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突破内向开课典礼(下)

本文为“突破内向群”的开课典礼发言,由平台助理整理。



突破内向开课典礼(下) 


     ——认识内向和情绪


我们对报名的同学进行了一个有关内向的调查。同学们普遍认为内向与自卑、不善与人交流、不能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关。而同时又觉得外向的人善于与人交往,说话是幽默的、风趣的、左右逢源的。我总结了一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在表达内向的时候侧重一系列很不好的感受,而看待外向的时候,都是一系列好的结果。我再想了想,其实内向者也有善于表达自己、有亲密好友的人;外向者也有活的很失败、没有知心人的人。其实,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两种人都有。

 

但是呢,毕竟觉得自己生活有问题,需要改变,所以,大家都更关注自己生活不好的一方面,反过来,看待外向的人,都是让人羡慕的一面。而理性的说,内向的、外向的都有活的好和不好的人。当然,这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有时候我们容易把自己不好的感受归因于内向的性格,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也不局限于这个可能。我们这个课可以说是成长与突破,我并不想简单地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大家的归因有点偏薄”,我也没有这个资格。我希望和大家发散思维,开拓思路,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更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这种能力比得到一个结论更有意义。得到结论,只是意味着我们又相信了某种权威。我觉得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我们可以更灵活的审视自己,理解自己,这才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标志。

 

学员的调查让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里面体现出来的“描述问题本身”这个事。不管怎么着,大家都是觉得生活中有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是更具体的指向一种情景。比如,有些同学写到“如果参加聚会,我就是那个不爱说话的人”、“我就是站在角落看别人说话的人”。相对于评价自己或者评价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种描述问题的方式比较好,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为非常可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我希望在以后的探讨中也都利用这种方式。

 

我们再对比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有些同学说,“我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我不够幽默风趣”,这表面上看是描述自己的状况,其实是经过认知抽象之后得出的想法,而不是客观事实。相比之下,“我就是站在角落的人”,就是更加客观地对一个状态的描述,这种描述更有利于深入分析自己。

 

 

到底困扰内向的问题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比如说,我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也经常会这样。如果环境中都是陌生人,但凡参加活动那天,我的精神状态不太愉悦的话,我就会站在那里观察他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如果这么说,我也是倾向于内向的人。但是在其他时候,我也会主动和他人交流。


比如:1 、在我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我会上前交流,其实就是搭讪,男女均可。2 、小空间、不说话挺尴尬的情况下,我也会说话。特别是小空间里其他人都不说话,我还观察到他人也流露出了不安,那么我就会主动承担起说话的责任缓解他人的尴尬。

 

经常为内向所困扰的人呢?往往是:1、 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敢说话;2 、即使在小空间感觉很局促,他也不觉得自己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来化解尴尬,甚至把他人看作应该承担该责任的人,而自己是最弱小的人,所以他会放弃交流,等着他人来开启话题。

 

基于这些,我们会一层层仔细地拨开不敢与他人沟通的更具体更深层的思维过程,这会成为生活中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

成长经历的分析:印象深刻的场景、情景、人际关系;

目前生活中还在不断发生的让大家很不适应的负面的情景。比如和同事在一起,别人开了玩笑立刻让你很难受,可是又总是无法表达;和家人在一起反复出现某种状态,让你无法沟通和表达自己,很苦恼焦虑;或者和自己的恋人在一起,虽然相爱,但又总是因为相似的原因让双方吵架,吵完又后悔。这些是值得我们分析的突破口。

 

所以,一年的学习,我们可以依次地引导大家分析自己遇到的类似各种问题。尽量客观、不加评价的讲述自己的状况和心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先要学习掌握的就是把那些主观的认知和真正的客观事实区分开,然后一点点深入挖掘和分析导致大家产生负面想法,进而焦虑的原因所在。我相信这是帮助大家认识自己、最终突破自己的途径,这也是我们这个群建立的原因。它不是单纯地由我和贝加老师讲课,你们听课,这不是我们的初衷。

 


再说说对内向的看法。

 

我教搭讪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教学生人际交往、人际交流。搭讪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接近女生、如何说话,如何收号。当我告诉他们该如何做的方法之后,一部分学员按照这些方法,就很顺利地搭讪到了喜欢的女孩。另一部分学员,虽然学会了搭讪,但是不会聊天,这时候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总结,我就提出了“状态+感受”“上堆+下切”等等一系列聊天的理论,好了,又有一批学员可以毕业了。之后的学员,就是存在更深层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不会表达感受”“我不知道那一刻情绪是什么”,到这一步的学员,就与我们今天的内向课程有关系了。

 


很多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我们今天来说说什么是情绪。

 

认识清楚情绪,有助于我们更真实地与人交往。一般人都知道,情绪是喜怒哀乐……没有情绪时,人往往会表现为出淡然或木然的面部表情;内向的人这种状态更多一些,而我们羡慕的能说会道、左右逢源的人,往往会眉飞色舞、喜笑颜开,面部表情也更丰富一些。内向者面对有人主动说话的时候,又往往会表现出腼腆、害羞。内向的人不是没有情绪或者情绪少,而是内向的人的情绪更倾向于羞涩与保守。

 

情绪有其功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与工具。两个桌子之间是没有情绪的,两个人之间因为情绪的存在而使得彼此之间可以产生有效的交流。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情绪是影响我们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快乐,意味着随和,好说话,容易产生交流和合作;悲伤的时候,倾向于孤家寡人,独来独往,不与他人交流,甚至自己也无所事事,而极度悲伤的人,甚至不洗脸,不吃饭。这些情绪引发的直接表现,直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与联结。

 

当我们体验到内心的强烈情绪的时候,我们也就更强烈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天底下就是老子最大,谁都不怕;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世界并不重要,只剩下我和我自己;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围绕自己转,它们对我是友好的。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对自我的体验变强;当我们没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感受不到自我,会虚空。


当我们不去体验或者无法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会觉得自己行尸走肉,只不过是社会的螺丝钉。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在很多时候我们是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的,多数时候就是浑浑噩噩在生活着。只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或快乐、或悲伤、或愤怒,我们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不好不坏,往往会让人麻木。

 


情绪的压抑,使得内向与自卑经常一起出现。

 

内向的人往往容易在情绪刚产生的时候就压抑情绪,当他们体验到情绪的时候,又不能将情绪很好的表达出来,因为担心释放出情绪会引来更大的麻烦。不敢表达造成的压抑,进一步让内向的人产生自卑,而自卑和自大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自卑的人往往自恋,甚至自大。因为关注点关注在自己,把自己看的比较重要(类似于,在一个公众场合,因为过于关注自己,所以潜意识会觉得别人也会关注自己,就会特别害怕表现不好,迈不开步,不敢做不熟悉的事,等等)。因为觉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关注,且进一步影响他人,那么就造成不敢表现,潜意识怕吓着他人。而这样的状态会造成两个极端,自卑或者自大。往往因为某些方面不够成熟不够出色而自卑,如果有朝一日得到外界的承认,就会瞬间变得自大。这都不是一个人的最佳状态。

 

相对而言,因为情绪是最直接的联结,学习恰当地流露自己的情绪,也更容易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按理来说,内向外向是人的两种特质而已,情绪也不分彼此,为啥大家觉得外向的人或者积极的情绪更好一些呢?

 

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存在社会结构,合作与联系是社会构成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倾向于鼓励人与人的交流与联系。所以,那些容易产生合作与交流的情绪就会被鼓励,比如快乐。

 

我们为什么说快乐是好的,悲伤是不好的?其实,从心理学层面上而言,他们是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只不过是人的两种情绪。区别在于,前者促使一个人去行动有作为,后者容易让一个人不作为。做事一定好?不做事一定不好?所谓的评判标准,是基于社会倾向于大家一起合作,因为快乐的人容易产生合作,所以我们更希望身边的人是快乐的,可以合作的。所以都认为快乐更好。

 

如果世界真正只剩下我们自己的话,悲伤只不过是我的一个本能状态,我与自己交流,将所有的关注点集中在我的内心,这也是一种状态。

 

去年的一个电影《头脑特工队》,主人公的五种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厌恶、恐惧,主宰着她的生活。她的主情绪是快乐,某天却因为忧伤篡夺了大脑的控制权,而带来了麻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忧伤在电影中是一个不好的角色,但是,主人公和忧伤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忧伤是一个人更深层的好朋友。在忧伤的时候,人所有的关注点才可以集中在自己,才可以更细腻的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

 

内向的人因为关注内心从而具有这种体察自我的能力。相对而言,外向的人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时间或者说能力也少一些,他更多的是与外界打交道。一种侧重自我体察,一种侧重与他人联系。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外向者与人相处的结果更客观,价值观更可以衡量,大家都能够看到。而内向者对自己内心的关注是不便于衡量的。看上去,内向的人在这些方面的欠缺似乎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社会需要联系,但是社会最终对一个人的评判取决于你的成就。在年轻人发展的过程中,急需社会的协助和联系,所以更加容易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归因于内向,并且不断地强化“己不如人”。但是,我多年的经验发现,无论当年多么内、外向的同学,在多年之后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很健谈、开放。看不出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异。比如我个人,即便是聚会的时候一般不说话,但是我想说话的时候还是可以表达自己。我认为自己的状态很好,很舒服。人们都处于更自如的状态的时候,内外向就不那么明显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内向的人,应该不断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己是内向、外向的。即便是外向的人,在成功的路上,也有其不同的局限性。终究,这一切差异,都是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


问题解决的模式,比评价定义的模式更有效。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冥想初学者指南(附详细练习教程)
压力与情绪管理(修改)20150415
外向和内向
性格内向的人更可能是天才,10个有趣的心理学事实
性格有很多种,具备分为几类呢?从EPQ的角度来划分
孩子害羞不打招呼,怎么办?——《100个好习惯》系列6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