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恩有您们 | 作者 吴静




感恩有您们

吴静

颜值担当的人,不能称作是最美的人。只有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的人,才无愧于这个称号。
对他们而言,患者就像流水线上的作业,源源不断,来一波走一波,走一波又来一波,蔚为壮观,永无停歇。尽管这里是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医院,但每天超过上万人次的就诊,依然让此起彼伏的住院大楼,无法容纳所有的患者。
我就是患者的陪护家属。
父亲所在的病房楼,三十多层高,仅电梯就有十来台。想要从楼外走进等电梯的地方,还是不易的,那要排起人头攒动的长龙,尤其是饭点的高峰时,由保安值守,轮番放大家进入大厅,以免拥堵踩踏。
想让医护人员记住多如牛毛的每个患者,不现实。但对于每个患者而言,他们就是自己重获健康的希望之星,所以,能清晰的记得他们每一个人,却是实情。

如果不是亲自在医院陪着父亲,走过一场一场的治疗,可能也不易觉察出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美,美在哪里。
主治大夫W,是个很阳光的大男孩,不知是不是因过于忙碌,显得比较消瘦。门诊楼的诊室外,还张贴着他博士刚毕业时的大头照。不过,那时乌黑光泽的寸头,现在已明显变得稀疏,尤其是发际线附近的稀薄,一眼望去就明显后移了不少。
医生的劳动强度,真的是没有任何弹性。病人就在那里,手术就在那里,患者家属就在那里,那些求助的眼睛,都在那里。就算是他们自己不舒服,也轻易不会请假。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代表医生,不能代表自己。
记得有一次,急着找W大夫,却没找到,前台护士说,他可能去输液了。等他回来后,果真看到他手背上,还留着没揭掉的药棉,他只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嗯,是的,医生也会看病。
有些付出,我们看得见;有些付出,我们看不到。看不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尽心尽力的付出。
术前,全家每天都像走钢丝,既希望手术能赶快排上,又怕手术风险与后遗症,幻想着能不做就不做。
这种矛盾与纠结的心情,又因缺乏专业意见,只能向W大夫诉说。W大夫很忙,他不是一整天都在手术室里,就是坐门诊,或在住院部里忙。也许是他个子太高,也许是走路太快,当他的大长腿舞动白大褂出现时,总像一阵风一样,我赶紧追上他,怕他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每每见空插针的找到他,面对焦虑的我,他总是不厌其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病情方面的解答,还一次次让我注意舒缓压力,不要把这种敏感和紧张,感染给病人。我反复咨询,他反复接待。我三番五次咨询,他就三番五次再解释病情。这样屡屡打扰,只因我妄想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医学非万能,但他总有十足的耐心。不仅是耐心足够,他还有着一眼能看透患者心情的火眼金睛,更有邻家兄弟一样的体恤和温情。是的,每一位患者,都希望得到医生最好、最有效的治疗;希望能到到护士最贴心、最细致的护理。患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甚至多个家庭的焦虑和恐慌。我们,也不例外。
我会时不时的就往医生办公室跑,总希望能看到W的身影,打听一下关于父亲最新的诊断结果。如果他不在,就去找管床L大夫。那是和主治医生亦师亦友的一个在读研究生,正在实习期间。用老黄牛来形容L,一点也不为过。
L总是默默加班,默默盯着一个个病理片子看,很少见到他抬起头来,总是寡言少语的。每次去找L询问病情,他言辞不多,声音也不大,但无论当时再怎样忙,他都会一句一句仔细的解释给你听,给人很有依靠的感觉。他不仅会非常有耐心的听完诉求,还会细致的告知注意事项,从来都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不光是医者仁心,L对患者家属也是一片仁心。住院期间陪护住的问题,就是L帮忙搞定的。不知是不是因为人满为患,医院不允许陪护床进入病房楼,也没有可以陪护的床位。那问题就来了,陪护的人半夜里睡哪呢?总不能一夜一夜站着吧。为此,我先跟入口处的保安师傅恳求,能否允许我带个非常小的折叠床进来,答案是不能。反复央求之后,告知我,唯一的办法是医生说带,才可以带。
于是,我赶紧找管床L大夫,把情况跟他讲明。看出他很为难,估计是第一次有患者用这样的问题麻烦他。思索之后,他还是答应腾出时间,专门陪我去挤那个拥塞的电梯,下去跟保安说一说。然而去了后,保安又说只能医生自己值夜班时,带个小折叠床进去。
这样一番折腾,大门口的保安都知道了,床也没法再弄进来。这前半夜守着病人,后半夜还没地方合个眼,怎么办。求助无门,只好硬着头皮缠磨L大夫。略加迟疑后,L再次伸出援手,最终把床用自己的身份夹带了进来。这看上去是弄虚作假,但这弄虚作假里是实实在在对患者的关爱。当我向他致谢,他依旧是沉默寡言,只是从口罩的边缘处,能依稀看到腼腆的笑。每每想起这个腼腆的笑,都觉得它绽放的是人性之美,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腼腆一笑,格外亲切和温暖!

陪护过手术病人的家属都知道,医院的路,真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每一步都走的特别艰难。
原以为最揪心的是术前,后来才知道,最恐惧的还是术中。父亲的手术,原本是排在下午两点左右,不料前面几台手术延迟,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多,父亲才真正进了手术室。手术室门打开的一瞬间,空调的凉风扑面而来,里面的温度应该不高,但手术室里出来的大夫们,手术服的前襟和后背上,都汗淋淋的,葱绿色的手术服因汗湿成了墨绿色。这种精密的高强度手术,不仅对于患者而言是一次风险,对于医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体力和技术的挑战。
除了感恩,我别无他言。当父亲终于从手术室里推出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一点多。手术床上,那张没有血色的脸露在单子外面,是我的父亲。隔着床单也能觉察到他浑身在哆嗦,嘴唇也在颤抖,似乎要说什么,但却发不出声音,眼睛更是无力撑开,只偶尔有一丝光线能映射进去,又微微折射出来,我小心的推着笨重的手术床,穿走廊,进电梯,出电梯,左转右拐之后,拐弯进了病房区,再转入监护室。目睹护士将密密麻麻的线路,小心翼翼从父亲身体两侧迈过,又眼疾手快的七绕八绕在脚趾、胸膛和手指尖处。父亲一定是虚弱万分,我却束手无策,心如刀割却无计可施,只能静默的凝视着护士。父亲虚弱到连呻吟都发不出来声,偶尔一缕嘶哑缥缈的低吟,不知什么时候飘过来,又刹那间中断,重锤一样击碎了我的心。如果能够替代父亲受这场苦,我宁愿是我。不忍心看着父亲痛苦的神情,我求救的眼睛只能牢牢盯着救世主一样的护士。

偏巧,在这紧要关头,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监护器发出犀利的警报声,空气凝固了,我紧张的听到了自己心跳的砰砰声,感觉心要迸出来。值班护士紧急联系W大夫。我下意识的看了看时间,已接近凌晨两点,W大夫应该在回家的路上,要不,就是刚到家。这个时间点,真怕手机关机啊。嘟嘟响过之后,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虽然是从他俩对话的听筒里传来的,但因为半夜异常安静,隐约能听到护士和他的对话。谢天谢地,在他的远程指导下,一切归于平静,我揪起的心,终于放下了。实际上,这样半夜三更的打扰他,我想我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每一个从手术室里推出来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需要他们的紧急救助。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在患者和患者家属身边。尽管,有时候是人不在身边。患者不易,医生护士又何尝容易?
熬过了术前,又经历了术中,却不知,术后才最让人崩溃,若不是有那个温婉如花的X护士,真不知道要怎么才能坚持到底。
术后头几天,先不说在监护室的惊魂。仅仅是挪出来后,就需要几天几夜不间断的输各种透明的、乳白色的液体,有的液体能一眼看到底,有的还需要避光,最多的时候,是四五根输液器同时在父亲的左右胳膊上工作,再加上床头嘀嘀鸣叫的监视器,阵容庞大又瘆人。
父亲腰部,还有术后的七八个伤口在缓缓渗血,既需要起床活动以免粘连,又因两个胳膊都有几个输液器在同时工作,针头不得有丝毫角度的变化以防止跑针,肢体几乎就是一直僵直着。液体不停,人就纹丝不动的焊在床上,不是一时半会,而是白天连着夜里连轴转。中间还既不能饮水,也不能进食,更不要提伤口处的疼痛了。那几天,父亲因为生不如死,几次想要拔掉输液器和监护器,放弃治疗。父亲的痛不欲生,我完全能够体会,可任凭我百般哄劝,也无法阻挡他放弃治疗的决心。每当他闹脾气的时候,我就赶紧请来管床X护士。

她是一个年轻孩子的妈妈,却有着超出年龄的稳重和成熟。隔着口罩,都能感到她的每一句话,是带着暖暖的善意。那声音缓缓柔柔的,娓娓道来的语速,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病房里,节奏的反差是那样巨大。在最凌乱不堪人头拥堵的病房里,她总有润物细无声的魅力,让烦躁痛苦的病人,安静温和下来。
她从来都没有用专业的医疗词汇告诉或训导父亲,要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恢复。而是随叫随到,快速把手里的工作交代给其他同事后,搬个小凳子,气定神闲的坐镇父亲床边,守着情绪愤怒激动的父亲,有一句没一句的慢悠悠聊天,在看似不着边际的家长里短中,悄无声息的就把父亲的怒气和痛苦,转移和化解了一部分,然后又旁引博证的继续唠嗑,主题慢慢围绕着如何配合治疗,在一层一层的话题包围中,父亲不知不觉就放松了戒备。要说,工作头绪这样多,患者这样多,她只需三言两语说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就行,这样绕着大圈子,不留痕迹的去接近患者的思想和情绪包袱,最终再给卸下来,应该不算是她的份内工作。她对待重症病人,更像幼儿园的老师,在哄调皮孩子。不大一会儿,就把父亲哄得同意再坚持坚持了。这份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也只有她能完美胜任。若不是把病人当自家人,又哪来这么多的耐心和精心照料呢?真心为她的温存和爱心点赞!父亲最终的顺利出院,应该说,她也是功不可没的人之一。
生活虽然粗糙,但各行各业都有最美的人,足以慰藉。尤其是这几次父亲住院,我也收获了许多医患方面的感悟。这些年医患关系总是因人而异。其实,我最想表达的一句话是,既然选择了医院,就要选择相信自己的医护人员。当然,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所以无需黑锅都让医生来背。当我们真正能理解到他们的付出时,相信他们也能看到我们的需求,也会尽力满足我们的愿望。这个世界本就充满许多的美,等着我们用体谅和感恩的心去发现,心如莲花,看世界亦如莲花。愿我们都能心怀美好,都能感知到世界的美好!
2021.3.8


作者简介:吴静,女,金融从业者,现供职于光大银行郑州丰产路支行,醉心书香,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专著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医生眼里,手术室护士是什么样的呢?
大寒天寒了谁的心 | 协和八
【散文】住院记/隋有凤
我的房颤人生(下)
泡在急诊病房那6天
围麻醉期突发医患、医医、医护冲突事件的典型案例分享(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