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QQ浏览器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建立了中医学的气论,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从人的生理、病理,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无不用气予以说明因此,气的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气的内涵

《黄帝内经》中气的内涵基本上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

例如: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容为苍天之气、天气、地气、风气、雷气、谷气、雨气、寒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芳草之气、石药之气等。把人体生命运动中,超出肉眼直观范围而又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也称作气或精气。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五脏六腑之气、胃气、经气,脉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血气、筋膜之气、清气、浊气等。生理物质为精或精气;病理物质则为邪气。

此外,《黄帝内经》开始用“阴气”、“阳气”对物质的属性进行分析,使得理性思维层次超越了单纯物质观念,也超越了战国至汉初时期中国哲学界“气”的内涵。所以《黄帝内经》中气概念的含义,基于先秦、汉初哲学中“气”的内涵,又有超出其理性含义的地方。《黄帝内经》中气范畴的含义,孕育着现代中医理论气的概念,既指客观物质,又指物质存在的现象。

《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物质存在,把一切既不是液体又不是固体的流动着的细微物质都称为气。这是一种跨越,使中医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研究探索中。

气是阴阳交感的产物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须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是物质世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所以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因此,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就要研究人的生存场所和与人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自然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化的作用。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的。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服从统一的规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那么如何吸收阳气呢?早晨日出时,面对东方做深呼吸;中午太阳的阳气可从百穴进入身体,所以可在午时晒晒太阳;傍晚可到户外采吸一天中最后的阳气。

气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胃为水谷之海,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全身,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气五味

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人体后,经过一定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即五脏六腑之精气。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气一元论思想

荀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而《黄帝内经》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贯串着“气一元论”观点。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体)都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其次,《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也是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再次,《黄帝内经》认为同样的气,其盛衰、逆乱变化也可以导致身体出现疾病,致病的物质被称为“邪气”。

最后,《黄帝内经》通过精明、五色、脉象、形体等来了解、把握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这是荀子气一元论思想的理论。

真气

《黄帝内经》中没有“元气”这一说法但所言“真气”表明了同样的含义。《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真气在循行过程中,外而肌肤腠理,内而五脏六腑,无处不到。经过人体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以发挥其生理功能。真气的生理功能作用,是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

真气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肾中之精气,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真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能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宗气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具有推动作用,故《灵枢·邪客》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

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营阴”。营气注人脉中,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故《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循经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乎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灌溉皮毛筋骨。

总之,营气是由脾胃中水谷之气所化生,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卫气

卫有“卫护”、“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又称“卫阳”。其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运行于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与卫气运行路径和分布部位不尽一致,一般而言,营气运行于脉内,卫气运行于脉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是什么?“真气”到底是什么?(基本概念、哲学含义、医学含义)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3
第33 讲 气:分类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7)中医气血津液学说
营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