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次兴起的瓷器珍品—龙泉青瓷

越窑的衰落,破坏了青瓷的供求平衡,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龙泉窑便蓬勃兴起。龙泉位于浙南山区,那里到处都是崇山峻岭,不仅瓷土资源丰富,植被繁茂,而且境内的龙泉溪为瓯江主流,向东注入温州湾,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所以是制瓷的理想之地。

柳暗花明的厚釉瓷

汝窑乳浊釉制作技术传入南方后,其所结果实最为丰硕之处,既不是越州,也不是临安,而是烧瓷条件极为优越的龙泉。乳浊釉制作技术的输入,为盛烧传统刻划花青瓷的龙泉窑注入了新的生机,从此以后,龙泉窑便以粉青、梅子青乳浊釉瓷器闻名于世了。

在龙泉大窑、溪口南宋窑址中,遗存着一种黑胎厚釉青瓷,外观特征与郊坛下官窑的厚釉产品非常相似,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情况分析,这类黑胎厚釉青瓷无疑是处州府监烧的宫廷用瓷。

同时,龙泉窑还大量烧制白胎厚釉青瓷,这类青瓷与黑胎青瓷不同,它们的釉层多不开片,器物造型亦更丰富,在海内外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说明,龙泉窑白胎厚釉青瓷主要是作为商品瓷而生产的。

与这些精美的厚釉青瓷相比,传统的刻划花青瓷却显得暗淡了,不过,由于海内外广阔的市场需要它,所以其生产规模比北宋扩大了数十倍,除了龙泉以外,浙南山区的庆元、云和、遂昌、永嘉、泰顺、文成等地也成批生产这类青瓷,于是形成了庞大的龙泉窑系。

青瓷的流风余韵

代表南宋制瓷业最高水平的黑胎厚釉青瓷,在蒙古族统一中国之时便隐入了历史的帷幕,而民间窑场依然如故地走着自己的游离于朝代更替影响以外的兴衰存亡之路。

元代北方各地的制瓷业似乎仍按以往的速度向着消亡的谷底下滑,但南方制瓷业在总体上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青瓷和青白瓷的生产规模比昔日更为宏大,它们是挺立于瓷器园地中的两棵参天大树,原先那些产量较小的瓷种渐渐消失在它们那枝繁叶茂的巨大树冠的阴影之下。

作为青瓷生产龙头的龙泉窑,在元代获得了新的成就,除了继续大批生产优质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器外,还能烧制大件的青瓷器,有的花瓶高达1米左右,器型规整,釉色纯正,这反映出高超的成型和焙烧技术。此时流行的贴花、印花、点彩和露胎等装饰,则为龙泉窑青瓷增添了新的活力。

夺得千峰翠色来

古代青瓷和釉料是凭借经验配制而成的,这就使釉中的主要呈色剂氧化铁的含量总是在1.4 %—2%左右波动,加之烧窑过程中器物所处的窑位不同和窑内烧成气氛多变等原因,青瓷的釉色必定干差万别。

因此,《笙赋》中带有文学色彩的“缥瓷”一名,与汉人邹阳的《酒赋》中的“绿瓷”一样,既不是指某个窑的瓷器,也不是某种釉色瓷器的专名,而无疑是对当时各窑生产的各种色调青瓷的广义统称。

唐代诗人陆龟蒙写了一首《秘色越器》诗,对青莹雅致的越瓷赞誉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将越瓷的釉色比做“千峰翠色”可谓绝妙,但五代人徐夤不甘狗尾续貂,他在一首七律中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把越瓷的釉色描述得犹如美女簪花,此诗题为《贡余秘色茶盏》,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演。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若对这首回肠荡气的佳作细加咀嚼,便能体味出一个“静”字来,如:“明月”与“春水”的组合,分明就是静的竟境,它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宋代诗人苏轼那首“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绝句。“薄冰”、“绿云”散发出来的是万籁俱寂的冬夜的气息。而将宁静之意隐喻得恰到好处的则是那个“苔”字。“古镜”本为无声之物,它那斑斑锈迹宛若青苔,这就更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唐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语,同时代人王维的《鹿柴》诗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句,这都是用青苔来表示清幽寂静的绝妙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泉窑的鉴定知识
真正的龙泉窑到底是什么样的?
鉴赏:各个朝代龙泉窑烧制的瓷器
绝美青瓷:青绿淡雅,灵秀脱俗
龙泉窑瓷器爱好者
龙泉窑之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