运五经,推脾土,揉陴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关,揉涌泉,揉足三里穴。

3.贴敷:山栀、桃仁各等量。山栀为末,桃仁捣成泥,以面粉、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日1次。

4.灌肠:鲜地龙数条,洗净,捣烂,加开水、白糖适量取汁。频频灌肠。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新生儿惊厥43例临床病因分析

本文总结分析了一组43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惊厥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43/896(4.8%)。本病虽然病因复杂,但文中统计显示,其主要病因以非感染性疾病为主,尤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低血钙,癫痫为多见,共31(72.1%)。同时文中就有关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病因分析,病因与日龄关系诸方面进行了讨论。(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5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婴儿肺炎的辩证治疗
支气管扩张症(小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高血压病诊治(中医)
新生儿破伤风中医治疗
中医怎样认识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小儿紫癜肾病的辩证治疗-小儿紫癜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