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秦岭七年间(第八章平安寺)

 和秦岭结缘是在1998年10月,俺抱着拍拍照片泡泡妞的单纯目的和几个朋友去爬太白山,尽管回来时坐在四个轮子的卡车车厢里冻的瑟瑟发抖,尽管进山时坐在三个轮子的“蹦蹦车”车厢里脑袋撞出了个包,但还是让我觉得比用两条没轮子的肉腿沿羊肠小路上上下下走四天爽很多。鞋是普通旅游鞋,包是帆布军包,外套是军训时发的作训服,走的不是旅游线路(后来才知道走了最陡走长的一路),所以还背了四天的方便面和米、8块钱买的口铝锅和一床被子,确切的说我是被一些美丽的谎言“骗”上山的,换现在这样无知无畏的事情可是打死我也不干。风雪中钉钉铛挡爬上山顶,发誓这辈子都再也不走这种破路,把棉被20块钱卖给了山顶开店的,便连夜从旅游线路摸下山了。
奇怪的是回来后不久,便有一种奇怪的的感觉一直困扰着我,这种感觉甚至在以后的几年中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就是尽管在外人甚至包括我自己看来这样的旅行又晒黑又掉肉又花银子又有罪受——傻就一个字,可在路上的那种快感在回忆中却总是那么刺激,总是有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在内心深处鼓动我再次迈出脚步,妞是没泡成,山却这么恋上了。
脚步很容易迈,但怎么迈,往哪里迈?那个时代的咨讯远不如今天这么发达,没有“Google”,更没有铺天盖地的功略和游记,户外运动在当时国内也是刚刚兴起,很难找到同道中人,对于当时我远不够了解的秦岭来说,这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说它近,它空间上的确足够近,晴天的早晨沿交大的院墙跑操,抬眼就能看到远处群山朦胧的身影;说它远,它心理上离我很远,独在异乡为异客,陕西话都听不太明白,就更不知道偌大秦岭什么地方值得去,该怎么去。
不认识路,大不了就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反正是玩,反正第一次没拍够。于是俺也编了“美丽的谎言”骗了两个朋友一道上路,结果刚进山俺便发现条条小路不通罗马,上次的路给忘光啦~~~~~,“野导”做不成了,瞎转了几天吃光喝光丢光便打道回营,摸了条路下了山,居然也转出来了。
目的没达到,不过也算小有收获,不敢瞎跑了,便去找地图,天真的跑到地图书店要买大比例地形图,结果只买到本32开的陕西分县地图册,比例都是1/500000左右,小是小了点,但难得的是有概略的等高线,知足常乐,屁颠屁颠的当圣经一般按图摸路去了,哪里还知道这种民用地图都做了投影变形处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点被它断送性命。
就靠着这本几乎已经翻烂的小册子,我逐渐得以溶入群山的怀抱,释放理想和激情,并慢慢的结识了那些和我一样有缘这座山的人们。后来离开西安,我仍然每年都要回来几次,想着山,惦记着人。

图206 山上的破庙兼“新龙门客栈”,每年只在5月-10月有人接待香客




图207 山林中另一座早已荒废的破庙




图208 山梁上早已被吹歪的庙





图209 拔仙台最高点上是一座道观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下山途中扭伤了脚的我在同伴搀扶下一步一瘸的走到村口,刚好迎面开来一辆做米换面生意的蹦蹦车,恳求车主捎我到公路上,车主爽快的答应了,可车上已堆满了面袋子,只能再上来一个人,于是至今还记得那天明媚阳光下,我无比舒畅的躺在一堆面袋子里,两个疲惫不堪同伴却在后面跟着车一路小跑。
那是一个渴的要命的雪夜,同伴居然如变戏法般掏出一瓶可乐,三个人,每人分享三分之一,匝匝嘴巴回味舌头上的甜味,那是他背了整整三天,爬高三千米的水。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一次次困在瀑布边的岩壁上动弹不得,同伴一次次放下背包伸出援手。再一次次背上。
那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和最珍贵的友谊。
如果我没有及时回来他们会来找我。
如果我遇见意外他们不会丢下我。
如果我生病趴下了他们会照顾我。
旅途中难免有不愉快和争吵,我们也经常会意见不统一。
但我会100%信任的把性命交给他们,毫不犹豫的抓住他们手中的绳。
因为他们是我的兄弟,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有对脾气的拍档一同上路,旅行也就成功了一半,知己知彼,默契无间,便能化困难为无形之中。装备可以买,经验可以积累,但伙伴只能“碰”或者“磨合”。
幸运的是几乎每次出行,我都会结识新的朋友,而他们大都是很好的人。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口音,以前大都素不相识,但却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是他们一次次把我拉上陡坡,在过河时互相做好保护,齐腰的雪地中轮流开道,损失装备时伸出援手,同吃一口锅里的饭,共饮一个水壶中的水,一个人的困难就是全体的责任,无数次我为这样的友谊和团体而自豪。
路遥知马力,也知人心。
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夸大其辞,城市中的生活经验使我们时刻警惕和多疑。但山野拉近人与山的距离,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它让我认识到个体的渺小,私斗的可笑。
有山见证,庸人何苦自扰。

图210 陷入雪中疲惫不堪的同伴





图211 共同游走于天堂中的同伴


图212 躲在帐篷中涮火锅的同伴




图213 大雾中互为方向的同伴





图214 风中的同伴




同样让我感到亲近的,还有那些淳朴的山民。有人说穷乡僻壤出刁民,可我却从未遇见。永远不要怀疑他们的热情和真诚,那里是我认为最安全的地方。
如果我问路,他们会热心的带我走一程,如果我讨口水喝,他们会把我请进家里,如果我要借宿,他们愿意腾出最好的房,如果我要吃饭,他们会拿出最好的与我分享。
人与人的真情,非要跑到大山里才找得到吗?
秦岭中的山民,大都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历尽艰辛的在山坡上开出一小片地,主食通常只是土豆,南瓜或洋芋,但这不代表他们都需要要怜悯的眼神来看待。
还记得从红水河“突围”出来的那个晚上,林场里住的采药人给饥肠辘辘的我们做了平生最香的一顿饭,并给我们安顿好了休息的地方。早晨给他钱,却不要。
“其实这二十块钱,放在城里也不算啥,你就收下吧。”
没想到他当时就急了。
至今想起来这两句话还是羞愧不已,我曾经是抱着什么心态看待这些淳朴厚道的人们啊,我伤害了他的自尊。
现在想想,或许当时该换种方式交流。
城里人,乡里人,我们生来都是平等的。
我有什么资格扮演施舍和怜悯者的角色,我凭什么认为给了他们钱,他们就是开心的。
很多时候,看到山民的清苦和封闭,自然就会想着,我能给他些钱,能帮助他一点,但实际上,不知不觉,给他们会造成无法言语的心理上的伤害和失落,物质的城市和宁静的山村,之间是无法想象的鸿沟,我们的价值观和视点,不一定能适用于他们,能保持平静的交流和互相的尊重,我想,是最重要。
山野没有喧嚣,它赋予每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逐渐教会你用平静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图215 八山一水半分田,秦岭农家与一小片贫瘠的土地




图216 农家的小院




图217 美丽的篱笆




图218 地里的作物




图219 便桥连着的山乡





图220 山间难得的一片开阔的谷地




宁静致远,我想到了平安寺,那个秦岭里我最热爱的地方。
平安寺的外观和它的名字一样普普通通,没有金碧辉煌的大殿,没有熙熙攘攘的香客,甚至没有围墙,不过是一间三十平米左右的小小砖房,门外还有间兼作厨房和柴房的小木屋,安安静静的座落在秦岭北麓的一个山坡上,正对着卧龙般绵延在眼前的秦岭大梁,天气好的日子里,可以不费力气的看见数十公里外的主峰拔仙台的尖角,也不难发现远处默默流淌的桃川河。海拔二千九百余米的高度使它可以从容不迫的俯瞰脚下云来云往的山谷,斜阳西下之时,站在寺后的山坡上,一眼看去,层层叠叠的山峰和偏安一耦的寺庙将一幅泼墨山水画演绎的淋漓尽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间小小砖房都与远景配合的天衣无缝,尽管不懂风水,可我还是对当初选址者天人合一般独到的眼光由衷赞叹,所谓修养,所谓境界,亦不过如此吧。
寺里早已没有修行的僧人,如果想买包盐,也得跋涉落差超过二千米的近八十里崎岖山路找到最近的商铺,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很久无人主持这间破落的寺庙的主要原因,这间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寺院屡毁屡建,更多的时候充当了朝山香客和药农的平安驿站。但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它都是如此落寂,只有燕雀偶尔会光顾年久失修的屋檐。
春天的时候我喜欢躺在寺庙东侧的一片草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刮脸,读书,从脚下山谷里升起的云雾无时无刻不在变换飘渺的姿态,平安云海的盛名由来已久,得缘于其观景台般突出于群山的地形。寺庙的水源就在草地边,静静渗出石缝的泉水积满前人挖好的水池,大多数时候池水是甘甜的,不过我也曾目睹城里来的文明人肆意的在池中洗手和净菜。夏天的平安寺周围开满野花,山林和海拔造就了天然的清凉境,时而有云飘过头顶洒下一些雨滴,轰鸣的雷声会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当秦岭最美的深秋来到时,平安寺的周围会积聚最丰富灿烂的色彩——红桦林、金黄色的树叶还有碧蓝的天空,一切看似如此完美,但有时也会想起第一次在平安寺度过的那个深秋的夜晚,没有多少御寒准备的我无法忍受刺骨的寒冷,甚至劈开寺里的床板以维持篝火,我至今仍然对此羞愧。初冬的雪总是在无声无息间改变山峦的颜色,落日下的雪地总是呈现柔软的蓝调,在寺前的屋檐下煮上一杯热茶仰望布满星辰的天空,无疑是这个最肃静的季节里最惬意的事。

图221 平安寺背后的山坡




图222 开门可见主峰的尖角




图223 平安寺前的晚霞





图224 平安寺的寻常早晨





图225 冬季里平安寺前层叠的山峦





图226 平安寺前的春天





平安寺是两条小路的分岔点,从这里往下,一条是传统的登山路线,一路在山林间穿行,经过斗母宫—大殿直到营头,另一条则笔直下到羊皮沟底,穿过秀丽异常的河谷,来到石头河边的鹦鸽镇,无疑,平安寺的美景和甘泉使它成为登山路上绝好的驿站。“平安无事平安寺闲人免进仙人进”,每当看见寺门前的这幅对联,我便自然想起曾和我一起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搭档,想起寒夜中一同围坐在寺前篝火边的朋友,想起银色月光下的每个平安之夜,想起后来结识的一位千里之外的网友,闲聊中发现曾经有一天,我和她在平安寺门前的小路上,曾擦肩而过。

图227 平安寺下山路边的秋叶


图228 平安寺左侧一棵妖妖的树





图229 平安寺前斑斓的秋天





图230 冬日里平安寺前的落日




平安寺的门外,有一棵十余米高的古松,不知何年何月,它便矗立在那里,和寺周围开阔的环境对比,它是如此的醒目,以至于从这里往上的每一个重要关隘,无论数十里外的明星寺或是放羊寺、大文公庙、小文公庙,都能看见它的身影,甚至在漫漫跑马梁和顶峰拔仙台上,我也能从茫茫群山中通过它找到平安寺的所在。在一个秋天,在一条从未走过的山路上已跋涉了五天的我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多少食物剩余,而这条路最终能否走通还是未知数,但当我极目远眺北方,我又找到了它如此熟悉的身影,看见平安寺前的松树,仿佛看见了温暖的家,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平安了。
那棵松 在我心里是守望的情人
很多年 因为值得而毫无幽怨
平安寺和那棵静静矗立的古松,它们一直默默的站在那里,早已被世人遗忘,历尽岁月的风霜,却仍然在冥冥之中保护着每一个路人,在我眼中,它们是秦岭的小小缩影,这座伟大的山脉,无时无刻不在默默的奉献和给予。
一路平安,能看见平安寺的时刻,我的内心平静而又激动。

图231 平安寺和那棵老松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访衡山
登秦岭太白山记
登陕西省最高峰太白山,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西安到太白山旅游穿越怎样坐车门票,注意事项
太白与我语 穿越秦岭太白山全攻略
【2016年8月27日-30日】太白北南4日穿越丨丨从北麓深入秦岭南坡,一览太白奇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