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道教的形成及发展
终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关传经设教之时。终南山西段有楼观台,在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山麓中,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最先于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气,故名草楼观,后来简称楼观。老子在楼观南筑台为尹喜授经,故台称“说经台”,又因位于楼观境内,故亦称楼观台。《楼观本起传》谓“此宫观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兴也。”继楼观之后,汉武帝于元封初(前110)因夜闻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终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宫,以祭太乙山神。至光熹元年(189),始有道士住宫。南北朝时期,终南山道教有了新的发展,至有唐李氏王朝建立,道教被钦定于佛教之前,从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终南山道教先后有陈抟、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王重阳及其弟子继之创立并弘扬全真道,终南山道教又进入它的第二个鼎盛期,并且有了更多的新变化。历代于终南山中所建道观可考或现存者尚有楼观台、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万寿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宫、丹阳观、长春观、太一观、四皓庙、玉真观、金仙观、开元观、灵泉观(原华清宫)、白鹿观、太元观、萯黎观(原萯阳宫)、化羊宫(亦称化羊庙)、太平观(原太平宫)等数十座。除楼观台外,最重要的还有:
通道观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下诏禁佛道二教,建通道观,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周易》,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之后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建通道观别院,共弘“真教”。
重阳万寿宫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系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早年习儒,后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自称遇仙得道,创宗立派,点化马钰等7人。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大厅,亲题横额“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元代,“祖庵”改名“重阳宫”、“重阳万寿宫”。
八仙宫 又名八仙庵,是西安最大道教宫观,著名道观,始建于宋,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民间传说万寿八仙宫为唐代吕洞宾遇钟离权,“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
终南山产生了多个道教流派
长期以来,由于终南山隐居修炼的高道大德辈出,道法道术日显,促进了道教门派的萌芽、诞生与繁荣。
楼观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北方高道纷纷云集楼观,逐渐形成道教中的楼观道派。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唐代,逐渐进入其鼎盛时期。特别是唐朝对楼观道格外扶持,出资营修楼观道院并赐田产,优渥有加。安史之乱后,道众逐渐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开始趋于衰落。两宋时期,楼观道派终至默默无闻。金代,因战乱楼观被战火焚毁,楼观道派从此一蹶不振。楼观道派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极力主张“老子化胡”之说,提倡炼形之术,兼修内外。
钟吕金丹派
至唐代,终南山的道教达到鼎盛期,此时有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等人居山修道。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的即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所兴起的内丹学说,并形成了道教内丹炼养体系中著名的“钟吕金丹派”,成为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之主流思想。
全真道
金元以降,王重阳曾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修炼,著名的“活死人墓”即重阳祖师修炼的仙迹。大定七年(1167)后王重阳赴山东半岛,传道度人。他上承钟吕内丹派道统,旁摄儒释,以“全真”为帜,创立了全真派。
终南山是中国道教诸多神仙信仰的形成地
“终南自古多神仙”,终南山历来都是高道云集、仙人出没的仙山洞天,所以,这里也自然是道教诸多神仙信仰的发源地与形成地。
1.从老子演教到道祖太上老君,再到道教神仙信仰的最高尊神——三清
老子于楼观授经讲道,留下《道德真经》五千言,道教不仅以此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亦借此逐步完成了后世道教对老子由圣人向道祖太上老君之神化过程,直至形成了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的最高尊神:三清。
2.从关令尹喜到楼观派创始人,再到真人、祖师
尹喜对《老子》思想作了阐发,写了《关尹子》九篇和《老子内传》等著作。后世逐步创立了著名的楼观道派。关令尹喜也因此被册封为真人,成为道教一代祖师。
3.道教太乙神的信仰
继楼观传说之后,汉武帝于元封初年(前110)夜闻太乙神之告,第二年在终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宫,以祭太乙山神。
太乙神,乃道教天神,主尊贵安泰,护山河物种,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主神之一。今终南翠华山下仍有供奉太乙神庙的太乙宫,是道教太乙神信仰的重要仙迹。
4.从吕洞宾“黄粱梦觉”到八仙信仰
道教祖师吕洞宾于长安酒肆(今古城东门外八仙宫门前的长乐坊)遇钟离权,以“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而悟道,经过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在民间关于吕祖慈悲济世、显化度人的传说和事迹广博,是最受百姓敬仰崇拜的神灵之一。
随着吕祖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演法度人圣事的普及,由此进一步演化出关于八仙的传说和对八仙的崇拜与信仰。
5.从活死人墓修炼到全真派祖师
在“活死人墓”修炼的王重阳后来创立了全真道。传说大定十年正月初四,他召集弟子吩咐后事,然后飞升。元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元武宗进一步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