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颈动脉斑块】

概述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神经科

临床症状

可无症状,严重者有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失语等。

危害

影响脑血液循环,重症者可致脑血栓。

并发症

偏瘫等。

检查

B超检查、脑血管造影、脑血流图、CT、B超检查等。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B超、血管造影检查可诊断。

饮食建议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治疗原则

本病多采用低脂低糖饮食、降压降脂药物等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治愈性

经治疗,可改善症状。

流行病学

多发于6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男性。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1.脂代谢异常 高脂血症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2.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产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3.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为血糖代谢紊乱性疾病,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斑块形成。。
4.吸烟 吸烟(或烟雾暴露)会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
5.遗传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多种基因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6.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7.其他因素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 大量饮酒、肥胖症、微量元素摄取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B超、血管造影检查可诊断。

典型症状

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同颈动脉狭窄):
1.症状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过后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2.无症状性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诊断依据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治疗方针

控制危险因素;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2.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3.强化降脂治疗: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根据患者LDL-C水平及是否合并其他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酌情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服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酶、肌酶的变化。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剥离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硬化斑块,多在全麻下进行,要求患者无较严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统性疾病。
2.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为微创手术,于病变位置放置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的血流恢复通畅,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适合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术前3~5天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预后情况

经治疗,可缓解症状,轻症者预后较好。

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2.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3.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度劳累。

饮食调理

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检查颈动脉,预防脑中风
查出颈动脉斑块,3年后一死一瘫!关于颈动脉斑块的这些事,一定要知道!
近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60岁以上几乎全有,2个方法让它“消失”
如何解读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关注颈动脉,预防脑中风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