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篇

“地下文物看陕西”,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从2002年起,国家文物局为了切实保证国宝级文物的安全,陆续公布了三批共195件组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目录,其中源自于陕西省的文物就有四十多件(含外藏)。占全国总数的1/4,由此可见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位。而在众多陕西出土的禁出文物中,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有10件,它们有着怎样的特殊价值,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我们先说说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另外4件,体量超大的放在最后说,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我怕大家看完,忍不住马上订票要飞去西安了。

鎏金舞马衔环纹银壶

何为盛唐?也许就是金银器之奢华,舞马衔杯之宫廷盛况。舞马,只有高等级的王公贵族才能一睹芳容。银壶上的舞马前蹄撑地,后蹄弯曲,尾巴高高扬起,嘴中衔着酒杯,鬃毛披在前额和脖颈上,颈上的双花结丝随风飘舞。

唐玄宗时期是舞马表演的顶峰,当时宫中有数百匹纯正西域血统的舞马,不仅安排了专人训练和管理,还给其中几匹取了“某家宠”“某家骄”的名字,这些舞马通常会在皇帝生辰和重大宴会上进行表演。每年八月初五千秋节(唐玄宗生日),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前,数百匹等候入场的舞马齐批华丽的演出服,脖上挂着漂亮的铃铛,鬃毛上系着华美的饰品。当《倾杯乐》响起时,训练有素的舞马踩着节拍,或奋首鼓尾,或纵横应节,乐曲将终时,舞马还会低头跪拜,衔着酒杯,微微颔首,向唐玄宗敬酒祝寿。这,就是舞马衔环杯上图案的。

镶金兽首玛瑙杯

和舞马衔环纹银壶一样,都来自何家村唐代窖藏。工匠用一块酱红、橙黄和乳白色夹杂在一起的玛瑙精心雕琢而成,应是一件酒具。材料来源有可能是贡品,我国自魏晋至隋唐所用的玛瑙,多出自西域、印度、波斯等。而且其造型特征也来自西方,希腊人为其命名“来通”。如果用它来饮酒,酒是从下端的孔,也就是镶金塞处,注入饮者口中的。这件塞金兽首玛瑙杯的出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追求新奇时尚的见证。

唯一一件能称之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猜想一下,古代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是如何消磨漫长、枯燥的旅途生活呢?最为符合民族特性的,恐怕就是音乐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乐舞俑8个,7男乐俑1女舞俑。七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意兴盎然地正在演奏着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乐器门类齐全。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前几天去国博,在古代中国展厅见到了一件颇为相似的唐三彩,于是便查了一下,果不其然,这两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都是1957年在西安西郊一号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是鲜于廉,不同的是国博这件骆驼上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

至今仅此一例的淳化大鼎

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陕西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一样,它的重见天日是因为当地农民取土所致。由于没有铭文,学界根据器形称它为五耳兽面纹鼎,而大众则因它出土于淳化县,称之为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有两大特点:一是体量大。此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二是造型独特。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

在这件鼎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的夔龙纹,夔龙纹样尾巴卷曲,仅有一足,圆目突出,张口卷唇。在鼎的两耳外侧,分别装饰着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在口沿下方,装饰着六条夔龙纹。每两只夔龙,左右相对,中有扉棱,形成一张巨大的饕餮面。在每张饕餮面的下方,正中装饰着一个牛头,好像饕餮巨大的嘴巴。牛头纹饰通过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牛的五官和犄角,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隐藏在青釉提梁倒流壶中的秘密

之所以称为“魔壶”,是因为它虽然有“盖”,但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在壶底有一处梅花孔,这是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的内部的通道。当专家将水顺着壶底梅花孔注入壶内,水竟没有从壶嘴流出来。可是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泄漏出来,如果此时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流出。

为了解开倒流壶的秘密,专家们对倒流壶进行了X光“透视”。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

汉唐两代,皇后的印玺只此一方

这枚玉玺边长只有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玉制成。上方凸雕一只螭虎为钮,双目圆睁,张口露齿。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在渠边看见土坎上有个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便刨了出来。正是这次偶然发现,让尘封于泥土中两千多年的皇后玉玺重见天日。由于发现地据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合葬的长陵东侧约1000米,推测这可能是吕雉生前所用的玺印。而这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垂帘听政、独掌皇权的凭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帝后级别玺印实物,也是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玺印。


最后的重头戏来了,剩下的4件禁出文物全部藏于陕历博的唐墓壁画珍品馆中。去年4月,我特意去了一趟,门票就要300大洋,算得上是全中国最贵展厅前五名了吧。不光不允许拍照,进去还需要穿鞋套,但是去看过的人都不后悔。如果你去西安,请一定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如果经费允许,请一定专门去看看这个壁画珍品馆,说实在的,里面许多壁画已经没有了刚发现时的鲜艳颜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可能会越来越模糊。(这部分图片来自官网或图册)

壁上丹青浓缩大唐风貌

中国古代把死和生看得一样重要,极其重视对墓葬的营建和装饰,由此也就逐渐形成了墓葬壁画艺术。

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十九位皇帝和数千位达官显贵埋葬在这里。西安及周边地区经考古调查、发掘的唐代墓葬已近万座,其中有壁画的超过一百座,占中国唐代墓葬壁画总数的70%以上。陕历博唐墓壁画珍品馆中收藏着20多座唐墓的壁画近600幅,其中5件(组)18幅图被国家定为国宝级文物,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这些墓室壁画,就是大唐的“摄影”,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那个时代的生活。

高等级的唐代贵族墓葬一般由长斜坡墓道、多个天井、过洞、甬道以及墓室组成,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居住的豪华宫殿以及重重院落,壁画绘制的内容与位置也有较强的联系。一般墓道多绘制青龙、白虎、出行、狩猎;过洞、天井多绘制列戟、内侍;甬道之内表示进入内室,多绘制女侍、女官、伎乐以及装饰性屏风;墓室穹顶上还经常绘制金乌、蟾蜍、银河、星斗。

壁画当中的皇帝梦——懿德太子墓的《阙楼图》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笔下大唐宫廷的恢弘气势,穿越历史的重雾,依稀可以在懿德太子墓的《阙楼图》中找到视觉的直观感受。

懿德太子墓壁画记载了唐代武周一朝最大的宫廷悲剧,也是一个父亲对于无力保护自己子女的悔恨与补偿。懿德太子名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长子,因私下与其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被杖杀。中宗复位后,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回乾陵东南隅“以礼改葬”,并“号墓为陵”,享受帝王礼遇,此墓是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唐代墓葬。

《阙楼图》是中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尤适于画建筑物),再辅以青绿的山脉深谷,树上可见果实。阙楼为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礼制性建筑——即准天子之礼遇,陕西的大明宫即依据此阙楼图复原。精雕细刻、装饰华丽,以手电光照之可见雕栏上的金箔,不同角度均可见金光闪闪。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另一幅壁画《仪仗出行图》,虽未列入禁止出国(境)展出文物,但也绝对是国宝级壁画。

大唐贵族的出猎景象 ——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

与懿德太子墓壁画尽显皇家礼仪风范不同的是,章怀太子墓壁画更多描绘皇家的闲适生活。

该墓壁画高2.4米,全长12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整幅画面中现存46个鞍马人物,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气魄风度溢于言表,可谓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画的最高水平。

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显然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与其他人所乘之马截然不同。为了避免马在奔跑中互相干扰,其它马匹均剪鬃扎尾,而这匹白马则颈披长鬃,马尾垂散。更为有趣的是只见其左边的前后蹄抬起,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马的走姿,这种马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走马”。这种走马鞍背平稳,骑之无前颠后仰之苦,不易产生疲劳,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由此分析,骑此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

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伏着猎豹和猞猁,据史书记载,由于唐代帝王喜好狩猎,西域各国纷纷进贡猎鹰、猎犬、猎豹,猎豹和猞猁据说是印度孔雀王朝(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瓶沙王首先驯养成功。这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出土文物中也已有发现。1991年在西安市东郊霸桥区新筑乡唐金乡县主墓出土了一组彩绘狩猎俑,其中二人架鹰,一人携犬,还有两匹马在鞍后铺圆垫,一匹马的垫子上立一猞猁,另一匹马的垫子上蹲伏猎豹,一如壁画中所见。

中国最早出现的马球图那叫一个生动——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长约9米的马球图,因画面巨大,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5块。图中二十多名骑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击球者,有驭马快骑奔向赛场者,亦有数十名骑手尾随其后,等候上场。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马球图》中以前面五位骑手击球的场面最为精彩,场面上人物虽然不多,但竞争相当激烈,骑手穿两种不同颜色的服饰,为首一人身体后仰,高举球杖,正要回身反手击球,红色的小球在他身后凌空飞旋。后面与他同色球衣的骑手一手持缰,一手高举球杖,正策马驰骋,赶着去接应,他所骑的马四蹄腾空,可见速度之快。外侧的三骑除第一人因图画残损不可见外,后面两位着不同色球衣的骑手正疾驰向前,似乎要从外侧包抄。随后的画面中,几位骑手排成一横行,正跨马伫立观望。更远处散落于崇山峻岭间的骑手,正风驰电掣的奔赴球场。

这种以鸟瞰的角度绘制壁画的方式,唐墓壁画中仅此一例,极具艺术价值。

千古第一美人——永泰公主墓《九宫女图》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最大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也是“号墓为陵”,等级极高。

《九宫女图》高177厘米,宽198厘米,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图中描绘了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除一人着男装外,其它均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

在这九位美人中,第六位捧杯女子最受关注,所有人第一眼都会被她的美丽所折服。宫女身体呈“S”形,贾平凹在散文《壁画》中,这样描述《九宫女图》中的“六妹”: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最后的最后,再来科普一下这些脆弱的壁画是如何从墓室移到展厅中来的。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先说说唐墓壁画是怎么绘制成的吧。首先在墙体上涂上一层麦草泥,等烘干后再在上面抹一层石灰制作的“墙皮”。画家根据绘画内容,给墙皮上色(一般以白色为主),并勾勒出大致轮廓。最后上色,唐墓壁画多以红、绿、黄、黑为主,原料来源于赭石、土红、石青和石绿等矿物,采用平涂、晕染、随线描彩等上色方法。

唐墓壁画是如何揭取的?由于墓室和甬道内堆积有大量泥土,对壁画表面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揭取前先要进行清理,还要对壁画开裂边缘和缺失部位使用泥膏进行加固修补,然后根据壁画尺寸、内容等确定壁画分割时的部位,再熬制桃胶以纱布封贴画面并烘烤,用手术刀切开分割线,将壁画从地仗层处与墙体切割剥离。

唐墓壁画是如何修复的?参观过唐墓壁画馆的游客,无不赞叹唐人高超的绘画手艺,但如果没有文物工作者精湛的修复技艺,恐怕这些壁画就没有机会呈现在游客们面前。

修复工作就是针对壁画上的霉斑、泥污、塌陷等进行修补,并用丙烯酸树脂胶B72对壁画进行“过塑”,最后装上新的木质或铝质龙骨,好让脱离了麦草泥的壁画有新的“骨骼”。

陕历博的壁画多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被修复过,那时是直接把石膏倒在壁画上进行固定,但时间一长石膏就会老化酥脆,因此在2010年重新修复时把石膏剃掉重做石灰质的过渡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文物里的体育运动
东京奥运会中国健儿表现出色,30件珍贵文物再现中华体育风采
唐代《马球图》壁画
唐代《马球图》壁画与明 佚名《马球图》探析
禁止出境文物(186)|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八)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